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919|回覆: 1

轉貼 - 曹操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7 16:09:50 |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三國演義》中稱,曹操臨終前令設七十二疑塚,以便使後人不知道他的墓址,但這並非史實。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塚,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了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了不少繁雜。近來出土了可證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雖然還不能確定曹操墓的准確位置,但基本上可以認定其大致範圍,即在河北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或河南安陽縣安豐鄉境內。專家們相信經過考古發掘,最終可以解開曹操墓之謎。

   《三國演義》中稱,曹操臨終前令設七十二疑塚,以便使後人不知道他的墓址。這並非史實,但七十二疑塚之說也不是羅貫中所創,從宋代開始曹操墓的所在就成了個謎。

    近來,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為尋找曹操墓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出土了可證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雖然還不能確定曹操墓的准確位置,但基本上認定了其大致範圍,即在河北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或河南安陽縣安豐鄉境內,兩地雖屬兩省,但隔漳河相鄰。專家們相信經過考古發掘,最終可以解開曹操墓之謎。

    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塚,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了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了不少繁雜。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西邊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數百年後,墓葬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宋代以後曹操被視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七十二疑塚等說法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廣為傳布,不少人信以為真。

    昔日的鄴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一帶,曹操墓引發了當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近人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中記載,1922年磁縣農民崔老榮發現過一個古墓,其刻石所敘為曹操,刻石由縣署保存。邯鄲市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一線索進行了專門的核實,結果沒有找到可靠的依據。

    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福生介紹說:"在鄴城歷代民間傳說中,曹操墓有四種說法,一是在鄴城以西(今河北磁縣境內)設七十二疑塚;二是在漳河河底設了機關暗道;三是在許昌城外;四是在鄴城的銅雀台等三台之下,有民謠稱: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經過調查,這些傳說都沒有多少依據。鄴城以西所謂七十二疑塚,大體上處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貴族、王公大臣,考古發現了大量北朝文物,這些墓塚不是72個,而是100多個。北朝墓群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以說與曹操毫無干系。至於後幾種說法與史實明顯不符,也沒有考古發現的證據。文史界的許多專家學者雖不相信七十二疑塚之類的傳說,但由於曹操墓千余年來無人知曉,河道、區劃等地理因素變動很大,對曹操墓的具體位置也看法不一,認為在臨漳、磁縣和河南安陽的都有。"

    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多年潛心於曹操墓研究,經過長時間對歷史文獻進行研究,並多次進行實地考察,綜合地勢區位和文獻資料分析,認為曹操墓有可能在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約5平方公裡的範圍內。他的主要依據包括:曹操生前對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確安排,《遺令》中說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這裡方位與之相符;《遺令》中還說要其後人"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經實地考察,這一帶處在從銅雀台一帶登高西望所見的最好位置;這裡地勢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質較差,至今這裡不少土地仍難以耕作,符合曹操《終令》中"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國志》、《晉書》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於這一帶的有關記載;從選墓的古代堪輿學理論,這一帶也適於建造帝王陵墓。他還認為當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莊、朝冠、東小屋、西小屋等也與守陵和祭祀有關。     

    臨漳縣文物保管所近來征集到後趙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門豹大夫刻像、西門豹祠堂重建時間、面積、官吏參加者等重建西門豹祠的一些情況,曹操《遺令》、《終令》中都說要葬在西門豹祠附近,西門豹祠就成了曹操墓最重要的一個參照物。王福生說:"曹魏時期西門豹祠的資料目前尚未發現,這一石刻是目前全國唯一一件反映西門豹祠情況的實物,雖然不是介紹曹魏時期西門豹祠情況,但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門豹祠殿基應該是曹魏時西門豹祠的舊址。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陽市安豐鄉出土的,由在當地打工的臨漳時固村村民運回臨漳村中放置,征集時才引起人們注意。由此推測西門豹祠位置應該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境內,而與西門豹祠相近的曹操墓也應在安豐鄉一帶。"

    河南省安陽市文物部門也在安豐鄉出土了後趙十一年魯潛墓志,其上記載魯潛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這也可說明曹操墓可能位於河南安豐鄉。劉心長對魯潛墓志進行了研究,認為魯潛墓志反映的曹操墓位置,與他判斷的曹操墓位置即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只隔一條漳河,屬於一個方向,以漳河為界,時村營鄉和講武城鄉可視為北區,安豐鄉大體上屬於南區。他認為曹操主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而從這一帶的情況看,南區北臨漳河難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從多種情況分析曹操墓在北區的可能性較大,可對南區、北區都進行考古發掘,相信經過不懈努力,千古之謎曹操墓可以解開謎團。

    簡辦的喪事,被視為耗資巨大的騙局;移風易俗的改革,成了奸詐的證明。但史料終究未被民間傳說、文學作品所淹沒,曹操墓千百年來的遭際,顯示出史實的無奈與頑強,見證了在人言、道德、時間重壓下,歷史真實之"輕"與"重"。

    曹操墓本不是個謎,相對於眾多生前就開始大造陵墓的帝王而言,曹操對自己的墓地問題並不是特別重視,不過還是能找到較明確的"說法"。《三國志.武帝紀》中收錄曹操死前一年多作的《終令》,稱"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主張葬在貧瘠土地上,並選擇了自己的墓址在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不建封土堆,也不種樹,可以說是喪葬從簡。在他臨終前作的《遺令》中,更是明確了"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要穿著平時的衣服入葬,且不要珠寶陪葬,他還要求葬儀從簡,不設墓祭。

    從現存的史料看,曹操對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認真的落實。他的兒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誄文》中都描述了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不僅交代了葬在鄴城之西,而且寫到曹操入殮時穿的是補過的衣服。晉代文人陸機、陸雲兄弟的《吊魏武帝文(並序)》等作品中,都有關於曹操喪葬和墓田情況的介紹。在《三國志》、《晉書》等史書中司馬懿、賈逵、夏侯尚等人的傳記裡也都有他們護送曹操靈柩到鄴城入葬的記載。可以說明曹操是公開葬在鄴城的史料還有,如果一定要說曹操設疑塚的話,那他就是在留給後人的這麼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僅在生前,死後還有兒子、大臣以及改朝換代後的文人、史家出力,且在隨後的幾百年間無人發現,之後卻被人沒有多少切實依據而指出來,這似乎有些荒誕。

    根據有關記載顯示的情況是,由於喪葬從簡,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過了沒幾年,陵上的祭殿就毀壞了,因"殿皆毀壞"曹丕下詔令"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對曹操墓的官方保護在他死後沒幾年,曹魏政權尚可稱盛期就結束了,理由是要"儉"。因為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不為盜墓者所重視,再加上沒有封土建陵,也沒有植樹,過了幾個朝代之後,曹操墓所在便無人知曉了。史料顯示,到唐代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還沒有什麼疑問,唐太宗李世民曾過曹操墓,作文為祭。但從北宋開始,雖然曹操墓位置在史書上有記載,但在實際的地理環境中就沒有人知道其真實的所在了。     

    也是從北宋開始,因為多種原因,曹操奸雄形像開始定型,其墓址不詳就成了反映他奸詐的一個證明。鄴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傳為曹操的七十二疑塚,並從口頭傳說逐漸進入詩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傳說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傳說成了"遺命",顯示出曹操一息尚存就要行詐,渲染了其奸雄形像。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塚》並將地點從鄴城擴大到許昌城外,位置從地下擴大到水底,點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七十二疑塚之外,更顯示出其詭詐。隨著這些傑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撲朔迷離了。

    但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中仍有曹操葬於高陵的記載,元人胡三省的注中更是指出高陵在鄴城之西。從《三國志》到《資治通鑒》,曹操的喪事和墓葬,在史書記載中沒有多少疑問。但所謂三人成虎,在眾口相傳的民間輿論面前,史料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在曹操墓之謎的眾多說法中,七十二疑塚之說流傳最廣,"依據"也最"充分",因為曹操確實葬在這一地區,且當地確有眾多古墓,但這屬北朝墓群,葬有北魏皇帝元善見、北齊蘭陵王等人,這些人在歷史上並非默默無聞,墓地也有碑刻等,弄清究竟,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但就是這不難廓清的流言卻在千百年裡廣泛地傳播,且越傳越豐富。《三國志》等史書,對於文人來說並不陌生。羅貫中寫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是其所本,平添了原書中沒有的內容,顯然是有意為之。曹操做了許多大事,在其當世就對之褒貶不一,北宋以後曹操就開始被定位為奸雄,愈應符《曹操疑塚》詩寫道:"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計到丘隴。""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藏君屍。"蘇軾說"曹操陰賊險艱",陸游說"天心大討曹",飽讀史書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這種情況下,有關曹操的史實受道德評判左右,就不難理解了。

    隨著時間流逝,歷史的情況、史書的記載距現實越來越遠。活躍在現實生活中的,是為大眾所熟知的文學作品、民間傳說。記者長大的地方距所謂七十二疑塚所在的磁縣不遠,知道這一傳說的時間比知道歷史上有三國還要早,前幾天在出租車上聽廣播裡播評書《三國演義》,還在講曹操死前,令在講武城外設七十二疑塚。在時間的不斷衝刷下,歷史的痕跡越來越淡,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然而歷史畢竟是歷史,"古今多少事"雖會在笑談中輕舞飛揚,但終沒有隨風而逝。
發表於 2019-2-11 09:22:36 |
曹操好像原来就是姓曹的,不是姓夏侯。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5 19: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