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101|回覆: 55

[生物奇趣] 轉載: 世界十大毒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4-16 05:17: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轉載: 世界十大毒王

世界十大毒王是由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
評選出的世界最毒的十種動物。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5:29:5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名:澳洲方水母

1.jpg

7.jpg

澳洲方水母,別看它外表飄逸,這傢伙可是世界毒物之首。其之所以獲此怪名,是因為外形微圓,像一隻方形的針。
方水母中最毒的那種稱之為“海胡蜂”,它能置人於死地。雖然人類必須被至少10米長的觸角纏住,
才會被注射能致命的毒液量,可一隻燈水母就有60只觸角,而且每隻觸角長達9米,其刺絲囊滿滿地排列在上面,
所以人類在海裡一旦被它的觸角粘上,通常是必死無疑。在水中難以發現,遊速極快。
燈水母的刺絲囊只有在接觸到人類皮膚表面或覆有鱗片的皮膚時才會因化學作 用起反應,
若有人碰到方水母身上的微小細胞,10秒之內便即暈厥,30秒鐘後便會死亡,是世界上毒素致死時間最短的動物。

2.jpg

8.jpg

方水母(又稱箱水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的北部沿海水域、菲律賓和越南。
因其外形微圓,像一隻方形的針而得名。
有毒,人若觸及其觸手,很快便會死亡,被認為是最致命的水母之一。

3.jpg

9.jpg

毒性

方水母亦屬毒物,其之所以獲此怪名,是因為外形微圓,像一隻方形的針。它是目前已知演化最高等的水母。
它們能透過光線亮度的差異,來感覺水中物體的存在。箱形水母在水中呈現半透明狀態,
所以讓人很難察覺方水母中最毒的那種稱之為

“海胡蜂”,它能置人於死地。這些個兒不大(直徑不到20 厘米 )、半透明的傢伙,接觸它非常危險;
毒性大,在水中難以發現,遊速極快(超過4公里/小時)。方水母生活在熱帶海域,多在澳大利亞海灣淺水帶,
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游向海濱浴場。在炎熱天氣中,它們潛入深水處,只是在早晨和傍晚時才上浮到水面。
若有人碰到方水母身上的微小細胞,可能會很快死亡。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海,
25年來因中方水母中毒而身亡的人數約有60人,可與此同時死於鯊魚之腹的只有13人。

4.jpg

10.gif

繁殖

一些水母的生長,像海月水母,需經過4個不同的階段:
(1)laval階段(2)polyp階段(3)ephyrae階段(4)medusa階段。


laval階段雄性水母釋放精液在水中,雌性水母利用口腔臂和触手獲取精液,孕育蛋。
成年的雌性水母產蛋後,利用皺褶將蛋附在嘴的周圍,當蛋成為圓平的幼蟲後,被母親釋放到水中。
小幼蟲被水流載著移動,一旦碰到堅硬的物體,像石頭,貝類,小傢伙就緊緊依附在上面。
等長到polyp階段,就有點像海葵了,這個階段約持續幾個月,但它也可持續幾年,並進行無性生殖。
在這個階段的後期,一個深的槽在身體中形成,一個polyp變成了無數獨立個體。
到了第三個階段,它們分裂開來,各自遊入水中。年輕的水母稱做ephytrae,當口腔臂和触手發育完全後,
便進入medusa期,這個階段為2-6個月。

5.jpg

11.jpg

治療

現今水母中毒也不一定會致命的,已經有血清可以治療水母毒素.
但是這種方水母卻例外,永遠不會和世界上最大的水母生活在一起。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5:39:0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名: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1.jpg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生活在熱帶海域,多在澳大利亞海灣淺水帶。它張著一張大嘴,其軀幹略呈圓筒形,
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數十分鐘內就會死亡。
海裡瘟神———澳洲艾基特林海蛇生活在海洋裡的艾基特林海蛇在毒王榜上排名第2。
形態特徵它張著一張大嘴,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平。
它的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大,如果人被它咬一口,10分鐘內就會死亡。與箱水母居住於同一個海域。

2.jpg

3.jpg

物種分佈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亦稱"青環海蛇","斑海蛇",爬行綱,海蛇科。分佈生活在熱帶海域,多在澳大利亞海灣淺水帶。
是生活在海洋裡的爬行動物。有毒。長1.5-2米。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
背部深灰色,腹部黃色或橄欖色。全身俱黑色環帶55-80個。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魚類。
卵生。分佈於我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近海。我國沿海有23種海蛇,
其中廣東、福建沿海蛇資源豐富,以北部灣最多,每年可捕到5萬多公斤。
福建平潭、惠安、東山等各沿海縣每年捕獲可達1萬多公斤。
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條在一起順水漂游,便於捕撈。還具有趨光性,晚上用燈光誘捕收穫更多。

4.jpg

5.jpg

毒性

陸地上最毒的蛇類是內陸太攀蛇。而艾基特林海蛇則是海洋中最毒的蛇之一。
在世界十大毒物排行中,生活在澳洲的艾基特林海蛇位列第二。
還有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北部阿什莫爾群島的貝爾徹海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毒的蛇類,
它們咬人可在數分鐘內致死,然而這種蛇十分溫順,從不主動傷人。
海蛇之所以能迅速解決對手,是因為其毒液作用於神經,獵物中毒之後,肌肉迅速麻痺,呼吸衰竭,心臟停止跳動。
蛇類中分泌神經毒液的致死時間普遍短於分泌血液毒液的。

6.jpg

7.jpg

利用價值

經濟價值

可是海蛇是海寶。據現代藥理學家研究,海蛇的蛇毒可製成治癌藥物"蛇毒血清"。
還可以用於治毒蛇咬傷、坐骨神經痛、風濕等症,並可提取十多種活性酶;蛇血治雀斑也十分見效;
蛇油可製軟膏、塗料;蛇膽浸藥酒,有補身和治風濕之功效;蛇皮可製作手提袋、樂器等。
總之,海蛇全身皆是寶。它的肉、膽、油、皮、血、毒等均可入藥。我國海蛇入藥應用始於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僅從海蛇毒一項來說,它含有多種生物酶類,有極高的生物活性,可以分離提純多種酶類,
用於醫藥、科研和生物工程方面,已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國際市場長期供不應求,僅靠菲律賓有少量出口。
美國的西格瑪蛇毒公司經營的青環海蛇毒每克售價7800多美元,比黃金貴上百上千倍,可見其貴重程度。

8.jpg

9.jpg

營養價值

海蛇肉質柔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滋補壯身食物,常用於病後、產後體虛等症,也是老年人的滋養佳品。
它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強新陳代謝的作用。在港、澳、台、廣東、海南等地,海蛇被列為美食之一。
在日本,海蛇更被推為宴席上的佳餚。廣州一些酒家亦推出鮮活或乾的海蛇食品。
海蛇藥材做為祛風燥溫,通絡活血、攻毒和滋補強壯等功效良藥。常用於風濕痺症、四肢麻木、關節疼痛、疥癬惡瘡等症。

10.jpg

11.jpg

美食天地

海蛇的食法很多,海蛇肉可清蒸、紅燒、煲湯。其中海蛇燉火雞是有名的"龍鳳湯"。海蛇肉煲粥是清涼解毒之美食佳餚。
海蛇湯鮮甜可口。海蛇酒可作為驅風活血、止痛良藥。
總之海蛇營養豐富。福建、廣東、海南等省,島嶼星羅棋布,港灣眾多適宜海洋蛇類的生長繁殖,
資源豐富,應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5:53:5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名:澳洲藍環章魚

1.jpg

2.JPG

澳洲藍環章魚,常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出沒。
這種軟體動物的身長僅15厘米,腕足上有美麗的藍色環節,遇到危險時,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環就會發出耀眼的藍光,
向對方發出警告信號。它尖銳的嘴能夠穿透潛水員的潛水衣,加上同時噴出的劇毒墨汁,
足以使一個成年人在幾分鐘之內斃命。更可怕的是,現今人類還無法化解來自藍環章魚體內的毒素。

3.jpg

5.jpg

目前有三種已確認的種,第四種還在研究中:

大藍圈章魚(Greater Blue-ringed Octopus,Hapalochlaena lunulata)
南藍圈章魚(Southern Blue-ringed Octopus,Hapalochlaena maculosa)或稱小藍圈章魚
藍紋章魚(Blue-lined Octopus,Hapalochlaena fasciata)
第四種的學名為「Hapalochlaena nierstraszi」,1938年在孟加拉灣發現唯一的標本;分類單元的有效性還未確定。


一隻藍圈章魚會以皮膚的色素細胞來將自己隱藏在環境之中;一旦被激怒,就會迅速將體色改變為亮黃色,
並顯示出藍色的圈狀花紋,因為看起來類似豹紋,因此也有「豹紋章魚」一稱。
和大部分的章魚一樣,藍圈章魚獵捕小型的蟹類、寄居蟹和蝦。遇到騷擾或攻擊時會以有毒的喙反咬。
常見的人類受攻擊事件往往肇因於潛水者沒有注意到偽裝的藍圈章魚,因此踩在章魚身上導致章魚反擊。

藍圈章魚以往在日本周遭海域只出現在沖繩和九州,但從2009年開始到2010年間,
關東地區陸續有人目擊該章魚出沒,海洋專家猜測可能是因為海水暖化而導致族群北移。

6.jpg

7.jpg

毒性

藍圈章魚只有高爾夫球大小,但猛烈的毒性可以殺死許多成年人,而且目前沒有解毒劑。

藍圈章魚所分泌的毒素含有河豚毒素、一種血清素(5-hydroxytryptamine)、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
胺基對乙酚(酪胺,tyramine)、組織胺、色胺酸、羥苯乙醇胺(章魚胺,octopamine)、牛磺酸、乙醯膽鹼和多巴胺。
主要的神經毒以往認為是一種稱作maculotoxin的物質,但目前確認是河豚毒素;這種毒素也可以在河豚和芋螺的體內找到。
河豚毒素會阻斷肌肉的鈉通道,使肌肉癱瘓,並導致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
藍圈章魚的河豚毒素是由唾液腺中的一種細菌所製造的,其毒性可達氰化鉀的850倍以上。

4.jpg

遭藍圈章魚嚙咬的第一時間急救方式是按住傷口並施以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急救必須持續,直到傷患恢復到能夠自行呼吸的狀態為止;
而這往往需要數小時之久。即使是在醫院,也只能夠對傷患進行呼吸與心跳的維持治療,直到毒素濃度因身體代謝而降低。
兒童因體型較小,若遭嚙咬症狀會最嚴重。若在發紺以及血壓降低的症狀出現之前就施以人工呼吸治療,傷患就可能保住性命。
成功撐過24小時的傷患,多半能夠完全康復。即使傷患已無反應,也應立即且全程施以循環輔助;
因為河豚毒素會癱瘓肌肉,傷患即使神智清楚也無法呼吸或做出任何反應。

藍圈章魚是已知毒性最猛烈的有毒動物之一。另一種頭足綱動物-火焰墨魚也能製造與藍圈章魚相似的毒素。
儘管體型相當小,一隻藍圈章魚所攜帶的毒素卻足以在數分鐘內一次殺死26名成年人。

8.jpg

9.jpg

食性

藍圈章魚主要以小型蝦蟹以及小型魚類為食。牠們會伏擊獵物,嚙咬並注入毒素使獵物癱瘓,再以喙將獵物撕成小塊吞食,
或咬穿甲殼類的外骨骼以吸食肉汁。在實驗室中觀察到藍圈章魚有同類相食的情形;但這種習性在野外沒有被記錄過。

10.jpg

11.jpg

繁殖

雄的藍圈章魚會以腕足抓住雌藍圈章魚的外套膜,接著以交接腕將精囊放入雌性的外套膜中;
交配的行為會一再重複直到雌章魚無法忍受為止;雌章魚會不惜以暴力將過度熱情的追求者趕走。
雄章魚會積極的與同種的生物交配,不論對象的體型甚至性別。不過雄性之間並不會有完整的的交配過程,追
求者在將精囊遞出之前就會退走,或被趕走。

雌藍圈章魚一生在成熟期結束之前只會生產一次,總共產出約50個卵。
雌章魚會將卵產在觸手之下並保護牠們直到孵化,期間約6個月,雌章魚不再攝食。
卵孵化後雌章魚即死去。幼體經過一年後即長成並達到性成熟。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6:05:5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名:毒鲉

1.jpg

10.JPG

毒鲉棲身於澳大利亞沿海水域。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的它,就愛躲在海底或岩礁下,
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你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你發現不了。
要是不留意踩著了它,那它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
它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你的鞋底刺入腳掌,
使你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8.jpg

9.jpg

毒鲉(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又稱石頭魚。外形極醜,並有毒刺,眼睛與下頜突出,
背鰭參差不齊。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沙群島,台灣等海域,其它分佈於紅海,
印度洋非洲南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

11.jpg

12.jpg

外形特徵

毒鲉科 Synanceiidae動物的統稱。
毒鲉類的外形極醜,並有毒刺,眼睛與下頜突出,背鰭參差不齊,所以讓人覺得全身凹凸不平。背鰭上有毒刺。

nEO_IMG_2.jpg

nEO_IMG_3.jpg

棲息環境

棲身於澳大利亞沿海水域的毒鲉,又稱石頭魚,貌不驚人, 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的它,就愛躲在海底或岩礁下,
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站在毒鲉的身旁,毒鲉也一動不動,讓其發現不了。
要是不留意踩著了毒鲉,那毒鲉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
毒鲉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人的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
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因毒性劇烈,被列為“ 世界十大毒王 ”之一,位居第四位。

nEO_IMG_4.jpg

nEO_IMG_6.jpg

物種毒性

毒鲉,其鰭棘的前側溝內有發達的毒腺,可分泌毒液。與其同科的虎鲉也具相同毒性的毒液,人被刺可引起中毒。
刺後不久即可有惡寒、發熱,伴全身不適、噁心、嘔吐等,有時可持續數天高熱。
毒素吸收後有心悸、心率改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損害及血壓降低等心血管損害;
重者有休克、驚厥、譫妄及呼吸困難,甚至呼吸麻痺而停止。

nEO_IMG_7.jpg

生活習性

毒鲉常隱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間。在根部會有毒腺分泌毒液,由毒刺流向對方,靜止在海底或岩礁處,
等待獵物接近,體色依周圍環境而變化,故不易被發現,等獵物接近時會敏捷地吞食。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6:25:2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名:巴勒斯坦毒蠍

1.jpg

2.jpg

巴勒斯坦毒蠍,生活在以色列和遠東的其他一些地方。是地球上毒性最強的蝎子,它那長長的螯的末尾,
是帶有很多毒液的螯針,趁你不注意刺你一下,螯針釋放出來的強大毒液讓你極度疼痛,
抽搐,癱瘓,甚至心跳停止或呼吸衰竭。

3.jpg

4.jpg

科屬簡介

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蛛形綱 (Arachricla)、蠍目 (Scorpionida)。世界上的蝎子約有800餘種我國的蝎子有10餘種,
常用以入藥的為東亞鉗蠍 (Buthus martensii Karsch),亦稱馬氏鉗蠍,屬蠍目的鉗蠍科(Buthidae)。東亞鉗蠍數量最多,
分佈最廣,遍布我國10餘省,其中以山東、河北、河南、陝西、湖北、遼寧等省分佈較多。
成蠍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幾丁質的硬皮。成蠍體長約50~60mm,身體分節明顯,由頭胸部及腹部組成,
體黃褐色,腹面及附肢顏色較淡,後腹部第五節的顏色較深。蝎子雌雄異體,外形略有差異。頭胸部,由六節組成,是梯形,
背面附有頭晌甲,其上密布顆粒狀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對中眼,前端兩側各有3個側眼,有附肢6對,第一對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
第二對為長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須,司捕食、觸覺及防禦功能,其餘四對為步足。口位於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較寬,由7節組成。後腹部為易彎曲的狹長部分,由5個體節及一個尾刺組成。第一節有一生殖厴,生殖厴覆蓋著生殖孔。
雌蠍可從生殖孔娩出仔蠍,雄蠍可從生殖孔中產出精棒,與母蠍殖孔相交。雄蠍體內只有兩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兩次。
雌蠍交配1次,可連續生育4年,直到壽命結束。蝎子的壽命5~8年。蝎子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體內完成胚胎髮育。
氣溫在30~38℃之間產仔。

6.jpg

7.jpg

尾刺

是主要藥用部位,亦名毒刺、毒針、螫刺,位於身軀的最末一節。它是由一個球形的底及一個尖而彎曲的鉤刺所組成,
從鉤刺尖端的針眼狀開口射出毒液。蠍毒液是由一對卵圓形、位於球形底部的毒腺所產生,
毒腺的細管與鉤針尖端的兩個針眼狀開口(毒腺孔)相連。每一個腺體外麵包有一薄層平滑肌纖維,借助肌肉強烈的收縮,
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衛和殺死捕獲物。《本草衍義》中說:“蠍,大人小兒通用,治小兒驚風不可闕也”。
有用全者,有隻用梢者,梢力尤功,所謂“梢力尤功”,指蠍毒之效。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動,不能左右擺動,
掌握此點,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傷。


8.jpg

9.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6:34:5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名:亞漏斗形蜘蛛

1.jpg

2.jpg

澳大利亞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亞悉尼市近郊。它被視為毒性最強的蜘蛛,其毒牙足以穿透人類的指甲。
與多數過著寧靜生活的蜘蛛不同,這種小傢伙極具侵略性,一旦受到打擾就會舉起後腿,並不斷咬受害者。
雖然雄蜘蛛的體型比雌蜘蛛小,但其毒液的毒性是雌蜘蛛的5倍。

5.jpg

6.jpg

簡介

在毒王榜上排名第6的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亞悉尼市近郊。它被視為毒性最強的蜘蛛,其毒牙足以穿透人類的指甲。
與多數過著寧靜生活的蜘蛛不同,這種小傢伙極具侵略性,一旦受到打擾就會抬起後腿,並不斷咬受害者。
雖然雄蜘蛛的體型比雌蜘蛛小,但其毒液的毒性是雌蜘蛛的5倍。雖是如此但是它們還是大多生活在遠離居住區。不打擾為上策。

7.jpg

8.jpg

習性分佈

漏斗形蜘蛛喜歡藏身於陰暗、潮濕、涼爽的地方,如:岩石下面、腐爛的樹葉堆下面、圓木的裂縫中、叢林背陰的角落裡。
然而,在花園裡,他們只會棲息在假山的縫隙中,或者是厚厚的樹葉堆之中,並不會在草坪這樣開闊的地方看見它們的身影。
大多數的漏斗形蜘蛛都會將自己編制的不規則的網由自己的領地向四周延伸,而蛛網的中心則駐守著領地的主人。
這些蛛網可以向主人傳達各種信息,獵物落網,配偶登門,以及危險的來臨。
雨天時雨水有時會沖毀它們的棲息場所,這就會讓雄蜘蛛們努力重建他們的家園,並且它們會更積極的做這件事情。
因為漏斗形蜘蛛的最大弱點是不能適應乾燥的環境,這樣一來,潮濕的環境會讓它們感覺更舒服,更有活力。
夜晚自然成了它們頻繁活動的時間。不過在一年之中,人們修繕花園時總能看到漏斗形蜘蛛的身影。

9.jpg

10.jpg

悉尼蜘蛛

悉尼漏斗形蜘蛛(澳洲毒屬蜘蛛)生活在從紐卡爾斯到諾拉一直向西到雷斯哥恩的新南威爾士地區。
它們尤其喜歡森林峽谷地帶,特別是巴倫盆地的中央地帶,澳大利亞的豪恩斯貝高原以北,以及布魯山脈(Blue Mountains)以西,
還有沃倫諾拉高原(Woronora Plateau)以南的區域。而在悉尼東部郊區以及鮑特內灣地區(Botany Bay)的沙地海灣,
悉尼漏斗形蜘蛛利用當地豐富的玄武岩及頁岩所形成的沙粒來建造自己的住所,
因為這兩種礦物質能夠提供給它們相當濕潤的環境。這就是我所了解的。

11.jpg

12.jpg

毒性

人們被漏斗形蜘蛛襲擊的時候多發在夏季和秋季,因為這些時候正是雄蛛四處尋找雌蛛交配的時期,
所以要留心花園、房屋裡、車庫以及房屋中的開闊區域,小心撞上它們。
被漏斗形蜘蛛咬後,毒液會使人重度不適,甚至死亡,因為這些毒液對靈長類動物特別奏效,所以人類自身很難抵抗這些毒液。
可是其他哺乳動物卻對其毒液有一定的抵抗力,如貓、狗等動物。
雄性悉尼漏斗形蜘蛛的毒性比雌蛛的要強好多倍,這是因為悉尼漏斗形雄蛛的毒液會嚴重損傷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的神經系統,
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毒性最大的雄性蜘蛛。被咬後,首先被咬區域會有一點疼痛,隨後就會出現口腔麻木,嘔吐,腹痛,汗流不止。
然而,人類已經研製出這種毒素的抗血清,能夠十分有效的阻止毒素對人類的損傷。

13.jpg

14.jpg

急救措施

由於通常被咬的部位是四肢,所以在醫生沒來之前,要立刻用繃帶將被咬的部分上部向心臟流向的血管壓住,減緩毒素擴散速度;
不要運動,這也是減慢毒素擴散的有效方法,然後等待 ​​醫生的到來。
另外,不要去洗傷口,因為上面殘留的毒素能夠讓醫生更準確地檢驗出適何種蜘蛛的毒素,有利於救治。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6:46:1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名:太攀蛇

1.jpg

2.jpg

太攀蛇生於澳洲北部,這種毒蛇每咬一口釋出的烈性毒素約有110毫克,可以殺死100人左右。
太攀蛇的毒素能引起嘔吐,並會停止人的呼吸。其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強9倍。
太攀蛇學名為Oxyuranus Scutellatus,英名為Coastal Taipan,科名為蝙蝠蛇科(Elapidae)。
它是一種極度危險的毒蛇,個頭很大,身體強壯,並能分泌致命毒液,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00個成年人,
分佈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體長約兩米。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3.jpg

5.jpg

簡介

分佈:分佈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體長約兩公尺。分佈於沙漠及乾枯河床等地。
蛇毒為神經毒素,心臟毒素,一次排出的毒液足夠殺死50萬隻老鼠,與貝爾徹海蛇齊名堪稱世上最毒的兩種蛇,
毒性比眼鏡王蛇強10倍。但是,因為此蛇分佈於人跡罕至的荒漠,性格比較溫和看見人會主動避讓,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死於這種蛇咬傷的紀錄。
另外澳洲政府及人民也早已對這種著名的毒蛇有所防範。世界上最毒的蛇之一是澳大利亞的太攀蛇。
這種毒蛇一咬的烈性毒素約有110毫克,可以殺死100人左右。太攀蛇的毒素能引起嘔吐,血液凝固,並會停止人心臟的跳動。

6.jpg

7.jpg

生態習性

太攀蛇是行動快速的哺乳動物殺手,日夜均會活動,毒性強烈,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00人,
本種蛇也是新幾內亞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兇;卵生,每次產下3~22枚卵。體長約兩公尺。
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

8.jpg

9.jpg

毒素性質

太攀蛇是陸地上最毒之一、連續攻擊速度最快之一的蛇,快的程度可以讓你雙眼看不見,它的一咬的烈性毒素約有110毫克,
毒液能殺死100個成年人、50萬隻老鼠。這種蛇與其它蛇不同,一般的蛇攻擊時都會咬著獵物不放,而將毒液注入,
但太攀蛇只要咬一口就能將毒液注入,所以太攀蛇會先咬一口,就會立即後退看看情況如何,等到獵物倒下太攀蛇就會上前將其吃掉。
研究學者說它是連續攻擊速度最快的蛇,是因為曾經有人類被這種蛇咬了之後,那人說被咬了一口,但實際觀察時,
看見已被咬了3-4口。被太攀蛇咬到後,所出現的徵狀亦有別於其它蛇,被它咬到後,你的血液並不會凝固,但你的七孔會些微出血,
再過一會後你會看見四周的事物出現重疊影像,之後你全身的機能會慢慢停頓,導致癱瘓窒息而死。當你被太攀蛇咬到後,
若幾分鐘內沒注射到太攀蛇抗毒血清及得到適當治療的話,那就必死無疑。它還會造成受害者大出血、嚴重的肌肉損傷及腎衰竭,
它的毒素中還含有能破壞肌肉組織及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蛋白。

10.jpg

11.jpg

形態特徵

太攀蛇分為澳大利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以及新幾內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
前者體色為褐色,頭部顏色稍淡,後者體色為烏黑色或褐色,並有一條沿著背脊的橘色條紋;
此兩種有一個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狹長棺木型的頭部,使其外表看起來十分凶狠。太攀蛇身長為2-3.6米,
在澳大利亞可能是最大型的毒蛇。

13.jpg

14.jpg

相關新聞

太攀蛇是最能致命的一種毒蛇,它個頭很大,身體強壯,並能分泌致命毒液,這並不是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希望遇到的那類動物。
太攀蛇被激怒時會瘋狂發動攻擊,它們會在眨眼功夫用毒牙咬受害者數下,攻擊速度極快。太攀蛇最長可達12英尺(3.66米)。
海岸太攀蛇被認為是世界第三大最毒的蛇,也是澳大利亞這種蛇中體型最大的。在抗毒液素研發出來以前,
被太攀蛇咬到的人沒誰能活下來。而內陸太攀蛇甚至更加致命。
內陸太攀蛇又被稱作兇猛太攀蛇,它是陸地上毒性最大的蛇。內陸太攀蛇的毒液的毒性,是普通眼鏡蛇的10倍。
蛇液可使受害者的血液凝結,堵塞動脈和靜脈,被它咬一口產生的毒液,足以殺死一個人很多次,儘管如此,
內陸太攀蛇性格是比較溫柔地,如果你不捕捉它們,它們是不會輕易被激怒。只有它們被激怒時,才會迅速咬你幾口。
然而幸運的是,這種蛇主要吃老鼠等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如果人類也在它們的菜單名目裡,我們的麻煩就大了。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6:54:4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名:褐色網狀蛇

1.jpg

2.jpg

澳洲褐色網狀蛇(澳洲棕伊蛇),一旦受到威脅,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摺及抬高身體前部,
其毒性比起眼鏡王蛇有過之而無不及。

3.jpg

4.jpg

澳洲棕伊蛇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每次產下11-16枚卵;
或卵胎生,每次產18-22條幼蛇,日夜均會活動。這是澳洲分部最廣的毒蛇。
本種在新幾內亞南部也曾有發現紀錄,但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個新品種。
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脅,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摺及抬高身體前部。

5.jpg

6.jpg

分佈

澳洲(不含南部)及新幾內亞南部。棲地範圍相當廣,從熱帶森林到沙漠均有分佈。

7.jpg

8.jpg

體型態特徵

體長為1.5~2.7公尺,本種身體為褐色或紅色,有平滑的鱗片、寬闊的頭部及大眼睛,有的還有環蛇一樣的特徵。


9.jpg

10.jpg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7: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名:眼鏡王蛇

1.jpg

2.jpg

眼鏡王蛇,英文名Ophiophagus hannah,又稱山萬蛇、過山風、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此類蛇分佈於東南亞及印度等地,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其平均體長為3.6–4米,體重一般為6千克。壽命在20年左右。
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在我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裡。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
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毒性極強。

3.jpg

4.jpg

外形特徵

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 hannah)是世上體型最長的毒蛇,體長可達5.6米(18英尺),
分佈在印度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雖稱為“眼鏡王蛇”,
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由於各種因素,
眼鏡王蛇被公認是一種相當危險的毒蛇。它也在很多地區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眼鏡王蛇屬劇毒蛇類,體長120~550厘米,體重2~8千克。
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尾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

5.jpg

6.jpg

生活習性

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裡,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喜歡獨居。白天出來捕食,夜間隱匿在岩縫或樹洞內歇息。它不僅非常兇猛,靠撲咬獵物獲取食物,
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前溝牙類毒蛇。眼鏡王蛇之所以名聞遐爾,是因為它主食蛇類,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毒蛇種,
也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鳥類。
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裡,有時也能爬上樹,
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生活於密林中,有時亦上樹或在溪流附近,白天活動,喜在陰涼處棲息,捕食蜥蜴、蛙、鼠、蛇等,性極兇暴,
激怒時前半身豎起,頸部膨脹,“呼呼”作聲,襲擊人和其他動物。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
卵生,7~8月產卵20~40枚於枯葉築成的窩內,眼鏡王蛇是惟一會搭窩的蛇類,卵徑65.5 mm×33.2 mm。
親蛇有護卵習性。眼鏡王蛇性情兇猛,會主動攻擊人,咬住人後緊緊不放。其毒液不僅毒性強烈,而且排毒量大,
一次可排出毒液400mg(乾重100mg),相當於致死劑量的幾倍。
但有時,眼鏡王蛇也會生活在沙漠,被稱為“沙漠之金”

7.jpg

8.jpg

掠食行為

眼鏡王蛇是毒蛇類中壽命最長的,一般可達25年。它直立起來通常可高達1.80米,幾乎可以與一個成年人對視。
古代亞歷山大帝國的希臘及馬其頓戰士曾有類似的描述,似乎只有眼鏡王蛇才能辦得到。
眼鏡王蛇像其他眼鏡蛇一樣,在受到危險時會抬起身體的前三分之一,然後它會張開嘴,露出毒牙,一面盯著你,
一面留意著四周的環境;它還會發出巨大的嘶嘶聲,如果敵人還不走,眼鏡王蛇就會採取行動,通常悲劇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以眼鏡王蛇這般大的個頭,除人類,不會有動物敢隨便挑逗眼鏡王蛇的。
(就連印度境內的大象,見到眼鏡王蛇都會繞路走,盡量避開眼鏡王蛇)
而與其他的蛇類一樣,眼鏡王蛇也是用分叉的舌頭作為嗅覺器官。當獵物的氣味被探索到時,
眼鏡王蛇會使用它的絕佳的視覺器官(能在100米外發現移動的物體)及傑出的“智慧”發起攻擊。
將獵物毒死後,眼鏡王蛇會將其整個吞下,慢慢消化掉。
眼鏡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類,眼鏡王蛇的體內有抗毒的血清,所以當其他毒蛇對眼鏡王蛇施咬時,眼鏡王蛇通常會安然無恙。
包括體積適合的蟒蛇,其他種類的毒蛇與無毒蛇,像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鼠蛇等,而當食物不充足時,
它們甚至連其他同類也會吃,因此,眼鏡王蛇又被稱之為"蛇類煞星"。
某個程度上,眼鏡王蛇也會捕食其他脊椎動物,如蜥蜴等。飽餐一頓後,眼鏡王蛇可以幾個月不再進食。
雖然它的夜視能力不強,眼鏡王蛇仍可以全天捕食獵物,導致人們都認為它是晝出捕食動物。

9.jpg

10.jpg

種群現狀

據統計1991和1992年僅廣西邊境,眼鏡王蛇的流通量分別達到36和18噸。目前,其種群數量已急劇下降,野外猶難得一見,
處於瀕危狀況。現在國內的部分動物園及養蛇場雖有飼養,但其飼養的眼鏡王蛇皆為野外捕捉;
且由於多種原因,至今尚沒有在飼養下正常產卵孵化的報導;所飼養的蛇,往往在一、二年內死去,因此,
通過繁殖以增加種群數量的目的一時尚難以達到。在這種情況下,保護眼鏡王蛇的自然生態環境,
遏止或杜絕對野生眼鏡王蛇的捕殺,是眼鏡王蛇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眼鏡王蛇卻仍未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即不受國家法律的保護,長此以往,眼鏡王蛇在我國將有絕滅之虞。

11.jpg

12.jpg

毒性介紹

眼鏡王蛇的毒液裡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另也包含了心臟毒素。毒素由多肽及蛋白質所組成。
在攻擊時,蛇毒會經毒蛇那長1.25厘米的毒牙注入受害者體內,毒素會迅速襲擊被咬者的中樞神經系統,
導致劇痛,視力障礙、暈眩、嗜睡及麻痺等症狀;傷者會因心臟血管系統崩潰而進入休克狀態;
最後會因呼吸衰竭、心跳減弱而死亡。臨床個案顯示,被咬者也有機會出現腎衰竭的情況。
和別的毒蛇一樣,眼鏡王蛇毒液的毒性測試結果在不同的毒理學研究中都有不同,
因為LD50數據會隨著不同的注射及研究方法而產生變化。實驗白鼠皮下注射的1.7 mg/kg,
靜脈注射的1.31 mg/kg及腹腔注射的1.644 mg/kg為較常被引用的數據。
另一個研究則在五隻東南亞野生眼鏡王蛇身上得出1.93 mg/kg(皮下注射)的結果,也有研究顯示,
中國眼鏡王蛇的毒性為0.34 mg/kg(肌肉注射)。不同地區的個體的毒性也可能略有不同。
眼鏡王蛇的一咬可以迅速致命。它平均能注入200—500 毫克的毒液,最大的毒液分泌量甚至能達7 毫升。
被咬者往往需要大量的抗毒血清來對抗蛇毒,阻止毒素進一步破壞身體機能。
更有指眼鏡王蛇一口所能注入的毒液能於3 小時內殺死一頭成年的亞洲象。
被咬傷後的死亡率以及死亡的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毒蛇所注入的毒液量、被咬位置、傷者的健康狀況等。
另外,由不同地區組織所作出的調查也可能會給予不同的答案。例如,雖有一網頁報告提到,
眼鏡王蛇通常都只注入不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但另一個由南印度醫院所發表的蛇咬個案報告則顯示,
有三分之二被眼鏡王蛇咬傷的病人都被注入了大量毒液,屬於“危殆”級別。根據阿德雷得大學臨床毒理學部門的說法,
被眼鏡王蛇咬傷後的致死率大約為60%。眼鏡王蛇蛇咬能迅速致人於死地,傷者可在30 分鐘內死亡。
現在有兩種抗蛇毒血清用於對抗眼鏡王蛇的毒素,國際紅十學會組織於泰國生產其一;
中央研究所於印度生產其二,但二者的產量都不算高。
近期,新加坡有科學家發現眼鏡王蛇的神經毒素具有一定的醫藥價值。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7:24:4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名:黑曼巴蛇

1.JPG

2.jpg

黑曼巴蛇( 學名:Dendroaspis polylepis)為眼鏡蛇科曼巴蛇屬的一員,是非洲最長的毒蛇,
平均體長為2.3 米(7.5 英尺),最大可達4.45 米(14.6 英尺)。
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實是形容其烏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體。
因各種理由,它也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毒蛇。在非洲也流傳了不少有關此蛇的傳說及故事。

3.jpg

4.jpg

形態特徵

黑曼巴蛇的名字主要是源於其烏黑的口腔,相比之下,其危險性較低的近親綠曼巴蛇,則保存了像其名字一樣的綠色身體。
一般來說,雖然黑曼巴蛇行動迅速、十分危險,但黑曼巴蛇和其他大型毒蛇相同,會盡量避免和人類接觸。
黑曼巴蛇體型修長,成蛇一般2.3米,最長記錄可達4.45米。頭部為棺材狀長方型,體色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漸變淺。
黑曼巴蛇的天敵除人類外,還有獴及蛇鷲等動物。
蛇的分類很多,黑曼巴只是其中一種,涉及到分類形態特徵
事實上,黑曼巴蛇一般並不是黑色的,它們的體色有多種變化,主要有灰色、墨綠色、棕色、褐色、土黃色等;
而幼體則主要為鮮豔的灰色或墨綠色。黑曼巴蛇的腹部為白色,有的為米黃色;除此之外,有些個體的身上還長有淺色的條紋。
黑曼巴蛇最易辨認的特徵是它那烏黑的嘴巴,當遇到威脅時,這便是其最好的警告信息;它的眼睛主要是棕色或黑色。
黑曼巴蛇的體型龐大,成體的平均體長為2.5米,而最大則可達4.45米;其一般體重為1.6 公斤。
它是世界第二長的毒蛇,僅次於亞洲的眼鏡王蛇。此蛇的平均壽命為11 年。

5.jpg

6.jpg

生活習性

大部分時候黑曼巴蛇喜歡呆在地表的洞穴中,或者岩石和樹木的縫隙中。像所有的爬行動物一樣,黑曼巴蛇也是冷血動物,
所以需要外界熱量來保持其自身的溫度,這樣黑曼巴蛇每天都要舒舒服服地躺在岩石上在太陽下面曬幾個小時,
而到了夏天地表溫度過高的時候,它們也會鑽到地下的洞穴中避暑。
黑曼巴蛇在捕食的時候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在地面爬行,在攻擊的一瞬間它們的頭可以竄到大約一米的高度,
而即使在爬行的過程中它們的頭也可以保持高於地面五十厘米的高度。這種誇張的攻擊姿態在蛇的世界中是比較少見的。
它們擁有極好的視線,這也使他們在攻擊上擁有很大的優勢。當然,有毒蛇真正的武器還是劇毒的毒液,
這使黑曼巴蛇的主要狩獵對像比如蝙蝠蜥蜴都沒有任何存活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受到真正威脅的時候,
黑曼巴蛇也會迅速逃回棲息的洞穴,同時也會攻擊途中阻攔自己的生物。
黑曼巴蛇的毒液藏在口中的兩顆中空的溝狀牙裡,每當咬到獵物的時候黑曼巴蛇嘴裡可移動的嘴骨就會把兩顆毒牙往前頂,
把毒液注入目標體內。毒液可以使目標迅速麻痺這樣方便黑曼巴蛇一口把獵物吞下去,
其體內的生化酶可以讓消化工作在獵物到達胃部之前就開始,這樣即使是最難消化的食物也會在幾個小時內消失。

7.jpg

8.jpg

種群分佈

黑曼巴蛇分佈於非洲各地,已發現過它的地方有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博茨瓦納、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偉、
安哥拉、納米比亞、馬拉威、莫桑比克、南非共和國及剛果。黑曼巴蛇絕少生活於海拔1000米(3280.8呎)或以上的地方。
它們的分佈地也包含中非共和國,馬里共和國,乍得與尼日利亞的邊界。這可導致一些對毒蛇分佈地不太了解的醫護人員,
錯認毒蛇物種而給予傷者無效的血清。
黑曼巴蛇主要分佈在非洲南部;非洲最大的毒蛇,棲息於開闊的灌木叢及草原等較乾燥地帶,以小型囓齒動物及鳥類為食。
直到1946年之前,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與東非綠曼巴蛇 Dendroaspis angusticeps一直被認為是同一個品種,
不過後來Dr. Vivian FitzSimons把兩者分類為獨立的品種。此蛇的拉丁學名為Dendroaspis polylepis: Dendroaspis意指“樹棲蛇”,
而polylepis則指“很多鱗片”。起“黑曼巴蛇”一名的原意,是想形容此蛇在防衛時會張開的烏黑嘴部,而非其體色。

9.jpg

10.jpg

生長繁殖

黑曼巴蛇生殖方式為卵生,在春夏兩季產卵。雄性蛇會長途跋涉以尋找理想的配偶,在交配過後雄蛇和雌蛇都會回到各自的巢穴。
雌蛇一次大約產6-17個卵,一般都生在腐爛的植物叢中——植物在腐爛過程中會散發熱量,這有助於蛇卵的孵化。
蛇卵的外殼也允許氧氣和水分到達晶胚內部。初生的黑曼巴蛇就有半米長,顏色一般都是綠色,
它們在出生之後不久就會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並開始捕食小老鼠一類生物,幾年之後它們會長到成年的長度兩米左右。

11.jpg

12.jpg

毒性

黑曼巴蛇的毒液裡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及心臟毒素。其毒液對實驗白鼠的LD50毒性數據為0.32 mg/kg(皮下注射)、
0.25 mg/kg(靜脈注射)及0.941 mg/kg(腹腔注射)。其平均毒液分泌量為50—120 毫克,而最大紀錄則為400 毫克。
在有效血清面世之前,由黑曼巴蛇造成的死亡率接近100%,因為此蛇幾乎在每次攻擊都會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
臨床報告顯示被咬者最快可在30-60 分鐘內死亡。
不過在非洲,SAIMR(South Af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組織已能廣泛提供針對性的抗毒血清治療黑曼巴蛇咬。
基於各種因素,黑曼巴蛇被認為是非洲最危險及最令人聞之色變的毒蛇之一。
話雖如此,由它們所造成的蛇咬個案非常少,這是因為它們主要出沒於人煙稀少的地方以及它們並不願意與人類發生衝突。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07:25:04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08:25:22 | 顯示全部樓層
蜘蛛中,仲以為黑寡婦最毒,原來仲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08:30:52 | 顯示全部樓層
澳洲方水母 最毒
小心游水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08:33:39 | 顯示全部樓層
kaka1228 發表於 2014-4-16 05:17
轉載: 世界十大毒王

世界十大毒王是由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

澳洲頭3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09: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听广越毒既蛇越巧味~~~唔支真定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09: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kaka1228 #1 的帖子

俾佢地掂一掂,一定死硬!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09:20:11 | 顯示全部樓層
掂下都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09:22: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最毒....唔係婦人心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10:0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呢十種毒物,唔見好過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16 12: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