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62|回覆: 19

[古今戰爭] 滑鐵盧戰役

  [複製鏈接]
簽到
1990
發表於 2013-7-8 20:16: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滑鐵盧戰役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國,荷蘭聯合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戰役。這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中威靈頓公爵和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標誌着拿破崙帝國的徹底覆滅。後世因此將重大的失敗比喻為滑鐵盧。

1815年拿破崙率舊部逃離厄爾巴島,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12萬法軍主力在里尼之戰擊敗布呂歇爾將軍率領的普軍,隨後派遣格魯希元帥帶領3萬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趕到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與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對峙。但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追蹤。布呂歇爾花了一個上午重整軍隊,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於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的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正當拿破崙將要宣佈獲勝之刻,布呂歇爾率領的普軍趕到並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普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去(1821年5月5日)。

此次戰役的戰場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東南13公里,距離滑鐵盧村1.6公里。爲紀念這次戰役在這裏樹起了巨大的獅子銅像。

1812年6月拿破崙率64萬大軍遠征俄國,結果大敗而歸。1813年拿破崙在德意志境內同俄國,普魯士作戰,結果在瑞典奧地利的夾擊之下再次受挫。1814年反法同盟侵入法國本土,拿破崙雖然施展軍事才華以劣勢兵力取得一定戰績仍然無法從根本扭轉戰局。4月6日巴黎開城投降,拿破崙宣佈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戰勝國隨即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決定由路易十八即位復辟波旁王朝。法國民衆對此決議甚爲不滿。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離開厄爾巴島登陸法國本土。奉命阻擊的米歇爾·內伊元帥倒戈,3月20日拿破崙抵達巴黎趕走路易十八再次奪政。

在此前的3月13日,反法同盟在維也納宣佈拿破崙為非法者,3月17日英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發起動員令。拿破崙認爲反法同盟軍雖然人數衆多但兵力分散,戰爭初期必然採取守勢,而自己剛取得政權,國內保皇黨的頑固勢力尚未徹底剷除,等同盟軍集結完畢後內外夾擊更將處於不利局面,此時比利時駐有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荷聯軍11萬人和布呂歇爾率領的普軍12萬人,如果消滅英軍,普魯士極有可能退出反法同盟,俄軍也會擔心退路不保而收兵,此外比利時南部的法語區是支持法國的潛在勢力,假使戰役獲勝法國的周邊局勢可能完全改觀,所以採用乘同盟軍立足未穩主動出擊各個擊破的戰略。

威靈頓當初為了防衛自己的據點奧斯滕德把兵力部署在布魯塞爾西南至蒙斯一綫。拿破崙委派米歇爾·內伊元帥指揮左翼,埃曼努爾·格魯希元帥指揮右翼,自己親自率領本隊和預備隊於6月16日淩晨由沙勒羅瓦越過法比邊境插入英荷聯軍和普軍之間的空檔。

6月15日晚威靈頓正參加里士滿公爵夫人的舞宴,6月16日淩晨當荷蘭國王的兒子奧拉尼埃公爵(威廉姆二世)帶來拿破崙入侵的消息時,大家都爲法軍敢於主動挑戰兩倍於己的英普聯軍以及突如其來的進軍速度而吃驚。威靈頓指揮軍隊立刻向卡托魯・布拉集結。同時命令奧拉尼埃公爵和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的兒子魏瑪大公伯倫哈特一同擋住內伊元帥率領的法軍左翼為本隊的集結爭取時間。內伊元帥則奉命確保卡托魯・布拉的交差路口,如有必要向東迂迴包抄增援法軍本隊。

6月16日拿破崙率領本隊會同埃曼努爾·格魯希元帥指揮的右翼首先向普軍發難,在法軍猛攻之下消滅了16,000名普軍,給普軍的中央部造成極大的損失,布呂歇爾甚至也一時下落不明而不得不由參謀長古奈伊澤那中將代理指揮。值得慶幸的是普軍的兩翼基本完好。這是拿破崙軍事生涯中親自指揮獲得的最後一場勝利,史稱里尼之戰(Battle of Ligny)。這次戰役法軍在戰術上擊敗了普軍,但沒有完全擊潰的普軍兩天后就重新集結,並在滑鐵盧給法軍致命的一擊,而法軍則有三分之一的主力被吸引導致不能參加滑鐵魯戰役,因此戰略上法軍是失敗的。

西綫內伊元帥也同守衞卡托魯・布拉的奧拉尼埃公爵部隊展開戰鬥。內伊元帥逡巡不前使得奧拉尼埃公爵的少量兵力能夠守住陣地直到威靈頓的增援部隊趕到。6月16日黃昏,威靈頓擊退了內伊元帥,此時普軍在里尼失利的消息傳來,英荷聯軍的側翼暴露,威靈頓果斷指示部隊向北後撤到滑鐵盧南側附近的索瓦涅森林附近紮營。

法軍沒有阻止普軍的從里尼撤退。普軍殿後部隊一直堅守到午夜,少數部隊甚至到6月17日早晨方才撤離戰場。拿破崙錯誤認爲普軍向東北的本國方向逃跑,實際上普軍選擇了與英荷聯軍平行的綫路向北撤退。普軍以未參加里尼之戰的第4軍團為中心重新集結。拿破崙曾經說過「雖然我有過失敗,但是從未因爲過分的自信而貽誤戰機」,但從里尼之戰後的表現來看,確有輕敵的嫌疑。拿破崙指揮的法軍行動緩慢,直到6月17日11點才下令各部隊追擊,13點內伊元帥向卡托魯・布拉攻擊時發現威靈頓早已金蟬脫殼。內伊元帥派騎兵追擊,與威靈頓斷後的騎兵發生小規模衝突,夜裏下起了大雨法軍不得不停止追擊。右翼格魯希元帥率領33,000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結果也失去普軍的下落。

6月17日晚英荷聯軍抵達滑鐵盧,法軍也隨後跟到。而布呂歇爾的普軍集結到瓦布路東側13公里処。這樣在滑鐵盧共計有英荷聯軍68,000人和法軍72,000人展開對峙。

參加滑鐵盧戰役的有北部方面軍(Armée du Nord)為72,000人。其中歩兵57,000人,騎兵15,000人,大砲250門[4]。拿破崙奪取政權後收編了路易十八的軍隊18萬人。又將由於節省財政開支削減的,長期休假離隊的,非正式除名的以及戰爭期間逃跑的士兵重新徵召入伍。用這些有實戰經驗的老兵為核心訓練新兵。這些老兵普遍有一雪前恥的意願,因此士氣高漲。武器也十分充足,然而經過多年的戰亂軍馬數量不足,騎術訓練也不充分。此戰法軍共投入14個胸甲騎兵團,7個槍騎兵團。

拿破崙在1814年不利的戰況下依然表現出卓絕的指揮能力。然而此戰肉體和精神上卻處於衰老狀態,而數度錯失良機。曾長期輔佐拿破崙的貝爾蒂埃在巴伐利亞自殺身亡而由蘇爾特元帥代任縂參謀。蘇爾特元帥是十分優秀的野戰指揮官但不具有像貝爾蒂埃那樣把拿破崙簡潔含糊的口頭命令傳達到基層指揮官的天才本領。結果蘇爾特元帥傳遞的含糊命令造成基層軍官的反復確認,導致法軍行動速度遲緩。蘇爾特元帥6月17日晚上十點向格魯希元帥派出一名傳令兵轉達追擊的命令,拿破崙知道後斥責他「如果換作貝爾蒂埃的話肯定會派出100名傳令兵」。戰後拿破崙回憶的時候也感嘆「蘇爾特不是個好總參謀長」。

北部方面軍擔任左翼由猛將之稱的內伊元帥指揮,遠征俄羅斯之後內伊元帥的氣色也有所衰竭,還背叛了拿破崙在卡托魯・布拉之戰逡巡不前給英荷聯軍創造了逃脫的機會。雖然拿破崙不太欣賞內伊的戰略眼光,但是由於內伊元帥在士兵當中有相當高的人氣因此委派他擔當左翼總指揮。

英荷聯軍的指揮官威靈頓公爵曾經歷半島戰爭。他對自己軍隊的評價是糟糕的士兵,低劣的裝備,參謀們完全沒有戰鬥經驗。此戰他共率領68,000名士兵。由歩兵50,000人,騎兵12,000人,砲兵6,000人,砲156門組成。其中有24,000名英國士兵,6,000名英王德意志軍團(King's German Legion:KGL)。17,000名荷蘭和比利時士兵,11,000名漢諾威士兵,6,000名不倫瑞克士兵,以及3,000名拿騷士兵。英軍將大部分一線士兵派往北美洲,只有7,000人是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老兵。

聯軍士兵多數沒有實戰經驗。荷蘭軍被拿破崙擊敗後與1815年重組而建。除了在西班牙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英軍和漢諾威,不倫瑞克士兵聯軍中很多人曾經參加過法國的同盟軍。威靈頓的騎兵也數量不足,參戰的騎兵只有英軍7個騎兵團加荷蘭3個騎兵團。約克公爵把自己的將校參謀都劃歸威靈頓指揮,其中甚至包括副司令亨利·帕傑特將軍。他指揮騎兵可以有自由行動的權利。威靈頓在滑鐵盧西面13公里処的哈雷(Halle, Belgium)佈置了17,000名荷蘭人後備隊由奧拉尼埃公爵的弟弟弗雷德里克指揮,以防一旦敗北時能確保撤往英國的通道。

普軍縂司令布呂歇爾元帥在萊比錫戰役中曾經擊敗過拿破崙。參謀長奧古斯特・馮・古奈伊哉那中將是在普軍中推進軍事改革的核心人物。普軍正處於改制的轉折時期,將正規的預備役,外籍軍團,義勇軍(Freikorps)和非正規的民兵整合的階段。到達比利時之前民兵幾乎還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連武器都沒有發放下去,普軍的騎兵基本是相同的狀況。砲兵也處於再編中,火砲才戰役發起之後才陸續到達。然而這些不利因素都被普軍優秀的指揮系統彌補。普軍的軍官和參謀都是在四所軍校接受相同的培養。因此能夠相互很好的協調,和上級的軍事指示無法準確無誤傳達給下級的法軍對比優勢顯而易見。里尼之戰後僅僅使用了24個小時就把四分之三的部隊重整。48個小時之內就又投入了戰鬥,普軍的指揮系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普軍在滑鉄盧投入了2個半軍48,000人的兵力。第4軍軍長比耶羅將軍帶領2個旅與16點30分攻擊了法國第6軍,漢斯・埃倫斯特・卡爾伯爵(Hans Ernst Karl, Graf von Zieten)第1軍和比魯西的第2軍18點的到來奠定了勝局。

滑鉄盧是通往布魯塞爾的地理要衝,東西是綿延的小山丘,山丘頂部有凹陷的小路(sunken lane),道路南北向貫通此處,是絕好的防守地形。道路兩側種植了高大的榆樹,威靈頓公爵的司令部就設置在這裏。如以前數次戰役一樣他將英軍佈置在山丘後面,這樣能夠有效利用地形隱藏自己的兵力不被敵人的火砲傷害。戰場的正面只有四公里寬,對於將近10萬人的大軍來講比較狹窄。這樣部隊的中央部和右翼的縱深就很大,以致延伸到Braine-l'Alleud村附近。

山丘前方有三処可以佈陣。右面烏各孟(Hougoumont)農莊的庭院和果樹園。這裏有被樹蔭擋住的堅固住宅。房子的北側有凹陷的小路(the hollow-way),可以用作補給通道。左面是小村落可以居高臨下監視東方普魯士援軍的動向。英荷聯軍的前方道路西側的拉・埃・桑特,又譯拉海聖(La Haye Sainte)農場和果樹園由英王德意志兵團的輕歩兵400人防守。道路東側關閉的採石場是第95來複槍團防守。

這樣的佈陣對防守方相當有利。如果敵人進攻右側就會遭到烏古蒙方面的反擊,進攻中央會遇到烏古蒙和拉・埃・桑特交叉火力的的阻擊。進攻左側會遭到拉・埃・桑特和採石場方向的抵抗,特別左側地面濕滑,進攻十分困難。

法軍在南面的山丘佈陣。拿破崙無法看到英荷聯軍的位置只能正對布魯塞爾佈置兵力。右翼是Jean-Baptiste Drouet,Comte d'Erlon率領的第1軍13,000人和騎兵1,300人以及預備騎兵4,700人。左翼Honoré Charles Reille的第2軍歩兵13,000人,騎兵1,300人,預備騎兵4,600人。道路南面的驛站拉・貝爾・阿利安斯(La Belle Alliance)附近有Lobau的第6軍,步兵6,000人,皇帝近衞軍歩兵13,000人和預備騎兵2,000人。法軍右後方是普朗斯諾特(Plancenoit)村,右側是巴黎森林(Bois de Paris)。戰役開始時拿破崙把司令部設在能瞭望到整個戰場的羅薩姆農場,下午轉移到了拉・貝爾・阿利安斯。由於無法看到戰場狀況,由內伊元帥代理指揮。

戰役當天威靈頓公爵午夜2點多就起床開始寫信。他在寫給布呂歇爾元帥的信中說「至少還需要一個軍才能守住蒙・桑・讓,否則的話必須退守到布魯塞爾」。早上6點威靈頓前去視察英軍的佈陣。

同日淩晨的軍事會議中普軍參謀長古奈伊哉那中將向布呂歇爾表達了自己對英軍的不信,然而布呂歇爾還是説服他前去援助威靈頓。比耶羅中將的第4軍首先從瓦佈魯出發,第4軍沒有參加里尼之戰,兵力完整,但是爲了掩護其餘的普軍後撤連續2晝夜的行軍已使他們疲憊不堪。他們處在最東的位置,當夜的大雨造成道路泥濘,士兵連同88門大砲行軍速度緩慢。瓦佈魯戰鬥打響後更有數個路口被封死。即便如此10點過後他們仍然逐漸加快行軍速度,最終先頭部隊到了英荷聯軍左翼8公里的位置。第1軍和第2軍也隨之向滑鉄盧進發。

拿破崙當天晚上在拉・卡又農場過夜(Le Caillou)。早餐會的時候參謀長蘇爾特元帥詢問拿破崙是否要召回追擊普軍的格魯希元帥。拿破崙回答您太過於看重威靈頓了。依我看來威靈頓只是個愚將,英軍是弱敵。把這些人打敗是小菜一碟。拿破崙的格言之一是「戰場上士氣最爲重要」。雖然不必要的稱讚敵人通常會降低自己的士氣,但是一味貶低對手也並不足取。拿破崙在以前的大戰役之前也有過激情洋溢的演説來鼓舞士氣,滑鉄盧戰役前這樣形容英軍恐怕也是爲了消除手下軍官的悲觀主義情緒。

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從當地人口中探聽出普軍撤退至瓦佈魯,拿破崙認爲普軍要重整旗鼓至少還要花兩天時間,確信格魯希元帥足以應付得了。誰都無法相信僅5個小時之後這些剛被打敗的普軍士兵再次出現在滑鉄盧戰場並給法軍致命的一擊。

戰鬥本來預定在上午9點開始,由於晚上的大雨造成路面潮濕泥濘,騎兵和炮兵難以行動,因此拿破崙將時間改爲下午1點。攻擊的延遲給普軍的增援提供了寶貴的時間。10點拿破崙對格魯希下達了「向瓦佈魯進軍,同我軍保持聯係」的指示,此時格魯希的部隊在瓦佈魯附近。這條命令內容十分曖昧,沒有明確格魯希到底應該和本隊合流還是追擊瓦佈魯的普軍。

11點拿破崙命令左翼雷尤將軍的第2軍,右翼德魯隆將軍的第1軍向蒙・桑・讓進軍。可以看出拿破崙不知道英軍躲在山丘後面而以爲在蒙・桑・讓村裏面。波拿巴的第6師向烏各孟發起攻擊,如果佔領這裏就能夠切斷英軍通往海上的通道,拿破崙想把英軍的後備兵力吸引到這裏。下午1點第1,第2和第6軍的大砲開始向英軍中央炮撃,拿破崙的目標是讓第1軍粉碎英軍左翼後由東向西迂迴包抄割斷英軍和普軍的聯係,最終把英軍趕下海。

歷史學傢安德魯羅伯特曾經評論滑鉄盧奇妙之処在於誰都不知道它開始的準確時間。威靈頓在文件中寫道10點左右拿破崙在烏各孟對我軍展開猛烈攻擊。而其他史料顯示攻擊開始與11點30分。

800px-Strategic_Situation_of_Western_Europe_1815.jpg
Battle_of_Waterloo_svg.png
Map-6.jpg
Map-of-Waterloo-Battlefield.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20: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守衞烏各孟周圍的有4個近衞軽歩兵連,森林和果樹園由漢諾威和拿騷第2團第1營駐守。波拿巴的第6師擔任主攻,雖然波德萬將軍的第1旅趕走了森林和果樹園中的守軍但是指揮官波德萬將軍自己戰死。波拿巴在騎馬炮兵的支援下派索瓦伊埃將軍的第2旅繼續進攻,在英軍皇家騎馬炮兵曲射炮的反擊下進展不大。法軍炮兵向前移動壓制英軍炮兵,索瓦伊埃在炮兵協助下攻入北門。法軍一部分士兵沖入庭院內部,英軍關門消滅了這批法軍。這裏原本是主攻前的牽制攻擊,結果戰鬥不斷升級,弗瓦將軍的第9師也加入了戰鬥,而另一方威靈頓也把第2和第3近衞歩兵團投入烏各孟的防守。

烏各孟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午後,農舍周圍被法軍士兵重重包圍。英軍通過北面的壕塹向裏面輸送士兵和彈藥。午後拿破崙命令對農舍實施炮擊,除了教堂其餘的建築都遭到破壞,威靈頓命令英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死守農場。國王直屬德國人部隊的迪尤・布拉旅從壕塹增援防衞,由於缺少高級軍官的指揮戰果並不理想。最終他們由英軍第71歩兵團救出。亞當將軍的英軍第3旅也前來增援,這下終於擊退了雷尤將軍的步兵和騎兵的進攻。直至戰役結束法軍都沒有奪得烏各孟。

烏各孟的作戰原本是爲了吸引威靈頓預備隊的佯攻,結果卻越打越大。實際上拿破崙和威靈頓都可能將這裏看作是會戰勝利的關鍵。拿破崙下午共往這裏派了33個營,合計14,000人。同樣威靈頓也向這個本來無法容納大量人馬的彈丸之地送來21個營共計12,000人,並且不斷通過北面的壕塹供給彈藥。即便在中央部面臨法軍砲火攻擊的極大壓力之下仍然向烏各孟提供支援最後他自己也說會戰的勝利取決於是否能將烏各孟這扇門關緊。

法軍中央炮列(grande batterie)由80門大砲組成。根據英軍第2軍軍長羅蘭德・希爾 (Rowland Hill, 1st Viscount Hill)回憶法軍首次炮擊始與上午11點50分,其他史料記載為正午或下午13點30分。炮兵陣地離開英軍比較遠,只能看到荷蘭軍的一部分,英軍剩餘兵力部署在山丘後側。下雨後地面很軟,砲彈的彈跳效果不佳。拿破崙的命令是驚嚇敵人,使其士氣低落,因此炮擊沒有給英軍太多的損失。

下午13點左右,法軍右翼4,5英里処的蘭內爾(Lasne)村附近發現了普軍,這裏離滑鉄盧主戰場只要3小時的行軍路程。拿破崙指示參謀長蘇爾特元帥阿向格魯希傳令立即趕到戰場對普軍發起攻擊。然而格魯希元帥這時候受到的還是前日拿破崙「追擊普軍,用你的利劍刺向敵人背後」的指示正向瓦佈魯進軍,離開滑鉄盧有20公里遠。

蒙・桑・讓的砲聲傳來之後格魯希元帥的部下毛利斯・傑拉魯將軍(Étienne Maurice Gérard)向其建議「應該向砲聲的方向靠攏」,可是格魯希堅持拿破崙最後的命令向瓦佈魯的約翰・馮・帖魯曼(Johann von Thielmann)中將的普軍第3軍發起攻擊。由於格魯希的錯誤判斷,其手下33,000人的法軍未能參加滑鉄盧戰役的主戰場。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認爲這是「影響世界歷史的一瞬間」。更加不可思議的是,13點蘇爾特元帥向格魯希派出的傳令兵因爲迷路直到晚上19點才到達。

下午1點過後德魯隆將軍的第1軍率先發起攻擊。齊奧將軍的第1師擔當左翼,中央是頓斯洛(François-Xavier Donzelot)將軍的第2師和馬爾科尼將軍的第3師,右翼由丟里特將軍的第4師擔當,第1,2,3師排成密集隊形,這樣既缺乏機動性,也很難改變隊形,反而便於英軍炮擊。只有丟里特將軍的第4師排成前後間隔較大的衝鋒隊型。可能是下級軍官誤把命令中的分割(division)隊形衝鋒理解為師單位(division)衝鋒的緣故。戰後軍事學傢安德瓦內-安利・約密尼評價第1軍的隊形令人難以置信。

頓斯洛將軍的第2師進攻拉・埃・桑特。先鋒的1個團和正面的英軍交火後,後續的團向兩面展開,在胸甲騎兵團的支援下孤立了農場。奧拉尼埃公爵見狀派漢諾威・留內佈魯克團前去解圍。這支部隊被躲在低地中的法軍胸甲騎兵發現並擊潰,這樣法軍就佔領了拉・埃・桑特的山丘。法軍第1軍中央部隊繼續保持進攻態勢以保護兩邊友軍的側翼。

下午1點30分德魯隆將軍命令剩餘的3個師共14,000人發起進攻。法軍在英軍左翼1公里寬的戰綫上展開。英荷聯軍在這個方向的守軍有6,000人。第一條防綫由威廉・弗里德里克・馮・佈蘭德率領的(willem Frederik van Bylandt)荷蘭,比利時第2師第1旅(高地旅)防守。第二條防綫由湯姆斯・皮克頓(Thomas Picton)中將率領的英國和漢諾威部隊,隱藏在高地後側。這些部隊在卡特爾・佈拉之戰中都受過損傷。並且陣地在戰場中央位置山坡的前方直接處於法軍炮兵的射程之下。戰鬥開始後他們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繼續停留在危險的地方。

荷蘭高地旅受到法軍砲火重創,高級軍官基本戰死,兵力損失達到40%而不得不留下比利時第7團殿後,主力從壕塹撤退。

德魯隆將軍的第1軍越過山坡立即遭到埋伏在山坡後皮克頓中將部隊的彈雨襲擊。但是法軍8,000人對英軍2,000人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法軍成功突破了英軍的中央部,德魯隆左側的英軍開始潰退。皮克頓命令部隊重新集結,但是不久就倒在法軍的槍彈下法軍在數量優勢下先聲奪人。

此時指揮英軍騎兵軍的帕傑特中將認爲必須支援步兵部隊,命令在高地後待命的愛德華・薩馬賽特(Lord Edward Somerset)少將指揮的第1騎兵旅(1st Cavalry Brigade,別稱近衞騎兵旅,Household Brigade)和由威廉・彭松貝(William Ponsonby)少將指揮的第2騎兵旅(2nd Cavalry Brigade,別稱聯合騎兵旅,Union Brigade)發起反衝鋒。

經歷20年的戰亂之後歐洲大陸的戰馬驟減,結果1815年身為海洋國家的英國有同期最好的戰馬,他們也接受過相當優秀的劍術訓練。但是和法軍騎兵相比,英軍重騎兵機動力相形遜色,態度狂妄傲慢,和步兵相比缺少實戰經驗。威靈頓也曾經指出英軍騎兵沒有戰術能力。

2個騎兵旅總兵力約2,000(滿員2,651)。由47歳的帕傑特中將指揮,他只有幾乎可以忽略的預備隊。會戰當天早上帕傑特召集手下的騎兵團長告訴他們在戰場上自己的命令無法及時傳達給他們的情況下,希望他們根據自己判斷採取行動,積極在運動中支援前綫的友軍。這時帕傑特還很期待維安德魯少將,微微安少將的荷蘭比利時各騎兵部隊能夠提供支援。戰後他對沒有配備足夠的預備隊而感到後悔。

英軍第1騎兵旅越過英軍步兵陣地,把已經翻越高地的法軍騎兵發起衝擊。防守德魯隆將軍左翼的胸甲騎兵被沖散趕入了壕塹。壕塹成爲了陷阱,英軍騎兵緊追法軍騎兵把他們向東面壓迫。一部分法軍胸甲騎兵因爲陡坡而發生混亂,被夾在步兵當中動彈不得,此時英軍第95歩兵團在壕塹北側射擊,薩馬賽特在背後追擊。

第1騎兵旅左翼的團擊潰了法軍第2師第2旅(奧拉魯將軍)。英軍司令部試圖將他們召還,可是他們繼續前進,沖過了拉・埃・桑特直到撞到法軍第1旅(修米特將軍)。

左翼第2騎兵旅也越過自軍歩兵隊列發起反擊,這時第92歩兵團有部分士兵跟着騎兵一同參加衝鋒的記錄。中央左側的第2龍騎兵團(Scots Greys)奪取了法軍第1師第2旅(普魯瓊瓦將軍)第105團的軍旗。第6龍騎兵團(Inniskillings)也擊潰了法軍第1師(齊奧將軍)手下的部隊,第2龍騎兵團也奪取了第3師第2旅(庫爾尼埃將軍)第45團的軍旗。但是英軍左側的丟里特(Pierre François Joseph Durutte)將軍的法軍第4師迅速組起方陣擊退了第2龍騎兵團。

和第1騎兵一樣,第2騎兵旅也失去指揮難以收兵。第2龍騎兵團的指揮官詹姆斯・哈密爾頓(James Hamilton)命令手下繼續進攻,突入了法軍炮兵陣地。由於時間緊迫第2龍騎兵團沒有時間破壞俘獲的法軍大炮只能盡量殺傷和驅散法軍炮兵,結果導致法軍無法運用火砲。

見此光景拿破崙立刻命令弗拉林涅和托拉巴薩的2個胸甲騎兵旅和第1軍的輕騎兵師下面的2個槍騎兵(Chevau-léger)團發動反擊。英軍騎兵已經精疲力盡,在法軍騎兵的反擊下立刻陷入窘境,第2騎兵旅被擊潰,第1騎兵旅被保衞。威靈頓也派維安德魯少將的輕龍騎兵隊微微安少將的荷蘭比利時的輕龍騎兵和托力普少將的荷蘭比利時持槍騎兵前去解救。這次騎兵突擊英荷聯軍共損失2,500人。

第2騎兵旅的將校和士兵蒙受了重大的傷亡,旅長威廉・彭松貝和第2龍騎兵團長哈密爾頓上校陣亡。第1騎兵旅第2騎兵團(Life Guards)的弗拉上校也陣亡。 突撃時最右翼的第1騎兵團(Life Guards)和皇家近衞騎兵團(Blues)由於指揮系統完好只有很少的傷亡。目擊第8比利時輕騎兵團戰鬥的人形容這是一次瘋狂的勇氣。

20,000名以上的法軍投入了這次戰鬥。法軍不光損失了很多士兵(3,000名法軍被俘)更失去了寶貴的時間。普軍已經出現在法軍的右翼。拿破崙不得不分出羅巴烏(Lobau)將軍的第6軍外加2個騎兵師15,000人去抵禦普軍。這樣除了近衞軍拿破崙已經拿出了全部的後備力量,現在他的兵力已經處於劣勢。

下午3點30分拿破崙命令內伊元帥接替德魯隆將軍指揮第一軍,嚴令他必須奪下拉・埃・桑特,內伊接手了第1軍剩餘的2個旅向拉・埃・桑特發起進攻。

內伊元帥發覺英軍中央部兵力有所鬆動,他覺得機不可失於是在下午4點發起突擊。其實英軍不過是運送傷員和俘虜,並沒有撤退。德魯隆將軍的部隊久攻不下之後留給內伊的只有爲數不多的預備隊,其他步兵要麼在烏各孟膠着,要麼調往右翼防守普軍。因此內伊只能靠騎兵去突擊英軍中央部。

第一波攻擊由米要(Édouard Jean Baptiste Milhaud)將軍的第4騎兵軍的胸甲騎兵和迭涅埃特(Charles Lefebvre-Desnouettes)的近衞輕騎兵師共4,800人組成。這次進攻過於性急沒有步兵和炮兵的掩護。

英軍步兵排成20個方陣抵禦騎兵的衝擊。每個方陣大約由500人組成,最外圈的士兵蹲下,內圈士兵站立射擊。方陣對砲撃和歩兵的攻擊很脆弱,然而對騎兵的衝擊卻相當有效。戰馬畏懼步兵的刺刀無法從側面無法靠近方陣。威靈頓命令法軍騎兵接近的時候炮兵就退入方陣,法軍騎兵退卻的時候炮兵回到戰位轟擊法軍。

這樣的騎兵衝鋒只能起到心理上的威懾作用。本應該用炮兵轟散步兵的陣形,然後用騎兵衝擊才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滑鉄盧戰役中法軍的騎兵和炮兵的協調只能用拙劣來形容。英軍部隊在法軍的炮火射程之外,法軍炮兵根本無法給自己的騎兵有效的支援。

這次突擊中英軍處在法軍的炮兵視線外的山坡另一側,因此受到炮擊的損失很小。只要保持方陣隊形不陷入混亂,騎兵也無法攻破。法軍騎兵反復攻擊方陣未果反而不斷遭到英軍炮擊,和英軍剩餘騎兵的反擊。至少有一組炮兵沒有遵守威靈頓的命令退入方陣。皇家騎馬炮兵(Royal Horse Artillery)的馬薩(Cavalié Mercer)上尉認爲自己陣地左右的方陣能夠有效掩護自己的陣地,因此在戰鬥中使用9門6磅炮堅持向法軍平射,取得了很大的戰果。

不知道出於何種理由法軍佔領英軍炮兵陣地後沒有破環英軍的火砲。這樣等法軍撤退時躲入方陣中的英軍炮兵迅速返回陣地向法軍發炮。內伊組織了4次攻擊都未能突破英軍的方陣。此時普軍已經接近法軍的右翼,拿破崙必須儘快解決英軍,因此繼續攻擊英軍的中央。

米要和迭涅埃特的剩餘兵力加上格魯曼將軍第3騎兵軍由奇要(Claude-Étienne Guyot)將軍指揮的近衞重騎兵師,縂兵力數達到67個騎兵團9,000人。格魯曼將軍認爲這樣的進攻毫無意義而拒絕繼續增加兵力投入,而內伊則認爲兵力尚有不足,要求格魯曼投入精銳的短槍騎兵旅。

內伊又發動了8次突撃,英軍有個方陣遭受到23次攻擊,但和前面一樣法軍炮兵連一個團都沒有加入進攻,英軍也沒有一個方陣被攻破,內伊的攻擊再次受挫。自己遭受莫大的損失卻沒有顯著的戰果,法軍騎兵反復無意的消耗自身的實力。當時的指揮官習慣在第一綫勇敢地衝鋒,所以法軍的指揮官的人員損失相當慘重。法軍師長4人負傷,旅長1人陣亡,9人負傷。士兵的傷亡更加不計其數,6月15日近衞擲彈騎兵團(Grenadiers à Cheval )有796人,至6月19日只剩462人,近衞龍騎兵團(l'Impératrice Dragons)的816人中也損失了416人。

至此內伊終於意識到光靠騎兵無法取勝,只有多兵種協調才能成功。於是從雷尤將軍的第2軍抽調了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的一個團共6,500人,加上騎兵中殘餘部隊重新捲土重來。攻撃仍舊是先前的老路。這次被帕傑特中將的英軍騎兵擊退。然而由於人數不夠英軍騎兵也沒有突破法軍的步兵。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一部以及其支援下的騎兵在英軍炮兵和第3旅的火力下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法軍騎兵對英軍的殺傷還不及炮兵的戰果。英軍除了最左翼的第4騎兵旅和第6騎之外騎兵盡數出動也遭到相當的損失。英軍的處於危急狀態唯一參戰的漢諾威騎兵部隊團也在戰鬥中逃跑。在逃往布魯塞爾的路上甚至散佈了英軍潰敗的假消息。

內伊進攻的時候德魯隆將軍的第1軍以第13歩兵團為先導再次對拉・埃・桑特發動攻擊。拉・埃・桑特由國王直屬德國人部隊(KGL)守衞,英軍忙於其他方面的戰鬥沒有餘暇顧及這裏的彈藥補給,在法軍猛烈攻擊下國王直屬德國人部隊不得不退卻,400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42人。

佔領拉・埃・桑特之後內伊立即組織騎馬砲兵向英軍方陣發射射程較短的葡萄彈。擊潰了英軍第27,30和73歩兵團。戰局似乎朝着有利於法軍的方向發展,只要再繼續攻擊英軍就會全綫崩潰,然而內伊手上也沒有多餘的兵力。內伊向拿破崙請求增派更多的後備兵力,此時法軍已經和普軍的先頭部隊接火,拿破崙對內伊派來的通訊兵喊讓我再調更多的兵力!?我從哪裏去調?他以爲我會生出來嗎?。 其實這時拿破崙還有15個團的皇帝近衞軍,而他卻錯過了這次最後的良機。

威靈頓重整兵力填補戰綫上的漏洞,他不斷激勵自己的士兵們一定要戰鬥到最後的一兵一卒也決不後退,挺過現在最艱難的時刻就一定可以獲救。

下午4點比耶羅中將的普軍第4軍和法軍的前哨部隊展開交火。他的進攻方向是普朗斯諾瓦,普軍想將這裏作爲跳板迂迴到法軍後方。布呂歇爾元帥認爲通過巴黎森林的時候爲了確保自己右翼的安全必須佔領弗里歇魯孟。當日早晨10點布呂歇爾向威靈頓通報的時候也達成一致,如果英軍中央遭到法軍的攻擊,普軍會接手弗里歇魯孟的防守。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20: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下午4點30分許比耶羅中將注意到通往普朗斯諾瓦的道路洞開。此時法軍騎兵正達到進攻的高潮,在弗里歇魯孟至拉・埃伊英軍左側一線只有第15旅在監視這裏的拿騷軍隊。拿破崙派羅巴奧將軍的第6軍前往堵截比耶羅中將的普軍第4軍。普軍第15旅用白刃戰趕走了弗里歇魯孟的法軍,並在這裏用12磅砲轟擊法軍,支援向普朗斯諾瓦的進攻。第6軍不得不向普朗斯諾瓦撤退,後撤過深結果造成法軍唯一的退路,沙勒羅瓦至布魯塞爾的道路直接處於普軍的威脅之下。

普軍組織希拉將軍的第16旅外加6個營投入普朗斯諾瓦的戰鬥。拿破崙也派出新編近衞隊8個營增援大隊羅巴奧。在新編近衞隊德反擊之下法軍暫時鞏固了普朗斯諾瓦的防守,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再度易手。拿破崙立即增派了2個由老兵組成的近衞隊營,激戰之後普朗斯諾瓦又回到法軍手中。然而普軍似乎打不光一樣,晚上6點30分比魯西中將的第2軍15,000名士兵到達戰場,和比耶羅中將的第4軍主力會師準備下一次的攻擊。

晚上6點時分,茨坦因中將的第1軍20,000人也到了奧昂森林附近。英軍的聯絡官繆富林克造訪了第1軍。普軍前鋒第1旅觀察了英軍拿騷部隊和先期到達的普軍第15旅和法軍的戰鬥甚爲擔憂。認爲英軍處於崩潰的邊緣,怕第1軍也被捲入崩潰,打算和英軍保持一定距離從靠近普軍第4軍一側通過。繆富林克指出英軍崩潰的説法是不正確的,強烈要求第1軍支援英軍左翼。茨坦因中將被他説服按照原定計劃接手英軍左翼防守,這樣威靈頓能夠騰出手來全力抵抗法軍在中央部的進攻。

接手英軍左翼之後的普軍第1軍從帕佈洛特攻擊法軍,晚上7點30分,法軍的戰綫呈現出馬蹄形的不利態勢。戰綫左端是久攻不下的烏各孟,右面是處於普軍威脅之下的普朗斯諾瓦,中央是普軍剛接手的拉・埃伊。丟里特將軍的法軍第4師在弗里歇魯孟至拉・埃伊的突出部勉強構築起防綫,但是無法抵擋普軍第24團的進攻退守索姆朗。第24團追擊受挫,匯合休利森(Schützen )來復槍團和第1後備(Landwehr)團再次發起進攻。這次攻擊一度逼退法軍,但是法軍依靠帕佈洛特剩餘的房屋死守。第24團和自己右翼的英軍高地團在第13後備團和騎兵支援下奪取了帕佈洛特。接着第13後備兵團和第15旅聯手又佔領了弗里歇魯孟。丟里特的第4師擔心茨坦因中將的第1軍騎兵予備隊的突擊給自己造成無謂的損失,撤離了戰場。這樣普軍第1軍向普朗斯諾瓦更接近了一步。

法軍佔領拉・埃・桑特之後英軍中央部暴露在法軍面前,普朗斯諾瓦的局勢得到緩和。拿破崙決定投入無敵的皇帝近衞隊擊潰當面的英軍以扭轉戰局。這次進攻在軍事史上也相當有名。晚上7點30分法軍突破英軍中央拉英軍和普軍之間的距離。具體由哪支部隊首先發起衝鋒不是很明確,估計不是近衞隊中的擲彈兵和獵步兵而是5個普通營。近衞隊3個老兵營雖然做好第二波攻擊準備,但是最終還是作爲預備隊沒有投入進攻。

3,000法軍近衞軍士兵在英軍葡萄彈和散兵的阻擊下前進到拉・埃・桑特西側,然後在這裏分兵向三個方向挺進。其中兩個擲彈兵營突破了英軍第一條防綫英軍派謝賽(David Hendrik Chassé)將軍的荷蘭比利時第3師去堵住缺口,英軍同時在側面炮擊法軍,在人數優勢下第3師的突擊粉碎了法軍衞擲弾的進攻。

西側英軍美蘭德(Peregrine Maitland)少將指揮的第1近衞旅1,500人伏地躲避法軍砲火,等法軍第二波2個近衞獵歩兵營接近立刻站起集中火力射擊。法軍獵歩兵營陣形被打亂。英軍突擊法軍展開白刃戰。法軍第三波近衞獵歩兵營趕上增援。英軍近衞兵後撤,法軍近衞獵歩兵隨後追趕,但是科本(John Colborne)中校率領的第52歩兵團從側面攻擊法軍。法軍第三波衝鋒又告失敗。

最後連皇帝近衞隊也不得不退卻,消息從前綫傳來,法軍陷入混亂。一片近衞隊撤退啦。救命啊!( La Garde recule. Sauve qui peut! )之聲。而此時,威靈頓騎着愛馬哥本哈根揮舞著自己的軍帽命令英軍全綫發起反攻孩子們,放手大幹吧(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英軍沖出陣地向法軍沖去。

殘存的法軍近衞隊士兵向拉・埃・桑特南側敗退,那裏還有3到4個營法軍。亞當(Frederick Adam)的第3旅和漢諾威軍預備隊奧斯納佈利克團以及維安德魯少將和微微安少將的騎兵旅從右路發起突擊,皇帝近衞隊也失去控制。左翼的皇帝近衞隊向拉・貝爾・阿利安斯退卻。英軍向法軍勸降,法軍軍官高呼近衞軍寧死不降!(La Garde meurt, elle ne se rend pas!)。

普軍第5,第14和第16旅對普朗斯諾瓦開始當天的第三次攻撃。村中的教堂着起了火,法軍陣地中心的教堂周圍到處散亂著士兵的屍體。5個中堅近衞隊營在支援新編5個近衞隊,和羅巴奧將軍的殘存部隊作著艱難的防禦。防守普朗斯諾瓦的要害是南側的森林,比魯西中將的第2軍2個旅會同第4軍進攻這裏。普軍第25團把法軍第1近衞擲彈兵團第2營從這裏驅逐了出去。此日普朗斯諾瓦5度易手,最終普軍取得了控制權。近衞隊開始有秩序地退卻,但是不久隊伍即被落荒逃竄的友軍沖散。

普軍第4軍穿過普朗斯諾瓦後遇上了被英軍追擊的法軍散兵。普軍怕誤傷英軍停止射擊。和皇帝近衞隊一起留下沒有退卻的法軍被殘殺。普朗斯諾瓦的攻防傷亡沒有確切的資料,但是可以確信在這場戰鬥中法軍第6軍和新編近衞師軍官的死傷人數達到3分之1。

法軍的左翼,右翼和中央全部被擊潰]。只剩下留在拉・貝爾・阿利安斯保護拿破崙的最後兩個近衞隊營。拿破崙試圖在這兩個營後面集結潰逃的法軍,爲了延緩英軍騎兵的追擊這兩個營起先排成方陣分別配置在拉・貝爾・阿利安斯的兩側。然而一切都是徒勞,勝負已定在參謀的勸説下,拿破崙撤走了這兩個營。

皇帝近衞隊的方陣在亞當少將的第3旅突撃下撤退普軍正在同其他法軍部隊交戰。在夜幕下這兩個方陣撤離戰場時尚能保持整齊的隊形,但是法軍的大砲等輜重裝備盡落英軍之手。即便如此皇帝近衞隊也被數千潰敗的法軍淹沒。損失較小的普軍追擊逃跑的法軍,普軍參謀長古奈伊哉那中將稱之爲月光下的狩獵,追擊一直持續到深夜。一共俘獲法軍大砲78門,和2000多名士兵,其中包括多名法國將軍。

晚上9點威靈頓公爵同布呂歇爾元帥的會面在拿破崙曾經的大本營舉行。布呂歇爾建議本次戰役以拿破崙大本營的所在地同時也含有同盟(alliance)意味的拉・貝爾・阿利安斯(La Belle Alliance)來命名。威靈頓公爵更傾向於使用英語發音因此選擇了離此尚有一段距離的滑鉄盧來命名,所以在英語國家這次戰役被稱爲滑鉄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而在德語國家則被稱爲拉・貝爾・阿利安斯戰役(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

戰役中威靈頓公爵的英軍死傷17,000人,失蹤10,000人,布呂歇爾的普軍死傷7,000人,其中810有人出自比耶羅的普軍第4軍第18團,他們參加了弗里歇魯孟和普朗斯諾瓦的兩次攻防戰,該團在本次戰役中共獲得33枚鉄十字勳章。拿破崙的法軍傷亡人數達到40,000。損失大炮220門。

格魯希元帥的部隊在瓦佈魯擊敗了約翰・馮・帖魯曼將軍指揮的普軍後,於6月19日10點30分整隊撤退,其代價是33,000人的法軍兵力未能參加滑鉄盧的主戰場。

拿破崙經沙勒羅瓦逃回法國,在這裏他給在巴黎留守的哥哥西班牙國王約瑟夫·波拿巴寫了份比較樂觀的報告,指示約瑟夫重建軍隊,然而他的使命已告終結。6月20日拿破崙在幕僚的催促下離開軍隊返回巴黎。拿破崙仍舊指望繼續執政,想解散議會取得獨裁,議會斥責拿破崙是叛國並要求其退位。

威靈頓公爵在6月19日寫了詳細的戰報送回本國,英國獲勝的消息6月21日傳到英國,次日登上了倫敦的報紙。倫敦的證券市場矚目著滑鉄盧的勝敗。提前知道消息的納坦·邁爾·羅特席爾德起初拋售公債,引誘做空,然後大量購入貶值後的公債,等勝利的消息正式發佈後大大賺了一票。

威靈頓公爵和布呂歇爾元帥向巴黎追擊法軍。6月24日拿破崙第2次宣佈退位,由約瑟夫·富歇組織看守內閣。7月3日,普軍在伊西之戰(Battle of Issy)中擊敗了戰爭大臣達武元帥指揮的法軍,拿破崙戰爭就此落上帷幕。

拿破崙想逃亡北美,但是英軍封鎖了法國所有的港口。結果7月15日拿破崙在英軍戰列艦柏勒洛豐號上向英軍梅德蘭上尉投降(Frederick Lewis Maitland (Rear Admiral)。

部分法軍佔據各地的要塞繼續抵抗,9月13日隆格維陷落,戰爭划上了休止符。11月20日各國和法國簽定了巴黎條約路易18復位。拿破崙要求在普利茅斯居留,但是沒有被批准,結果流放到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一直到1821年5月5日死去。

戰後保皇黨清算了拿破崙的側近。12月內伊元帥被處決,參謀長蘇爾特元帥和戰爭大臣達武元帥等30多名軍人入獄或流放。

英軍第1近衞旅第1近衞步兵團因爲擊敗了法軍的皇帝近衞軍擲彈兵而被授予擲彈兵步兵團(Grenadier Guards)的稱號,並且配以擲彈兵的熊皮高帽沿用至今。英軍近衞騎兵旅也因爲打敗了法軍的胸甲騎兵而在1821年被允許使用胸甲。法國槍騎兵在戰役中的運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後在歐洲被廣泛使用。1816年英國將4個輕騎兵團改編為槍騎兵。

戰後威靈頓公爵兩度出任陸軍總司令和英國首相(任期:1828年 - 1830年、1834年 - 1834年),同時也作爲政治家和外交家活躍於歷史舞臺英軍騎兵指揮帕傑特中將在戰場上失去一條腿,1846年晉升為元帥。英軍第1軍軍長奧拉尼埃公爵1840年成爲荷蘭國王威廉二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普軍第4軍騎兵預備隊的指揮官威廉大公,他後來成爲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

威靈頓公爵的幕僚在戰役中幾乎死傷殆盡他的秘書拉格蘭男爵(FitzRoy Somerset, 1st Baron Raglan)在本次戰役中失去了右手,後來著名的男爵袖(Raglan sleeve)就是以他的命名。他此後也擔任英軍陸軍總司令並指揮了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 - 1856年)。

此後滑鉄盧(Waterloo)作爲慘敗的同義詞加入詞典。為紀念這次勝利1848年倫敦將新建的火車站命名為滑鐵盧車站,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貫通,連接巴黎和倫敦的高速列車歐洲之星即從這裏始發。爲此法國方面曾數次要求英國更改站名未果。2007年英國國內高速鐵路完工,才將歐洲之星的始發搬遷到聖潘克拉斯火車站。

普軍縂司令布呂歇爾元帥年事已高,當年功成身退,1819年77歳時去世。普軍參謀本部的核心參謀長古奈伊哉那中將晉升為元帥,然而他先進的戰術思想受到普軍內部保守體制的排擠。以『戰爭論』而著稱的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普軍第3軍擔任參謀,後來研究這這場戰役寫了『1815年的法國戰役』一書流傳後世。

19世紀著名的軍事學家約米尼將軍認爲拿破崙的法軍在滑鉄盧的敗因主要有四點。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布呂歇爾的援軍來的恰到時機,這要歸功於格魯西元帥拙劣的戰略眼光。第二要讚賞英軍頑強的忍耐力以及指揮官的冷靜。第三惡劣的天氣也幫了英軍大忙,泥濘的地面遲緩了行軍速度,並且推遲了法軍進攻開始的時間,使得普軍的增援能夠及時趕到。第四法軍第1軍令人難以置信的密集隊形,使他們的進攻難以奏效。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8 21:00: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playerboy #3 的帖子

先生很用心守習這次戰役資料供同好閱讀參考,直得鼓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8 21:3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這是我最喜歡研究的戰役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8 21:51:42 | 顯示全部樓層
Waterloo8.jpg

Waterloo2.jpg

Waterloo3.jpg

Waterloo4.jpg

Waterloo5.jpg

Waterloo6.jpg

Waterloo9.jpg

Waterloo10.jpg

Waterloo11.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8 22:07:0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22: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merrychristmas #7 的帖子

And if he win, Europe might become one nation instead of so many countrie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8 22: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playerboy 發表於 2013-7-8 22:08
回應 merrychristmas #7 的帖子

And if he win, Europe might become one nation instead of so many coun ...

成場戰役,好似XX中自有主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22:39:1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merrychristmas #9 的帖子

agree, there a lot of luck factor in this battle but similar on a lot of important battle to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8 22:40:27 | 顯示全部樓層
playerboy 發表於 2013-7-8 22:39
回應 merrychristmas #9 的帖子

agree, there a lot of luck factor in this battle but similar on a lot ...

運動,人生同戰爭,運氣不可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3 10: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playerboy #8 的帖子

沒有可能,  不竟以短暫的軍事控制.   是無法整合多民族,   多宗教的歐洲   反而加人了反法聯盟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3 10:37: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CHIU Mo #12 的帖子

I have different view, at the earlier phase, it always have to depend on military.  Look into china, in the pas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races with different culture that war against Han Chinese, 鲜卑、羯、羌、氐,  苗they are put under china rule using military and finally their culture is gone and become just like Han.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3 11:32:4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playerboy #13 的帖子

中國的統一皇朝與西方不同,  中國統一己有兩千年歷史, 期間不斷征戦,  時强時弱.  但離不開華夏文化.  因為相对周邊民族  .  農耕文明.   乘傳是有定優勢.   例如.. 建築.  典章制度.   文學.  以及生產力.  比如  遼. 金兩族 經常壓制宋朝.   但其所使生的貨幣.  日常用品,  食物 大多來自中原  連文字也是,  正如現在的日本,  韓國,  什至以前的越南!   而法國在歐洲  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脈,   奧匈帝國,  俄羅斯,   普鲁士都不會擁護而放棄自已的國土, 英國更準備封鎻歐洲,  這場反法之戰,   於二次世界大戰重演一次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3 11:41: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CHIU Mo #14 的帖子

I beg to be different, if he manage to unite Europe and of course, provided the empire stay for around 100-200 years, then Europe will be just like a nation.  The issue is after the fall of Roman Empire, Europe had never unit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only that might done it is the Holy Roman Empire which however did not last lo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3 12: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playerboy #15 的帖子

拿破侖家族如何統治一兩百年歐洲呢  ?   1870年拿破侖三世都被普鲁士俘虜.   國力可想 !   拿破侖前期的成功是帶用個人的天份 ,  但他有沒有一種價值觀令至當時歐洲统一.   就算滑鐵盧戰役 法國勝.  國力也不能再勝反法聯盟,  其實法國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己証明這一點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3 12:29:2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CHIU Mo #1 的帖子

For World War 1 and 2, I assume you are taking about Germany instead of France right.   And it might not be true, Germany did nearly win the WW 2 if not because that Germany choose to invade Russia at the early stage and US coming into the war.  There is a high possibility that Germany will united the whole Europe.  Thus I had mention that one of the early mistake is to invade Russia if he had choose to finish all other enemy, then thing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In fact, he had nearly take the whole Europe

Look at the height of his empire before his choose to invade Russia.  Like Germany, nearly the whole Europe is under his control, yet instead of consolidate his rule, he choose to invade Russia which is his downfall.  In fact at that period, Russia/England was not even able to launch any attack against him anymore until he loss nearly all his forces in Russia.

napoleon.gif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3 12:46:5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playerboy #17 的帖子

多謝圖片!   佷接近統一  但歐洲人崇向自由獨立幾千年,   我不認為拿氏會統一歐洲,   短暫的軍事壓制尤如強弩之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3 13:02:1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CHIU Mo #18 的帖子

No issue on this, in fact we will never know as it never happen.  It just a point of different view only.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4 20:30:36 | 顯示全部樓層
又學到野 !! 多謝師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6-2 01: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