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078|回覆: 8

原始佛教 (轉載自台灣原始佛教協會)

[複製鏈接]
簽到
93
發表於 2011-4-29 18:26: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本帖最後由 ipkpi 於 2011-4-29 18:27 編輯

原始佛教

一、教義及經典  

1. 經典:北傳《雜阿含經》以及南傳《相應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歷史又是三大宗教之中最為久遠的。在漫長歷史傳承的演變當中,教義經由人為的不斷傳播延續,當然也會被人為不斷的變更修改,其變更修改的目的不外乎是用以適應新的時代風潮與吸引新觀念的群眾。因此自古以來即不斷的有新的佛教法義來發展產生,而對應於新的教義也會有新的佛教經典的集結。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傳衍流廣後,以至於如今號稱是"佛教經典"的著作就有如汪洋一般的浩瀚繁多。但是這些為了適應時代的變遷與群眾的需求,才來產生的許多「後期佛教法義」及「後期佛教經典」,教義內容必然與當初釋迦牟尼佛親身教導的「原始教義」之間,有明顯的違背之處,甚至有許多不合理且怪異矛盾的「法義」夾雜其中,這也令後世的學人無所適從。面對種種法義上的亂相,生於現代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可以藉由科技資訊以及學術研究的進步,去宏觀的瞭解整個佛教歷史的流傳過程,進而去找回佛法當初的原貌,重現釋迦牟尼佛的真實教導。

釋迦牟尼佛以及佛陀的弟子們當初所宣說的教義,以及實踐教義的過程與方法統稱之為"法義",還有出家生活的規範事項公約統稱之為"戒律",這些極為寶貴的資料就是佛教經典律典的起源。當初佛陀於娑羅雙樹下入滅之後,是由自律甚嚴,修行也一再的受到佛陀肯定的"摩訶迦葉尊者"為首,集合了五百位阿羅漢聖者來共同結集。"法義"的部分是由佛陀的常侍弟子"阿難尊者"所誦出,"戒律"的部分是由"優波離尊者"所誦出,經在場所有阿羅漢尊者認可後,加以結集而成立的。這次結集的教義先是先由背誦的方式代代傳承下來,至「部派佛教時期」才將經文律文等以文字書寫保留。之後經過漫長歷史的輾轉流傳,現代由歷史學家考證,內容相當於是分別由北印度經由中亞流傳至中國北亞,已翻譯成漢文的「雜阿含經」,以及由南印度經斯里蘭卡流傳至東南亞,並保留使用早期印度方言(巴利文)的「相應部」,兩部經典是分別由不同的部派,經由不同的途徑所流傳下來的。所以如今我們可以透過將這兩部經文的內容加以互相校對堪正,用以作為實際修行的指南,如此即可正確體會當初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初始教義。

關於經典的內容與型式,目前坊間流行之許多「後期佛教經典」型式上標榜種種形上玄學,其意義範圍廣大無邊無際,內容深奧玄妙,卻也遠離實際的人生體驗。這些「玄奧經典」所代表的內函就如同天邊的雲彩一般,雖然看來美妙優雅令人著迷,但是卻遙不可及也毫無用處可言,只會令癡迷者隨著時間歲月的消逝換得一場空夢,結果還是同樣的浮沉於苦海,流浪於生死,徒然浪費寶貴的修行人生。而《雜阿含經(相應部)》的內容型式則與「後期產生的佛教經典」完全不同,《雜阿含經(相應部)》型式上就有如一部古__抺黑行為__以及弟子們實際的修行生活實況。透過這些生活實況為背景,詳實的將法義在對話裡面給紀錄下來。經文的內容詳細紀錄著,要如何才能趨向安樂,又該如何才能解脫眾苦。《雜阿含經(相應部)》是以一種直接清楚又樸實深刻的方式,展現釋迦牟尼佛當初的教導,也確切明白的為後世的芸芸眾生保留著解脫的道路。
 樓主| 發表於 2011-4-29 18:27:49 | 顯示全部樓層
2. 教義:「四聖諦」

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當中,並沒有教導弟子們一些無邊無際又不切實際的問題與答案。例如:宇宙(空間與時間)有沒有盡頭?如果有盡頭那盡頭又是什麼?最微小的是什麼?最龐大的是什麼?最根本的是什麼?.....等等,因為這些不切實際的問題與人們真正盼望的並沒有關係。

那釋迦牟尼佛究竟教導弟子們什麼呢?那究竟人們真正盼望的是什麼呢?答案其實既簡單又深刻。一切眾生所盼望的不外乎就只是「離開痛苦憂惱,達致喜悅快樂」《雜阿含經(相應部)》而已。例如:基本的食衣住行,複雜的男女戀愛,汲汲於權力財富,沉迷於藝術音樂,學習知識學術,研究科學奧秘,追求長生不老,想要青春永駐,甚至偷搶拐騙,燒殺擄掠...,廣推至一切有情眾生的行為,其背後最基本的動力都是一樣的,是因為「痛苦憂惱的逼迫」加上「喜悅快樂的吸引」,所以才有了一切的行為產生。

以一種平常的方式來思維觀察「痛苦憂惱」與「喜悅快樂」,會發現兩者的關係是以「因緣」為根本而產生的一種兩面現象。也就是說當某一種原因而產生的「痛苦憂惱」被滅除,也可以說是基於同樣原因的「喜悅快樂」被產生。例如:首先因身體飢餓的緣故,就產生了痛苦憂惱。當食用了適當的食物後,因飢餓而生的痛苦憂惱就被解除了,我們同樣也可以說飢餓解除後飽食的喜悅快樂也就產生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各種身心的痛苦與煩惱上。透過這實際的觀察再加上智慧的思維之後,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假如能夠根本徹底的解除一切「痛苦憂惱」的產生「因緣」,令一切「痛苦憂惱」永不再產生,那換言之這也可以說是最高形式之「喜悅快樂」的永遠的展現。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是一切有情生命所應該尊敬的聖者,不是因為佛陀能回答那些不切實際的問題的答案,而是佛陀確實發現了正確的原理與方法,達成內在的覺悟,斷除一切「痛苦憂惱」的因緣,故而窮盡一切「痛苦憂惱」的盡頭,獲得最高形式的喜悅快樂,親自體證「涅盤」。並且更能夠廣泛的去教導眾生,讓眾生可以一樣透過正確原理與方法的修行,來達成同樣的成果。有關於解脫眾苦的詳細原理與完整方法就是「四聖諦」又稱為「正法義」(正向涅盤的法義)。

(1)「苦諦」(對現實人間的種種「痛苦憂惱」現象有真實的認識)

為了要能夠根本徹底的滅除一切「痛苦憂惱」的產生「原因」,最基本的就是要瞭解什麼是「痛苦憂惱」,大多數的人只是很淺薄的瞭解「痛苦憂惱」,也只是很直覺無智的隨著「痛苦憂惱」的驅策而去做種種的行為,但是這樣的直覺式的行為,就如同一個病人,不去對證下藥來根除病因病源,卻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般,病痛隨時隨處會蔓延復發且可能越加嚴重,所以必定要徹底清楚的瞭解認識「痛苦憂惱」,才有可能根本的來解除一切「痛苦憂惱」的產生「原因」,所以佛陀的教義首先要教導說明的是「苦諦」。

(一) 先從人世間的種種現象來瞭解「苦」

「老、病、死」:是由「色」(四大身體)所致

「憂、悲、惱」:是由「受、想、行、識」(內在心意)所致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而生的苦

(二) 再進一步就是透過「感受」來思維分析「苦」的現象

「苦苦」:「苦的感受」本身就是「痛苦」的。

「壞苦」:「樂的感受」因為"無常"的緣故,必然會壞去滅去,滅去的時候,因為對於「樂的感受」有所貪求愛喜,「憂惱」就會產生,故有「壞苦」。

「行苦」:因為眾生都是"喜愛快樂"而"厭惡痛苦",所以對「苦苦」與「壞苦」的畏懼與厭惡是必然的,因此當面對無常變化的「五蘊身心(一切諸行)」時,就會產生預期的憂慮與不安,就算是處於「樂的感受」或「不苦不樂的感受」時,內心都會持續的產生「不安」,因為畏懼憂慮著即將隨著無常而來臨的「壞苦」與「苦苦」,更期待渴望能夠透過"某些行為"來避免「壞苦」與「苦苦」的來臨,而且當處於「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也會對「樂的感受」會有所渴求盼望,於是「求不得苦」亦會產生,也會有渴望透過"某些行為"來獲得「樂的感受」,這種隨著「三種感受」的不斷隨緣變化,因而持續產生的細微深沉的「不安與憂惱與不滿足」就稱為「行苦」,當「行苦」持續不停的在眾生的內心當中逼迫鞭策的結果,就會令眾生持續的造作種種"身口意行為"就稱為「行」,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知道,「行」與「行苦」是互為表裡,互為因緣的,緣於「行苦」的逼迫會造作「諸行」,而「諸行」的無常變遷又再造成「行苦」的產生,因為這樣不停息的因緣相續,有情眾生被綁縛於生老病死,沉溺於悲歡離合,飄蕩於前世今生,歷經一切諸行無常的眾苦逼迫。

如是我聞。...是比丘作是念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於靜
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節錄自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三))

當思維分析了「諸所有受悉皆是苦」之後,體認了「痛苦憂惱」是如何一層層緊密的將一切眾生包圍其中,於是對於修行離苦產生了信心與願望,經過深入的「戒定慧增上修行」,更進一步就能利用修行來證知「苦的真諦」。修行者透過穩定清楚的內在觀察,如實知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真相,以及細微難見的跟隨五蘊而存在的「身見(誤認五蘊為我我所)」與「貪愛」,於是生起清楚明白的覺悟,透徹的體證「五蘊無常,苦,非我」,如實知見「五取蘊」就是純苦的聚合。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4-29 18:28:21 | 顯示全部樓層
(2)「苦集諦」(對導致「痛苦憂惱」的原因有真實的剖析)

瞭解了「痛苦憂惱」之後,對於「痛苦憂惱」之所以會產生的由來原因,也就會有正確真實的瞭解剖析,透過穩定清楚的內在觀察,如實觀察「六入處」,瞭解了因六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的合和因緣相續,造成了當下的「五蘊身心(一切諸行)」的集成。

(3)「苦滅諦」(對熄滅「痛苦憂惱」的目標有真實的見解與信念)

瞭解了「痛苦憂惱」集成的原因之後,對於該如何熄滅「痛苦憂惱」也就會有正確真實的瞭解,並對於息滅痛苦憂惱的目標產生不移的堅定信念,更進一步的透過穩定清楚的內在觀察,如實知見「十二因緣」的法則義理,如實瞭解當「無明」被斷除,意即是對於「四聖諦」的完整透徹實踐,就是「五蘊身心(一切諸行)」的相續因緣的滅去,也就是一切痛苦憂惱的究竟熄滅。

(4)「苦滅道諦」(對熄滅「痛苦憂惱」的方法有真實的方向和次序)

瞭解了有關於「痛苦憂惱」的原理之後,逐漸對於達成熄滅「痛苦憂惱」的正確道路,意即是「八正道」,就能夠有深入完整瞭解,對於達成熄滅「痛苦憂惱」的方法次序,意即是「三十七道品」,也會有全面的體會。如果能夠對於正確的道路與方法次序都瞭解體會,在實際修行時便能夠持續進步,很快的達成熄滅一切「痛苦憂惱」的目標。

…因痛苦而生信心,
因信心而生高興,
因高興而生喜悅,
因喜悅而生寧靜,
因寧靜而生安樂,
因安樂而生禪定,
因禪定而顯現諸法如實的知見…
~ 節譯自相應部 S.12.23 ~

有機會身為一個人類,有了發展智慧改變「業習(行為習慣)」的能力,應當是深入修行證取解脫離苦的絕佳機會,而且又生逢資訊發達,知識普及的時代,對於學習法義,建立正見,更應該是如虎添翼般的方便,可惜卻因為「後期產生的教義」也就是「像法(與正法看似相像的非法)」的廣傳,佛陀的「正法」便會被「像法」障礙遮蓋,而致使絕大部分的佛弟子都誤以為只要透過莊嚴廟宇產生的宗教氣氛,靠著熱鬧法會培養的宗教情懷,或者以團體規範的方式激發起的宗教信心,以這些「氣氛」「情懷」「信心」對"心意的感染力"而來做一些行善佈施,唸經持咒,打坐攝心,聽聞妙法,持誦名號...等等,這樣就是一種正確的修行了,可惜的是雖然這些方式剛接觸時或許很令人著迷,其中一部分也算是世俗的善行,但是這些不合乎正確修行原理與方法的行為,就只是落入了「迷信」與「玄談」與「盲從」的黑暗死胡同當中罷了,並無法走向離苦解脫的光明正道。

只有透過對「四聖諦」的正確學習,知道了解脫修行的原理與方法後,才能夠很清楚的分辨何謂「正法」,何謂「像法非法」,也就能明白什麼樣的法義是故弄玄虛,鼓吹迷信,令人浪費生命最終依然還是眾苦煎熬逼迫,而什麼樣的法義,不用依靠外在的環境氣氛與崇拜等宗教情懷,只要依著正直誠懇善良的特質,來加以深入學習,依序如法的去修行,就能產生如實知見的智慧,遠離愚癡無明,也就能建立對「佛、法、僧、戒」不動搖的「淨信」,常保內在的喜悅寧靜,斷絕惡業之道,並且逐漸的遠離慾望,獲得安樂,最終能熄滅所有痛苦與煩惱,體證涅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4-29 18:28:4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教主及其生平事略─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1. 悉達多太子的出生
約公元前563古印度西北部迦毗羅衛城釋迦族淨飯王的妻子摩耶夫人生下悉達多太子,相傳是在摩耶夫人回故鄉天臂城待產的途中,經過"藍毗尼園"時生下悉達多太子。

2 .悉達多太子的結婚與家庭
太子的母親摩耶夫人生下太子後即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堤扶養成長,長大後迎娶耶輸陀羅為妻,婚後育有一子羅侯羅。

3. 悉達多太子的出家
在太子29歲時深感人的一生,必然經歷老病死等無常的苦痛,以及面臨種種憂愁苦惱的逼迫折磨,因而深感憂慮無助,於是為了求取滅苦之道而捨離家人與將來要繼承的王位,決定出家求道修道而成為了一個"沙門"(古印度有別於婆羅門宗教師的求道修行人之稱呼)。

4 . 沙門悉達多的苦行
沙門悉達多跟隨當時有名的外道禪定仙人快速的學習禪定有成後,瞭解這種禪定的境界並無法達成離苦滅苦的目標,於是獨自進入"苦行林"修行"苦行"六年,最後發現苦行會令身體失去健康,而依舊無法達成離苦滅苦的目標,故捨棄修行苦行。

5. 悉達多成為佛陀(Buddha)
放棄苦行之後,悉達多接受牧羊女蘇佳達的乳糜供養,恢復了身體的健康,並於尼連禪河畔沐浴清洗苦行時的污垢,之後悉達多自知已經修習了當時所有類型的修行方法,然而還是無法找到正確的方法來獲得離苦滅苦的目標,於是來到"菩提伽耶"附近森林下的一顆阿濕婆陀樹(菩提樹)下修禪觀,立志要自己發現離苦滅苦的方法,終於此樹下覺悟「十二因緣法」,體證「四聖諦」自致正覺,完成了滅苦解脫的目標,成為了佛陀(Buddha),因為佛陀是釋迦族自覺悟的聖者,亦可稱之為釋迦牟尼佛。

6. 佛陀初轉法輪
佛陀在菩提樹下體證了「四聖諦」之後,決定要將「正法義」教導給其他人,於是佛陀來到了"鹿野苑"找過去苦行時一起修行的五位同伴並為他們說四聖諦正法(轉法輪),於是這五人都皈依成為佛陀的弟子,於是佛教的教團(僧伽)就由此而成立,這五位佛陀最早的弟子後世稱之為"五比丘",其中橋陳如首先證道,其他四人也陸續證道,佛陀與五比丘加上佛陀宣說的法,就是佛教的「三寶」(佛、法、僧)的起源與象徵。

7. 佛陀的入滅
佛陀自成道後,即遊化於以"摩竭陀國"和"拘薩羅國"為中心的東北印度(古時所稱的中印度),期間共四十五年,期間渡化了許許多多的出家與在家的弟子依著教法來修行證道,佛陀最後的遊行是從王舍城出發,在毗舍離渡過雨安居,那時佛陀__抺黑行為__就依序入出諸禪定,最後從四禪出定即般涅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4-29 18:29: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宗教儀規

五戒與齋日八戒

如法的遵守佛陀所訂立的戒律,不但可以規範行為防止造惡,也可以養成時時反省改惡向善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身為在家居士,如果能夠長期以正確的觀念來確實持守五戒(聖戒成就),就可以使我們的內心穩定祥和喜悅,這樣對於更進一步的修行禪定或者是開發智慧都會有直接明顯的助長作用,如果又能夠在齋日更進一步的持守齋日八戒,效法出家人的清淨梵行,那對於修行就更加的有幫助了。如果想要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那麼受持三皈五戒乃是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我們對於五戒的內容和具體的持守規範沒有正確而完整的瞭解,只是盲目而主觀地依照別人或自己的揣測去受戒的話,很可能終其一生的修習,都未能達到聖戒成就的水準。

四、傳教沿革

「佛陀的原始教法」對所有人類來說都是一個無價的知識寶藏,可惜的是在華人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卻一直沒有機會落地生根發展流傳,也因為過往歷史上的種種因緣,而致使「像法非法」盤據在華人世界以及周邊國家當中,成為了今日佛教的代表,這種情況使得絕大多數的華人以及東北亞國家的人民,都沒有機會獲益於佛陀的真實教導,這是極為可惜的。

回顧從古印度以來的教傳歷史令人感嘆機緣的難遇,以及唏噓教義傳布的艱辛,佛陀入滅後由"大迦葉尊者"號召教團在王舍城舉行了第一次經典律典的結集。接著"大迦葉尊者"入滅後是由佛陀的常侍弟子"阿難尊者"成為教團的首座長__抺黑行為__的教法逐漸廣傳,於佛滅後一百年時發生了戒律上的爭議,當時印度東方與西方的比丘共七百人集合於"毗舍離"裁決爭議,裁決結束也以整理戒律為重點舉行了第二次的經典與律典的結集,當時的爭議是十項戒律上要求放寬的裁決,這十項全部被判定成違背戒律而遭到一致的否定,這時西方有名望的長老比丘為"商那和修尊者"以及"離婆多尊者",其中"商那和修尊者"為"阿難尊者"的弟子。

接下來佛陀正法的傳入華夏中國終於有了契機,在"商那和修尊者"的弟子"優婆笈多尊者"的時代,出現了一位將佛法傳遍印度,甚至更流傳海外的帝王,那就是有名的"阿育王",他尊從"優婆笈多"以及"目犍連子帝須"兩位尊者為師,為了平息僧眾的異說而舉行第三次集結,也於印度全境廣建佛塔,還派遣大德比丘到四處宏傳佛法,(以下節錄修改自史念原始佛法一書)公元前237年左右,印度阿育王正在大興佛塔,促請大師前往週圍各國傳教,除了印度本土以外,南方經由海路傳道了錫蘭(今斯里蘭卡),西北方傳到犍陀羅和大夏等地。直到公元前214年左右,據說由中亞輾轉傳到了中國,當時正值秦始皇33年。

根據《歷代三寶記第一‧唐朝法琳之破邪論說》:

秦始皇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18賢者,賚佛經來化始皇。始皇不信,遂將防等囚禁。

此事在道安及朱士行漢經錄中均有提及。對照史記第六,秦始皇本紀33年記事中,有「禁不得祠」,一般譯為禁止祭拜出現在西方的慧星。如果把「佛陀」的音譯「浮圖」、「浮屠」、「復豆」、「不得」用漢音、唐音(近似今日閩南語音)讀出,似可譯為禁止崇奉西方「佛陀」的信仰。

秦始皇為什麼要禁止信仰佛陀?因為當時神仙思想發韌,始皇28年曾派徐福到東海中求仙,始皇33年派燕人盧生訪求仙人羨門、高誓;又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訪仙人以求取不死藥。熱心求取長生不死的帝王,貪慾正盛,那有可能相信以「無常、苦、無我」為核心的佛教思想?秦始皇34年,更進一步焚毀詩書百家語。始皇35年,活埋儒生460餘人,這一連串的措施使得中國春秋戰國的輝煌學術思想淪沒,也完全阻斷了「正法義」傳入中國的初機。

公元前206年,秦亡漢立以後,敘利亞王安鐵歐可士三世入侵西北印度。公元前189年,大夏王德米都利奧斯統治西印度,此後西北印度淪入希臘系的王統之下,孔雀王朝日趨衰落,印度內部陷入了內憂外犯的兵荒馬亂中,佛教也因為境內反對勢力的彈壓,停頓了宏傳國外的腳步,佛陀的教法因此喪失了流傳中國的契機。秦始皇禁佛後經過了278年,一直到公元64年前後,漢明帝時,才由西北印的貴霜王朝,經由絲路通過西域,陸續的傳入多神化、國際化的新發展出來的後期佛教信仰(像法非法),這已經不是當年由釋利防等18位賢者所要傳佈的釋迦牟尼佛的初始教法了。

時至今日,經過了多少繁華朝代事物的盛衰興替,也歷經多少複雜宗派義理的演化改變,雖然歷經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四聖諦正法卻未曾有所動搖改變。「日可令冷,月可令熱,山河大地可以化為微塵,四聖諦卻不會改變。」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正直誠懇善良的人願意來學習正法,能夠依照經典所說的正道來實踐修行,那麼「四聖諦」就會一再的被證實展現於這個世間,如同兩千五百年來,由佛陀開始的所有聖賢所親證展現的「四聖諦」一樣,「正法義」沒有絲毫的不同,而佛陀的教義也可以從此繼續在世間延續下去。因此雖然佛陀的「四聖諦」正法義從來沒有在華人的世界當中被實踐落實,記載正法的「雜阿含聖典」也在華文世界裡被夾雜在浩瀚的「像法經典」中蒙塵遺忘。但是現在正法終於有了再一次於華人的領域中紮根成長的機緣,一群致力於發掘學習佛陀的原始法義,精進的去修證「四聖諦」的在家居士們,在台灣這個華人文化發展的存續中心,正成立一個全國性社團,期待透過這個「台灣原始佛教協會」所產生的凝聚力,能夠讓佛陀的正法在美麗的寶島紮根生長,更希望將來能夠開花結果,將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宣說的正法義,傳及每一個在深心當中願意去追尋安樂、窮盡苦邊的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 21: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直接,平實,清新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2 17:57:1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9 23:29: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最啱係佛誕的日子應應節,並順道清洗一下自己的心靈理解佛法,功得無量:)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1 00:48:01 | 顯示全部樓層
功得無量! 功得無量! THANK YOU! THANK YOU!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5-24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