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27|回覆: 4

[其他] V2

[複製鏈接]
簽到
1990
發表於 2013-6-18 20:3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德国V-2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制的地地弹道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意为“报复性武器─2”,其目的在于从欧洲大陆直接准确地打击英国本土目标,它是火箭技术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

1925年,德國人率先在奧比爾公司生產競賽用汽車上試驗了火箭推進器。儘管試驗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但德國科學家並未因此放棄新的探索。反而更著手設計飛向同溫層高空的探空火箭。

1927年,以奧地利數學家赫爾曼·奧伯特為首的一批德國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了民間的德國宇宙航行協會(Verein für Raumfahrt),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航太科技研究協會。1929年,奧伯特與他的助手們開始研發液態火箭推進器。

1932年後德國陸軍開始想到了液態燃料火箭作為長程攻擊武器的可能性,並派遣對火箭研發有興趣的瓦尔特·多恩伯格上尉負責籌組相關事宜,瓦爾德招募了當時為經濟狀況煩惱的沃納·馮·布勞恩為首的火箭研究小組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進行液態火箭推進器的試驗,同年,德軍在柏林南郊的庫斯麥多夫靶場建立了火箭試驗場(Heeresversuchsanstalt Kummersdorf)。

從1933至1941年的8年期間,多恩伯格與馮·布勞恩的研發團隊不斷進行火箭研發,第一代的A-1重150kg,直徑0.3m,長1.4m,採用酒精與液態氧推進劑,但推力只有3000kgf。由於設計不合理,因此A-1火箭試驗失敗。

1934年12月19日及20日,馮·布勞恩的研究團隊成功發射兩枚重500公斤,安裝陀螺儀並以液態氧及乙醇為動力來源的A2火箭,發射地點位於德荷邊界的博爾庫姆島,此次測試兩枚火箭以2.2公里及3.5公里的射程掉落北海[2][3],A-2火箭開發案到1936年結束。

由於A-2火箭得到了滿意的成果,於是德軍更近一步著手研究第二代的A-3與A4火箭開發計畫,其中A4火箭的預定目標為射程175公里、最大射高80公里、酬載量1噸的大型火箭,由於實驗規模已經大到舊試驗場無法提供足夠測試空間,因此德國選擇了東部奧德河的出海口處的一個名叫佩內敏德的漁村,興建新的火箭試驗基地(HVP)。

除了液態火箭以外,德國空軍也在此地開始研發FI-103無人駕駛飛行器的研究工作(FI-103即後來的V1火箭),代號FZG-78。1942年FI-103研發成功後,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親自將此種新式兵器命名為「V1火箭」。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 waffe(復仇武器)一辭縮寫,他意味著德國要用這種新兵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雪恥,並向戰勝國復仇。

A-3火箭重達750kg,直徑0.7m,長6.5m,推力增大到14700kgf,然即使A-3火箭試驗成功,但A-3火箭的射程距離仍舊未達當時研究團隊的期待。接著一種新型態的A-4火箭設計方案開始提出並接受試驗。在1937年得到了德國陸軍的支持,撥款了2000萬馬克作為A-4火箭研發經費。A-5火箭則是A-3火箭的改良版,A-4火箭在吸取A-5火箭的研發經驗與資料後,在1942年正式研發成功。隨即量產製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V-2火箭」,並在9月8日的倫敦攻擊揚名於世。

V-2可負載1,000kg的高能炸藥彈頭並射向300km遠的目標。詳細資料如下:
結構:一體式液態火箭(彈體彈頭不分開)
全長:約14m
直徑:約1.7m
離陸時質量:12,800~13,000 kg
離陸時推力:27,000kgf
最大飛行高度:約為100km左右
最大飛行速度:4.8馬赫
推進方式:以乙醇(酒精)與液態氧當作燃料,兩種燃料則會以一定比例通過管線引入燃燒室點火推進。管線特別設置在燃燒室壁旁,目的在於冷卻降溫,以免發生燃燒室過熱甚至融化的狀況。在V-2火箭的尾端,亦安置了被稱為燃氣舵的金屬板,主要是為了改變氣流,誘導火箭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可以用來改變火箭前進的路線。
導引方式則是傳統的慣性導引:當火箭點火後,液態燃料推進器將會把V-2推送到一定高度與速度,待燃料燒完之後,飛彈大多會在拋物線的頂點(80~100 km)。接著便會受慣性沿著拋物線繼續射向目標。然而這也意味著命中準度常會因氣流、天候不佳等因素而大減;雖然後期的V-2引用了電波導引方式,然誤差亦高達公里計。

由於彈道飛彈在終端速度極快(約4馬赫以上的超音速),遠超過當時同盟國空防的反應所需時速,因此防不勝防。基本上當時英軍只能靠聲音與雷達約略測量預估彈道後,在飛彈尚未擊中目標前,以高射炮發射高爆彈藥射擊彈道企圖攔截之。另外,在二戰中V-2也廣泛採用迷彩塗裝,以避免遭到空軍辨識空襲,在二戰末期更全面採用橄欖綠作為迷彩。不過在試驗中,V-2則是用黑白相間的塗裝作為辨識。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個月間,德軍共發射了15000枚V-1飛彈與3000枚V-2飛彈,共造成英國31000人喪生。V型彈道飛彈的出現,亦拉開了新式作戰的序幕,V-2的出現意味著各種新興彈道飛彈的戰略、戰術運用。在歷史上,美蘇兩大強國亦在彈道飛彈著力深厚,並發展了各式彈道飛彈,以及冷戰鐵幕的相互對立型態。

1944年5月16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下达了使用V-2导弹作战的命令。1944年9月6日傍晚,德国向英国第一次发射了两枚V-2导弹,但都失败了。9月8日,德国向英国伦敦发射了第一枚V-2,炸弹在伦敦市区爆炸。这是V-2首次成功袭击英国本土,在伦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从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国共发射了3745枚V-2导弹,其中有1115枚击中英国本土,2050枚落在欧洲大陆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列日等地。还有582枚用于发展、改进和训练。在所有发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标周围30千米以内,这些导弹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范围内。从袭击英国造成的人员伤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伤6476人,建筑物的破坏也相当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并没有起到德国当局希望的那种能挽回败局的战果。
二次大战后期,德国纳粹的V2火箭呼啸飞越英伦海峡轰炸伦敦,虽然V2对英国的实质损害不大,但是不像V-1导弹可拦截因此对英国的社会人心造成莫大影响。大战一结束,美俄双方都急着要掌握德国的火箭技术,但是按照雅尔塔密约,V2火箭生产工厂的主要所在地皮纳蒙划给了苏俄托管,美国心有不甘,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军组成了一个突击队下令紧急展开一项代号“回纹针”的任务。在1945年5月22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内,美军挺进巴伐利亚区并占领当地,动用了300节火车车厢和13艘轮船,把近百枚的V2火箭以及相关的一切设备和半成品抢运一空,苏军在第二天的6月1日抵达的时候,只看到一座座空荡荡的工厂。
美国虽然获得了许多V2的半成品和制造设备,但最可贵的是美国情报单位成功地说服了包括德国军方火箭计划负责人瓦尔德·多恩伯格中将及开发团队核心冯·布劳恩博士与相关的126位研究团队成员前往美国,并分别安置在德州的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组以及新墨西哥新建的白沙导弹试验场。1945年9月,冯·布劳恩抵达美国,时年33岁,自此以后美国的火箭工业和太空发展就扶摇直上。除了军事用途,V2火箭在研究高层大气和电离层,以及对地球表面拍照等科学课题上也非常有用。
1946年,美国海军实验室发射了一枚V2火箭,射到数百公里的高空,用来观测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这也是V2火箭第一次应用在太空研究,从此开启了太空科学的新页。此外V2火箭亦用来当作载人飞行试验载具,并搭载过猴子一类的小动物升空。
V-2_rocket_diagram_(with_English_labels)_svg.png
v-2-rocket-1.jpg
4609-050-33F555A7.jpg
images.jpg
tumblr_m1qhhbLPEA1r4cij7o1_500.jpg

發表於 2013-6-18 23: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19 09:3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cc1122 #2 的帖子

But it go same to the china technology where most of the initial engineer is those that work in US then come back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6-21 23:38:06 | 顯示全部樓層

The V2 Rocket - how it works, guidance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WW II : RARE COLOR FILM : NAZI V2 ROCKET FACILITY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1 23:43: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g349 #4 的帖子

It using radio signals that was transmitted from the ground.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5-5 13: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