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812|回覆: 3

論中國古代的鑄劍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7 19:12:50 |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鑄劍須配合天時,一年中以春秋兩季最佳,夏天太熱,冬天太冷,皆會影響材質,尤其農歷五月,俗稱「毒月」,聚積各種毒氣﹔而七月則為「鬼月」代表至 邪之氣,對象徵正義化身之劍,皆不适合。除節氣之禁忌外, 天陽亦有屬於自己之最佳時辰, 因生肖屬龍, 而龍之地支為辰, 因此選擇於辰日、辰時鑄劍, 於「三龍調合」下, 方得於心理、上實際上鑄造出完美無缺之名劍。

在中國古代的各種工匠中,最受人尊崇的,就是戰國時代吳、越兩國的鑄劍師。他們不但名留史冊,甚至許多刀劍,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鑄劍名工干將被楚王召見進宮,据說王妃生下一塊純青透明的鐵,大王知道是異寶,便決計用來造一把劍。將鐵塊捧回家后,干將与妻子日日夜夜地鍛煉,費了三年時間,鐵塊未鎔,鐵水不下,夫妻倆剪下頭發、指甲,投入火中,鐵水終於流出。最后開爐時,嗶啦啦地騰上一道白氣﹔漆黑的爐子里,躺著通紅的兩把劍,干將用井華水慢慢地滴下去,這樣七日七夜,就看不見了劍,仔細看時,卻還在爐底,純青的,透明的,正像兩條冰 …… 。精氣遙指斗牛間 這是魯迅在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鑄劍」一篇。關於造劍,自古就有許多引人的神話故事,不但鑄劍過程惊天地、泣鬼神,故事中的寶劍甚至還有「神性」。

在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中,越王句踐就曾請名劍師歐冶子為他造了五把寶劍,后來越國戰敗,衹得將三把送給吳王夫差求和。然而吳王無道,其中的湛盧劍竟 「自行而去」,到了楚國。一天楚王醒來,發現身邊多了一把寶劍,十分惊異,就請來當時著名的劍師風胡子來評劍,問他這把劍值多少錢?風胡子告訴他,無法算出它的身價。當造這柄劍時,赤堇山裂開,現出錫礦﹔若耶溪也乾涸,露出銅礦﹔雨神降下大雨灑掃、雷神拉動鼓風爐、蛟龍捧著熔爐、天帝裝炭,由通曉天機的鑄劍師歐冶子經過千錘百煉,才作成魚腸、湛盧等這五把寶劍。古代煉一把寶劍名刀,是要山崩水枯、諸神出動,還要出現一位上通天機的鑄劍師.日本的武士刀在國際市場上最有價值,被公認為藝術极品.因為日本刀的技術,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日本刀最早仿自我國西漢,到了唐朝又模仿「唐樣大刀」,其后便 以此為藍本,對冶煉方法、淬火技術、造型變化等發展出自己的風格。日本對於歷代刀工名錄、各系鍛造方法都做了极有系統的整理,因此技術一脈相承下來。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刀劍鑄造技術卻失傳了?「還在刀劍等『冷兵器』的時代,每個政權都不喜歡人民擁有刀劍,不是沒入,就是大量摧毀」古書記載,干將為楚王煉成世 間無二的劍,卻因楚王怕他再去給別人煉劍,便把他給殺了。在《列異傳》及《搜神記》中,就有干將之子持「莫邪」劍為父親復仇。為了掌握「軍事機密」,鍛冶 刀劍的資料,中國書籍出現得不多,可以說是很禁忌的話題。道家由於煉丹,對中國早期的化學及冶金技術發展,有很大貢獻。南北朝的道家學者陶弘景就在《刀劍 錄》中說過:「刀劍之由出久已,前王后帝莫不鑄之」,可惜古代文獻中「不甚詳錄」。

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中國刀劍工藝最高水准,在史料上有詳細記錄的,應該是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日本在三十五年前出土一把中國的鋼刀,上面的錯金銘文中,有「中平」、 「百煉清剛」等字。而中平,就是東漢靈帝(西元一八四年)的年號。百煉,則是反覆加熱、折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精純的鋼。可惜這樣的技術太費 工,動輒耗費數年,才得寶刀三五把。

到了唐末「安史之亂」,社會大亂,十室九空,百煉鋼的技術就逐漸失傳了。到了北宋,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 曾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到他造訪磁州鍛坊,觀看煉鐵,才認識所謂「真鋼」。他還記述了當時的一把寶劍:有人將十支大釘釘入柱中,揮此寶劍一削,釘子全部截斷,劍鋒卻纖毫無損﹔用力彎曲,劍身如勾,放開來鏗然有聲,又如箭弦一般平直。

到了明朝,更是每下愈況。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 指出,當時的工匠不肯好好磨刀,結果「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視文治武功的一位。他尤其喜愛刀劍,從乾隆十三年到二十 二年,不惜人力物力,制作了一批帶款識的精美刀劍。由於「今上」的重視,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又大幅提升。花紋鋼就是百煉鋼?根据中國自唐朝后就少有刀劍著 作、墓葬出土來推測:百煉鋼的技術,唐以后可能就失傳了。「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很可能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的。」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 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

中國的百煉鋼就是一種花紋鋼,大馬士革刀上的花紋,是鋼鐵坩堝鑄造時結晶的天然花紋﹔日本刀上的花紋,則是局部淬火法形成的溫度線﹔中國的花紋鋼,是百煉鋼制作過程中不斷折疊鍛打后出現的紋理。魏晉時代的文學作品「魏都賦」就形容當時的寶劍 「流采之珍,素質之寶,乍虹蔚、波映,或龜文、龍藻。」「古代對於花紋的形容,如雨、如云、如流星。以前看到這些文字,覺得古人真是夸張,后來看到刀劍上 的紋路,才知道真有其事」中國的百煉鋼之所以會發展出各種花紋,是因為可以從花紋的排列整齊、細密与否,鑑定工匠鍛造時所花的心血与其功力。淬綠水,鑑紅 云刀胚完成后,要用銼刀小心地銼出平而直的「荒面」,再刨出血槽、繼續刨光。刀身打造好之后,還需要經過入水「淬火」。金屬經過急遽冷卻,可以增加刀的硬度,而變得鋒利異常。

据《太平御覽》記載,三國時代蜀國有一位著名的兵器制造家,名叫蒲元。有一次諸葛亮命他在斜谷造鋼刀三千把,蒲元嫌漢水的水質「鈍弱」,不适宜淬火之用,就派人到成都,取來「爽烈」的蜀江水。結果士兵取回水后,蒲元一淬火,就發現不對勁,找來取水的人問道:「這水里怎麼 摻了涪江水?不能用了。」士兵不肯承認,蒲元再問:「摻進去八升,是什麼原因?」那人知道再也瞞不住,赶緊叩頭認罪:「我過涪江時,背的水桶翻了,我怕回 來交不了差,衹好摻進八升的涪江水。」蒲元能夠分辨水桶里有多少比例的蜀江水与涪江水,或許過於神話﹔但是用什麼水淬火,在科學上确實有講究。北齊時代, 分別用牲尿和牲脂淬火。牲尿含有鹽分,淬火時比水冷卻得快,淬火后刀刃鋼質堅硬銳利﹔用牲脂淬火冷卻慢,因此刀背鋼質柔韌,可以抵銷刃口受到的沖擊,以免折斷。

中國古代的鋼鐵技術有兩個高峰,一個直接銜接了青銅器的最高峰,也就是東周到秦這段時間,另一個則是南北朝到唐。而從第一個高峰到第二個高峰之間,全世界沒有第二個文化能與匹敵.

第一個高峰的象徵物,是劍,第二個高峰的
象徵物,則是刀.

無論是劍或刀,在中國人的文化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劍.

古時候,制劍的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學,也是最神秘的魔術,著名的鑄劍師具有如同國師一般的地位,可以驅使國君為他興築煉鐵的高爐,可以犧牲活人為他的作品獻出生命. 鑄出的名劍,成為國君的珍藏,價值連城,最珍貴的寶石珠玉,都用來作它的陪襯,甚至,就有如今日的導彈一樣,它的數量也充分代表了國力. 名劍也是文人歌詠贊頌的對像.即使文人對制造它的技術一無所知,仍然以優美的詞藻誇張地描述的它的美麗,它的精神,還有它的神力. 然而這也使得中國人在之後一直迷迷糊糊,不知道哪些描述是真哪些是假,而歷代的迷信,更使它蒙上層層的面紗.

而中國人,在第一個高峰與第二個高峰之間,即使也曾經有過國力不如人的時候,即使也曾經有過忍辱負重的時候,卻未曾真正失掉過自己的尊嚴.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這段歷史不免帶有侵略的意味,但作為後人的我們,仍然必須感謝先人為了生存發展所做的努力,正是這些先人,使漢文化得以延續數千年而沒有滅絕過. 這種尊嚴,是用刀與劍換來的.

從東漢開始,環首鐵刀就成為日本人學習模仿的目標,三十煉也好,一百煉也罷,日本人可以說是亦步亦趨. 這一千年以來,日本人對‘唐樣大刀‘基本上只作了兩處更動:一個是刃形變彎,以利揮砍,一個是裝具可以拆卸,以利保存名刃. 就連‘劍道‘,都是承襲自中國的‘劈刀術‘. 古人煉刀煉劍,有百般講究,其實以現在的科技水准來看,十之八九都是有科學根據的,而這些技巧,日本人可以說學了個八九成,並且比中國人還講究.

講究季節,是為了環境的穩定.

講究原礦,是為了成分的精確.

講究工法,是為了鋼材的均勻.

講究水質,是為了淬火的效果.

講究研磨,是為了最終的鋒銳.

日本正倉院中所收藏的唐樣大刀,曾經見證過中國人的輝煌,曾經代表了中國人的尊嚴. 唐代的武將,曾經使半個世界為之艷羨. 他們雄強的體魄,非凡的武藝,穿著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好,也最美麗的明光甲,襯著精心織繡的絲綢,腰間配著最鋒銳華麗的大刀,還有世界上最強勁的弓弩,最優良的戰馬,所到之處,金甲耀日,令人不敢逼視. 盛唐的風華,正是日本人的標竿.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日本的刀匠仍然堅守著傳統,由政府分配每人每年一點‘玉鋼‘的礦砂,從冶煉到錘鍛,從燒刃到研磨,世界但知日本刀匠的技藝超凡,卻不知每一個細節都是沿自中國.

古代有六種冶銅工匠分別是:築、冶、鳧、栗、段、桃。築,制削刀﹔冶,制箭鏃、戈、戟﹔鳧,鑄鐘﹔栗,制量器﹔段,制鎛器(泛指農具)﹔桃,鑄劍。鑄劍而專列為一門工種,可見其重要性,這是与當時中原銅劍的興盛密切相關的。那麼,鑄劍術的基本情況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藝,在戰國時期,中原鑄劍術取得了什麼突出成就?大冶鑄金、巧奪神工。

制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体上有五道工序。

(一) 制範 即制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窯中經火烘干,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範或陶範。制範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据,而銅劍器形是否 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于制範是否精細。制範還要為以后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体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範的內壁上 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範型上進行的。

(二)調劑 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 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据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 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範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于斷折。在青 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性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衹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适于 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對于銅劍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戰國之際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規律。《考工記.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了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三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占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錫占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來,冶金史研究者陸續分析檢測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戰時期的中原銅劍實,發現其合金成分中,銅的含量与“大刃之齊”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錫的 含量相差較多,實際含量衹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較高的也衹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這種差別可能因為,《考工記》“六齊”衹標明了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萬分 ──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如此, 則青銅劍實際成分中其他非銅元素的總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開文獻和實物的上述差別不管,有兩點是明确的。一是《考工記》關 于“大刃之齊”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匠師對于銅劍合金萬分的配比規律已經有所認識,有所總結,并以之指導鑄劍﹔二是銅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錫百分 之十六左右的實際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性能和硬度試驗,証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洁的原材料,又無精确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睛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規律,并具有很強的規律,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便也會不盡相同,而呈現在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三)熔煉 原料調配停當后,將之裝入坩鍋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体,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于原料上的
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
凡鑄金之狀,金与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 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几分混入,故現青白氣﹔青白之氣竭, 青氣次之﹔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于錫量度,一進衹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凈,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然后可鑄也。銷 煉成熟,可以澆鑄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后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于這里。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更番,重復煎煉。

(四)澆鑄 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体澆灌入劍範,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五)鑄后加工範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鑄範后,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這樣,銅劍的制作就最終完成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劍器還要時常修治砥礪,故當時可能有一類工匠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漢代稱這類工匠為“削厲(礪)工”,其技藝又稱“灑削”之技。削礪就是刮削砥礪的意思﹔灑削,指磨刀以水灑之,泛指修治刀劍。

西漢景帝時,大臣袁盎被刺,尸体上棄有凶器,是一柄新修治過的劍,官府就在長安的削礪工中訪查,一工匠說:這把劍是梁王的某位郎官來修治的。由此便查出了主使人梁孝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戰國晚期大學者荀子的一段話來概括鑄造銅劍的整個過程:

刑(型)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劑)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 (韌) 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

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復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于极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復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 謂復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采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采用含錫量
較高的青銅合 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与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復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 範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于另一範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构成整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 復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于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于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于一般銅劍,含錫量高于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 材料制作整劍,勢必過于柔軟或過于剛脆,但以之分別制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优秀的性能。這是創造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 工藝,体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极高境界。

復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正如相劍術士所言,所以有人稱之為“兩色劍”。又由于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這些都不是科學的名稱。

發表於 2009-10-3 01:44:13 |
中國人唯利是圖…再加上重文輕武…

有此當然正常
發表於 2018-8-19 07:12:29 |
有趣
發表於 2018-8-21 03:30:26 |
讲下世界其他地方的鑄劍術?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6 15: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