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082|回覆: 2

台灣宜蘭南澳 .南澳古道(沙韻之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1-21 19:2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登山口景觀標誌.jpg

南澳古道,又稱「比亞毫古道」、「舊武塔古道」。比亞毫、武塔,都是這條古道途中的泰雅族部落名稱。 這條古道原是南澳山區泰雅族社路,道路沿途共有十幾個部落。

數百年前,部份泰雅族人從台灣中部向北遷徙,分散定居於北台灣山區,其中一群翻越南湖大山, 進入宜蘭定居。如今宜蘭的大同鄉與南澳鄉成為泰雅族部落最密集的區域。

雖然不知泰雅族在南澳的歷史,確切起於何時,而其躍上歷史的舞台,則是在清朝同治13年(1874)。 這一年,清廷開始執行「開山撫番」政策,開闢通往台灣後山。

其中的北路,闖入南澳泰雅族的生活領域,衝突難以避免。清軍以優勢的火力,暫時獲得成功,半年之間, 即打通了蘇澳通往奇萊(花蓮)的北路。 後來卻時常遭到泰雅族的襲擊,清兵時有傷亡,蘇澳的郊外,豎立了無數清軍殉職的官兵墓碑。 北路道路難以維繫,也就漸漸荒廢了。

日治初期,日本人的山地政策,威赫與懷柔並用。明治39年(1906),佐久間佐馬太總督上任,採取強硬政策。 明治41年(1908),日本人以武力迫使大南澳地區的泰雅族部落歸順,此後, 日本人將南澳山區泰雅族的社路修築為警備道路,並設置警官駐在所,以強化對台灣原住民的控制。

日本人對南澳地區的泰雅族部落,統稱為「南澳蕃」。南澳古道即是日治時代修築的警備道路, 起自今日南澳的金洋村,迄至大同鄉的四季村,全長約27.5公里。

歸順式典禮.jpg
明治41年(1908)南澳泰雅族人向日軍投降的歸順式典禮。

宜57鄉道.jpg
宜57鄉道(前往南澳古道途中)

歷經日治及民國時期,南澳山區的泰雅族各部落陸續遷往山下定居,舊路少人行走,或年久失修, 或毀於天災,或隨歲月而漸漸掩沒蔓草之中。

後來林務局羅東林管處進行古道整修計畫,完成其中三公里的路段,並正式命名為「南澳古道」。 民國一百年(2011)四月正式啟用,為宜蘭地區繼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之後, 又新添的一條國家步道。

上午七點多,清晨的陽光帶著有如稻穗般的黃金色澤,舞影在南澳的山巒與溪谷, 通過蘇花公路二十幾公里,從蘇澳經東澳,來到了南澳。

從蘇花公路(台9線)136.15K右轉宜57鄉道,一路前行,道路里程標誌的數字從「7」開始, 隨著車輪轉動,標誌的數字逐漸減少。途中,隔著南澳南溪,遠遠望見了遠處山麓的金洋部落。

過金洋部落,行駛至宜57鄉道的終點,續接金洋山區產業道路。狹窄的產業道路, 很明顯的是昔日的古道拓建的水泥路。續行近4公里,抵達道路終點,即是南澳古道的登山口。 路旁左側有一小片空地,約可停放二十來輛的汽車,登山口立有南澳古道的景觀標誌及導覽地圖。

這附近曾是日治時代旋檀駐在所舊址,如今已不留任何遺跡。旋檀(Senran),是泰雅族語,意指苦楝樹。 駐在所附近有泰雅族旋檀社。

南澳南溪.jpg
宜57鄉道旁的南澳南溪,遠處山麓的聚落為金洋部落(村)

南澳古道的路況良好,林務局採用生態工法整建,儘量維持原有的古貌,小溪澗鋪設了木板橋, 大溪澗則架設吊橋,而狹窄的岩壁路則設有繩索以保障遊客安全。沿途設有不少導覽解說, 讓遊客能認識古道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

自登山口起登,一路為平緩的上坡路,約二十分鐘,抵達一號吊橋, 橋頭立有一根「昭和五年七月」(1930)的石柱,是古道第一處歷史遺跡。

走在吊橋上,望見橋下溪谷的舊吊橋遺跡,殘存的橋板仍抓牢鐵線,默默見證著古道的歷史。 橋下溪水淙淙,水流不息,而逝者如斯。

腦海裡泛起電影裡莎韻的身影,彷彿正走過溪谷的這座殘橋。吊橋是昭和五年修建的,莎韻曾經走過。

昭和十三年(1938)9月27日的清晨,泰雅族流興社少女莎韻與同學一行人, 扛著老師的行李,陪同老師下山,就從這座吊橋經過。莎韻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過了一號吊橋,古道的路面還可看到有舊吊橋的鐵線,支撐著殘破的舊吊橋,懸垂於溪谷之上。日本人稱吊橋為「鐵線橋」, 是日治時代台灣山區主要的橋樑,用以克服溪谷深壑的險惡地形。

爬上一小段迂迴爬坡之後,古道又趨平緩,沿著山壁前行,然後抵達鞍部。 鞍部附近是昔日泰雅族的舊耕地,也是古道往來休憩的地方。過鞍部後, 進入古道的菁華段,一路平緩腰繞,而山路狹窄,緊貼山壁,旁側即是陡峭的深壑,景觀原始,山路出奇。 山壁釘有繩索,但路況不算險,步伐保持平穩,可以不用扶繩而行。 通過山壁路,路旁出現綿延的水鴨腳秋海棠,頓時變得綠意盎然。過里程2K後,抵達二號吊橋。

一號吊橋.jpg
一號吊橋

舊吊橋遺跡.jpg
吊橋下方溪谷的舊吊橋遺跡

古道3K處.jpg
古道3K處。莎韻的故事解說牌

過橋後,古道又緊依山壁,路旁巨岩有昔日鑿岩開路的舊跡。途中有景點可以眺覽南澳南溪的曲流景色。

續行不久,路旁出現一塊刻著「19」的水泥柱,石柱佈滿苔蘚,是日治時代警備道路里程標誌的遺跡, 代表「19公里」。

接著又經過一片榕樹及楠木林,樹上附滿鳥巢蕨及各種蔓藤,添染不少原始叢林的氣氛。

接近里程3K處,路旁立有「莎韻的故事」解說牌, 敘述當年泰雅族莎韻.哈勇(Sayun Hayun)發生的故事。 原本只是一件單純的意外失蹤事件,因緣際會的發展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故事。 這一年,距離霧社事件約八年,而七年之後, 日本人結束了在台灣的統治。莎韻故事從此被埋進了歷史,一如南澳古道掩沒於山林裡。

過了3K處,還有一小段路,古道鑿岩而過,是南澳古道最壯觀的岩壁路, 接著就遇見了林務局設置的「步道終點」告示牌。後續的路跡仍然清晰, 續行約30分鐘,可以抵達南澳南溪的溪谷,後續的古道通往舊武塔社、流興社、舊金洋社、比亞毫社, 然後出四季林道,至大同鄉的四季部落。

從這裡到莎韻所居住的流興社,還有漫長的山路。電影《不一樣的月光》 (英文譯名:Finding Sayun),電影最後以幾近記錄片的方式, 描述男主角陪著阿公返回故鄉流興社的過程,來回四天三夜,古道路況極差,沿途多有崩塌。 流興社遺址的草叢隱約可見頁岩堆砌的石屋殘基, 還有莎韻之鐘的基座舊址,影像令人動容。尤其是在去年南澳山區發生的山難事件後觀看這部電影。

岩壁路.jpg
步道終點附近的岩壁路

步道終點告示牌.jpg
步道終點告示牌

莎韻的故事.jpg
莎韻的故事(沙韻的故事)

在林務局還沒有整理南澳古道以前,已有不少登山客在南澳這片山區裡找路,希望打通前往流興社的的古道舊路。

這條當年沙韻走過的路,山友暱稱為「莎韻之路」或「沙韻之路」。

旅行地圖.jpg
旅行地圖

古道途中,欣賞南澳南溪景色.jpg
古道途中,欣賞南澳南溪景色

日治時代警備道路的里程石柱.jpg
日治時代警備道路的里程石柱

步道終點附近的岩壁路.jpg
步道終點附近的岩壁路

二號吊橋1.jpg
二號吊橋2.jpg
二號吊橋

接近步道終點。古道綠蔭怡人.jpg
接近步道終點。古道綠蔭怡人


踏上南澳古道(沙韻之路).jpg

討論

恭喜你獲得3飛行里數發表於 2012-11-21 22:03
發表於 2012-11-21 22:02:06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台灣泰雅族的旅遊介紹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1-22 00: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典解D相咁細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19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