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930|回覆: 64

[技巧探討] 天文攝影淺探

   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8-20 14: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天文攝影淺探

AP09.jpg

天文攝影 (Astrophotography) 是以星座、月球、太陽等為拍攝物件的攝影。天文攝影為一種特殊的攝影技術,可記錄各種天體和天象,月球、行星甚至遙遠的深空天體。天文攝影不一定要在夜間進行,一些特殊的天象如日食就需在日間拍攝。所需的器材因拍攝物件而異,簡單如一台配備標準鏡頭的單鏡反光機(SLR,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複雜如連接到望遠鏡的冷卻CCD相機,都可進行拍攝。除了天文臺,全球有數量龐大之天文愛好者積極投入這活動,視之為興趣。

John William Draper在1840年拍攝了史上首張天文照片。那是一張月球照片。他的兒子 Henry Draper在1880年率先拍攝獵戶座大星雲。那是第一張深空天體照片。

近年數碼相機大行其道,而相關的影像處理與擷取技術之躍進,已有相當傳統底片之愛好者轉向使用數碼感光設備之照相機作為天文攝影之工具,呈現的影像無論清晰度與層次感亦比傳統底片相機有更大進步,數碼天文攝影亦成為目前主流天文攝影項目之一。

一幅成功之天文攝影照片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部分作品更可用作科學研究。例如流星雨照片可供天文學家推算出流星雨輻射點的準確位置,部分超新星爆炸甚至記錄在感光板上多年方由學者辨認出來。

AP01.jpg

天文攝影的優點

客觀性
在天文攝影出現前,目視描繪成為文字描述以外唯一的記錄方法。可是描繪存在主觀性的缺點。同一觀測物件,不同的人描繪會得出相去甚遠的結果。而天文攝影客觀性較高。此外它可同時間記錄天體多項資料,包括光度、顏色等資料。

增強暗弱天體觀測
過去的觀測只能靠肉眼與望遠鏡達成。可是仍有極大量的天體不為肉眼所見,部分是由於極為暗淡的關係,另一原因是肉眼無法看到可見光譜以外的電磁波。針對前者可通過長時間曝光,來自暗淡天體的光線可以累積在感光元件(傳統底片或光電耦合元件)上。一般而言,曝光時間愈長,能記錄到的暗淡愈多天體愈多。至於要拍下可見光譜以外的電磁波,通過特別的感光材料,就可以把天體的各種輻射記錄下來。以不同波長拍攝同一天體,可觀測到該天體的各種細節。

使用數碼相機進行天文攝影,有它非常獨到的優勢:

1、 即拍即現。對於較難準確把握曝光的天文攝影,數碼相機在拍攝完畢後可以馬上檢查,不理想立即重拍,成功的機率大大提高。

2、 與望遠鏡的連接、對焦異常方便。數碼相機鏡頭偏小,方便與目鏡連接;重量較輕,與望遠鏡連接後不容易引起系統重心的改變;自動對焦並可以通過液晶屏看到對焦是否準確,解決了傳統相機通過取景器難以對焦的一大難題。

3、 低成本。不會浪費膠捲底片。

4、 黑白與彩色,隨意選擇。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AP02.jpg

與普通攝影的分別

由於拍攝的物件大多十分暗淡,天文攝影需要較長曝光時間。此外拍攝地點的選擇十分重要。在光害嚴重的都市進行天文攝影會倍添困難,拍出來的效果不會太理想。天文愛好者一般會到遠離都市的地點如高山進行拍攝。天氣是能否進行拍攝的一大因素;而薄霧和雲層都足以令拍攝無法進行。即使氣象部門能預測天氣狀況,也無法或不會預測雲量的變化。溫度對器材和拍攝者都有影響,低溫會令電池的電量提早耗盡,影響相機操作;長時間暴露於冷空氣中亦足以凍傷拍攝者。

拍攝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到特殊器材。但就照相機的性能要求而言,天文攝影對照相機的性能要求比日常攝影其實要低得多。

天文攝影可以說是一項對體力和知識的挑戰。天文攝影往往在夜間進行,而且長時間熬夜。器材搬運又是另一項艱巨的任務。部分器材如天文望遠鏡往往重量不輕,而且拍攝地點因遠離光害,需選擇較偏遠地點,交通公具未必能直達。拍攝者可能要駕車到拍攝地點附近再搬運器材。要拍攝天文照片,拍攝者本身亦需要一定的天文知識。例如要熟知拍攝天體的位置與出沒情況,和拍攝的方法。

目標定得太高往往是失敗的源頭,特別是拍攝者本身沒有所需的知識和技術;期望過高往往是放棄的原因,特別是拍攝者本身對照片作出不設實際的幻想;但成功的喜悅卻無可比摸擬。

AP04.jpg

天文攝影的器材

照相機
天文攝影不一定需要天文望遠鏡,簡單如裝在三腳架上的照相機已經可以拍攝。照相機方面,由135單鏡反光機到6x9大底片相機都可以用作天文攝影。但一部適合拍攝各類天體和天象的照相機應具備下列特點:

有多級快門及B (Bulb)快門以長時間之曝光 可更換鏡頭及可接駁望遠鏡 (重量輕)。綜觀上述條件,135單鏡反光機可說是最適合於各類天文攝影。最好購置一根帶鎖扣的快門線,可以減小震動干擾,也可以代替B門或T門進行長時間暴光。

底片
底片方面,若拍攝太陽的話可選用如ISO 25的低速底片。至於要拍攝月球、日食或月食可用ISO 100至400度的中高速底片。而拍攝星野、銀河、星雲、星系或彗星可選用ISO 400的高速高速底片甚至是ISO 3200的超高速底片。適合天文攝影的彩色底片方面,正片有柯達 Ektachome E200和富士 Provia 400F,負片有柯達 Ektapress 800和富士 Press 800。黑白底片有柯達 T-MAX 400和T-MAX P3200。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AP03.jpg

天文攝影的方式

拍攝天文照片的方式因題材而異,不一而足,但可歸為三大類:固定攝影、追蹤攝影和放大攝影。

固定攝影(Fixed tripod method)

固定攝影可說是最簡單的天文攝影方法,不需要望遠鏡,基本上只需要一台照相機和三腳架。有時會用快門繩(Cable Release)。大部分的照相機都可作固定攝影,重要的是照相機可以作較長時間的曝光(1秒以上)。其中以具有B快門的135單鏡反光機最為合適,若配合快門繩(而且是按下時可自動鎖上的)的話可以作數以小時計的曝光。部分單鏡反光機在沒有電池的情況下B快門都可操作,例如Nikon FM2 之類器材。在數以小時計的曝光期間,使用電子快門的照相機會消耗相當的電量。若電源耗盡的話,快門會關掉,曝光中止。至於一般數碼相機的最慢快門只有數秒至一分鐘,可以拍攝一些星座照片。若要拍攝星跡 (Star trails) 的話,單鏡反光機會比較合適。

照相機性能要求亦不需太高。測光表、自動對焦、自動曝光和自動過片等功能都非必要。當然,拍攝日食時這些功能還是需要的。但一般拍攝對象如星座、星跡和流星雨時,這些功能並沒有用得著的地方。

現今幾乎所有的單鏡反光機都可轉換鏡頭,可視拍攝目的而轉換鏡頭。只要鏡頭的光圈不要太小即可。鏡頭的焦距數值愈小,視野愈廣,能拍攝到的天區範圍愈大。有些人建議新手使用標準鏡頭,因為其價錢一般都較便宜,而且質素普遍不俗。定焦鏡頭的光學質素一般都較變焦鏡頭為佳。

拍攝時,先把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對焦時請確保焦點在無限遠(鏡頭上標記為∞)。需注意的是部分自動對焦鏡頭的無限遠標記與真實的無限遠位置不符。快門調至B,對著要拍攝的天區,按下快門曝光即可。

固定攝影有許多的可拍對象,星座、星跡、日/月蝕、流星甚至是極光和都可以用固定方法拍攝。

以固定攝影拍攝明亮的行星和星座,只需要5至30秒的曝光即可。拍攝時請把鏡頭的光圈開至最大(或收細一級),鏡頭由魚眼鏡至標準鏡頭皆可。若環境許可的話,可嘗試以ISO 800、1600甚至是3200拍攝。數碼相機用家可在正式拍攝前試拍一張照片觀其效果,接著以不同的曝光組合拍攝。由於于星空不停由東向西轉動,若要保持恒星呈點狀,就必須配合曝光時間。

追蹤攝影

追蹤攝影又稱跟蹤攝影。 由於地球本身的自轉產生了我們頭上天體的周日視運動。從以上的一張固定攝影的照片我們可以得知,當相機固定曝光時間長到一定程度時,星星就會拉線,從而便不能形成清晰的星點。其實不論時間長短,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拉線,但時間如果很短的話,是完全看不出任何的拉線現象的。拍攝較亮的天體,如太陽、月亮等,曝光時間可以很短;但是要拍攝較暗弱的天體,如深空的星雲、星系等,就必須延長曝光時間使感光系統收集到足夠的星光而顯現出來。若想得到一張星點清晰不拉線的天文攝影作品,在曝光時間足夠的同時,就需要有一台儀器通過與地球自轉的相反方向旋轉而抵消周日視運動。我們稱這種儀器為“赤道儀”。一般上赤道儀分為德式赤道儀和日式赤道儀。

追蹤攝影一般需要導星,這是一項與對焦並稱為天文攝影兩大難點的技術。它一般需要有一個比攝影焦距長的鏡頭,通過檢測該鏡頭內的影像,使被導的星始終在視場內同一點,從而可以準確地抵消掉視運動。近年來,電子化與自動化的技術使追蹤攝影不必永遠與導星如影隨形了,好多現代化的赤道儀已經可以連接到電腦,通過軟體或網路控制,就可以達到準確運行赤道儀的目的。在赤道儀的技術發展方面做到世界前列的廠商有高橋、Meade、Celestron和Vixen等。他們許多產品都有較高的準確性與便捷性,尤其是高橋的赤道儀,已成為全世界天文愛好者最青睞的赤道儀產品,並成為行業指標,天文愛好者都以擁有以上著名廠家的產品(不僅是赤道儀)而倍感自豪。

放大攝影

放大攝影跟直焦點攝影一樣,都是屬於追蹤攝影,只是曝光時間比較短罷了。但是放大攝影受制於外在影響很大,是所有天文攝影中最不好拍、最不容易拍到好作品的一種攝影法。

放大攝影的裝備

放大攝影的裝備與直焦點攝影的裝備重複性蠻大的。不過放大攝影不用導星,可以省下一筆導星裝備的費用,另外再增購放大攝影用的接筒即可。

相機部份:數碼單反相機,快門線.
望遠鏡部份:任何一型望遠鏡(以大口徑、長焦距為佳),高精度赤道儀.
其餘相關配件:放大攝影筒,放大投影用目鏡,記錄用具.

望遠鏡當然是愈大愈好,這是真理,而且焦距長的比較好,這是因為焦距長比較容易提高放大倍數。另外,放大攝影需要利用目鏡來把天體的影像放大,而放大攝影用的目鏡與一般目視的目鏡不同,用放大投影專用的目鏡拍出來的品質會比較好,但相對的,目鏡的價錢也比較高。

⒈ 放大攝影的對象
放大攝影主要是拍攝行星及太陽、月球表面上的局部,例如太陽黑子或是月面上的某個火山坑。這是因為行星的視直徑很小,如果只用望遠鏡的焦距來拍,相片上的行星會小到只是一個點,無法看出行星的表面,所以必須要用目鏡來把行星的影像放大,才能看出行星表面的模樣或變化。不過也曾經有人用低倍目鏡放大來拍行星狀星雲,會這樣做主要是鑒於望遠鏡焦距不足,拍出來的星雲太小。這種拍法相當困難,沒有相當經驗是很難拍好的。

⒉ 放大攝影的方法
放大攝影的先前準備動作與直焦點攝影是一樣的,都是先架好儀器(可以不架導星裝備),做好平衡,對正極軸,然後找到目標,取景測光完畢後就可以按下快門了。唯一跟直焦點攝影不同的是相機的裝法,相機並不是直接裝上望遠鏡的。在望遠鏡與相機之間必需要有一個能銜接這二者,並且能裝上目鏡的一個接筒,筆者稱這個東西叫放大攝影接筒。在望遠鏡之後先接上放大攝影接筒,再接上相機。接筒內先放入低倍目鏡,找到要拍的天體後,再換上高倍目鏡,然後取景對焦測光按快門。過程看來並不複雜。

⒊ 放大攝影的問題
但現實中存在著物理問題。在地球上,我們需要空氣才能生存,就是這個大氣層,嚴重干擾了天文觀測和攝影。我們需要知道二件事:一、空氣的擾動會使得星點搖晃,造成畫面的不清晰。二、焦距短的,看的範圍廣,焦距長的,看的範圍窄。放大攝影之所以要用目鏡來放大,就是因為望遠鏡的焦距不夠長,必須利用目鏡的放大功能來等效于焦距的延長。但焦距一長,看的範圍就很小了,所以只要有一點點的空氣擾動,在望遠鏡內就會變得很明顯。因此,要拍到一張好的放大攝影作品,除了技術實力之外,還得察看天公是否造美。

放大攝影的第二個問題是赤道儀的追蹤精度。如上面提及的,行星太小,所以要用目鏡來放大(也就是延長焦距)。當我們放大的倍數極大時,延長的焦距大約都有數萬mm,這麼長的焦距,如果赤道儀的極軸對的不准或赤道儀追蹤精准度不夠,不要說曝光只有幾秒,就算短到一秒內都會影響到拍攝天體的清晰度(也就是解像力)。再加上適合拍放大攝影的望遠鏡口徑都不小,所以一台 "夠力度" 的赤道儀是極必需的。

第三個問題比較怪,是震動的問題。說的不是地面或望遠鏡的震動,而是相機反光鏡的震動。單反反光式相機機內都有一面反光鏡,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反光鏡會彈起,這個動作會造成相機的震動(或者可說是望遠鏡的震動),愈暗的天體對這個動作愈不敏感,但對行星或月面的影響就不小了,所以如果相機的反光鏡能彈上並鎖住,然後再曝光,這種相機才比較適合放大攝影用。

第四個問題是對焦。當我們用高倍目鏡把行星放大後,行星會變得很暗,非常難對焦。除了使用比較亮的對焦屏之外,就只能靠多拍來累積經驗了。

以上的問題現在有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使用高感度。我們可以用四百度甚至八百度的膠捲來拍行星或月面,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並且可以利用高感度來縮短曝光時間,克服大氣擾動及追蹤誤差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3:59 | 顯示全部樓層

AP05.jpg

數碼光學天文攝影

天文攝影一般泛指光學天文攝影,從拍攝的天體來說,主要分成三個方面:太陽系內星體細節攝影、星座和流星雨攝影、深空星雲攝影。

星座攝影

  拍攝星座是最簡單的,除了三腳架外,不需要任何輔助的器材。一般數碼相機的鏡頭,短焦一端都相當於135相機的35~38mm,最合適拍星座了。選擇沒有月光的晚上,在光害較少的地方,將DC穩固地固定在三腳架上,指向你想拍攝的星座,設定為手動模式,ISO設到最大,光圈開到最大,快門設定為最長的曝光時間(以我的Nikon995為例,可設定ISO800,曝光時間為8秒,F2.6),如果有降噪功能,記得務必打開。這時你在液晶顯示幕上可能什麼也看不到。沒關係,輕按快門曝光吧,結果等一會就能看到。

拍到的照片如果曝光不足,可以考慮使用B門多曝光一些時間(比如30秒)。如果你的腳架不結實或手抖,建議使用快門線,這樣可以減少由於震動導致的“滿天星”。

如果你喜歡傳統膠片拍攝那種風格——亮星顯得大,暗星顯得小。那你同樣可以借用它的方法:在鏡頭前加一個柔光濾鏡。

輔助器材:
  1、 三角架。
  2、 如果有快門線更好。

拍攝要點:
  1、 必須固定在三腳架上。
  2、 必須使用手動設定,千萬不要使用自動曝光。
  3、 如果有的話,儘量打開降噪功能。如果沒有降噪功能,儘量選擇寒冷的天氣拍攝。
  4、 選擇燈光影響較弱的地方。


月面攝影

月面攝影的目標是坑坑窪窪的環形山(圖04)和月海。月球的視面較小,光靠數碼相機的鏡頭,拍到的月亮偏小,就算是8X/12X的也不例外。那到底多長的鏡頭可以讓月亮充滿畫面呢?大約是2500~3000mm。這就要依賴望遠鏡了。

AP07.jpg

什麼樣的望遠鏡可以用於月面攝影?一般的天文望遠鏡都可以。甚至50mm口徑的雙筒觀景望遠鏡也可以一試。

數碼相機和望遠鏡的配合,最簡單的方法是先用望遠鏡對準月亮並固定,然後用數碼相機對準望遠鏡的目鏡拍攝。但這樣拍攝得到的照片效果並不理想,手持不穩定容易導致對焦不准,機身的抖動使圖像模糊不清。

解決的辦法是把DC和望遠鏡剛性連接起來。實際方法有兩種:

一、數碼相機鏡頭和目鏡直接相連。DC鏡頭前一般都有內螺紋,用於安裝濾鏡或輔助鏡頭。利用它,在望遠鏡的目鏡上車上相同大小的外螺紋,目鏡就可以擰進DC鏡頭。

台灣生產了一種專門連接DC的目鏡,一端是美規1.25英寸介面,另一端車有28mm的外螺紋,這就意味著,它可以和Nikon950/ 990/995/4500很好的固定連接,使用時只需先把目鏡旋進鏡頭,再將目鏡插入原望遠鏡的介面,擰緊固定螺絲即可。這種目鏡工藝精良,目端鏡片很大,與DC連接後,成像黑圈很輕微,效果出色,可以應用於絕大部分的天文望遠鏡上。另有其他型號的目鏡可選,適合不同DC鏡頭口徑。可惜價格偏貴,價格在港幣千多元上下。

帶28mm外螺紋的目鏡國內廠家也有生產,成像中規中矩,但價格便宜,除了成像黑圈較嚴重外,性能價格比還是不錯的。價格在百元以內。

二、數碼相機和目鏡通過專門設計的連接裝置連接。這種連接裝置一般設計成一個套筒,一端帶外螺紋,旋進DC鏡頭的濾鏡螺紋中,另一端是個圓筒,套住目鏡,周圍用1~3顆螺絲擰緊固定。這種裝置可以通吃絕大部分的目鏡,簡單的機械加工就可以製作出來。

把望遠鏡和DC組合起來以後,我們可以計算到這個組合的合成焦距:
合成焦距=DC的焦距×望遠鏡的放大倍數

組合舉例:Nikon995和景得Megrez80望遠鏡,合成的最大焦距是:
152mm×20倍=3040mm

這個組合焦距拍出的月亮稍大了一點,畫面無法容納整個月面,可以將Nikon995的焦距由152mm適當縮短一點。拍攝月面時,建議選用焦距較長的目鏡(15~30mm),這樣得到的放大倍數小,畫面亮,容易得到品質好的照片。
1、 將望遠鏡鏡筒固定在腳架上。
2、 DC與望遠鏡穩固連接。
3、 將DC焦距縮至最短(這樣視場較大,更容易對準月亮)。
4、 調整望遠鏡使其對準月亮,月亮的像出現在液晶顯示幕中。
5、 將拍攝模式設為黑白(彩色模式會使月亮偏黃,並突顯望遠鏡的色差,而黑白模式就不會有        這樣的問題,而且畫質更細膩)。
6、 設為手動模式,光圈開至最大,設定合適快門(初始可以用1/30秒。然後根據拍攝效果再確        定增減曝光量。如果碰上新月或殘月,曝光時間可能還要更長,這時風吹就有可能影響系統        的穩定,碰到類似情況,可以適當提高ISO值到200,曝光時間就可以縮短)。
7、 調節DC變焦,使月亮大小符合畫面要求。
8、 設定為自拍模式,按快門曝光。(使用自拍模式是為了保持系統的穩定,防止手按快門時產        生的抖動)。

拍攝月面無須太多技巧,成本也比較低,是進入天文攝影領域的“試劍石”。月亮陰晴圓缺,每天都有不同的風情。如果你足夠細心,可以拍到一些奇妙的景觀。(圖08,月亮有耳?)。

必須的輔助器材:
  1、 望遠鏡及與DC的良好連接。
  2、 用於固定望遠鏡的腳架。

拍攝要點:
  1、 使用黑白模式拍攝。
  2、 使用自拍模式或快門線防止抖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4:00 | 顯示全部樓層

AP13.jpg

太陽攝影

太陽的目視大小和月亮差不多,拍攝方法也基本一致,主要是拍攝表面的黑子。需要特別提醒注意的是:太陽非常明亮,經過望遠鏡聚焦後,熱量的彙聚足以使數碼相機的CCD燒毀,同時數碼相機鏡頭和望遠鏡的目鏡也很可能炸裂,如果目視,還會燒壞眼睛。為此,必須在望遠鏡的物鏡前加一個專用的太陽濾鏡或濾膜。這種銀色的金屬膜能把絕大部分的陽光擋在望遠鏡前,只透過很少的陽光。

拍攝前一定要記得先裝專用濾鏡或濾膜。其他步驟請參考“月面攝影”。

必須的輔助器材:
  1、 拍攝太陽專用濾鏡或濾膜。
  2、 望遠鏡及與DC的良好連接。
  3、 用於固定望遠鏡的腳架。

拍攝要點:
  1、 確保濾鏡或濾膜穩置於望遠鏡物鏡前,以免燒壞相機和目鏡。
  2、 使用自拍模式或快門線防止抖動。
  3、 可以使用彩色模式拍攝。
  4、 可以使用自動曝光模式。

行星攝影

比較適合拍攝的行星有土星、金星、木星和火星,拍攝的目標是行星表面的細節。它們的大小看上去比太陽、月亮小得多。要把它放得更大,必須依賴物鏡焦距長的望遠鏡。組合焦距要求超過10000~15000mm,才能得到較為理想的圖像。

由此可知,焦距長的望遠鏡表現更優秀。假設你的望遠鏡焦距是800mm,選用一個8mm焦距的目鏡,這樣放大倍數是100倍,使用Nikon995的最大組合焦距是:152mm×100=15200mm,正好合適。

由於組合焦距是如此的長,對系統的穩定性自然要求更高。一個帶微調的赤道儀是比普通三腳架更好的選擇,當然有電動跟蹤更好。

數碼相機拍攝行星已經比傳統相機好很多了,但靈敏度更高的某些型號的攝像頭似乎在拍攝行星方面更勝一籌。因為攝像頭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很多張圖像。這樣可以選取大氣比較穩定時的多幅圖片,通過專門的疊加軟體,得到最好的圖片品質。

必須的輔助器材:
  1、 望遠鏡及與DC的良好連接
  2、 穩固的腳架,選用赤道式比通常的三腳架好。

拍攝要點:
  1、 由於放大倍數較大,應選擇大氣寧靜度好的時機拍攝。
  2、 使用自拍模式或快門線防止抖動。
  3、 曝光不要長於1/4秒,以免行星運動導致照片模糊。曝光量不足時用提高ISO的辦法彌補。
  4、 儘量多拍一些,然後用專門的圖像疊加軟體進行多幅疊加處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4:01 | 顯示全部樓層

AP06.jpg

星雲、星團和星系攝影

以星雲及星團此等對象來說,可算是數碼色星攝影中之高階項目。以數碼相機拍攝星座、月面、太陽、行星,無非都是些明亮的天體,無論拍到的效果如何,總歸能夠拍到。而真正的挑戰是那些暗弱的天體——包括星雲、星團和星系。DC的弱點是不能長時間曝光(例如:Nikon D100最長曝光時間也只有5分鐘,與傳統膠片動輒幾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曝光時間相比,可謂相距甚遠),這恰恰是拍攝暗弱天體的大忌。

DC在這樣的領域難道真的束手無策?當然不是。如果你使用的是數碼單反,使用天文上稱為 “直焦攝影” 攝影的方法,還是大有作為的。具體的方法是數碼單反直接和去掉目鏡的望遠鏡對接。也就是說,直接利用望遠鏡的物鏡作為鏡頭使用。這樣中間經過的光學鏡片少,光力強,拍攝時曝光時間可以適當縮短。如果你沒有數碼單反,你有沒有膽子把自己的DC的鏡頭卸下來?

另一方面,DC不能長時間曝光是由熱噪點造成的,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推出了冷凍法——在DC的CCD後面DIY一個冷凍模組,讓它的溫度一直降到 “冰點” 以下(一般是-10度到-20度)。這樣噪點多的問題也解決了。

必須的輔助器材:
  1. 數碼單反(或去掉鏡頭的DC機身)
  2. 光力強的望遠鏡
  3. 自動跟蹤赤道儀
  4. 爭取為DC添加冷卻系統

拍攝要點:
  1. 必須選擇光害很小的地方
  2. 必須使用快門線,防止抖動

AP08.jpg

小知識

1) 望遠鏡的種類:按應用來分,有觀景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等。

2) 天文望遠鏡的種類:按光學結構分折射望遠鏡、反射望遠鏡、折反射望遠鏡等。

3) 天文望遠鏡的結構:天文望遠鏡大都由物鏡和目鏡組成。遠處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線最先照射到的稱為物鏡,光線經過物鏡後最後從目鏡射出,進入觀察者的眼睛。目鏡使用統一美規介面(目前有1英寸、1.25英寸、2英寸等幾種,最通用的是1.25英寸(31.7mm),低檔的普及型望遠鏡則多使用1英寸(25.4mm)的介面。

4) 望遠鏡的口徑:望遠鏡的分辨能力決定於口徑,口徑越大,分辨能力就強。

5) 望遠鏡的放大倍數:放大倍數=物鏡焦距/目鏡焦距。從公式可以看出,望遠鏡物鏡焦距越長,目鏡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倍數越大。對於某一台天文望遠鏡,往往可以更換不同的目鏡得到不同的放大倍數,倍數越大,成像越暗。望遠鏡都有一個極限的放大倍數,超過這個放大倍數後,望遠鏡非但不能看得更清楚,反而會使分辨能力下降。極限放大倍數的經驗值是:望遠鏡的口徑的毫米數×2。比如:一個口徑80mm的鏡子,極限放大倍數在80×2=160倍左右。這是對加工品質比較好的望遠鏡而言。品質差的鏡子往往達不到這樣的放大倍數。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4:02 | 顯示全部樓層

1701.jpg

CWAS 及 David Malin Awards  

Central West Astronomical Society 每年都有舉辦天文攝影比賽,並作為 CWAS AstroFest ( CWAS天文節) 的一個重要部分。每次的活動都邀請不少來自澳大利亞及世界各地的業餘天文學家與攝影師參與展覽,並提交他們的天文攝影作品競逐著名的 David Malin Award "大衛馬林獎" 天文攝影獎。

1702.jpg

2017年度David Malin Awards包括了以下幾個題材類別:

Deep Sky
Wide-Field
Nightscapes
Solar System
Animated Sequences:
Scientific
Aesthetic
Themed Section - "Airglow"
Junior (18 years old and younger)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4:03 | 顯示全部樓層

17DM01.jpg
Deep Sky
Winner: Phil Hart
OVERALL WINNER  "Witch's Head Nebula"

17DM02.jpg
Solar System
Winner: Peter Ward
"Solar Storm"

17DM03.jpg
Nightscapes
Winner: Eddie Trimarchi
"Surfer's Paradise and Perigee Moon"

17DM04.jpg
Wide-Field
Winner: Troy Casswell
"Milky Way Rift"

17DM05.jpg
Theme - "Airglow"
Winner: James Garlick
"Red Airglow Over Calverts"

17DM06.jpg
Junior (& Photo Editor's Pick)
Winner: Baillie Farley
"Emu in the Sky"

17DM07.jpg
Animated Sequences - Scientific
Winner: Phil Hart
"Meteor Train"

17DM08.jpg
Nightscapes
Winner: Luke Tscharke
Photo Editor's Choice - judged by Jeff Darmanin
"Superman Skie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7-8-20 14:24:04 | 顯示全部樓層
17DM09.jpg
Photo Editor's Pick
Andrew Campbell
"Sagittarius Sunflowers"

17DM10.jpg
Wide Field - Photo Editor's Pick
Luke Tscharke
"Time to Shine"

17DM11.jpg
Nightscapes
Stephen Mudge
"Munduberra Milky Way and Airglow""

17DM12.jpg
Nightscapes
Anne Algar
"Abandoned House"

17DM13.jpg
Martin Pugh
Photo Editor's Pick - Solar System
"Colours of the Moon"

17DM14.jpg
Ben Swanson
Photo Editor's Pick - Theme - "Airglow"
"Night Glow"

17DM15.jpg
Grahame Kelaher
Picture Framer's Pick
"Airglow of Mount Magnet"

17DM16.jpg
Baillie Farley
Junior
"Starship"



1703.jpg
The "2018 Australasian Sky Guide" Cover




AP12.jpg




本文旨在拋磚引玉,祈為指正。多謝欣賞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4:32:09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文攝影, 要貴工具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4:39: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4:46:57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文攝影好巧功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4:49:53 | 顯示全部樓層
Wanbaolung 發表於 2017-8-20 14:23
天文攝影淺探

天文攝影!除了需要高探攝影技術,器材都要好足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5:10:40 用手機發表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多志同道合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5:38:44 | 顯示全部樓層
影得咁好先係淺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5:58:50 | 顯示全部樓層
資料非常實用 謝謝樓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6:15:06 | 顯示全部樓層
Learn a lot and good inf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6:26:57 | 顯示全部樓層
副架撐好毑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6:34:44 | 顯示全部樓層
宇宙浩瀚, 介紹詳盡, 精深廣博,眼界大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7-8-20 17: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攝影工具貴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30 23: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