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559|回覆: 9

[空中武器] 转载---从中日大飞机窥视两国综合实力对比

[複製鏈接]
簽到
956
發表於 2014-2-20 16:4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中国运20于2006年启动,2007年正式上马,2012年完成首架地面试验机,2013年首飞成功。

  由项目进展来看,中国只用5年完成首飞,日本用了9年时间。从地面试验到首飞,日本用了4年时间,中国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中国的研制速度远远超过日本,保密程度也高于日本。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能力与组织能力超过日本。中国1比0领先。

  飞机本身对比 中国领先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衡量一个飞机最重要的是气动外形、发动机、材料、座舱以及航电几个指标。对于大飞机来说,短距起降和野外机场适应能力也很重要。

  一、气动外形对比

  气动外形是考验飞机设计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在飞机设计能力上一直比较领先,早已形成阶梯有序的人才队伍,又有毛泽时代打下的风洞基础。因此,通过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合理吸收世界主流大运输机的先进特点,形成中国自己的后发优势是中国的一贯做法,手法娴熟。

  运20采用了采用常规布局、悬臂式上单翼、T型尾翼、前缘后掠、无翼梢小翼,这是目前世界上大型运输机的主流布局方式。上单翼可以提供低速机动性,缩短起降距离,同时发动机舱离地面较远,野战机场起降不容易吸入地面的异物。上单翼的中央翼盒穿过飞机上部,对运货空间没有影响。T型尾翼可以提高水平尾翼的气动效率,同时让整机布局更为合理干净。同时也能避免野战机场起降时,被气流吹起的杂物打到尾翼。

  运20尾翼方向舵采取铰链接两段式,在两段方向舵上进一步分为上下两部分,形成四个方向舵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动效率。美国的环球霸王C17尾翼也是这种构造。

  C2的机翼为超临界机翼,中国运20首飞后没有公布机翼型号,但从首飞画面来看,也采取了超临界机翼。在今年两会期间,运20总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了运20的机翼为超临界机翼。这种机翼有较高的气动效率,提高巡航速度,减小阻力。同时因为机翼相对较厚,可以容纳更大的油箱,增加航程。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运20的气动外形和设计水平已经超过日本的C2,目前中日大飞机对比得分中国2比0领先。

  二、发动机对比

  在发动机上中国两国都是短板。日本连主战坦克都采购德国的发动机。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可以方面地采购西方先进产品,甚至可以吸收学习先进发动机技术。中国无法像日本一样方便地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先进的发动机产品和技术,因此只能暂时使用较为落后的乌克兰D-30KP-2发动机。

  而日本采用得是通用电气的CF6-80C2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不仅被波音空客的民用飞机大量采用,也是美国C-5这种超级运输机的动力核心。其技术成熟可靠,具有很高的使用寿命和抗恶劣环境生存能力。其最大输出推力达260千牛,是乌克兰D30发动机的两倍。

  乌克兰D30发动机推力小,油耗大,最关键的涵道比不够大。中国轰6以及采购的伊尔76等飞机均使用此发动机,优点是简单可靠,维护起来较为方便。

  中国下一步的目标是国产大涵道比发动机,采用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使其达到CFM56发动机的技术指标,可在同等条件下,使运20的航程增加10%。

  发动机向来是科技的顶点,发动机的研发与生产所需要的周期要超过其他军工项目,发动机的研发也是最为耗钱的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优秀稳定的人才队伍。这里不光有技术人员,还包括优秀的技术工人。

  中国所有的武器短板都在发动机上,上有飞机下有坦克海上有军舰,全部受制于发动机短板。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80年代中国和西方关系缓和时期,曾经从德国进口一批坦克用柴油发动机。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急于学到德国发动机技术,私下偷偷将德国发动机拆开,结果没有看到什么特殊的地方,又偷偷给安上。没想到,还原回去的发动机功率达不到额定。中国工程师喊来德国人,说发动机有问题要退货。没想到几个德国技工看过之后一口咬定发动机被拆解过,他们要求在秘密条件下重新装配。结果德国的技术工人重新安装一遍以后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恢复到原厂设定功率。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发动机技术有很多是不传之秘,一些关键技术点都是师带徒一辈辈传下来的,图纸上都看不出来。想要在发动机上有所突破,必须建立起稳定的人才队伍。目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只要持之以恒地投入,项目不被中断,未来十年必然会迎来发动机上的重大突破。中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拭目以待。

  中国虽然暂时在发动机上略输一筹,但未来一定会超过日本。目前中日得分2比1。

  三、运载能力对比

  虽然中国使用的发动机单发推力小于日本发动机,但中国运20采用4台发动机。而日本C2只有两台。运20在首飞之前被广泛贴上“山寨版伊尔76”的标签,然而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运20机体与伊尔76有很大不同。

  运20机身明显要胖,十分类似欧洲的A400M,其货舱高度和宽度大概在4米左右,长度为20米左右,大于日本C2的16米。C2的机身看起来十分短粗胖。

  运20的最大载重量可达60吨,可以运载包括我军最新的重型装甲坦克战车。而日本的C2运载重量不足40吨,不能运输其主战坦克。

  在运载能力上,运20远胜C2,中国3比1领先。

  四、材料对比

  运20的总设计师、中航工业一飞总设计师唐长红院士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运20采用轻质材料。

  而之前官方媒体曾经报道:

  “运-20舱内部分内饰构件使用了由一院703所牵头,多家单位共同研制的阻燃玻纤增强环氧树脂、玻纤增强酚醛树脂预浸料复合材料。

  “这种机舱用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的特点,阻燃和低烟雾的优势更为明显,不仅成功为飞机结构减重,提高了飞机的防火安全性能,同时还一举打破了我国在研制的大型客机被迫选用进口预浸料复合材料的不利局面,实现了我国大型飞机舱内复合材料‘立足国内,自主保障’的要求,提高了整机的安全性及经济性。

  “从2009年3月立项开始,经过近3年的努力,703所成功研制出两种航空级高均匀性缎纹玻纤织物,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基本相当,满足了飞机舱内阻燃材料的需求。”

  从首飞的高清图片上看,运-20机体遍布新合成材料,运-20机身明显呈现三段颜色,机头为浅绿色,机身为黄色,而尾部为绿色。可能是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材料。

  日本的运输机也采用了复合材料。日本在复合材料领域也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是在2013年1月10日,隶属日本航空自卫队歧阜基地的XC-2运输机在日本海上空试飞时发生事故,机尾部分的一块零件掉落,坠入海中。据悉,坠入海中的零件就是复合材料的一部分。长约84厘米,宽约36厘米,重约1公斤。

  在材料对比上,目前资料还不充足,中日之间可以打成平手。比分4比2。

  五、短距起降能力对比

  对于运输机来说,短距起降能力是个很重要的指标。美国甚至曾经在航空母舰上成功进行C130运输机的起降试验。

  中日两国的大型飞机在短距起降能力设计上,都付出了很多心血。C2在主机翼上加装了一些增升装设,引导发动机喷流向下偏转,从而大幅提高短距起降力。中国Y20采用了类似伊尔76的襟翼,通过翼面设计提高起降升力,中国的增升系统更为复杂一些。

  但是,由于日本的机体小、重量轻,发动机功率大,因此在短距起降效果上,日本的飞机要优于运20。比分5比3。

  六、航电及座舱系统对比

  中国的航电水平近年来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其座舱已经实现“玻璃化”,在一些新型战斗机型上,中国数字式电传和综合航电已经仅次于美国。在国内航展时,曾经展示出过ARJ21和C919的座舱,均采用全机综合航电设计。

  在操纵系统上,中国的多余度数字电传和放宽静稳定设计使得飞机可以进行灵活机动。中国的科技常常被过度贬低或刻意忽视。事实上,中国的飞机设计有其独到和过人之处,中国工程师就认为在飞行控制的技术上中国领先世界。例如J-10的飞行是计算器控制的(fly by wire),从试飞到现在没有损失过一架飞机,这是世界纪录,西方国家搞fly by wire没有不摔飞机的。

  中国6比3大比分领先。

  总结

  日本科技被过分夸大早已不是中国对手 中国优势未来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在发动机上和短距起降虽不占优势,材料上与日本打成平手,但在气动设计、座舱设计、飞行控制、运载能力上超过C2,战略投送能力远远高于日本,发展潜力更大。

  在比较中国和日本的时候,不论是工业还是军事,日本的实力都被过份地夸大。日本不过是中国的一个竞争指针和过度的竞争对象,但不是终极对手。

  中国的发展不是在单方面或多方面,而是全方面。今天的工业环环相扣,如果不能像美国这样全方位发展,一定会受制于人。中国走的路就是过去美国走的路,这是别人学不来的,包含日本。日本的科学发展受制于美国,毫无潜力可言。

  今天许多媒体有意或无意地把日本神话式地宣传成一个一切科技压倒中国的强国,其实从军事科技对比来看,中国已经远远把日本甩在身后。今后的十年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也是在科学技术取得成果的爆发期。十年后,中国的科技跟美国将没有代差,大飞机上天,航空母舰下海,导航卫星覆盖全球,核潜艇航遍太平洋与印度洋,实际生产力远大过美国。

  中国竞争的终极对象是美国。中国是个大国,她不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她的人民非常优秀。中国人聪明、勤奋、又好学。这才是中国打败所有其他国家的真正本钱。

  让我们共同见证祖国的崛起,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阻挡这个趋势。中国的崛起,才是世界的希望和未来。
發表於 2014-2-20 20:59:57 | 顯示全部樓層
單憑一加飛機,就說中國超越日本?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2-20 23:24:26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不过是中国的一个竞争指针和过度的竞争对象,但不是终极对手。”

非常欣赏这一句话。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2-22 22:15:18 用手機發表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飛行器近年已有長足發展,但好戲應該還在後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2-23 02:02:04 | 顯示全部樓層
从人力,国力,财力层面看,中国要比日寇强好几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3-12 11: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1000year #1 的帖子

個人認為中日兩國各有優劣,總體實力平手而已
至於上文評論中國航空技術明顯有誇大之處,中國航空技術最大的問題也是唯一真正的難題就是發動機,其他周邊技術全都好也沒有用,比喻來講就是豪華家具裝修的茅草屋,有心臟病的運動員
你可以幫單車裝閃燈,真皮座椅,鑲金腳踏,但在專業技術上來講這毫無意義,關鍵是要裝上發動機,才能真正"單車變摩托",這才是進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12 11:50:0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windtear #6 的帖子

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事实上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还是有很多科目只能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些科目需要长时间与大量金钱,人力的投入。中国以前穷,玩不起这个,现在又有国外的科技封锁,所以暂时是有困难的。中国不是没有发动机,是没有最先进的发动机用。如果有足够的投入,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3-15 23: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你錯了,日本仔最識掩飾軍力,且藏軍於民.
工業更是可迅速民轉軍用,單就海軍實力,是中國的數倍.
且軍人質素肯定比中國的好.中國的解放軍,哈哈哈哈........橫行中國,不受法律約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3-17 13: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天下文章一大抄,飛機制造亦洋'為中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17 18: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tomyhk141 #9 的帖子

that would a good way to save some tim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6-2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