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069|回覆: 35

[華東地區] [轉載] 金陵十三朝:古都王朝裡的胭脂粉氣[17P]

  [複製鏈接]
簽到
231
發表於 2012-8-22 18: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希望各位兄弟看過後,如果覺得內容精彩的話,可以按讚好或評分,以支持鼓勵小弟,萬分感謝。

金陵十三朝:古都王朝裡的胭脂粉氣

  金陵是南京的別稱,也號稱“十三朝都會”。而除了金陵,歷史上的南京還有過許多名字,如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等,但它們都遠沒有“金陵”叫得響,甚至連今天的正名——南京,與金陵相比似乎也總少了一絲味道。

  那究竟什麼金陵是南京的別稱,才是金陵的味道呢?古往今來很多學者、文人都孜孜於這個話題,但始終沒人講得清楚,倒是後來清初時的南京名士陳梓琴順口說了一句,“金陵滋味在王侯,此為王氣;又在秦淮,此為脂粉氣;又在採石(採石磯),此為戰火氣”。陳梓琴的“金陵三味說”剛一問世就為世人歎服,再加上後世學者不斷闡發補充,慢慢就成為今人解讀金陵的3把“鑰匙”了。

1.jpg
秦淮河

  “金陵王氣”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秦朝時,秦王嬴政就擔心金陵王氣會威脅到他的帝位,因此不但在金陵城中埋金人“以壓王氣”,還在城內開鑿水道,希望藉此破壞金陵風水,讓王氣慢慢消散。嬴政此舉果然種下了“禍根”,後來建都金陵的王朝無一不是福薄命淺,建立之初就呈現衰敗之像,例如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和趙構開創的南宋等,連明朝也幸虧明成祖朱棣早早遷都北京,不然按以往的“慣例”,大明江山能在金陵傳幾代還尚未可知。但是即便如此,這些短命的王朝、衰敗的王氣也在金陵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遠的不說,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孝陵就在2003年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

2.jpg
明城牆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26:04 | 顯示全部樓層
  王氣之後就是“脂粉氣”,金陵脂粉發端於東晉,那個時代不論男女都喜好搽脂抹粉,而聚居在秦淮河烏衣巷一帶的東晉貴族無疑引導了社會潮流——據說,每天清晨當這些貴族男子洗漱上妝時,潑出的洗臉水能讓秦淮河變得清香滑膩。東晉之後一千多年,從明末開始,“金陵脂粉”開始特指城中發達的勾欄瓦肆,而“脂粉煙花地”在這時儼然成為了金陵的代名詞,著名的“秦淮八艷”就誕生在此時。自古才子愛佳人,有了名妓歌舞,自然就少不了風流文章,脂粉金陵從此流傳千古,引人入勝。直到今天很多遊客到南京遊玩還是忍不住到秦淮河兩岸看看——儘管這裡早就物是人非,換了天地了。

3.jpg
六朝古都

  有了王氣、脂粉的金陵城引人垂涎,無數的戰火也隨之接踵而至。人們為了拱衛金陵,分別在它的東南西北四面依山形地勢構築要塞——東有紫金山、南有採石磯、西有挹江門、北有幕府山。歷史上這幾個地方曾經戰火連綿、屍積如山,當然也留有很多戰爭遺蹟供後人憑弔,而脫開了戰火說金陵,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也是不周全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2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金陵王氣之謎

  解開千年傳奇的真相


  歷史上金陵的稱呼,最早指代的並不是南京,而是今天南京城東面那座海拔448米的山丘——紫金山。

  為了克制金陵王氣,秦始皇特命人仿照自己的身材相貌鑄一金人,埋於金陵地下。而埋藏金人的具體地點,據說就在今天南京城北邊的幕府山下。當時世人都講,建文帝是沾了金陵的“地氣”——而這句話是有深意的,既然沾了“地氣”,那麼自然就會少了“王氣”。

4.jpg
明孝陵

  金陵有“王氣”的傳說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秦漢時期,相傳秦始皇就曾為“金陵有王氣,與北都(咸陽)相觸,不祥”而苦惱不已,為了滅絶金陵王氣,他在此埋金人、斷地脈,可這一切仍然無濟於事,秦王朝才傳了兩代便垮了台。

  後世關於“金陵王氣”,最著名的便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詩句大氣磅礴,唸起來也是蕩氣迴腸,充滿了撫今追昔之感,而這“一片降幡出石頭”彷彿也道出了所有定都金陵的王朝的命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幾乎就沒有善終的,即使是明朝建文帝的江山,也被他叔叔奪了去。所有的這些都讓“金陵王氣”成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話題,千百年來耐人尋味。

  金陵王氣與秦始皇的擔憂

  歷史上金陵的稱呼,最早指代的並不是南京,而是今天南京城東面那座海拔448米的山丘——紫金山。在《說文解字》中,“陵”字的意思就是“山”,所以顧名思義“金陵”就是“金色的山丘”。

5.jpg
王者氣息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3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雖說地名裡帶了個“金”字,但金陵山上根本沒有黃金,倒是這裡山石的顏色呈現出炫目的紫紅色,與紫銅類似(古代“金”常與“銅”同義),所以金陵叫做“銅陵”也不錯,至於後來為何直接更名為紫金山,答案也很明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於城名是在戰國時期。據古代地方志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土地。得勝後,楚威王在金陵山的餘脈——石頭山(即今清涼山,位於南京城中部)築成,定名為金陵邑。這時的金陵邑只是個具有軍事意義的小城堡,城市規模雖不大,但它卻是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而由於金陵邑地理位置險要——“倚陵山而扼江水”,其後的歲月裡它的影響力不斷增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響。

  金陵的第一次“發福”、大發展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此時的金陵由孤城一座升格為“金陵地區”,統轄3縣——秣陵、丹陽與江乘,其縣治分別在今江寧縣秣陵關、小丹陽與南京棲霞山附近。

6.jpg
石像

  儘管一手促成了金陵的擴容發展,但秦始皇卻一點也不喜歡這裡,原因只是由於當時著名方士盧生的一句話:“金陵有王氣,與北都(咸陽)相觸,不祥”。為了克制金陵王氣,秦始皇特命人仿照自己的身材相貌鑄一金人,埋於金陵地下。關於此事,南京歷代地方志中都有記載,如成書於南宋的《景定建康志》中就提到:“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而埋藏金人的具體地點,據說就在今天南京城北邊的幕府山下,當地至今仍有童謡傳唱“始皇帝埋金人”的故事——“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也許正是迫於秦始皇的霸氣,“金陵王氣”被整整壓制了400年,最終在公元229年噴薄而出。這一年,三國孫吳把都城由鄂州遷都金陵(當時更名作“建業”)——此為金陵建都之始。隨後,東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建都於此,史稱“六朝”,六朝都城皆位於秦淮河北。經過300多年的建設,六朝時期金陵人口達100多萬,成為當時江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589年隋滅陳以後,隋文帝下令將金陵的城邑和宮殿全部毀平,改作耕地,六朝繁華蕩然無存,直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定都,金陵才迎來了又一次的城市繁榮。南唐建都金陵府城,擺脫了六朝建康都城的格局,將秦淮河一帶繁華商業區和人煙稠密的居住區圍進城內,形成近代南京城的南部框架,而今天“中華路—洪武路”一線大致就是南唐都城的中軸線。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3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金陵“不佑王者”的真實原因

  金陵雖號稱“十三朝都會”,但細細看來也真算得上王氣衰薄,建都於此的全國性王朝僅大明一個,而其餘的政權君主,在金陵吃虧跌倒的不在少數,如最著名的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是南唐政權的末代皇帝,他承襲祖父兩代基業,年紀輕輕就在金陵坐了江山。但他天生就不是做皇帝的料,被人生拉活拽地拖上帝王寶座後,依然醉心文藝,前後不過15年就將祖宗的江山拱手讓人,最終只能“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落得個“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與李煜命運相似的還有陳後主,兩人都是榮華散盡,一朝歸為臣虜。他們的遭遇莫非真應證了“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抑或是金陵王氣出了問題?

7.jpg
城牆

  李煜之後400年,朱元璋在金陵做了皇帝,儘管之前有謀士曾勸他將國都移往別處,可這位出身草莽的英雄終究不為所動。他將金陵更名作“南京”,在此大興土木,所建的中華門,直到今天都還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堡。朱元璋在位31年,而這段時間也是金陵面貌劇變的時期——巍巍城牆繞城而立,明黃色的皇宮屋頂鱗次櫛比,在灰霾的金陵霧氣中顯得格外精神、耀眼。

  朱元璋死後葬在了金陵郊外(即今天的明孝陵),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繼承了帝位。據史書記載建文帝是一個“溫婉而羞澀”的男子,祖父的剽悍陰鬱在他身上絲毫找不見蹤影,當時世人都講,建文帝是沾了金陵的“地氣”——而這句話是有深意的,既然沾了“地氣”,那麼自然就會少了“王氣”。果不其然,公元1403年,才當了4年皇帝的建文帝就從王位上跌了下來——他不是死於外敵入侵,而是被自己的親叔叔燕王朱棣趕下寶座,倉皇出逃,不知所終。

8.jpg
明孝陵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35:13 | 顯示全部樓層
  封建王朝建都金陵的歷史,到建文帝時畫上句號,之後金陵“王氣衰薄”幾乎也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對此,金陵百姓是不願意又不得不承認的,他們刨根追底,最終又把賬算到了秦始皇頭上——當年秦始皇為了壓制金陵王氣,不僅埋下金人,還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鑿斷金陵山崗使得王氣不相連,從而底氣不足,成不了氣候。同時他又在城中開出一條水道,引水入城而驅除王氣——這條水道便是著名的秦淮河了。但詭異的是,儘管如此大動干戈,秦始皇竟然也沒保住秦朝的萬代基業,傳到第二世就滅亡了,而亡秦之人果然就來自東南方(漢高祖劉邦發跡的沛縣與南京今天同屬位於東南的江蘇)。

  難道說真是楚威王和秦始皇破壞了金陵的風水,泄了金陵的王氣嗎?其實未必盡然,除了王氣之說,我們還能從歷史中大致歸納出“金陵難都,天不佑南朝”的原因。

9.jpg
南京,曾經的帝王地

  自古中國爭戰,南方就少敵北方,首先北方人的體格就比南方強壯,而且由於地勢和氣候的原因,長久以來便形成了北方人粗獷豪放,南方人精緻柔弱的特點。況且北方氣候惡劣,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生於北方的人自然就多了幾分和大自然抗爭的勇氣。而南方恰恰相反,氣候宜人,久居江南的人一般都對現狀非常留戀,長此以往便鬥志消磨,日漸沉淪了。“南朝繁華地,指日換旌旗”,由此看來,古代建都金陵的政權的迅速敗亡皆源自內因,虛無縹緲的“金陵王氣”只是掩蓋失敗的說辭罷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3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金陵脂粉之艷

  香滿秦淮一千年的還有男人


  每日清晨洗漱時分,沿街窗邊到處是描眉畫眼的男子,每家每戶潑出的洗臉水據說能讓秦淮河水變得滑膩。

  對於秦淮河兩岸林立的青樓妓館,朱元璋沒有禁絶反而推波助瀾——他在貢院前的秦淮河東岸設立官妓——富樂院。

10.jpg
秦淮河美麗的夜景

  金陵脂粉經歷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短暫蕭條,卻又在乾隆朝再度興旺,當時人稱“戶戶皆花,家家是玉”。“十里秦淮河,六朝脂粉地”,曾幾何時,這“秦淮河”與“脂粉地”就是詮釋金陵最重要的元素。不同於一般人的認識,金陵脂粉其實有兩重含義,它最初是指東晉、南朝時的“男兒脂粉”——那時的社會審美標準偏向女性化,男子唇紅齒白、塗脂抹粉才算英俊,而一直到了明朝晚期,金陵脂粉才特指勾欄瓦肆、舞孃歌妓。

  統共了算,金陵脂粉在秦淮河裡飄蕩了一千多年,就連江南貢院、夫子廟、文宣橋這些堂而皇之的名字也被罩上了些許香艷,甚至今天遊覽南京,這些地名也仍能讓人遐思無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38:54 | 顯示全部樓層
  烏衣巷中的男兒脂粉

  關於“金陵脂粉”的起源,最早要從烏衣巷說起。烏衣巷位於今天南京夫子廟南,距離秦淮河也不遠,三國時這裡曾是東吳守城部隊的營房,因為當時軍士都穿著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為巷名。

  公元317年西晉亡國,晉王室南渡,他們以金陵為首都另起爐灶,開創了東晉王朝。剛到金陵的時候,由於宗室貴族人口眾多,倉促上馬的東晉政權無力規劃他們的居住區域,於是就放任他們圈地自建宅邸。時任東晉宰輔,位高權重的王導毫不客氣,迅速佔據了位置極好的烏衣巷一帶。

11.jpg
夫子廟

  王家是當時天下聞名的大族,他們入住烏衣巷自然就抬高了當地的身價——此後,又有許多豪門陸續遷入,與王家比鄰而居,比較著名的如謝家、庾家等,烏衣巷由昔日的破敗軍營一躍成為顯赫金陵的權貴聚居區。這個前後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在當時不僅能左右東晉王朝的政局,裡面居民的一舉一動、衣食住行也影響着社會潮流。

  在東晉時——準確說應該從三國晚期開始,上流社會的士大夫貴族群體中就流行着一種奇怪的風尚:男人們塗脂抹粉、衣飾妖嬈,走路、說話無不模仿女性,而“晉重門第,好容止,士大夫手持粉白,口習清言,綽約嫣然,動相誇飾,鄙勤樸而尚擺落……”就是史書對這一風氣的準確描繪。

  儘管在今天看來不可理喻,但這種“烏衣巷潮流”在當時卻大行其道,不光達官顯貴,就連一般的平民百姓也爭相倣傚。一時間,金陵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輕衣羅帶、顧影自憐的男人,而烏衣巷中有兩樣東西最為人所追捧:一為五石散,二為熏衣香。五石散是一種從礦物質中提煉出的丹藥,剛開始只被人當作延年益壽的藥物,後來不知是誰發現長期服用五石散能使人面容潔白,“宛若傅粉”。於是,那些“愛美”的男士對五石散趨之若鶩,爭相服用,據史料記載,烏衣巷王家的王舒不僅每日早晚各服五石散一次,還將五石散“以酥酪調和,涂敷顏面”——類似今人做“面膜”。

  其次是熏衣香。熏衣香有兩種,一是香囊,隨身攜帶;二是熏香,在香爐中點燃後燻蒸衣物。熏衣香按價錢貴賤分為數十個種類,最貴的龍腦香幾乎與黃金同價,《晉書·謝玄傳》中就記載東晉名臣謝玄酷愛龍腦香,經常身懸香囊招搖過市。

  在烏衣巷上流社會和民間的推動下,金陵迅速成了一座充滿“男人脂粉氣”的城市,每日清晨洗漱時分,沿街窗邊到處是描眉畫眼的男子,每家每戶潑出桓的洗臉水據說能讓秦淮河的水變得滑膩。東晉大將在烏衣巷上流社會和民間的推動下,金陵迅速成了一座充滿“男人脂粉氣”的城市,每日清晨洗漱時分,沿街窗邊到處是描眉畫眼的男子,每家每戶潑出桓的洗臉水據說能讓秦淮河的水變得滑膩。東晉大將溫對這種“另類”的金陵脂粉深惡痛絶,以至於不願踏進城池一步,可厭惡歸厭惡,金陵男兒身上的脂粉香在城池上空足足飄蕩了300年,直到南北朝晚期才漸漸絶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4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富樂院”與“金花銀兩”的故事

  到了隋唐之時,隨着大一統王朝政治重心的北移,金陵無可奈何地衰落了,曾經濃香柔膩的六朝脂粉也被雨打風吹去。從隋代開始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亂”,500多年間裡金陵風光不再,逐漸成為當時中國東南的一個普通城市。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逃到杭州稱帝,南宋建立,而金陵的命運也在此時出現了轉機。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朝廷在金陵秦淮河畔設立江南貢院,江南貢院是科舉時代中國最大的考場,每年到此應試的學子成千上萬。為瞭解決這些人的吃喝住宿,以江南貢院為中心,秦淮河兩岸漸漸聚集了不少飯鋪、客棧,到後來甚至很多“勾欄瓦肆”也到此開業,一時間秦淮河上絲竹飄渺、濃酒笙歌,後人熟知的“金陵脂粉”也就在此時發端了。

12.jpg
一切都隨風逝去

  經過南宋、元兩朝的發展,金陵脂粉名氣越來越大。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金陵,對於秦淮河兩岸林立的青樓妓館,朱元璋沒有禁絶反而推波助瀾——他在貢院前的秦淮河東岸設立官妓——富樂院,由政府管轄,每月收入都充作政府經費。朱元璋還親筆為富樂院題寫了一幅對聯,上聯是:“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風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話。”下聯是:“世間多痴男痴女,痴心痴夢,況復多痴情痴意,是幾輩痴人。”

  有了皇家的推動,秦淮河兩岸的“脂粉味”越發濃郁。明朝初年,湖南籍生員常霽開赴金陵趕考,有感於秦淮春色,專門在行記中寫下:“兩岸河房內多蓄美貌歌妓。或隱約於珠簾之內,或徘徊於花柳之間;或品洞簫,或歌新詞;或倚雕欄而獻媚,或逞妙技以勾魂;或斜溜秋波,或嫣然獨笑。遊人浪子無不魂迷色震,骨酥神飛,日夜如狂,四時不息……”

13.jpg
夜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45:36 | 顯示全部樓層
  明太祖朱元璋升天后,太孫建文帝即位,但皇位沒坐幾天他就被叔叔朱棣攆下了台。在奪占金陵後,朱棣發揚光大了其父的“事業”——他下旨在金陵城裡城外建造鶴鳴、醉仙、輕煙、淡粉、梅妍、柳翠等16座官妓院,並設教坊司掌管。同其他官員一樣,教坊司的主管也是紗帽角帶,圓領補服,不過胸前補服上的圖案非禽非獸,而是一棵白菜。平日裡,教坊司主管儼然像個官員的樣子,只是見了顧客就自認低人一等,連作揖拱手也不敢,只能彎腰拱背,唯唯諾諾。到了年底,教坊司把一年所收的銀兩交到宮中的“金花庫”,作為后妃們的脂粉錢,美其名曰為“金花銀兩”。

14.jpg
閲江樓

  “金陵脂粉”之所以在明代空前興旺,與歷代皇帝的政策息息相關——前有朱元璋、朱棣,後有正德皇帝朱厚照、萬曆皇帝朱翊鈞。整明一朝,“脂粉”成了金陵特有的標誌,而那條貫穿城池的秦淮河更是浮光灧瀲,妙不可言,說它溫柔鄉也罷,銷金窟也罷,金陵的無限繁華就在這條河水裡映出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22 18:46:37 | 顯示全部樓層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47:23 | 顯示全部樓層
  “秦淮八艷”與金陵脂粉的終結

  金陵脂粉的繁華,在明末達到鼎盛,僅是秦淮河兩岸的妓館青樓,每年繳納的稅銀就達數十萬兩,撐起了當時南京財賦的半壁江山。

  可能是由於靠近江南貢院、夫子廟,文人墨客彙集的緣故,秦淮河畔的風月地很早便脫離了俗艷——這裡的青樓脂粉不僅樣貌出眾,而且還極富藝術修養,精通琴棋書畫的不在少數,而明末清初時湧現出的“秦淮八艷”就是她們中的佼佼者。

15.jpg
殘陽如血

  “秦淮八艷”又稱“金陵八艷”,分別是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等8人,“秦淮八艷”濃縮了這個時代所有的風花雪月,也給金陵城敷上了濃得化不開的脂粉。她們之所以聞名,一是靠着超絶的樣貌才情,更重要的是她們在異族入侵、奸佞橫行的時代,大義凜然,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慨然氣節。

  在今天的南京大戲院,崑曲名劇《桃花扇》還時常上演,它所講述的就是金陵名妓李香君與“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故事: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赴金陵趕考時在著名的脂粉地“媚香樓”結識了李香君,兩人相見恨晚、感情甚篤。為了與侯方域長相廝守,李香君甚至不惜得罪南明權臣阮大鉞,在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金陵失陷後,李香君與侯方域不願降敵,走上金陵棲霞山出家學道。

16.jpg
中華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18:49:14 | 顯示全部樓層
  然而,《桃花扇》中的故事還有些隱晦,並不是完整的歷史。歷史上真實的李香君遠比她的情郎侯方域有氣節得多,史載侯方域在金陵城破後就北返,並未隨香君上山出家。5年後,侯方域參加了清王朝主辦的科舉考試——他最終考取沒有?仕途如何?今人已不得而知,但看看他的作為,堂堂官宦世家、七尺男兒倒不如一個青樓女子了。

  李香君當年居住的媚香樓,至今仍坐落在秦淮河畔,三進兩院的大宅保存完整,處處體現着世人對她的尊重敬仰。當然,“秦淮八艷”中堪稱豪傑的並不只是李香君——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柳如是皆是如此。當代史學大家陳寅恪就特別推崇柳如是,他耗時十年,窮晚年之力完成《柳如是別傳》——“著書唯剩頌紅妝”,秦淮河上的“異代知己”竟令這位學者折服。

17.jpg
中山陵

  秦淮八艷之後,金陵脂粉經歷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短暫蕭條,卻又在乾隆朝再度興旺,當時的名士紀曉嵐就形容其為“戶戶皆花,家家是玉”。從這時起直到清朝末年,金陵與揚州、蘇州一起號稱“江南三大煙花地”。到了中華民國時,由於政府禁娼,繁華旖旎了數百年的金陵脂粉才慢慢飄散。1923年8月,學者朱自清和俞平伯遊覽秦淮河——“在茶店裡吃了一盤豆腐乾絲,兩個燒餅之後,以歪歪的腳步折上夫子廟前停泊着的畫舫”,於是便有了名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也是在此以後,“脂粉”一詞逐漸成為金陵、秦淮河的歷史,尋不見當初的樣貌了。


新浪旅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22 20: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南京係好地方
最正係大屠殺館, 我可以話係全中國最正的博物館
又試能過二月份深夜七時喺明孝陵撞失路 好鬼high
夫子廟就差d , 冇乜特色

樓主應該介紹埋 條南京長江大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22 20:05:1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樓主連大屠殺紀念館都冇推介 , 真係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22 20:38: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alfredku #13 的帖子

非常漂亮的秦淮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21: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展超開會 #14 的帖子

多謝你既意見

"又試能過二月份深夜七時喺明孝陵撞失路  好鬼high"

請問乜"深夜七時"及"撞失路"?
又點解會好鬼high?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2 21:27: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展超開會 #1 的帖子

其實你有無認真睇?
帖名係 [轉載] 金陵十三朝:古都王朝裡的胭脂粉氣[17P]
標明 "轉載"
最後標示原作係"新浪旅遊"
就算文章唔合你意
都唔需要
既然你咁不滿意
你何不自己寫一篇南京文章分享你既高見?
但不要只懂批評
而不懂分享
我期待睇你既精彩大作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22 21:30:5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22 21:33:41 | 顯示全部樓層
展超開會 發表於 2012-8-22 20:05
原來樓主連大屠殺紀念館都冇推介 , 真係要

楼主系重点讲古时南京的脂粉气息,应该放系秦淮河畔的景致~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7 17: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