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8385|回覆: 142

Mountain Bike 簡介

    [複製鏈接]
簽到
1540
發表於 2012-2-27 13:59: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本帖最後由 t-shiper 於 2012-2-27 18:17 編輯

scalpel_1.jpg

Mountain Bike 中文有幾種叫法:爬山單車 / 越野單車 / 山地車,其實都係講緊專門設計在山路上踩的單車。Mountian Bike 的起源是針對上山、落山、行走泥地的要求而對雙輪單車作出優化,令到踩單車的朋友能夠更輕鬆、更安全的在山上遊走。Mountain Bike大約在 80年代後期出現,最初沒有任何避震,只在車架的設計上改良,改變坐姿,從而改變重心及發力,針對山路、泥地而設計了 1.75"~1.95" 闊的菠蘿軚 (而家起碼都用 2.1" 闊的了)。及後因應比賽的發展,加入了前避震系統。對於避震系統,初期有兩個唔同的派系,一派係採用電單車型式的設計,避震系統設置於輪轆與車架之間,盡量令到車轆不會因為與大型上障礙物衝撞 (石、樹根等等) 而離地做成失控;另一派有不同觀點,佢地覺得人體的重量比單車重好多,所以避震系統應該設置於人與車之間,從而設計出 suspension stem (避震鵝頸) 同 suspension seatpost (避震坐通),由於呢種設計大大影響了控車的能力,好快就被淘汰了。

Suspension Stem (避震鵝頸)
b2b_softride_cro_mo.jpg a2a_softride_ahead.jpg

Suspension Seatpost (避震坐通)
biologic_suspension.jpg

在90年代,3" 的前避震,被視為落山比賽限定用品,因為當時的車架設計都係以冇避震系統做出發點,一但加入3" 的前避震,整個車架的 geometry (各個部位的角度) 都被破壞而失去了應有的反應。及後,技術的成熟,令避震系統的重量大幅減輕,3" 的前避震已成為 Mountain Bike 的基本必備。踩得上山自然亦會踩落山,車架有後避震的話,落山倍感舒適及容易操控 (車轆必須貼地而被免失控)。所以現今的 cross country 比賽,已比較少見沒有後避震的車參賽,前後各 3" 行程的避震是最普遍的類型。Downhill 的話前後各 6" 行程的避震是最基本的了。

90年代,頂級的 3" 前避震叉
judy_dh.jpg

現今能夠調節為 3"/4"/5" 的前避震叉
rockshox_sid_wc_dualair_wht.jpg

現今 8" 行程的落山專用前避震叉
rockshox_boxxerwc_soloair_keronite_lrg.jpg


2005年有線電視—越野單車介紹節目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樓主| 發表於 2012-2-27 14:01: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shiper 於 2012-2-28 19:15 編輯

Cross Country

spider2_drive.jpg

一種環山多圈的比賽,講求耐力。由於係環山,上山的時間一定會比落山多,所以車架會針對上山功能為優先。車頭會比較低 (但又未致於 Road Bike 要求流線型咁低),因為上山時,重心會傾前,前轆咬地才能持續向山上爬。車身越輕越好,好多比賽選手為了偷輕車身,會不惜花費巨款將車上大部份的組件換成鈦金屬製品 (過千元的鵝頸及坐通),連細少的螺絲也不會放過 (視乎用途,用於齒輪餅的約數十港元一粒),慳得 1 gram 得 1 gram,所以大家無需驚訝點解有 d 單車會價值十萬八萬一部。


全港山地車賽 - 第三回合 2010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2010 Mountain Bike World Cup #6: Cross Country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2-27 14:02:56 | 顯示全部樓層
Downhill

intense951.jpg

落山速度賽 (長程),講求體力及爆炸力,對反應及控車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車身不在乎輕,而是要有優良的避震系統 (suspension) 及 制動系統 (brake)。90年代好多人都追求避震行程,應為越長越好,但經歷幾個世代的理論和實踐之後,世界賽冠軍的車手會因應個人喜好及場地應用而設置在 6"~10" 不等。

初期的 downhill 車為了追求速度,會採用較大的齒輪餅 (50齒以上),由於前後的齒輪比差距太大影響發力,及比賽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現時大多採用24齒左右的齒輪餅,齒輪比差距縮細,加速相對容易。因為要在高速下作出微妙反應,所以車頭會比較高,前轆與地面形成的內角角度會比較細,後避震的款式亦有多種唔同類型 (有機會再詳談)。為了更加咬地,車軚進一步加闊至 2.5" 或以上。

由於是超高速的比賽,除咗車,裝備亦都好重要,頭盔要用 Full Face Helmet,護肘、護膝都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護脊!單是以上的裝備已需要花費五千元以上。

1997年頂級 Downhill 車 (前後 3" 避震,留意個前餅真係好巨的):
gt_lts_small.JPG


1992 World Mountain Bike Downhill Championships
(早期還沒有 Full Face Helmet 的世界比賽)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1995 Mountain Bike World Championships Men's Downhill
90年代其中一場最精彩的 Downhill 世紀大戰!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Sam Hill - Val di Sole - 2008 UCI Downhill World Championship
近年其中一場最精彩的 Downhill 世界賽,快到無影的 Sam Hill!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2-27 14:03:4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shiper 於 2012-2-28 02:38 編輯

Dual Slalom

tazerht_moates.jpg

短途雙人落山障礙淘汰賽,唔係純粹講速度,因為賽道係 side-by-side,所以同路段 d 彎位會唔同弧度,呢個彎領先緊,下個彎又可能會落後返,未到最後衝剌都未知鹿死誰手~ 世界級選手甚至會針對左右賽道的實際情況而換上唔同的車軚出賽。雖然話係淘汰賽,但所有參賽者都會在左右賽道各作賽一次,然後依據兩次的總成績 (完成時間) 再決定誰能進級。Dual Slalom 係一個觀賞性好高的比賽,但唔會單獨舉行,通常都會接連 cross country 或者 downhill 比賽在同一個週末舉行。在國際大型賽事上曾經一度被 4X 取代,但 2011 開始又再回歸大型舞台。

呢種比賽對前避震的要求唔太高,3" 夠哂,因為要求爆炸力所以通常都唔需尾避震,幾乎全程都唔會坐低踩,車身要求首要輕同反應快,所以車架的設計及各方面的調較亦都有所不同。


EPIC HD - Dual Slalom Final / Sea Otter 2010
(由參賽者第一身視角的比賽過程)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Crankworx Dual Slalom 2007
(第三身視角)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2-27 14: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shiper 於 2012-2-27 14:05 編輯

4X (Four Cross)
因為好多原因 (參賽人數,觀賞性,etc),4X 早幾年 (2006年左右) 取代了 Dual Slalom。
4X 係一個接近 BMX 的比賽,四個人一同出閘,在同一個障礙賽道上比賽。車架要求大至上同 Dual Slalom 差唔多,但所需的技術就大大不同,例如搶閘、食位等等。自從香港有了王史提芬之後,相信大家對呢種類型的比賽已不再陌生。


World cup 4X 2006 Vigo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4: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咁多人玩單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4:17:20 | 顯示全部樓層
內容豐富,大開眼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4:19:4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4:46:2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t-shiper 的帖子

I also ride bicycle long time ag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4:51:37 | 顯示全部樓層
B-chow 發表於 2012-2-27 14:46
回覆 t-shiper 的帖子

I also ride bicycle long time ago.

No la. Long time ago always ride from Tai Wai to Taip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2-27 14:55:26 | 顯示全部樓層
B-chow 發表於 2012-2-27 14:51
No la. Long time ago always ride from Tai Wai to Taipo.

我而家間中都會
沙田 -> 科學園 -> 大埔 -> 科學園 -> 大埔 -> 大尾督 -> 沙田
keep 住運動吓~

不過, 單車徑同上山踩樂趣真係差太~~~~~~遠~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5:04:22 | 顯示全部樓層
t-shiper 發表於 2012-2-27 14:55
我而家間中都會
沙田 -> 科學園 -> 大埔 -> 科學園 -> 大埔 -> 大尾督 -> 沙田
keep 住運動吓~

Agree but still good to have bicycle lane for us in Hong Ko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5: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t-shiper bicycle information.
But I am too old to ride bicycl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5: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Dual Slalom型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5:30:21 | 顯示全部樓層
好精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5:40:48 | 顯示全部樓層
Mountain bike is only good for youth looking for escitement!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6:06:46 | 顯示全部樓層
t-shiper 發表於 2012-2-27 13:59
Mountain Bike 中文有幾種叫法:爬山單車 / 越野單車 / 山地車,其實都係講緊專門設計在山路上踩的單車。 ...

哥哥對單車都有研究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6:5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7: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Good Bike & Cycling information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2-27 17: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上面D單車,,貴過好多电單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5-27 18: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