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95|回覆: 3

[其他資訊] 【數據故事】廣東歌狂熱「復常」:潮起潮落,香港樂迷和音樂人哪裡去?

[複製鏈接]
簽到
334
發表於 2024-1-5 21:44: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本帖最後由 cocteau 於 2024-1-5 21:56 編輯

【數據故事】廣東歌狂熱「復常」:潮起潮落,香港樂迷和音樂人哪裡去?

From [Wave. 流行文化誌] Facebook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w=1587&ssl=1

今年 50 歲的 Cecilia 前年迷上 MIRROR,尤其喜歡成員姜濤及 Anson Kong。當時她與其他鏡粉為 Anson Kong 開設了一個 IG 帳號,不時舉辦應援活動,兩年內累積四千多 followers。但 2023 年一月起,帳戶沒有再更新了。

三十多歲的 April 也是一名鏡粉,2023 年一開關,她身邊有鏡粉朋友就馬上「退坑」,把 MIRROR 的演唱會門票全部轉售出去。

過去三年,Leanne 的歌單從被韓文歌佔據,轉投廣東歌懷抱。但 2023 年初起,她感覺「少了聽廣東歌的需要」,於是聽多了歐美日韓的音樂。

任職記者的 Amelia,2021 年遇上公民社會崩壞,情緒鬱悶,便以聽廣東歌作為情緒出口,一年看了至少六場本地音樂人的 show。2023 年開始,她看多了海外音樂人的 show,還去足三日 Clockenflap。至於本地的演出,2023 年她只看了 MLA。

本地樂隊 Maniac 主音、TONE Music 籌委之一的 Jason 也感覺到,打從 2023 年起,本地看 show 的風潮似乎不復前兩年狂熱,彷彿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態。

過往兩年,聽廣東歌及看演唱會成為不少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惟一切似乎發生變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2021:浪潮的起點


近年香港人對本地流行音樂的狂熱,以至如今的「復常」,背後均可以透過數據反映。

《Wave. 流行文化誌》記者嘗試擷取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每日公布的香港區首 200 位熱播歌曲(Top 200)及其播放數據,再整合由 2019 年至今,廣東歌佔總播放率的比例,當中發現一個明確的趨勢:2020 年該平台 Top 200 榜的總播放次數,廣東歌只佔不足四成(即大多數人在聽外語歌、國語歌),但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這一天起,廣東歌播放比例持續攀升,年中升至逾五成,2022 年初更高達八成。

當然這組數據有其局限 [1],播放率變化的原因也並不單一,但這多少反映由 2021 年起,不少香港人對本地流行音樂的態度起了變化。

2021 年 1 月 1 日,香港仍在經歷封關,從事採購行業的 Cecilia 不用出差,生活一下子變得無所事事。這一天,她看「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時,瞧見 MIRROR 拿獎,便對這隊年輕男團感到好奇,開始留意他們的作品,有感香港從未有過這樣大型的跳唱男團,「當中有幾個仲要幾靚仔」,從此入了坑,特別喜歡姜濤和 Anson Kong。

加上兩年疫情,無法外遊,娛樂減少,追 MIRROR 順理成章地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像許多鏡粉一樣,Cecilia 開始追看 MIRROR 成員拍的戲、看演唱會、舉辦應援活動、自製應援物⋯⋯為了接觸偶像,那段時間,Cecilia 還跟其他鏡粉報名參加了一個跳舞課程,只要上足十堂,最後便能見到 Anson Kong。跳舞班裡,除了一兩個鏡粉較年輕外,其餘都「一把年紀」,而且從未跳過 K-pop,Cecilia 笑說「那段時間我們真是很努力。」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兩年追星,Cecilia 認識了 April。她與 Cecilia一樣,也是因疫情入坑。

從事教育行業的 April 比 Cecilia 早些認識 MIRROR,在 2018 年看 ViuTV《全民造星》時已迷上姜濤,惟中間冷淡過一段時間,及至 2021 年,MIRROR 全城爆紅,身邊不少朋友開始喜歡上這隊男團,受朋友推動,April 重看《全民造星》,結果再次入坑。

事實上,在喜歡 MIRROR 之前,April 喜歡的是五月天、蘇打綠、BigBang 等外地明星。然而幾年疫情,令她無法出外追星,只能在本土尋找娛樂,正逢 MIRROR 當紅,在朋友帶動下,便再次成為 April 的心頭好。每次 MIRROR 有活動,但凡她放假,都會出席。

這次喜歡 MIRROR ,也帶動 April 聽多了許多廣東歌。她形容,她身邊最親近朋友均對 MIRROR 沒太大好感,卻喜歡 MC、Serrini、林家謙等歌手,令她好奇「係咪真係咁好聽?咬字係咪真係咁清楚?歌詞係咪真係有深度?」April 點開他們的歌,發現確實不錯,從此喜歡上聽廣東歌,之後欣宜、林家謙、Serrini 開 show,她均有買飛支持。

Spotify 數據顯示,不少香港歌手的歌曲收聽量,於 2021 年上半年起顯著增加。以林家謙為例,2019 年正式出道的他,2020 年底前歌曲收聽量不高,但到了 2021 年初的叱咤,及同年 4 月的 Chill Club 頒獎禮後,他的名字進入公眾視線,〈一人之境〉、〈下一位前度〉的每日收聽量隨即急升。

香港音樂作為情緒出口

除了疫情,身處後社運時期,廣東歌也成為了不少港人的情緒出口。

24 歲的文字工作者 Leanne,在三年前左右才聽多了廣東歌。在此以前,Leanne 愛聽 K-pop,尤其喜歡男子團體 Super Junior。然而,自從發生社運,香港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令她忽然有種本土意識,開始關注用廣東話表達的作品,「似乎會 close一點。」那時聽韓文歌,Leanne 總覺得差了一些,「好似係另一個功能,可以令你不記得在香港發生的事,但跟聽廣東歌是兩回事。」

那段日子,Leanne 的歌單裡多出許多本地歌手:林家謙、Serrini、林二汶、RubberBand、per se,有時也會聽聽 MIRROR 。但聽的最多的,是 RubberBand 及方皓玟的歌,特別是《未來見》。聽到歌詞寫中一些無力感,她感到有共鳴:「原來有人明白自己,好像有人陪著。」

2021 年 4 月,RubberBand 在紅館舉行《Ciao》音樂會,Leanne 在場一邊聽,一邊感動得落淚,當晚在 IG 上分享:「暫時人生睇過最好睇嘅演唱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那段日子,Leanne 看演唱會除了是想聽 live,還有一種尋找連結的心態:「演唱會就是有一萬人坐在一起做同一件事,這樣的場景在香港已經很難了,還要一起唱一些大家有共感的歌,好像現場的人都有一些 connection,我覺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體驗。」

同樣是 2021 年,當記者的 Amelia 也看了至少六場演唱會:RubberBand、Serrini、C AllStar、My Little Airport、陳蕾、per se ,而在此之前,她甚少聽廣東歌,聽的多是韓文與國語歌。

作為記者,Amelia 當時感受到社會氛圍低迷,加上工作壓力大,於是時常陷入負面情緒,廣東歌變成了她的情緒出口,甚至有時上班也會偷偷聽歌。Amelia 感覺,那段時間的廣東歌,似乎能夠回應社會,令她產生共鳴。 「例如我當時很喜歡聽 Serrini 的《Let us go then you and I》,雖然這首歌好像是 2018 年寫好的,但那個歌詞就是好像可以回應社會,或者回應我對於自己生活疑問上的一首歌。」

Maniac 主音、TONE Music 籌委之一的 Jason 也感覺到,過去兩年,香港人對看 show 的熱情似乎比以往高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2021 年,Maniac 與另外兩支本地樂隊逆流和 Instinct of Sight 在九展 Star Hall 開 show,由於全座位,Jason 一度擔心會否影響看 show 氣氛,減少吸引力,沒想到最後銷情甚佳。他認為,疫情令港人娛樂減少,看 show 成為一大娛樂選擇,吸引不少人買飛入場。

也是同一年,TONE Music 舉行未來音樂祭。活動源於疫情期間,Jason 與其他籌委有感多個音樂單位失去演出機會,先發起網上音樂節,獲不少好評,及至 2021 年,隨著限聚令放寬,團隊於九展 Star Hall 舉辦實體未來音樂祭,line up 名單多達 28 個音樂單位,各種曲風包羅萬有,Pop 的有岑寧兒、黃妍,Metal 的有逆流、Instinct of Sight,hit 歌有〈係咁先啦〉…加上各組不同 crossover(如王菀之 X JB),掀起樂迷撲飛熱。當日三千座位爆滿,場面盛大熱鬧。

2022 年,音樂祭轉於亞博舉行,場地更大,而隨著觀眾氣氛高漲,一萬張門票也快速賣光。去年音樂祭一完結,團隊便馬上預訂場地,打算乘著上兩屆的經驗,2023 年九月再度於亞博舉行未來音樂祭,結果……卻完全不如預期。

2023:一切復常了?

2023 年開始,香港樂迷的娛樂習慣似乎起了變化。

前述的 Spotify 數據說明這一點。自 2021 年起,該平台 Top 200 榜總播放次數,來自香港歌手的歌曲所佔比例持續攀升,2022 年初升至高達八成,直至去年底,亦一直維持約七成的水平。然而踏入 2023 年,這比例開始急跌,到近月甚至跌至五成以下,亦即是 2021 年初 — 這一輪香港流行音樂狂熱爆發前的水平。

如果簡單將歌曲分為「香港演出者」及「外地演出者」,並追蹤香港 Spotify 用戶就兩組歌曲的每日收聽量變化,便會顯示,2021 年起來自香港的歌曲收聽量持續上升,2022 年維持於每日 100 萬次以上的水平,但到 2023 年開始下跌,如今在每日 80 萬左右徘徊;至於外地演出者的歌曲,2021 年起下跌至每日 40 萬次左右(每年聖誕前後是例外),但到了 2023 年卻急劇增加,下半年亦已到了每日 80 萬次的水平,收聽量跟香港演出者的作品出現了「黃金交叉」。

2023 年九月初,TONE Music 在社交媒體上以「告急」為題發文,指距離未來音樂祭不足一個月,卻只售出不到三成的門票。同月,團隊在 YouTube 開 live 事前檢討,再坦言銷情不理想,「需要時間復原。」經過一番宣傳後,未來音樂祭最後只售出約五成門票,Jason 向記者笑笑說:「冇啦,好傷。」

銷情不理想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價錢騰貴、有人說今年 Line-up 未夠吸引⋯⋯Jason 則坦言,團隊在策劃音樂祭及邀請演出單位時,有許多主觀的考量,未必人人覺得吸引。但除此以外,疫情減退,港人生活復常,似乎也是一個外部因素。

不少音樂人都感覺,2023 年開始,本地的演出銷情不如前兩年。例如在 TONE 未來音樂選的記者招待會上,Tyson Yoshi 便指出這一現象,坦言若將自己去年於 Star Hall 舉辦的演唱會改為 2023 年舉行,銷情可能都會有些勉強。

Jason 指,對不少樂迷而言,看 show 只是一種娛樂,不是生活必需品。一旦開關,港人可以外遊,海外藝人又能來港,娛樂選擇增加,買飛看本地 show 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cbr=1&q=90

評分

參與人數 2魄力 +21 +350 魅力 +25 黃金 0 收起 理由
馬甸尼 + 1 + 150 + 5 0 難復舊觀
BB29 + 20 + 200 + 20 0 多謝分享,小小獎賞,以示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24-1-5 21:49: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octeau 於 2024-1-5 22:39 編輯

「把 MIRROR 演唱會的錢留給五月天」

2023 年四月,台灣樂團五月天來港開六場演唱會,April 場場都有看;後來八三夭、魏如萱、周杰倫等台灣歌手一一來港,她全不錯過;蘇打綠、BigBang 成員太陽在台灣開 show,她也飛過去看了。每次聽演唱會前,April 都會先「溫書」,把歌手的歌聽熟。這年她周圍聽演唱會,聽多了台灣歌,於是分配給廣東歌的時間少了。

雖然 April 現在仍喜歡 MIRROR,但開關以後,有感演唱會的數量一下子增多,她不得不排優先次序。「錢就這麼多,時間這麼多,可以如何排?那第一當然是五月天。我追星之旅是由台灣星開始先,我也沒有忘記這個初心。這三年沒法出去,才喜歡 MIRROR,那麼開關之後,當然是周圍看五月天先。」

2023 年在香港舉行的演唱會數量及演出單位,跟疫情期間有什麼分別?《Wave.》記者嘗試於 生活資訊網站 Timable 以「演唱會」標籤搜尋,擷取並分析近幾年香港大小演出場地舉行的演唱會資料,結果顯示香港演唱會數量於 2019 年底開始急跌,到 2020 年 3 月政府宣布因疫情限制入境,此後兩年多,幾乎沒有外地音樂單位來港開 show。2021 年下半年,隨著防疫政策稍為放寬,演唱會數量急升,而演出的單位當然來自本地。

到了 2023 年,疫情及相關出入境政策退去,演唱會數量馬上回升至 2018、2019 年的水平,而當中有七成的演出單位,都是來自外地。

April 某個喜歡五月天的朋友,曾和她一樣是鏡粉。惟在 2023 年開關,得悉五月天會來香港演出後,對方便馬上把 MIRROR 近期的演唱會門票全部賣走,寧願把這些錢留來看五月天;還有一些原來追日星的朋友,如今也開始少了留意 MIRROR,「以往演唱會可能場場都看,現在可能看一兩場就算,寧願去日本追星。」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webp

Cecilia 也感覺到,以往一起追 Anson Kong 的朋友,對追星的熱情也減退了。這一年來,她與那邊的朋友都沒怎麼見面,有時她打開 IG,看見他們要麼在旅行,要麼忙工作,有好多活動都不再出席。「感覺開關以後,大家就各有各忙,未必再將 MIRROR 放在 first priority,接下來開演唱會也未必看很多場。」

前年,Cecilia 與三位朋友一起在 IG 上為 Anson Kong 開設一個應援帳號,隔三差五地分享 偶像的動態,也時常舉辦週年應援、生日應援等活動,兩年累積了四千多 followers。然而,打從 2023 年起,Cecilia 感覺大家對這件事都失去了熱情,而她也參加多了姜糖那邊的活動,結果帳號自 1 月便沒有再更新了。

Spotify 數據則顯示,2023 年 MIRROR 及一眾成員歌曲的每日收聽量,由年初的 60 萬跌至下半年的 50 萬以下,然而相較其他本地演出者,跌幅已經不算大 — 這或許也側面反映,對於偶像,最忠實的鏡粉們態度仍然狂熱非常。

當香港集體公共情緒也復常


「復常」除了指向防疫及出入境政策,也關乎很多香港人的生活日常。不少人開始從前兩年社會氣氛帶來的情緒中走出來。

任記者的 Amelia 2023 年聽多了海外歌手的歌,例如 NewJeans、魏如萱、Honne 等等。對她來說,聽歌彷如一個尋找情緒共振的工具。而 2023 年開始,她想抽離前兩年的情緒狀態了。「當時之所以 keep 住 loop 某些歌,是因為它好像講中了一些當時的情緒,所以聽歌的時候就像沉浸在那種負面的情緒中。但過了兩年,kind of 覺得要 move on了,就想聽一些不用想這麼多的歌。」就像聽韓文歌的時候,不知道歌詞在講什麼,光聽音樂的節奏旋律,Amelia 感到一種純粹的放鬆。

比起本地歌手,Amelia 這一年看了更多海外歌手的  show,例如 Honne、The Stroke、Lauv、Clockenflap 等等,感覺與本地 show 的氣氛大有區別。

「可能我聽開的廣東歌都是抒情一些,慢歌比較多。但外國歌手可以好快,beat 好重,band 的話更加是很 high。」她形容,在 Clockenflap 聽日本組合 Yoasobi 時,身邊上萬觀眾像應援團一樣,跟著一起唱完整首歌,場面極其震撼,像一個放鬆的過程。「而且我聽 Yoasobi 都聽了一段時間,一路好期待他們的 live。因為知道他們 live 都好似錄音咁好聽,所以會很感動。但香港歌手真是唱 live 唱得好的很少,但是海外歌手來到,好多情況都係好得,所以有些分別。」

去年年尾,Super Junior 來港開演唱會,Leanne 也有買飛入場,重遇以前一起追星的朋友,還看著喜歡多年的偶像站在台上,她有種感覺:「好像很久沒有這麼近接觸香港以外的文化了。」她用手比劃了一個圈,說「這個才是我完整的生活,不是只有香港一邊,也有一些K-pop 的東西。」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webp

2023 年香港 Spotify 用戶少了聽本地作品,取而代之的正是 K-Pop — 由過去兩年每日不足 10% 的播放比例,增至 2023 年的 20% 以上。

Leanne 和 Amelia 一樣,這一年起聽多了歐美日韓的音樂。至於廣東歌,則感覺少了聽的需要。她形容,過去兩年,廣東歌對她來說就像一個按鈕,但凡灰心無力、能量不足時便會按下去,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中,很方便快捷地得到一些安慰。但現在 Leanne 感覺自己已習慣了無力的情緒。「你知道,有很多令你不開心的事就是會不斷發生,但是你慢慢習慣之後,就能和那種情緒共存,沒那麼需要聽歌了。」

因浪潮被沖刷上岸的


廣東歌播放比例減少,本地 show 銷情減退,客觀上看,這一股本土流行文化熱潮似乎有漸漸退去的跡象。如果潮汐漲退是自然現象,那麼兩年過去,這股浪潮有為本地音樂留下什麼?又有什麼東西因而沖刷上岸?

樂隊Maniac 主音 Jason 認為,隨著這兩年不同音樂人被看見,似乎為圈子裡的人留下一份繼續做音樂的勇氣。他舉例,樂隊 Pandora 早於 2018 年已經出道,默默耕耘,及至這一兩年才受到關注。其 2023 年的作品《安全距離》更在「TONE Music Awards 2023」獲得 UNISON 年度之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些真的是靠努力、要堅持的。但那份堅持又很關乎業界的土壤⋯⋯究竟整個業界夠不夠養分去養起業內的人?如果這個地方根本沒有好的土壤,其實沒有人會想堅持,人的 passion 一定會燒光。」

這幾年,不少沒簽唱片公司的獨立歌手,例如 Tyson Yoshi、Serrini,都憑著自己的作品、經營模式,闖出一番名堂,Jason 形容,這似乎為業界的人帶來一些堅持的希望。「我覺得這些都是 model 來的,讓後面的人看到有一個 target 可以去 achieve。『原來我沒有公司,我靠自己的努力或音樂才能,也可以讓人看到。』如果從來沒有這件事,其實根本就沒有人想到原來可以這樣。」他觀察到,這兩年越來越多獨立歌手出道,或許也是這股熱潮引發出來的現象。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那未來呢?又會是怎樣的光景?

Jason 指,縱然這兩年不少優秀音樂人在本地嶄露頭角,但一出海外,便沒有人認識。開關以後,不少海外單位來港演出,大受歡迎。反觀香港,能走出海外的單位卻並不多。面對香港當今音樂市場,他有些擔心「香港太久沒有做過輸出了。」

而觀乎本地市場,這一年包括 TONE 在內,不少本地 show 銷情不復以往,Jason 也擔心會否影響搞手往後搞 show 的動力,進而減少本地音樂人收入,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

要使業內更蓬勃,他認為本地音樂人須向海外發展,輸出本地音樂。「例如有些 sub-genre 的音樂,現時在香港未必有很多人欣賞,但在外國或許有市場。」

Jason 推動創辦「未來音樂選」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向外推廣香港音樂。但香港音樂在國際上沉寂太久,要重新輸出,Jason 認為還要靠一眾音樂人主動走出海外,打開市場。「這件事不是 TONE 一個組織就可以做到,很多人都在努力,但還是要繼續努力,不可以停止。」

這年未來音樂祭銷情不理想,被問及 TONE 未來如何時,Jason 也不敢斷言還有沒有下屆。但他始終希望,香港的音樂能被更多人認識。2023 年未來音樂祭上,籌委之一、觸執毛及 R.O.O.T 主音Jan Curious(阿水)代表 TONE Music 向觀眾致謝時指:「如果有下年我哋下年再見!如果無下年嘅話,大家記住一直繼續支持香港音樂,去搵你哋自己嘅香港音樂,無人幫你去搵你就要自己去搵!」

潮起潮落,而作為音樂人,Jason 對香港的音樂市場說不上樂不樂觀,也無法預計未來或好或壞,只相信:「繼續做好自己的音樂,自然就有希望。」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評分

參與人數 1魄力 0 +10 魅力 +1 黃金 0 收起 理由
無恥階級專政 0 + 10 + 1 0 💯 你做到了,講到4台所有兄心聲!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4-1-5 23: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難復舊觀

評分

參與人數 1魄力 0 +10 魅力 +1 黃金 0 收起 理由
無恥階級專政 0 + 10 + 1 0 +1 我支持你!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4-1-6 06: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世紀永遠在變,音樂潮流也是如此,平常心。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5-12 03: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