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046|回覆: 54

[生物奇趣] 轉載:自然界最奇特動物大盤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3-30 06: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轉載:自然界最奇特動物大盤點

20cf30b9958613ebe05457.jpg

自然界中生活著一些不為人們所熟悉的奇特生物,其中有些長得極其難看,
有些樣子怪異,還有一些則十分可愛


星鼻鼴鼠

1.jpg

在地下的黑暗之中,星鼻鼴鼠可以迅速找到、確認並在230毫秒內一瞬間內出擊,將食物吞入腹中。
它的獵物包括昆蟲的幼蟲或其他蟲子。

2.jpg

3.jpg

星鼻鼴(學名:Condylura cristata)是一種生長於北美洲東部,在加拿大東部及美國東北部都有發現的小鼴。
哺乳綱、鼩鼱目 、鼴科的一屬,而與星鼻鼴屬(星鼻鼴)同科的動物尚有東方鼴屬(巨鼴)、
缺齒鼴屬(缺齒鼴)等之數種哺乳動物。星鼻鼴是星鼻鼴族及星鼻鼴屬的唯一成員。
星鼻鼴的特點是牠在鼻尖長有21隻觸手,環繞著鼻尖,就像星星的光芒一樣,因而為名。透過這些觸手,
星鼻鼴得以在完全黑暗的環境內找到獵物。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星鼻鼴透過觸手找到獵物的能力比其他鼴鼠單靠視覺捕食的能力大數倍。

4.jpg

5.jpg

星鼻鼴在潮濕的低地生活,以小型的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蚯蚓及軟體動物為食糧。
星鼻鼴是游泳能手,能夠在河或池塘的底部搜索糧秣。與其他品種的鼴鼠一樣,
星鼻鼴同樣會在離地不遠的地底挖掘隧道來覓食,而這些隧道的出口通常都在水底。
星鼻鼴不管日夜都一樣活躍,就算是冬天,照舊保持活力。
有生物學家留意到星鼻鼴即使是在雪裡亦能夠挖掘隧道,而且在冰封的河流亦一樣可以游泳。
有關星鼻鼴的社會習性不詳,但估計應該是群居的。

6.jpg

星鼻鼴通常都在隆冬或早春時交配,到了晚春到初夏時,雌性的星鼻鼴通常會產下一窩3到7隻的小鼠。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20:47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點叉鼻魨

1.jpg

生活在太平洋海域的白點叉鼻魨,當它們完全膨脹時,體長可以達到50厘米

2.jpg

3.jpg

白點叉鼻魨(學名:Arothron meleagris)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亞目四齒魨科叉鼻魨屬的魚類。
分布於菲律賓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會群島、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島海等,屬於暖水性魚類,
棲息深度1-73公尺,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或珊瑚礁區,
以藻類、海綿、苔蘚蟲、軟體動物等為食,可作為觀賞魚。其卵巢和肝臟有毒。


4.jpg

5.jpg

6.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2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長耳跳鼠

1.jpg

長耳跳鼠是一種生活在中國和蒙古境內沙漠地區的類似老鼠一樣的夜行性囓齒類動物。
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這種小動物正面臨威脅

2.JPG

3.jpg

長耳跳鼠(學名:Euchoreutes naso)是跳鼠科長耳跳鼠屬唯一的種,其耳朵特別大,因此被稱爲長耳跳鼠,
是一種典型的適應跳躍活動的嚙齒類動物。
長耳跳鼠主要生活在中國和蒙古的戈壁沙漠及阿爾泰山脈地區。

4.jpg

6.jpg

長耳跳鼠大多喜歡在夜間活動,而白天則會待在地下的洞穴里。
由於居住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近年來長耳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目前長耳跳鼠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之一。


5.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31:32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地溝齒鼩

1.jpg

海地溝齒鼩是一種樣子怪異,與鼩鼱有點相似,長著長長鼻子的小動物,
它們有特殊的牙齒,可以注射毒液

2.jpg

3.jpg

海地溝齒鼩,生活在加勒比海上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
主要棲息地是林地,有時它們也生活在灌木叢中或者在莊園附近。是夜行性動物,在地下或者地表覓食,
雜食性,主食昆蟲或蚯蚓,也食用少量果實和其它植物。是有毒哺乳動物,通過毒素它們也可以捕獲比較大的獵物。
人工飼養的海地溝齒鼩壽命11歲。

4.jpg

5.jpg

外形特徵

海地溝齒鼩頭體28-33厘米,尾長25厘米,重量為0.6-1公斤。
  海地溝齒鼩毛色紅棕色,毛比較軟,尾部和腿部沒有毛。腳上有五個腳趾,腳趾上有爪。
前腳上的爪明顯長於後腳上的,而且是彎的,拇指和其它腳趾不能對起來。在腋部有腺,發出特殊的味道。
頭部最顯眼的特徵是其伸長的鼻子,這個鼻子裡有一根鼻骨支持。鼻孔位於鼻子的兩側。
溝齒鼩的頭和許多食蟲動物一樣比較窄,拉長,眼睛比較小,耳朵部分區域沒有毛,從毛里伸出來。
  海地溝齒鼩的牙齒尖而銳利,最前面的門齒比較大,它們與其它牙齒之間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隙(縱裂)。
溝齒鼩每邊上下各有三枚門齒、一枚犬齒、三枚前臼齒和三枚大臼齒,共40枚牙齒。幼獸出生時長著乳牙。
  海地溝齒鼩是有毒哺乳動物。它們的下顎唾腺可以分泌一種神經毒素,通過這種毒素它們也可以捕獲比較大的獵物。
帶有毒素的唾液可以通過第二枚下部門齒內側的溝注入到獵物的傷口中。

6.jpg

7.jpg

生態習性

海地溝齒鼩主要棲息地是林地,有時它們也生活在灌木叢中或者在莊園附近。
  主要在夜間的地面上行動,部分時間它們也生活在地下。它們一般在岩石的裂縫、樹洞、地洞或者自己挖的洞裡睡覺。
在交配期外它們不做巢。有時它們也會在地下挖掘複雜的隧道系統作為休息和尋找食物的地方。
在地面上它們的行走有點蹣跚,但是在緊急情況下它們也能夠快速奔跑。能夠發出頻率在900至31000赫茲的喀喀聲,
它們可能像鼩鼱一樣能夠使用這個高頻聲進行聲納定位。
海地溝齒鼩生活在小群中,這樣的小群可以達八個動物,它們分享同一棲息地。
正在成長的幼獸往往生活在它們的父母的棲息地附近。
  海地溝齒鼩在地下或者地表覓食,它們用它們的鼻子翻動地面,有時它們也用它們的爪去挖硬的地面或者樹皮。
是雜食性動物,但是其主要是食肉性的。它們的食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如甲蟲、蟋蟀、昆蟲幼蟲、蚯蚓和白蟻,
此外它們也會獵食兩棲類、爬行動物和小型鳥類,它們也食用少量果實和其它植物

8.jpg

生長繁殖

海地溝齒鼩每年可以交配兩次,孕期約50天,每胎產1-2仔,新生海地溝齒鼩重40-55克,沒有毛,
眼睛還沒有睜開,75天后斷奶。繁殖季節雌性會築巢,幼獸最早的幾個星期在巢內度過。
人工飼養的海地溝齒鼩壽命11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35:22 | 顯示全部樓層
長鼻猴

1.jpg

長鼻猴最大的特點便是雄性大而突出的鼻子。研究人員認為雌性的長鼻猴會比較喜歡擁有大鼻子的雄性長鼻猴。

2.jpg

3.jpg

4.jpg

長鼻猴(學名 Nasalis larvatus),為猴科、長鼻猴屬下唯一一種。
長鼻猴的主要特徵是其又大又長的鼻子,其用途並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性選擇的結果。
公猴要比母猴大許多,一般為72厘米長,尾長75厘米,體重24公斤。母猴則只有60厘米長,體重12公斤。
長鼻猴的腹部較大,其消化系統分為好幾部分,有助於其消化樹葉。這也是唯一發現的能夠反芻的靈長類動物。
它的食物除樹葉外,也包括水果和種子。
長鼻猴主要產於婆羅洲岸邊的紅樹林、沼澤及河畔的森林。群居,每群為10-20隻猴子不等。


5.jpg

6.jpg

7.jpg

8.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40:52 | 顯示全部樓層
赤禿猴

1.jpg

赤禿猴生活在南美洲亞馬遜雨林的樹冠層,採集野果,種子,花蜜以及一些昆蟲作為食物。
只有在旱季食物匱乏時它們才會偶爾下到地面。

2.jpg

3.jpg

禿猴屬(學名 Cacajao)屬於新世界猴,僧面猴科的一屬,共有兩種:黑面禿猴分佈在亞馬遜河的北岸,
禿猴(赤禿猴)則分佈於河的南岸。食物以水果和昆蟲為主。

4.jpg

5.jpg

愛好

紅色代表著浪漫,然而這份情調並非人類獨享。在一種南美洲猴子——赤禿猴——的種群中,
雌猴往往對那些紅臉的雄猴情有獨鍾:誰的臉最紅最亮,誰就最有“異性緣”。一項新的研究表明,
這種戲劇性的著色過程是在靈長類動物進化出色彩識別能力後才逐漸形成的,反之則不然,
這與一些科學家之前的推測相吻合。
靈長類動物從有胎盤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的一個原因便是它們能夠看到完整的彩虹。
大約一個世紀前,研究人員提出,靈長類動物之所以能夠識別紅色、橙色和黃色是因為這使它們能夠找到可口的水果以及有營養的微紅嫩葉。
然而美國雅典市俄亥俄大學的研究生André Fernandez在對哥斯達黎加吼猴進行研究後發現,
這些視覺進化很成功的生物並非總將目光盯在熟透的果子上。
這讓人感到迷惑不解,於是Fernandez推測,色覺的進化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就像人們所說的幫助選擇配偶。
選擇配偶似乎並非一個恰當的理由。為了搞清這一切,Fernandez和他的導師Molly Morris首先重建了三色視覺與皮膚顏色的進化歷史。
為了獲得相關信息,他查看了200多種靈長類動物的科學文獻,其中包括皮膚和毛髮的顏色,
是否群居以及它們是否能夠分清紅色、藍色和綠色。隨後,根據每種靈長類動物在系譜圖上的位置,
Fernandez確定了這些不同特徵出現的時間。Fernandez和Morris發現,三色視覺能夠回溯到靈長類動物進化過程的早期階段。
第一隻能夠識別彩虹所有顏色的猴子大約出現在7700萬年前,它同時也是眼鏡猴以及生活在東西半球的靈長類動物的祖先。
由多成員構成的社會體係以及“紅臉”直到5900萬年前才出現。這一順序表明,色覺並不是為了發現最佳配偶而產生的。
Fernandez和Morris在7月份出版的《美國博物學家》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實際上,發達的色覺可以轉化為更強的覓食能力和生存能力。Fernandez指出,一旦紅色視覺進化完全,
紅色的伴侶——就像熟透的果實一樣——被證明比土褐色的傢伙更有吸引力,從而促進動物進化出更亮更紅的皮膚與毛髮。
他強調,隨著視覺功能逐漸向配偶選擇調整,它對於成熟果實的判斷反而不再那麼有效了。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生理人類學家Nathaniel Dominy表示:
“這一發現意義深刻……它使有關三色視覺進化的爭論超越了食物與性的範疇。”
但是紐約州特洛伊市Rensselaer工藝研究所的理論神經生物學家Mark Changizi認為,性是三色視覺起源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
他在去年提出,能夠識別紅色對於動物是非常有利的。Changizi說,Fernandez和Morris沒有關注靈長類動物的皮膚,
因此他們並不能確定紅臉和色覺究竟誰先出現。

6.jpg

7.jpg

生活習性

赤禿猴活動範圍局限在亞馬遜的雨林深處,成群活動,常棲息於樹梢高枝。
四腳行走,是草食性動物,以果實和植物的其他部分為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50:45 | 顯示全部樓層
墨西哥蠑螈

1.jpg

墨西哥蠑螈非常奇特,它幾乎一生都處於幼年狀態。
墨西哥蠑螈可以在身體部分缺失的時候重新長出新的肢體甚至是器官。

2.jpg

3.jpg

墨西哥蠑螈(學名:Ambystoma mexicanum) 係水棲火蜥蜴,原產地墨西哥,西班牙文嘅寫法係ajolote。
佢嘅外表同佢嘅幼體性熟好出名,亦即係話,就算佢喺性成熟之後亦都唔會經曆適應陸地嘅變態,
仲係保持住佢嘅水棲糼體型態。

4.jpg

5.jpg

完全成長嘅墨西哥蠑螈,大概需要18至24個月。體長150毫米至450毫米(6至18英寸),正常嘅體長係230毫米(9英寸),
體長長過300毫米(12英寸)係好少有嘅。佢哋有獨特嘅類似蕨類植物嘅唔封閉腮結構(同魚、蝌蚪嘅腮一樣)。
通常由6條腮平均分布喺頭部兩側,每邊3條。腮一般係紅色,但已知會隨住食物嘅顏色改變。
如果佢食紅色肉類,腮就會變成紅色。墨西哥蠑螈同樣會用皮膚呼吸,再將空氣轉入肺部。
佢啲牙細到好難被察覺到,一般係用嚟夾住食物而唔係用嚟撕裂同咀嚼食物。佢哋有快速嘅身陳代謝,
可以好快咁重新長出肢體或者器官。
墨西哥蠑螈同虎火蜥蜴(Ambystoma tigrinum)好似。顏色上,佢哋由白色(白化),灰色、茶色、咖啡色到黑色都有。
野生嘅墨西哥蠑螈係好少有白色嘅,所有白化嘅墨西哥蠑螈(個身係白色,眼係黑色)都係從同一個單一變種雄性嚟嘅。
喺1863年佢哋被運到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
白化變種喺實驗室同動物商店好普遍,係喺1950年代,透過同白化虎蠑螈雜交而得嚟嘅。
而家,墨西哥蠑螈冇被大量咁捕捉,係因為咁樣做是被禁止嘅。


6.jpg

7.jpg

8.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55:00 | 顯示全部樓層
裸濱鼠

1.jpg

裸濱鼠平均壽命長達32年,整個一生都在地下度過。

2.jpg

3.jpg

4.jpg

因為它長得有點兒像光屁股的鼴鼠,所以人們也叫它裸鼴形鼠。這種生活在東非的動物體長10厘米左右,
粉紅色或者淡黃色的身上見不著幾根毛,皮膚皺皺巴巴的,四條腿又細又短。兩隻眼睛像針鼻兒,幾乎完全退化了;
一雙耳朵也變成了幾乎看不出來的小肉芽。最前端,是兩對碩大的門牙。這兩對門牙完全暴露在口腔之外。
它們終日生活在自己挖掘的地道裡,為了不至於窒息,不得不降低了身體的代謝速度。
十分低的代謝率讓它們很難保證體溫恆定。所以裸濱鼠是哺乳動物中少有的近似於冷血動物的異類。
同時裸濱鼠的壽命長達十幾年,遠遠高於相似的其他鼠類。
裸濱鼠的族群類似蜂群,有1個女王、1—3個男伴和幾十上百沒有生育權利的女工。

5.jpg

6.jpg

7.jpg

裸濱鼠。因為它長得有點兒像光屁股的鼴鼠,所以人們也叫它裸鼴形鼠(naked mole rat)。
這種生活在東非的動物體長10厘米左右,粉紅色或者淡黃色的身上見不著幾根毛,皮膚皺皺巴巴的,四條腿又細又短,
有人說它活脫脫是一隻烤過了頭的熱狗腸。再往它頭上看,兩隻眼睛像針鼻兒,幾乎完全退化了;
一雙耳朵也變成了幾乎看不出來的小肉芽。最前端,是兩對碩大的門牙。這兩對門牙完全暴露在口腔之外。
如果說曾經有一個銀幕上的形象與裸濱鼠相近的話,那非《指環王》中的怪物“咕嚕”莫屬。
與咕嚕一樣,裸濱鼠是見不得光的穴居動物。它們終日生活在自己挖掘的地道裡,之所以長成這樣一副模樣,
完全是為了適應地下生活。在黑暗狹窄的地道裡,眼睛和耳朵純粹是擺設,不要也罷,毛髮只有礙事兒的作用,所以也被捨棄了。
裸濱鼠挖掘地道不是靠發達的前肢,而是僅僅靠那副超大的門牙,而嘴唇長在門牙後的原因就是為了在挖掘的時候不把泥土吞進肚子裡。
裸濱鼠還有一些十分奇特的屬性。由於地道裡氧氣含量很低,裸濱鼠為了不至於窒息,不得不降低了身體的代謝速度。
十分低的代謝率讓它們很難保證體溫恆定。所以裸濱鼠是哺乳動物中少有的近似於冷血動物的異類。
低代謝率倒是帶來了一個好處,裸濱鼠的壽命長達十幾年,遠遠高於相似的其他鼠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6:58:55 | 顯示全部樓層
條紋躄魚

1.jpg

條紋躄魚會在海床上行走搜尋食物。這種奇特的生物生活在印尼海域。

2.jpg

條紋躄魚(學名:Antennarius striatus),又稱帶紋躄魚,俗名五腳虎、娃娃魚,
是輻鰭魚綱鮟鱇目躄魚亞目躄魚科的其中一種。

3.jpg

本魚體呈扁球狀,表皮粗糙,有些甚至衍生出毛狀的皮辮。體色多變,但以黃褐色最多見。
口大並布滿細齒,鰓孔小。具吻觸手,鰭上並有衍生物似釣餌,稱為「餌球」(esca)有2至7分叉,位於上頷縫合部前。
背鰭兩個,具硬棘3枚、軟條11至12枚;第二背鰭長,具軟條11至12枚;胸鰭特化似臂部,用以支撐爬行;
臀鰭具軟條6至7枚;腹鰭顯然短於胸鰭;胸鰭軟條9至10枚;尾鰭圓形。體側或具暗褐色蠕狀斑紋、或具暗色斑點。
體長可達22公分。

4.jpg

體色隨環境變化不斷改變,是極佳的偽裝大師,常在礁石間靜止不動,擬態呈石塊,藉以吞食粗心的獵物。
肉食性,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產附著卵,卵團聚膠質保護。


5.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03:30 | 顯示全部樓層
山魈

1.jpg

山魈會使用嫩枝幫助自己清理腳趾,還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用來清理耳朵

2.jpg

3.jpg

山魈(學名:Mandrillus sphinx)是猴科山魈屬的一種,該屬另外一種動物是鬼狒,
過去這兩種動物曾被歸入狒狒屬.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

4.jpg

5.jpg

體毛為橄欖色,雄性面部的色彩較豐富,且隨著性成熟的程度增加.雄性體重可達30公斤,雌性大約只有一半.
體長可達1米.圈養條件下壽命最多為25年. 雄性性情兇猛,偶爾能嚇跑豹.

6.jpg

7.jpg

山魈主要生活在喀麥隆南部、加彭、赤道幾內亞和剛果的熱帶雨林中.

8.jpg

群居動物.一個種群由一頭成年公山魈帶領,包括幾頭母山魈和年幼的山魈.其他大部分成年公山魈則為獨居.

9.jpg

雜食性.主要是地面上的植物、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天敵是豹.但成年雄性山魈性情兇猛,豹也不敢輕易招惹.
大群山魈對於人類莊稼有極大破壞性,因此被視爲農業害獸.但目前由於偷獵和棲息地的減少,生存也面臨威脅.

孕期約為6-7個月,每年一月到四月間產仔.山魈在一年任何時候都可能發情,從而進行交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傘蜥蜴

1.jpg

傘蜥蜴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部位有一圈傘狀的皮膚撐起,
當其受到驚嚇時就會張開,一直延伸至其後肢附近。

2.jpg

3.jpg

傘蜥蜴(學名Chlamydosaurus kingii),又名斗篷蜥,是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北部和新幾內亞南部的一種蜥蜴。
受威脅時頸部的傘狀薄膜會張開、口部張大以嚇走敵人。平常以四足行走,逃跑時用後足。
生活於乾燥的草原灌木地帶,以昆蟲和其他小型蜥蜴為食。天敵為蛇。

4.jpg

5.jpg

擁有長長細細的尾巴,光 ​​尾巴就佔了身長的2/3,頸部四周長有舌骨所支撐的傘狀領圈皮膜,其色澤帶有令人炫目的亮彩,
遇到外敵時會瞬 ​​間張開獨特的頸傘,並張大嘴巴,威懾力十足。
幼體的領圈教小,隨成長而變大。屬中大型蜥蜴,體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區域性的變化。
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特別是在幼體階段,大致來說,成體的雄性體形比雌性大很多,頭部和頸傘也比較大,
尾巴較細長,泄殖腔下方又會有凸起,體色比較鮮明和性反而比較溫和。

6.jpg

7.jpg

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蟑螂、甚至小老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水果、魚肉、蝦仁等。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14:15 | 顯示全部樓層
蝰魚

1.jpg

這是蝰魚,這是一種深水魚,長著長長的,針狀的牙齒和可怕的下顎。
它是深海中最可怕的捕食者之一,它會通過發光誘餌引誘獵物靠近並發起攻擊。

2.jpg

3.jpg

蝰魚(學名:Chauliodus sloani)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巨口魚科蝰魚屬的魚類。
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熱帶海域、地中海、台灣島以及南海、東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約4700-300米,
本魚身體銀虹色,細長的身體,背鰭與較多的連續發光器的位置向前,體長可達35公分,屬肉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直布羅陀。

4.jpg

5.jpg

蝰魚是鮭形目(Salmoniformes)蝰魚科(Chauliodontidae)蝰魚屬(Chauliodus)海生魚類的統稱。
共6種,見於各主要大洋的熱帶海區。均為深海種類,沿體側有發光器,有的在鰭末端和口腔內也有發光器,
所發之光有時用於誘集攝食其他魚類。魚因牙大且突出兩腭之外似蝰蛇而得名。
體型均小,最大的是太平洋的梅孔蝰魚(C. macouni),長達30公分(1呎)。
蝰魚又名毒蛇魚、蝰蛇魚、凸齒魚,屬於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巨口魚科、蝰魚屬,是海洋深處的兇猛捕食者之一。
和前面介紹的黑巨口魚一樣,它們有著大嘴和長長的尖牙,它們的牙如此之長,以至於無法安放在嘴裡,
下牙向後一直彎曲都快碰到了眼睛,科學家認為它們的捕獵方式是快速游向獵物,然後把獵物釘在自己的牙齒上。

6.jpg

蝰魚在深海中之所以把自己裝扮得如此“美麗”,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地引誘獵物,進而兇殘地捕食之。
由於蝰魚可把自己的嘴張至正常大小的兩倍,加之其胃極具彈性,所以可吞下與自己同等大的獵物。
蝰魚是分佈在全球的熱帶至溫帶海域的代表性深海魚。它的牙像毒蛇的牙齒,長而伸出。體上有很多發光器,
利用這些發光器引誘獵而捕食。口開的很大,加上有彈性的胃,可以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獵物。
追逐浮游生物,晚上到海面附近,白天則向深海內移動
通常人們都會認為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類會十分奇特,而蝰魚就是其中最為奇特的深魚類之一,
這種外形怪誕魚類的牙齒非常大,其嘴部無法裝配其牙齒,只能將牙齒暴露出來,顯出一副十分可怕的樣子。
它游動時速度很快,能夠飛速地沖向獵物,並用牙齒牢牢地咬住它,牙齒像釘子一樣深深地插入其身體。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加拿大無毛貓

1.jpg

加拿大無毛貓顧名思義是一種渾身無毛的奇特的貓類品種,不過當然摸上去它身上還是溫暖的

2.jpg

3.jpg

4.jpg

斯芬克斯貓(Sphynx)又稱加拿大無毛貓。這種貓是由於基因突變而產生的品種。
體重3.5到7公斤,肌肉發達,毛髮稀疏,皮膚皺褶似羚羊皮。頭部稜角分明。
微呈三角型。眼大呈檸檬狀,多數呈金色,上眼角斜向耳,間距較寬。這是一種對陽光十分敏感的貓。

5.jpg

6.jpg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無毛貓的記載.但直到該品種在貓展中獲得成功人們才開始注意它,並對它產生興趣。
TlCA承認該品種,但是CFA和FIFE拒絕承認該品種.此種貓目前屬稀有品種。
斯芬克司貓性格活潑,貪玩,獨立性強,無攻擊性,能與其它的狗、貓相處。感情豐富,希望得到主人的專寵。
因為無毛,對外界溫度調節能力差,既怕冷、又怕熱,與眾貓不同的是該品種貓能出汗、對陽光敏感(應避免長時間陽光直射),

7.jpg

8.jpg

這種貓適合公寓飼養。母貓每年發情不超過兩次,幼貓出生死亡率高,新生小貓皮膚皺多,脊被上的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主人應經常護理貓的耳朵,以防耳內發炎或耳蟎滋生。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2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鱉

1.jpg

白鱉擁有奶白色的體色,但由於中華鱉典型的粉紅色本色抵消並掩蓋了其大部分的白色。

2.jpg

3.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28:22 | 顯示全部樓層
水滴魚

1.jpg

水滴魚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之間海域的海岸外深水區中,曾被評為“世界上最醜陋的魚”

2.jpg

3.jpg

水滴魚(學名:Psychrolutes marcidus),又名憂傷魚或軟隱棘杜父魚,是一種海生魚類,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沿岸較深的水域。水深600至1200公尺。

4.jpg

5.gif

水滴魚身體呈凝膠狀,可長到約30多公分,牠們主要分布在澳洲東南部最深達800公尺的深海領域,
其所受壓力比海平面高數倍,水滴魚身體由密度比水還要低的膠狀物質組成以保持浮力,讓水滴魚可以較輕易從海底浮出。
由於人類很難達到牠們的棲息地,所以以往極少被人類所發現。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32:04 | 顯示全部樓層
角蠋蛾

1.jpg

這是角蠋蛾的幼蟲

2.jpg

3.jpg

鱗翅目(Lepidoptera)角蠋蛾科(Citheroniidae)昆蟲的統稱,只分佈西半球。
胡桃角觸蛾(Citheronia regalis)
胡桃角觸蛾(Citheronia regalis)
角蠋蛾
regal moth
亦作royal moth。

4.jpg

曾是天蠶蛾科(Saturniidae)的一個亞科,但它的觸角僅一部分羽狀,翅型和翅脈都與天蠶蛾不同。
胡桃角蠋蛾(Citheronia regalis)的幼蟲,貌兇猛但不傷人,綠色,有黑刺,頭後有尖端黑色的紅刺,
主要吃胡桃、山核桃和柿樹的葉。綠條犀額蛾(Anisota rubicunda)、粉紅條犀額蛾(A. virginiensis)和橙紋犀額蛾(A. senatoria)等幼蟲,
危害楓、櫟、梣等樹。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4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靴嘴鸛

1.jpg

靴嘴鸛只生活在烏干達境內維多利亞湖沿岸長滿紙莎草的沼澤地,以及鄰近盧旺達的平原地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鯨頭鸛(學名:Balaeniceps rex)是一種與鸛科非常相近的大鳥,它是鯨頭鸛科鯨頭鸛屬唯一的物種。
名稱來自於它強大的喙。鯨頭鸛身長可達150厘米,成年鳥羽主要為灰色,幼鳥的羽毛主要為棕色。
鯨頭鸛生活在非洲東部熱帶地區蘇丹共和國和讚比亞的巨大沼澤地區。在泥水中捕魚,其食物主要是肺魚類。
巢築在地面上,每次產兩枚卵。鯨頭鸛的數量估計在5000至8000只之間,大多數生活在蘇丹。
國際鳥盟將其保護現狀定為易危鳥類。危害的主要來源是棲息地遭破壞、人為乾擾和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鯨頭鸛是一種像鸛的鳥類,長有一張非常有趣、可愛的面部。它那巨大、斑駁的喙部使其顯得更具魅力。
鯨頭鸛的巨大鳥喙看起來就像一個鯨魚的頭部,鯨頭鸛的體積很大,平均有1.2米高,5.6千克重,翼展達到2.33米。
大小似白鸛,全體羽毛為石板灰色,背部有綠色光澤,尾較短,頭後有短羽冠。雌雄同色。幼鳥多褐色,背部無綠色光澤。
外形最突出的特徵,是具有很大的頭和木靴子樣特別厚而大的嘴。
不過它的嘴看著很重,其實很輕,你用手抓起它的頭時會感到意外的輕。嘴的顏色為黃綠色,虹彩白色至淡黃色,腳黑色。
鯨頭鸛的喙寬大而粗壯,是世界上最寬鳥喙,寬12厘米,嘴端下彎成勾狀,體型高大,頭尤其巨大,也是現存頭最大的鳥。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通常單獨或成對生活,全夜行性。白天隱藏在草叢或葦叢中,黃昏出來覓食,很少有人發現它們。
然而人在浮島附近休息時卻可能看到它在濕地上空翱翔,飛翔時姿態像鷺或鵜鶘那樣 ​​頭頸彎曲成“Z”形。
不鳴叫(鳴管肌退化),卻能發出像白鸛似的“嗒、嗒”聲。另外,滑翔中也能發出大的響聲。
主要以肺魚、六須鮎魚等魚類為食,也捕捉小鱷魚、甲魚、水蛇、蝸牛、青蛙等動物作為食物。
它身體隱藏在水邊高度適當的茂密的水草叢中,等待捕捉獵物。到了旱季,沼澤乾涸,就掘食潛入泥土中的肺魚,
這種鳥笨拙的嘴很適合捕捉魚和青蛙,特別是肺魚和鯰魚。
鯨頭鸛的喙非常堅實,如老虎鉗一樣,並且異常銳利,能夠穿透小鱷魚厚厚的皮膚,也直接吞吃甲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4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葉海馬

1.jpg

葉海馬渾身被一層海草般的枝節附著,讓它們具備極好的隱蔽性。它們生活在澳大利亞海域。
習性是生活在平靜,低溫的水域。1982年開始葉海馬受到政府法律保護。

2.jpg

3.jpg

草海龍(學名:Phyllopteryx taeniolatus,又稱澳洲葉海馬魚)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
是海馬的近親,葉海馬魚屬的唯一品物種。
草海龍可以長到45cm長。他的名稱來自它像海草一般的突出物,讓它們可以偽裝成海草的樣子,和它貌似龍的形狀。

4.jpg

5.jpg

草海龍約分布於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史提芬港(Port Stephens)到西澳大利亞州的傑拉爾頓之間,
及塔斯曼尼亞一帶海域。
草海龍可在澳洲南部3到50米深的海域發現,在礁石的裂縫處用長管型的口部進食細小的甲殼動物和浮游生物,
小草海龍主要吃糠蝦。
它們沒有海馬一般可以捲曲的尾巴來固定自己。它們在淺礁和水草區域活動,在沙上移動時和水草的飄動很相似。

6.jpg

7.jpg

海龍、海馬和擬海龍(管狀魚)是唯一由雄性攜帶著卵的生物。
每年晚春時繁殖,約生下300隻卵,草海龍的雄性把卵附在尾巴的育嬰囊,讓它們孵化八個星期,卵初時是鮮粉紅色,
之後漸漸變暗,小草海龍出生後便能自立,約25mm長,不久就可以進食,三週後長到7cm左右。
養殖下的繁殖很罕見,見為科學家仍未明白引發它們繁殖的生物和環境因素。養殖的草海龍生存率約為60%。
加洲長灘的Aquarium of the Pacific和澳洲的Melbourne Aquarium是唯一大量繁殖草海龍的場所。
2008年6月,阿特蘭大的喬治亞水族館也有一隻懷孕的草海龍。草海龍在2002年定為維多利亞州的海洋象徵。


8.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5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蔗蟾

1.jpg

蔗蟾擁有毒腺,甚至它們的蝌蚪也具有高度毒性,絕大部分掠食者都對此望而卻步,
這導致了蔗蟾的氾濫成災。


2.jpg

3.jpg

4.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07:51:44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6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