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18|回覆: 2

蘇軾《留侯論》900年推不倒的大論:忍不是懦弱,勇亦非剛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4-3 03:46: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留侯論》是蘇軾非常有名的一篇史論文。文筆縱橫捭闔,汪洋恣肆,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每次讀來都有種「驚濤拍岸」的大氣之感。

宋仁宗嘉佑五年(1061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給楊畋、富弼等人進獻了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留侯論》就是《進論》中的一篇。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論點:「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接著直接批評了不能容忍一時的人情之忿「拔劍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雖逞了一時之快、泄了一時之忿,倘若敵我力量懸殊,豈不是自甘殞沒?

同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當年佩劍而游,——之所以佩劍,也是心中有忿吧——然而他當時身單力薄,「手無縛雞之力」,不足以與強大的秦國抗衡,他必須找一個可以施展其才能的靠山才行。在流浪途中,他又受到無賴的「胯下之辱」,我們可以想像當時他有多屈辱、多憤怒!倘若他當時拔劍能把無賴刺死,那自己也必定背上殺人的罪名;倘若他不能打敗無賴,反被無賴所害,豈不白白送了性命?權衡這兩種結局都是對自己不利。因此,為了自己更大的理想抱負,只有忍,就是因為韓信的忍,才成就了他在戰爭史上的戰神地位,名流千古。因此蘇軾認為,大勇者「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第二段,作者講了兩件事:一是破解了授書於張良的老人之謎。千百年來,傳說授書張良的老者是石頭精及黃石公,或者鬼谷子。在這裏,蘇軾揭示了這位神秘老人的真實身份,不是世人所認為的「鬼物」,應當,而且有可能是秦時的隱居之士,也是胸懷大志之人,只是年事已高而不便出來建功立業罷了。然而他似乎一直在等待那個可以託付大事的人,世人的妄加猜測豈不太武斷了?說明蘇軾是堅持唯物論觀點的,也體現出了他的冷靜與睿智。二是授書並非老人的真意。老人認為成大事者必要有一個恢宏的氣度,因此他要考驗一下張良的忍耐度,這才是老人真正的意圖。這兩者的提出,就使得立論的論據真實而具有說服力。

我們都知道,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評價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充分肯定了他的戰爭指揮才能和雄才大略。張良是韓國貴族後裔,韓國是秦國第一個滅掉的國家,國恥家恨,張良滿腹悲憤,憑著一股豪氣在博浪沙伏擊東遊途中的秦始皇,然而博浪一擊並未成功,還險些喪命。蘇軾說張良那時只是匹夫之勇,沒有去分析當時秦朝正值強盛之際——「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它鋒芒正盛,是不可正面對抗的,這是一種冷靜的分析。博浪沙一擊雖然失敗了,卻也使張良名揚天下,秦始皇自然不能放過他,為躲避追捕,張良改名換姓隱跡於下邳之地。

第三段具體講到老人試探張良的忍耐度。我們可以想像,能驚動高深隱居之士的人必定不是等閒之輩,而張良就是這不等閒之輩中的一個。但授書老人非常惋惜他的魯莽行動,為不使這樣一位英才白白浪費掉,決定給他以點化,於是便在一座橋上坐著等他。張良走過來的時候,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非常傲慢地讓張良把鞋子給他撿回來穿上,還兩次三番地試探他。應該說張良其時是鬱悶悲憤的,但他沒有發作,心想既然把鞋子撿回來了,他是老人,叫給他穿上就給他穿上吧;既然撿了一次,又何必在乎二次、三次呢,不跟老人一般見識吧。這或許就是當時張良的心態。張良卑躬屈膝的行動打動了老人,決定傳授他治國平天下的方略。

在第四段中,蘇軾進一步舉例說明忍能成大事的道理。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裏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裏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有保全了性命才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蘇軾認為,張良有曠世奇才,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的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這就是那位老人所為之惋惜的地方,因此決定試一試他的「忍」性,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藉這點成就大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輕人可以教育了。」這就進一步說明了老人對「忍」的重視,也進一步說明了蘇軾的論點「忍」的重要性。

接下來第五段,又再次舉例「鄭伯肉袒牽羊」投降鄭莊公、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滅吳的史實,又進一步說明「忍」才能成大事的道理。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小忿方能成就大謀略。而年輕的張良才智有餘,卻度量不足,這就是老人所擔心他的地方,因此才深深挫折他年輕人的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忿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

老人與張良沒有交情,只是在郊野與他相遇,拿奴僕的低賤之事讓張良去做,張良很自然就不會覺得怪異。張良悟性很高,以至於以後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都以一顆波瀾不驚的態度去應對,這也就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第六段,可以說是本文的結論,論說張良的「忍」在實踐中的具體發揮運用。

劉邦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就在於一個能忍,一個不能忍。項羽不能忍,在戰爭中總是希望速戰速決,勇猛無敵,因而百戰百勝。然而強弩總有之末,他不斷在戰爭中暴露自己的鋒芒,不懂得隱藏和保存自己的軍隊實力,以至於最後失敗。

劉邦不一樣,他不但腹黑,而且臉皮厚,但也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忍」。在項羽面前一忍再忍,表現出膽戰心驚的一副可憐相,比如鴻門宴上。劉邦的「忍」讓他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和實力,使自己的部隊始終保持戰鬥力,等到項羽疲憊的時候一舉殲滅了他。

在自己內部,當淮陰侯韓信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時,劉邦開始是火冒三丈的,張良卻勸他忍耐,現在正是用人之際,就封他一個齊王。劉邦的「忍」使之內外張弛有度,最後取得勝利。當然這都是張良交給他的,可見張良沒有白修煉他的「忍」功。

最後,蘇軾又從張良的外貌與「忍」的氣度作比較,儘管他狀貌像個小女人,卻能成就大業,遠比外表魁梧的人奇偉萬倍!這就從反面論證了「忍」能成就大事業,與外表形象沒有太大關係。



發表於 2022-4-3 18:14:01 | 顯示全部樓層
唔多識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2-4-3 22:42:31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賜教, 增長知識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5-1 12: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