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960|回覆: 35

[其他] 中國的陰陽合曆與二十四節氣

    [複製鏈接]
簽到
235
發表於 2017-1-5 11:43: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1.jpg
我們所說的二十四節氣,正是我們傳統陰陽合曆中的陽曆成分。

將中國傳統曆法中的 “二十四節氣” 去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非常合適,又別出心裁。如今申報成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新貢獻,實屬可喜可賀。估計想進一步了解 “二十四節氣” 的人也會漸漸多起來。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2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曆中的兩套曆法

如今在中國及中華文化圈中,我們日常所見的日曆(月份牌)上,往往有兩套曆法系統同時呈現。一套是現在全世界通用的公曆,即格里曆,現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日程,都使用這套系統。但與此同時,我們的日曆上還標註着農曆。要不是和節日及對應的放假有關,許多人其實根本不關注農曆,事實上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確實可以完全不考慮農曆。

許多人知道,農曆的月初總是對應着新月,農曆的十五或十六總是對應着滿月。但因為人們通常並不關注農曆,所以相信還會有不少人並未注意到我們日曆中的這個特點:新月和滿月在公曆的日子中似乎是隨意浮動的,沒有什麼明顯的規律,但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子卻相當固定,在通常情況下,至多出入一兩天:例如每年夏至總在公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總是在公曆12月21日左右。能夠清楚解釋上述特點形成原因的人,相信就更少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世界曆法三大類型

在我們日常話語中,公曆常常被稱為 “陽曆”,而農曆則常常被稱為 “陰曆”。將公曆稱為 “陽曆” 確實沒什麼問題,但將農曆稱為 “陰曆”,其實是錯誤的。

世界上的曆法有三大類型:一是陽曆,就是只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其實是地球的周年繞日公轉造成的,現在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如此,一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二是陰曆——真正的 “陰曆” 只考慮月亮的周期運動,這樣的曆法今天伊斯蘭世界仍在使用,即所謂回曆,一年的長度,平年為354日,閏年為355日。三是陰陽合曆,相對來說,陽曆和陰曆都比較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曆法卻比它們都要複雜,因為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

所謂陰陽合曆,就是既要考慮月相的符合,即新月在初一,滿月在十五,又要讓一年的平均長度仍然為365日多一點(和公曆的年長接近)。這樣曆法中,就必然會同時容納陰曆和陽曆兩種成分,並且要將它們調和起來,所以比陽曆和陰曆都要更為複雜。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百餘部曆法,都是陰陽合曆,這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是難以想像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陰陽合曆中的陽曆成分

而此次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正是我們傳統陰陽合曆中的陽曆成分,是對太陽在黃道上的周年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的周年運動)的描述,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子才會如此固定。

二十四節氣首次完整出現於漢代《淮南子・天文訓》,其中部分名稱則已出現於先秦典籍中。二十四節氣很有可能是從初民對物候的觀察記錄發展而來的,因為每年的物候變化正是地球周年繞日公轉造成的,所以物候變化與太陽周年視運動是對應的。在傳世曆法中,每逢列有二十四節氣表時,常將 “七十二候” 與之對應,附於每節氣之下,每氣三候,這明顯提示了二十四節氣的來源與先民的物候觀察大有關係。

二十四節氣體系成立之後,古人對節氣的推求又精益求精。開始時只是簡單地將一年的時間作二十四等分,每一份即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的時間完全相等,這樣劃分出來的節氣稱為 “平氣”。後來古人發現了太陽周年運動有不均勻性,即一年中太陽在黃道上並非勻速運行,而是有速度變化的,因此 “平氣” 並不能準確反映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乃改為將天球黃道作二十四等分,太陽每行過一份之弧,即為一節氣;因太陽運行並非勻速,所以每一節氣的時間也就不再精確相等,而是有所參差了,這被稱為 “定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5 | 顯示全部樓層
“農曆” 這個名稱也有問題

如上所屬,將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曆稱為 “陰曆” 固有不妥,實際上 “農曆” 這個名稱也有問題。

在中國古代因為不存在另外的曆法,我們的陰陽合曆是中土大地和周邊屬國行用的唯一曆法,自然沒有在名稱上區分的必要,所以就用一個 “歷” 字(有時也寫成 “歷” )來稱呼。

進入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他簽署的第一號命令就是 “改用陽曆令”(這份命令的文本上真的有 “天字第一號” 字樣),從此中國有了兩套曆法,這就需要在稱呼上有所區分了。西方進來的公曆也稱陽曆,中國傳統曆法則經常被稱為 “舊曆” 或 “廢歷”。圍繞着 “舊曆” 要不要廢除,有過許多爭論,但事實上一直未能廢除。不過到此時仍然沒有 “農曆” 這個稱呼。

將中國傳統曆法稱為 “農曆”,應該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才開始流行起來的。這個名稱的來源,顯然和下面的觀念有關——認為中國古代曆法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這個觀念後來流傳甚廣,深入人心,已被許多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6 | 顯示全部樓層
曆法是為農業服務的?

“曆法為農業服務” 之說,初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實際上很難經得起推敲。

問題首先出在對曆法內容的想當然的假定上——想當然地將古代的曆法與今天的月份牌(學術性的名稱應該是 “歷譜” )混為一談。月份牌上印着日期和季節、節氣,而農民播種收割是要按照時令的,所以曆法是為農業服務的。理論上的邏輯似乎就這麼簡單。

然而,古代中國的曆法,絕大部分內容與編製歷譜無關。對此可考察有代表性的典型曆法以證明之。

中國傳統曆法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很早,但第一部留下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為西漢末年的《三統曆》,這被認為是劉歆根據《太初曆》改造而成的。就基本內容而言,《三統曆》實已定下此後兩千年中國曆法的大格局。故不妨先對《三統曆》的結構內容略作考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統曆》的六章結構

該歷載於《漢書・律曆志下》,分為六章,依次如下:

第一章為數據,稱為 “統母”。共有數據八十七個,其中約三分之二與行星運動有關。這些數據都是後面各章中運算時需要用到的。許多數據都被附會以神秘主義的意義,比如 “十九年七閏” 法中的十九,是 “合天地終數” 而來(《易・繫辭上》),等等。

第二章稱為 “五步”,依次描述五大行星的視運動規律,將每顆行星的會合周期分為 “晨始見”、“順”、“留”、“逆”、“伏”、“夕始見” 等不同階段,並給出每個階段的持續時間,以及每階段中行星的平均運動速度。

第三章為 “統術”,推求朔日、節氣、月食等與日、月運動有關的項目。

第四章為 “紀術”,系與前兩章有關的補充項目。

第五章為 “歲術”,推算太歲紀年及有關項目,將十二次與二十四節氣進行對應,給出二十八宿之每宿度數等資料。

第六章稱為 “世經”,是據《三統曆》對上古至西漢末諸帝王所作的年代學研究。這部分實際上已不屬曆法範圍,至多只能算曆法之應用而已。

整部《三統曆》中,與編製歷譜直接有關的,只是第三章中的部分內容,在整部曆法中所佔比例甚小,位置也不是最重要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衍曆》

中國曆法史上有極為著名的《大衍曆》。《大衍曆》於唐開元十五年(西元727年)由一行編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曆法之一,該歷的結構成了此後歷代傳統曆法的楷模。

整部《大衍曆》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內容與農業有關。如果 “曆法為農業服務” 之說還有正確成分的話,那這種正確成分所佔的比例,至多也就是百分之五而已。

通過對《三統曆》和《大衍曆》結構內容的考察,可知中國古代曆法主要成分為對日、月、五大行星運動規律的描述,主要目的在於提供預推此七大天體任意時刻位置的方法及公式,至於編製歷譜,特其餘事而已。這一結論對於古代中國曆法而言,可以普遍成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39 | 顯示全部樓層
古歷與農業有關是對節氣推演

月球及五大行星,它們的運行情況和農業生產有關係嗎?顯然迄今為止還只能作出完全否定的答案,只有太陽和農業有關。古代曆法中唯一與農業生產有關的部分是對二十四節氣的推求,但對節氣推求之精益求精,則又與農業無關了。指導農時對節氣的精度要求並不高,精確到一天之內已經完全夠用。事實上,即使只依靠觀察物候,也已可以大體解決對農時的指導,故 “定氣” 對指導農時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價值,至於將節氣推求到幾分幾秒的精度,那對農業來說更是毫無意義。例如,自隋代劉焯提出 “定氣”,此後一千年間的曆法皆用 “定氣” 推求太陽運動,卻仍用 “平氣” 排歷譜,就有力說明精密推求節氣與農業無關。

被用來支援 “曆法為農業服務” 說的,還有《尚書・堯典》中 “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一語,但其實所謂 “觀象授時” 或 “敬授人時”,其本義絕不是指 “安排農事”,而是指依據曆法知識,安排統治階級的重大政治事務日程。

這樣看來,常用的 “農曆” 這個名稱確實也不確切。當然,因為約定俗成,繼續沿用也不至於帶來多大問題。如果要追求確切的表達,則還是多用幾個字,稱為 “中國傳統曆法”,更為無懈可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1-5 11:43:40 | 顯示全部樓層
曆法・歷譜・曆書

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月份牌之類,即為歷譜,此物古已有之,比如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中,有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歷譜。歷譜初時僅排有每月日期、每日干支及個別歷注,後來由簡趨繁,於每日下加註大量吉凶宜忌等內容,篇幅數十倍於最初之歷譜,遂演變為曆書。典型的歷譜與曆書(如元光元年曆譜與宋寶佑四年會天曆書)之間區別極為明顯,不會產生概念上的混淆。

問題出在 “曆法” 一詞,這是今人常用的說法。從表面上看,該詞應是指編製歷譜、曆書之法,但這樣理解只能是部分正確。今人通常將歷代官史中《律曆志》或《歷志》所載內容(律部分自然除外)稱為曆法,而這些內容中的大部分,可以說與歷譜或曆書的編製並無關係,或者說,這些內容中的大部分並非編製歷譜、曆書所需要。

此外,今人又常將歷譜、曆書也稱為曆法,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而古人往往將曆法、歷譜或曆書統稱為 “歷” 或 “歷術”,雖較含混,從概念上來說倒反而無懈可擊。在學術話語中,今人通常習慣使用 “曆法” 一詞,指稱歷代官史中《律曆志》或《歷志》中所記載的有關內容。中國古代曆法實際上是工具性質的數理天文學,並非西方意義上的calendar,如果一定要用現代的詞彙來表達,更確切的應該是 “數理天文學”(mathematical astronomy)。

至於歷譜與曆書,則可以作明確區分:由曆日及干支等構成的簡單表格稱為歷譜,註上了宜忌之說的稱為曆書(即所謂 “具注歷” )。一份曆書中必含有歷譜成分,而一份歷譜則還不足以構成曆書。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2: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五千年曆法文化精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2:27: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上了寶貴的一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3:55:54 | 顯示全部樓層
今日小寒, 食碗臘八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5:02:15 | 顯示全部樓層
內容豐富,大開眼界 !!  

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曆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公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

其中,干支曆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成60組合方式,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是中國特有的陽曆。早在殷商時代就已有使用六十干支紀日的記載。干支曆主要由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四部分組成。以立春為一年之始,年長為一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曆與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比農曆更穩定而準確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中國的歷史雖然很長,只要順著干支往上推,歷史日期往往就一清二楚。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5: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了, 又長見識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5:24:15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深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5:57:14 | 顯示全部樓層
貢多學問,唔講真系唔知。。。是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6:30:41 | 顯示全部樓層
傳统農歷計法,唔睇真係唔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6:46:06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干地支已無乜人識了,包括我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1-5 17: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古人智慧不能睇小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0 00: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