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barying

世界文化遺產 (持續更新)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39:56 | 顯示全部樓層
所羅門群島

所羅門群島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國,位於澳大利亞東北方,巴布亞新畿內亞東方,是英聯邦成員之一。共有超過990個島,陸地總面積共有28450平方公里。所羅門群島的首都霍尼亞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的轉捩點所在地。

美拉尼西亞人最先來到所羅門群島定居。
16世紀中葉開始,歐洲人相繼發現所羅門群島。
1568年西班牙航海探險家阿爾瓦羅·德·門達尼亞到此,見到當地土著均身佩黃金裝飾物,認為是找到了所羅門王巨大財富的金庫,故命名為所羅門群島。此後的兩個世紀中,所羅門群島與外部世界聯繫中斷。
1767年英國航海家菲利普·卡特列特重新發現了所羅門群島。

1975年,英屬所羅門群島更名為所羅門群島。
1976年實行自治。1976年6月,舉行了立法會議大選。1978年7月7日獲得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所羅門群島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東倫內爾島(自,1998年)

東倫內爾島

東倫內爾島位於西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最南端,它是倫內爾島南面的第三個島嶼。

倫內爾島長八十六公里,寬十五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由珊瑚堆積起來的環狀珊瑚島。加上向海上延伸的三海裏土地,這地方的面積約有三萬七千公頃。這個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特加諾湖,它以前是環狀珊瑚島的瀉湖。這個面積為一萬五千五百公頃的太平洋上最大的島嶼狀的湖泊,是一個鹹水湖,包括許多崎嶇不平的石灰石島嶼以及當地的生物種類。

倫內爾島大部分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這些森林的平均高度為二十米。儘管這裏自然環境異常惡略,時常發生颶風,但仍不失為一處真正的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這個島嶼遵循習慣的島嶼所有制和管理。


東倫內爾島1998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0:15 | 顯示全部樓層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斯里蘭卡,舊稱錫蘭(1972年之前),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

前5世紀僧伽羅人從印度遷移到斯里蘭卡。
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來島,從此僧伽羅人擯棄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
311年左右,佛牙從印度傳入斯里蘭卡。
從公元5世紀直至16世紀,僧伽羅王國和泰米爾王國間征戰不斷,直至1521年葡萄牙船隊在可倫坡附近登陸。
1656年5月12日荷蘭軍隊攻克可倫坡。
1796年2月15日英軍佔領可倫坡,荷蘭人統治時期結束。
1802年英法兩國簽訂了亞眠條約,斯里蘭卡被正式宣布為英國的殖民地。
1948年2月4日斯里蘭卡正式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國名為錫蘭。
1957年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錫蘭建立外交關係。
1972年5月22日改國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1978年8月16日新憲法頒佈,改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斯里蘭卡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出口如稻米、橡膠、椰子、咖啡等許多熱帶地區代表性的經濟作物;而該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是錫蘭紅茶,斯里蘭卡是世界三大產茶國之一,也因此國內經濟深受產茶情況的影響。 斯里蘭卡的觀光資源也相當豐富,但自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所引起的大海嘯以來,該國的海岸線被嚴重破壞,觀光業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斯里蘭卡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文,1982年) (詳見下文)
  • 波隆納魯沃古城(文,1982年)
  • 錫吉里耶古城(文,1982年)
  • 辛哈拉賈森林保護區(自,1988年)
  • 康提聖城(文,1988年)
  • 加勒古城及其城堡(文,1988年)
  • 丹布勒金寺(文,1991年)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

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的女兒僧迦密多帶領比丘尼向外弘揚佛法,將光明樹,也就是佛陀無花果樹的枝條移植到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聖城便是以此樹為中心而興建,並且成為錫蘭王國政治與宗教的首都長達1300年之久。西元993年,阿努拉德普勒遭受入侵而被棄置。在隱身於濃密叢林中多年後,如今它光彩奪目的皇宮、寺院與遺跡又重現世間。
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是斯里蘭卡最古老的城市,擁有2500年歷史,在西元前380年成為斯里蘭卡首都,並且在之後的一千年,都是斯里蘭卡王權所在地。古皇城的遺址在十九世紀被發現,並且修繕至今。

而整個阿努拉德普勒古城遺跡,則是由魯般瓦利沙亞佛塔(Ruvanveliseya)、傑塔瓦那佛塔(Jathavana Dagoba)以及阿巴亞基利佛塔(Abhayagiri)等三座大塔包圍鼎立。佛塔,當地稱為達戈巴(Dagoba),是半圓形白色外表建築物,頂上有方塔及圓錐形尖塔,裡面埋藏的是佛教聖人骸骨或舍利,佛塔的四面並沒有門可以進入。

三座大塔直徑都大約90公尺,其中以阿巴亞基利佛塔(Abhayagiri)最高,達120公尺,傑塔瓦那佛塔也有115公尺。阿巴亞基利佛塔目前正在進行整修,企圖恢復它的舊觀,遊客們輕易就可看到它的結構體,這也是令考古學流連忘返的地方。

園中名勝古跡眾多,古跡中較著名的有一棵2600多年樹齡的大菩提樹,樹身周圍及石牆上掛滿了五彩繽紛的色旗,這是蘭卡人在此祈福許願,當獲得實現後的還願旗,看那層層又圈圈的彩色旗,也就不難想像這棵佛樹靈驗的程度了,遊客們不妨也祈禱許願試試,但必須要記得回來掛還願旗喔。古跡中尚有精雕細刻的雙池塘,城區有古代修建的複雜灌溉系統,遺跡至今猶存。王家樂園,古稱"蘭摩蘇•烏耶那",意為"金魚公園",園內有避暑別墅、涼亭、遊廊、人工湖和浴池等。城東約13公里,有斯里蘭卡佛教搖籃密興多列聖山。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0:37 | 顯示全部樓層
敘利亞

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簡稱:敘利亞),地理上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屬於中東國家,首都大馬士革。敘國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獨立,1946年4月7日被世界認可為正式獨立國家。

敘利亞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在納入羅馬帝國版圖以前曾經經歷赫梯(Hittite)、亞述(Assyria)、巴比倫(Babylon)、埃及、波斯、希臘以及腓尼基各個帝國時期。

7世紀以前,敘利亞是基督教的發祥地和傳播中心;伊斯蘭教在中東地區的擴張,
7世紀到16世紀初葉一直是伊斯蘭教傳播中心之一;由於土耳其和十字軍的東征,
到1516年成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18世紀法國侵入,法國宣稱其為保護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法國委任統治;
1944年從維希法國宣布獨立,但直到1946年正式獨立前一直有外國軍隊駐紮。

1958年2月1日,敘利亞和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脫離阿聯,並重新建立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自1963年起,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至今。

1967年阿以戰爭敘利亞戈蘭高地被以色列佔領,1976年以後敘利亞開始駐軍黎巴嫩;
最近幾年以來,敘利亞和以色列關於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問題舉行了多次和平會談。

一直以來,敘利亞被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認為是少數幾個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甚至被冠以「邪惡軸心」。
這促成了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殊2004年簽署法案,敘利亞成為制裁的對象。

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


敘利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大馬士革古城(文,1979年) (詳見下文)
  • 布斯拉古城(文,1980年)
  • 巴爾米拉遺址(文,1980年)
  • 阿勒頗古城(文,1986年)
  • 十字軍堡壘和喀拉特薩拉赫丁城堡(文,2006年)

大馬士革古城
世界著名古城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古代有“天國裏的城市”的稱譽:“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有天空,大馬士革必與它齊名。”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來到此地,從郊外的山頂眺望城市的全景,讚歎不已。但是他沒有進城,而是從原路返回。隨從詢問原因,他回答說:“人只能進入天堂一次,我若進入這座人間天堂,將來就無法再進入天上的天堂了。”大馬土革自古就被人稱作天國里的城市。
大馬士革城
建於公元前2000年前,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這裡歷經無限滄桑,書寫下一段生動而又曲折的歷史。在公元前15世紀,居住於古代阿拉伯半島北方閃族的阿拉米人在此建立了王國;公元前333年,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打敗了波斯帝國,從波斯人手中奪走了這座城市;公元前64年,龐培的羅馬軍團入侵了大馬士革,基督教從此進入這裡;到了公元661年,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在此定都,使這裡成為強大帝國的中心,是聯繫土耳其、黎巴嫩和約旦的貿易樞紐;1187年阿拉伯的民族英雄薩拉丁率領軍隊由這裡出征,打敗了十字軍團;到公元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其長達400年之久的統治;1946年,敘利亞獨立,大馬士革成為敘利亞的首都,但是在此之前,這座多災多難的城市還被法國殖民者佔領了30多年時間。
4000多年來,大馬士革可謂興衰幾度,但是值得令人欣慰的是,歷朝統治者都在這裡留下了風格各異的建築古蹟,她的文化和藝術受到多民族的影響,使得今天的大馬士革當之無愧地被人們稱為“古蹟之城”。
羅馬主街
舊城區至今還保存著古羅馬和阿拉伯帝國時期的許多名勝古蹟,堪稱“古蹟之城”。縱貫古城東西的直街在古羅馬時代就是全城的主街,現存的主要古蹟都在這條大街上及其附近。
薩拉丁
大馬士革城堡初建於紀元之前,十一世紀重建, 佔地3.3萬多平方米,用巨石壘成,四週有護城河,河上有吊橋。城堡上有300個射孔,譙樓似的高塔,上有堞眼。在這個城堡裏,敘利亞歷史上3位傑出的蘇丹-努拉爾丁、薩拉丁和扎赫爾·倍貝爾,指揮過許多抗擊外族入侵的戰役。

倭馬亞清真寺
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於西元705年、座落在舊城中央的倭馬亞清真寺,其建築富麗堂皇,是伊斯蘭世界著名的古清真寺之一。寺西是羅馬神話中主神朱庇特的神廟的遺跡,而今只殘留有幾根高大的石柱。打敗十字軍的阿拉伯民族英雄薩拉丁的陵墓在倭馬亞清真寺附近。
神朱庇特神廟遺跡
薩拉丁的陵墓

大馬士革古城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5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1:01 | 顯示全部樓層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國是阿拉伯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與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阿曼、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及也門接壤。

沙特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地的當地國王與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體。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特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奧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特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地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家族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
在1913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內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
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
1927年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
1932年9月22日,沙地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
1938年3月3日在沙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針對沙特阿拉伯的法令及人權紀錄,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組織曾予以批判,尤其是針對女權問題:舉例明之,沙特阿拉伯是世上唯一禁止女性駕車的國家。沙特阿拉伯政府通常將這類報道斥為謊言,或以伊斯蘭的沙里亞法規證成其作為。

在2002年,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批評了沙特阿拉伯的鞭刑及截肢刑罰。沙特阿拉伯代表團則以伊斯蘭教傳統為由,拒絕了外人對其法律系統的干涉。
在2000年,政府通過了十月立法,宣佈將履行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下的部份義務。基本法第五章第26條載明:國家按照沙里亞法規保護人權。

沙特阿拉伯政府在國內實施網絡過濾。沙特阿拉伯的一名博客作者 Fouad al-Farhan 因為批評沙特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及媒體人物,從2007年12月起遭到監禁。


沙特阿拉伯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石谷考古遺址(文,2008年)

石谷考古遺址

石谷考古遺址乃是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第一座世界遺產地。之前以赫加拉之名為人所知的此地,是位於約旦佩特拉古城以南,目前仍被留存規模最大的古納巴泰人文明遺址。

保存情況良好且具有正面雕飾的墓葬群,其年代可上推至西元前1世紀到公元1世紀之間。
此外,這座遺產地還擁有比納巴泰人生活年代更早的大約50處碑文,以及另一些岩洞壁畫。對於納巴泰文明來說,石谷具有相當獨特的證明價值。

總數111處的墓葬,其中就有94處外表具有雕飾,從遺址中還可找到水井痕跡。這座遺產地可說是對納巴泰人在建築工藝與水力技術等方面的成就,極為突出的一項例證。石谷是納巴泰文明獨一無二的證明。它突顯了納巴泰文明的建築成就和水力技術知識。

石谷是沙特阿拉伯第一處世界遺產,但它代表的不是伊斯蘭教文化,而是西元前一世紀到後一世紀的納巴泰文明,古代納巴泰人分布在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交界處,約旦古城佩特拉是他們最著名的遺址,一世紀時被羅馬帝國征服,從歷史舞台消失。


石谷考古遺址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6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1:35 | 顯示全部樓層
泰國

泰國,全稱泰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東臨老撾和柬埔寨,南面是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

泰國古稱暹羅,部份先民原居住在中國雲南一帶,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
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
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拿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紀西方列強來到暹羅,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
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暹羅傾向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暹同盟條約〉。
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佈:「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泰國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素可泰古城和鄰近古城鎮(文,1991年) (詳見下文)
  • 大城古城和鄰近古城鎮(文,1991年)
  • 通艾—會卡肯野生生物保護區(自,1991年)
  • 班清考古遺址(文,1992年)
  • 棟巴耶延山—考愛山森林保護區(自,2005年)
  • 柏威夏寺(文,2008年)

素可泰古城和鄰近古城鎮

素可泰位居曼谷以北440公里的地區,不但是泰國國的第一個首都,也是文化根源的搖籃,有關泰國的文字、藝術、文化與法規,很多都是由素可泰時代開始創立的。素可泰是昔日泰族稱強時期的首都,自1257年到1436年這段期間,在歷史上稱為「素可泰王朝」,之後再經歷了所謂的「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然後至目前的「拉達那哥辛王朝」,因此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這兒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遺留著昔日的佛寺和宮殿燦爛的光華,在豐採中散發著一股古樸的氣氛!


素可泰歷史文物保護區範圍相當廣闊,包括南北城垣各長2千公尺,東西各長1600公尺,也就是古都城垣的總面積。保護區內重現出古代的歷史君王宮殿和許多名剎,遊客到此可以看到6 、 7百年前泰民族偉大的遺跡。由於此地是一個極富有文化內涵的古都,所以觀光景點也以古跡為主,尤其泰人在此時期的政治制度、建築與藝術表現,都顯現於寺廟與佛像的造型與線條上,頗具原創力。

當大城王朝攻打素可泰時,曾摧毀了好多宮殿與廟宇。加上日久失修,幾成殘墟。直到1979年,泰國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合力修葺,素可泰之偉大史跡才得以保留下來。遺跡多集中在舊城區,離新城12公裡。區內的素可泰遺跡公園,是史跡的精華所在。

素可泰王朝輝煌的政跡,也可從博物館內所收藏的石刻復製品得到印證。該石刻是蘭甘杏國王於1292年所立。碑文意思為: “素可泰是美好的。水中有魚、田中有米,皇帝不向人民抽稅……他們交易大像也可,買賣馬匹也可,交換金銀也可,人民的面孔閃耀著神采。 ”

素可泰遺跡公園內的寺廟、佛塔與宮殿,數目極多。建築相當宏偉,其設計往往令人嘆為觀止。由於泰族篤信佛教,所以,園內到處可看到佛祖的座像。


素可泰古城和鄰近古城鎮199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6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5:07 | 顯示全部樓層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現代土耳其人原為塞爾柱突厥人的一個分支,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
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
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
16世紀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17世紀開始衰落。
19世紀末,奧匈帝國積極向奧斯曼帝國擴張,加劇了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在中東的爭奪。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
1918年戰敗。根據《凡爾賽和約》,土耳其喪失了大片領土。
1919年凱末爾發動民族解放戰爭,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政治是以議會制代議民主制的共和制為框架,系效仿歐洲模式。土耳其總理是政府的領導人,奉行多黨制。行政權由政府行使,立法權則屬於政府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司法則獨立於行政及立法。現行的憲法在1982年11月7日起實施,是共和國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土為民族、民主、政教分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
土耳其的政治體制以分權為原則。


土耳其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文,1985年)
  • 格雷梅國家公園和卡帕多西亞石窟遺址(自文,1985年)
  • 迪夫里伊的大清真寺和醫院(文,1985年)
  • 哈圖沙(文,1986年)
  • 內姆魯特達格(文,1987年)
  • 桑索斯—萊頓(文,1988年)
  • 赫拉波利斯—帕穆克卡萊(自文,1988年)
  • 薩夫蘭博盧城(文,1994年)
  • 特洛伊考古遺址(文,1998年) (詳見下文)

特洛伊考古遺址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特洛伊城是虛構的。公元1871-1890年,德國考古學家亨利.舒里曼挖掘出特洛伊城址,遺址證明荷馬史詩《伊里亞德》與《奧德賽》所記載的希臘人用木馬計攻陷特洛伊城是歷史事實,特洛伊的真實存在才得以確認。

舒里曼被荷馬《伊里亞德》中所敘「木馬屠城記」的故事深深吸引,依據《伊里亞德》的敘述,舒里曼斷定土耳其的希沙爾克就是傳說中特洛伊所在地。經過不斷的挖掘,在深達30公尺的地層中發現從公元前3000年至400年分屬9個時期的特洛伊城。

特洛伊I至特洛伊V
特洛伊 I: 公元前3000-2600年

特洛伊 II: 公元前2600-2250年

特洛伊 III: 公元前2250-2100年

特洛伊 IV: 公元前2100-1950年

特洛伊 V: 公元前二十至十八世紀

據考究,史上第一座特洛伊城約於公元前3000年便已建成,在青銅時代,該城似乎已經是一個繁盛的貿易城市,由於此地扼要地控制著達達尼爾海峽,所以所有往來愛琴海與黑海之間的商船都必須通過此處。

特洛伊 VI: 公元前十七至十五世紀
特洛伊 VIh: 青銅時代晚期, 公元前十四世紀
「特洛伊 VI」約建成於公元前十七世紀,後於公元前十四世紀因地震被摧毀。現今於該城遺址只發現了少量當時特洛伊人使用過的箭頭, 並沒有發現過任何身體遺骸或重大遺跡。

特洛伊 VII
特洛伊 VIIa: 約公元前1300-1190年, 被認為最接近史詩中的特洛伊時代
特洛伊 VIIb1: 公元前十二世紀
特洛伊 VIIb2: 公元前十一世紀
特洛伊 VIIb3: 約至公元前950年
特洛伊 VIII: 約公元前700年
在考古層面中,「特洛伊 VIIa」約建成於公元前十三世紀中後期,這可從該處出土的陶器式樣中得知,因此該城被認為是最接近荷馬史詩中描述的特洛伊城。而從遺跡中顯示,此城似乎被戰爭毀壞,而且有火燒的痕跡。雖然如此,但直至1988年前,遺跡的規模仍不足以證實城市的存在,及後在進一步發掘出該城的其他部份後才解決此問題。

在遺跡部份的街道和房子裡,發現了一部份人的遺骸,而在遺跡西北方更發現了一些骨骼和頭蓋骨碎片。但由於只有小部份被挖掘出來,所以仍未能確定這些破壞是由戰爭或是自然災害做成。同樣地,「特洛伊 VIIb1」及「特洛伊 VIIb2」兩個遺跡都顯示被大火燒毀的痕跡。
模仿當年木馬
特洛伊 IX: 希臘文化下的「Ilium」城, 公元前一世紀
這是最後一座在同址建成的特洛伊城,約於公元前一世紀由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建成。直至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堡建成前,此城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及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消失。

特洛伊考古遺址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伊里亞德是特洛伊的別名,意思是特洛伊的故事)描述公元前13至12世紀的特洛伊是一座富有的城堡,座落在小亞細亞的西北部。國王普利阿摩斯之子帕理斯曾出洋遠遊,接受斯巴達王米倫拿斯的款待,但卻愛上米倫拿斯之妻海倫,而將有絕世美女之稱的海倫帶離斯巴達,返回特洛伊,自此掀起了一場無法化解的戰爭。

金蘋果的故事
據荷馬與希臘神話記載,這個故事的起因是源自一個金蘋果。故事的開端,就是忒提斯(Thetis)與珀琉斯(Peleus)的婚禮,原本奧林匹亞(Olympia)的主神宙斯(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王)與忒提斯相戀,但那時傳說忒提斯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阿基尼斯(Achilles))會比他的父親還強大,宙斯害怕當年自己推翻父親的事重演,於是將她嫁給了著名英雄珀琉斯。

婚禮上邀請了很多神,唯獨爭吵女神厄麗絲(Eris)沒有被邀請,她很生氣,便拋出一個金蘋果,上面寫「給最美麗者」。智慧女神雅典娜、愛與美之神維納斯和宙斯之妻天后希拉都宣稱自己應該獲得這個蘋果,最後她們請求特洛伊王子帕理斯裁決。

3個女神都賄賂帕裡斯:雅典娜以天下第一智者作賄賂;希拉以王位作賄賂;維納斯以天下第一美人作賄賂。可想而知,最後帕裡斯接受了維納斯的禮物,維納斯則讓斯巴達王后,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和他墮入愛河作為回報。

復仇心切的米倫拿斯王及其弟艾格米倫號召希臘部族向特洛伊發動戰爭,希臘各國的王者風聚雲集,由斯巴達王的長兄邁錫尼王阿伽門農統率聯軍,於公元前1194年組織了1千艘的艦隊進攻特洛伊。特洛伊城地勢獨特易守難攻,且因為有亞馬遜女戰士和黎明女神兒子梅農的幫忙,加上維納斯暗中協助,所以希臘聯軍雖兵臨城下,但一連10年仍無法戰勝。

在長達10年的戰爭中,因為天上諸神的加入,使得整場戰爭更為混亂。希臘聯軍雖名為義憤出兵,實則為各自的利益打算,就連眾神也各懷私心,各為自己所喜好的一方協助。

木馬屠城記
《奧德賽》是荷馬的另一部史詩巨著,描寫在特洛伊戰爭中另一位智勇雙全的名將奧德賽的故事。奧德賽見希臘人久攻不下特洛伊,遂獻一計給希臘聯軍,此計的靈感其實是出自得不到金蘋果的雅典娜女神,在心有不甘之下暗中相助。於是希臘聯軍建造了一匹大木馬,假裝因無法負荷長期的戰爭而撤退,留下這匹大木馬,將希臘聯軍中最驍勇善戰的勇士們藏匿其中,而大軍則躲在附近守候。

特洛伊人見希臘的船艦逐漸離去,竟深信他們是真的撤退了,放鬆了警戒心之後,將木馬當做戰利品拖至城內,狂歡作樂。在他們睡夢正酣之際,木馬中的敵人紛紛衝出,打開城門,讓守候城外的軍隊得以進入,裡應外合之下,一夜間滅亡了特洛伊。據說,當時從特洛伊逃亡出來的人的後代,成了羅馬建國者 ─ 羅慕路斯的祖先。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5:41 | 顯示全部樓層
土庫曼斯坦

土庫曼斯坦是一個中亞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時期的名稱為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從蘇聯獨立。
位於伊朗以北,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49.12萬平方公里,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第二個最大中亞國家;在全世界排名第52,比西班牙略細,但比加州要大。

公元前1000年,土庫曼境內出現階級社會。
公元前6世紀後,一直連續不斷被外族人入侵和統治。
直至15世紀,才基本形成土庫曼民族。16世紀到17世紀,隸屬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
19世紀60-70年代,並入帝俄。
1917年底,主要領土並入土耳其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
1924年10月,成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
1991年10月27日,宣佈獨立,改稱土庫曼斯坦共和國,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

在18世紀之前,土庫曼地區受伊斯蘭文化影響。18世紀沙俄侵佔中亞並派俄羅斯人到中亞開墾發展,俄羅斯的文化影響漸漸滲透。但自蘇聯瓦解、土庫曼斯坦成為獨立國家之後,又由於俄羅斯在當地影響力逐減和國家大力提倡伊斯蘭文化,令兩者此消彼長。


土庫曼斯坦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文,1999年) (詳見下文)
  • 庫尼亞—烏爾根奇(文,2005年)
  • 尼薩的安息城堡(文,2007年)

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
梅爾夫國家歷史和文化公園建於十二世紀,公園中的大部分建築都是土庫曼斯坦帝國時建造的。現在國家公園內大部分建築不是受到人為的破壞就是毀於一次接一次的地震。

四千年以來,梅爾夫綠洲城市對中亞及伊朗地區的文化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影響了塞爾柱城市的建築、建築裝飾以及科學和文化發展。梅爾夫古城遺址群的防禦工事及城市格局見證了長達好幾千年的輝煌中亞文明。

梅爾夫為中亞絲路沿線地段一最古老且保存完好的綠洲城市遺址群。這片廣大的綠洲土地,記錄了四千年的人類歷史,當中仍清楚可見若干至少有二千年歷史的紀念性遺跡存留。

國家公園內的陵墓是一座高達12英尺 的磚制建築,它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儘管陵墓的圓頂已經遭到破壞,但它仍然聳立如初。目前陵墓的狀況亟待維護。國家公園內的克茲卡拉要塞建於公元7世紀,要塞的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相傳在古時候,蘇丹把所有的青年女子都關進了克茲卡拉要塞,而命令所有的青年男子去守衛國庫。守衛國庫的青年們想盡了一切辦法試圖進入要塞來和自己相愛的人見面,但都未成功。有一天蘇丹下令說,如果有人能把蘋果從國庫扔到要塞,它就可以從要塞中選一名女子為妻。聰明的青年發明了彈弓,成功的實現了夙願,據說這也是彈弓的由來。

國家公園內的塞爾卡拉城的城牆從古至今一直在修建,城牆也因此一次比一次高。考古學家發現在城中尚有一些帶有古希臘、古羅馬及其他民族風格的建築遺跡。直到西元三世紀,城中居住著不同信仰的民族,如穆斯林民族、基督教徒以及索羅亞斯德教徒。

埃克卡拉城的城牆建於西元前六世紀,城牆高達150英尺 ,長約1800英尺 。由崇敬火神的索羅亞斯德教徒募資建起的。當信仰穆斯林、基督教及佛教的民族遷移至此後,又在埃克卡拉城周圍建起了塞爾卡拉城。埃克卡拉城四周是高牆,城中央是祭拜火神用的高臺。


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6:10 | 顯示全部樓層
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簡稱烏茲別克斯坦,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士登)。

公元前1000年,境內出現階級社會,
公元9世紀到11世紀,由黑汗王朝統治。
12世紀、13世紀,由西遼監督下的西黑汗王朝統治。後花剌子模在1210年代開始管理。後被蒙古征服。分別劃歸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後被帖木兒佔領。
16世紀,烏茲別克人領袖昔班尼南下河中農業區。推翻帖木兒王朝。
17世紀,分裂為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18世紀,浩罕獨立。
19世紀,布哈拉的曼吉特王朝被沙俄吞併。
1918年,劃歸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4年10月27日,成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

1991年8月31日宣告獨立,改稱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
烏茲別克斯坦西南部與土庫曼斯坦接壤,南部與阿富汗接壤,東部與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接壤,北部和西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由於其鄰國皆為內陸國家,因此烏茲別克成了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北部一部分瀕臨鹹海。國土大部分位於紅沙漠中。境內最高的山是海拔4301米的阿迪隆加托吉峰。


烏茲別克斯坦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伊錢卡拉(文,1990年)
  • 布哈拉歷史中心(文,1993年)
  • 沙赫里薩布茲歷史中心(文,2000年)
  •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文,2001年) (詳見下文)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的第二大城,也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Samarkand突厥語為富庶之地,坐落在海拔710公尺的澤拉夫尚河谷地,人口為50.5萬,東北至塔什干的鐵路距離為270公里,南至阿富汗國境為公里,此為絲路西段(北路)必經之地,為印度、波斯、突厥、中國等商賈交流買賣重鎮,漢代曾稱此地為「康居」,故融合了印度、伊朗、蒙古、中國及歐洲文化。

撒馬爾罕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西元前四世紀名為馬拉坎達,曾為索德候國的都城,西元329年被亞歷山大帝攻佔,當亞歷山大進入撒馬爾罕時,忍不住的稱「除了比我的想像來的更美麗外,其餘我所聽到有關撒馬爾罕的傳說都是真的」。

從六至十八世紀先後被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和伊朗人所佔領,1868年併入俄羅斯帝國,1924至1930年為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首府。

十一世紀時,撒馬爾罕開始築城牆防禦,街道從市中心向六座城門輻射,俄羅斯佔領後拆除了城牆和城門,迄今全城還留有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清真寺與陵寢。
在一八七一年開始,古城分為舊城與新城,新城區全是蘇維埃式的建築,如俄羅斯劇院、綜合大學。

撒馬爾罕的古蹟多是帖木兒時期的產物,更早的歷史遺跡幾乎全遭蒙古人破壞吳遺。在此之前印歐民族伊朗系的栗特人在城式的東北方的阿發拉西瓦山丘上建立了以拜火教為主的城池,在撒馬爾罕博物館中,可一賭七至八世紀,栗特人的壁畫之美。
由於撒馬爾罕為處絲路上,古蹟林立。天青色的圓頂建築、精緻的花樣彩瓦、玉質碑墓、大理石欄柵,以及白金似的棉花田,襯托出撒馬爾罕如夢幻般的美麗。

古爾-艾米爾陵墓

位於撒馬爾罕市區內,是帖木兒及其後嗣的陵墓,建於15世紀。陵墓造型壯觀,色彩鮮豔,有球錐形大圓頂,具有濃厚的東方建築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亞建築瑰寶。陵墓始建於1403年,最初作為猝死的帖木兒之孫穆罕默德o蘇爾丹之墓,後成為帖木兒家族墓。陵墓中分別安葬著帖木兒、帖木兒的兩個兒子、兩個孫子、兀魯伯的兩個兒子、兀魯伯的宗教老師以及一個未查明姓氏者。帖木兒墓上寫著:誰掘我的墓,誰就遭殃。
1941年6月8日曾有人挖掘了帖木兒的墓,兩週後希特勒就開始進攻蘇聯。不過,那一次對墓葬的發掘證實了關於帖木兒面部特徵的歷史記載,證實了兀魯伯死於暴力殺害的傳說,以及所葬其它帖木兒家族成員身份的真實性。

"列基斯坦"神學院

位於撒馬爾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為"沙地")廣場,是一組宏大的建築群,建於公元15-17世紀。建築群由三座神學院組成:左側為兀魯伯神學院(兀魯伯為烏中世紀的學者、天文學家、詩人和哲學家),建於1417-1420年;正面為季里雅-卡利(意為鑲金的)神學院,建於1646-1660年;右側為希爾-多爾(意為藏獅的)神學院,建於1619-1636年。這三座建築高大壯觀、氣勢宏偉,內有金碧輝煌的清真寺。這些神學院是中世紀培養穆斯林神職人員的學府。據說,兀魯伯曾親自在此授課,這裡是他統治期間世俗科學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學院雖建於不同時代,但風格組合相當成功,是中世紀中亞建築的傑作。

沙基政達墓群

撒馬爾罕自古以來都是歐亞的陸橋,古蹟與墓葬也特別多,市郊的沙基政達墓群就是有名的歷史景點。車子駛到山坡之下,遊人還得沿山而上,才可看到夾道的墓群,墓的內外都有藍色花磚砌成圖案,墓的格局就個個差不多,都具備伊斯蘭教的特色。其中有一個是穆罕默德姪兒的陵墓,內裡有裝飾亦十分美麗。

兀魯伯天文台

兀魯伯天文台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重要古蹟之一。它由帖木兒帝國的創建人帖木兒之孫、烏著名天文學家、學者、詩人和哲學家、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兀魯伯於1428-1429年建造,是中世紀時期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台之一。
兀魯伯天文台是一個三層圓形建築物,有獨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儀和水平度盤。兀魯伯在此測出的一年時間的長短與現代科學計算的結果相差極微。今天,兀魯伯天文台只留下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製成的六分儀。六分儀安裝在離地面11米深、2米寬的斜坑道裡,部分伸出地面,坑道上面是兀魯伯天文台博物館。當年兀魯伯天文台編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當時的天文學基礎理論和1018顆星辰的方位,這是繼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巴爾赫之後,測定星辰位置的最準確的記錄。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6:40 | 顯示全部樓層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76年以前的南北越時期,北越國名為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的地理位置在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端。與柬埔寨、老撾和中國大陸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又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共享北部灣。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根據越南的神話傳說,越南歷史可從現代上溯至4000年前。越南人的族淵可上述到百越民族,越者粵也。近中國長江以南大部地區幾乎皆百越族活動的範圍。
秦漢時期中原軍隊逐漸兼併了越人的領地,並向當地殖民,部分越族與遷徙而來的漢族融合,或者遷居到南方至今日的越南一帶。
在前1世紀至1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中,越南是在中國古代各政權的統治之下。
968年,丁部領統一境內的割據勢力而建國,在李朝建立後受中國宋朝承認其主權。
在脫離北屬之後的歷史中,越南成為中國的朝貢國或藩屬國。大蒙古國時期,越南曾擊退蒙古人的入侵。
元朝建立後,越南又曾兩次擊退元軍的入侵。
在中國明朝建立後,由於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氏篡奪,國內混亂,明應陳朝的遺臣請求推翻胡氏政權,不過明軍佔領越南後便着手進行直接統治,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在越南推動儒學,並強迫當地人民易髮更服,激起了越南的反抗行動。
在成祖死後不久,越南又重新恢復獨立,但仍維持與中原政權的宗藩關係。

在19世紀中葉後,法國開始入侵越南,並在西貢設立殖民政府;中國為確保對越南的宗主權導致了中法戰爭,雙方簽訂了中法新約,使越南正式成為法國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佔領了越南。戰後,法國企圖重新控制越南,但最後奠邊府失守,法軍退出越南。
日內瓦會議把越南分割成南北兩部份,並承諾將推行越南統一的選舉,但這選舉並未舉行。在越戰時,北越由蘇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援,而南越則主要由美國支援。這場戰爭不僅導致幾百萬名越南人死亡,美軍也傷亡慘重。1973年3月美國撤退。
1975年4月西貢(今胡志明市)被北越軍隊佔領,戰爭結束。在越南統一之後的10年間,越南赤貧,國內政治壓迫、國外經濟孤立。1986年後執政的越南共產黨開始改變其經濟政策,以西方世界和亞洲四小龍(現在主要是中國大陸)為師,學習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投資的模式,此政策稱為「革新開放」,使越南的中產階級開始興起。


越南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順化歷史建築群(文,1993年)
  • 下龍灣(自,1994年,2000年) (詳見下文)
  • 會安古城(文,1999年)
  • 聖子修道院/ 美山聖地(文,1999年)
  •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自,2003年)

下龍灣

下龍灣是位於越南東北部,靠近中國邊境的一片面積為1,500平方千米的水域,海岸線長 120千米,屬於北部灣的一部份,河內以東。按照越南語的語序習慣,被稱為「Vịnh Hạ Long(泳下龍)」。它的1600多個島嶼和小島構成了一幅石灰石柱形的獨特海景。由於那裏地勢陡峭,大部分島嶼杳無人跡,因此得以保持其自然風光。此地秀美的生態景觀體現了它特殊的美學價值。

下龍灣以景色瑰麗、秀美而著稱。有的一山獨立,一柱擎天;有的兩山相靠,一水中分;有的峰巒重迭,崢嶸奇特,堪稱奇觀。因其景色酷似廣西的桂林山水,因此世人又稱之為"海上桂林"。
其中一些島嶼擁有巨大的洞穴。木樁洞是下龍灣區域最大的洞穴。19世紀末,法國遊客來此遊覽,命名該洞 Grotte des Merveilles。它的3個大型空間包括了無數的鐘乳石和石筍。
進入下龍灣國家公園,你可以在下龍灣裏泛舟欣賞島上的秀麗景色,也可以直接到島上的石洞遊覽一番。遊下龍灣,就像遊漓江一樣,處處皆景,目不暇接。下龍灣的海水非常清,可以看到水下5米甚至10米的地方。

當地傳說稱很久以前,越南抵抗中國入侵,神派遣一個龍的家族來幫助守衛該地。龍的家族突然襲擊今天的下龍灣(下龍灣因而得名),開始吐出寶石和翡翠。這些珠寶變成了這些散布在海灣中的小島,互相連接組成一道抵抗侵略者的屏障。人們保衛了這片土地的自由,後來組成了越南國家。

在歷史上,在下龍灣多次發生越南反抗強鄰的海戰。先後在3場戰爭中,越南軍隊利用這些小島之間迷宮般的水道,阻止敵人登陸。1288年,陳興道將軍阻止蒙古艦隊
越南戰爭期間,許多島嶼之間的航道被美國海軍大量佈雷,有些地方至今還威脅航行。

搭船前往有感海越來越深也越來越藍,仿佛是藍天的美麗被融入其中。山漸漸近了,有獨立的也有相連的,形態各異,千姿百態。下龍灣裏的山都在海中,山就是島,島就是山,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卻一切都自然而然,清清純純。下龍灣海域約1550平方公里,而大小島嶼就有1969座,已被命名的島嶼有980座,未命名的還有一半。從這些已命名或未命名的山上你能看見大海的年輪,大海用了億萬年的時間把下龍灣雕琢成人間仙境,這是大海的傑作。


下龍灣1994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2000年擴張範圍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1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7:01 | 顯示全部樓層
瓦努阿圖

瓦努阿圖共和國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獨立建國於1980年,由80多個島嶼(68個有人居住)組成,屬於美拉尼西亞群島的一部分,其一年四季均為熱帶海洋性氣候。

有數千年前,不少島嶼已經有人居住,大約公元前4000年開始,而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該地已經有一些陶器文物的痕跡。

歐洲殖民時期
1606年,由彼得·奎羅斯帶領的西班牙探險隊成為第一批登陸該島的歐洲人。
在18世紀未,英國採險家詹姆斯·庫克的第二次航海中到達了該島,把該島命名為新赫布里底群島,於是歐洲人便開始移居當地。
1887年起,新赫布里底群島由英法海軍委員會管理。
1889年,維拉港得到自主權,雖然只有白人才有實際統治權,卻成為第一個實行無性別之分的普選的自治地區。
1906年,英國和法國兩國同意新赫布里底群島由英法兩國共同管治。
二次大戰期間,埃提島和埃斯皮里圖桑托島用作盟軍的軍事基地。

獨立時期
在1980年,瓦努阿圖得到獨立,並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在1981年又加入了聯合國和1983年加入不結盟運動。

瓦努阿圖由83個島嶼組成,並且宣稱擁有馬修島和獵人島的主權。瓦努阿圖的首都是維拉港,也是瓦努阿圖最大的城市,位於埃提島和盧甘維爾。
瓦努阿圖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擁有熱帶雨林,而大部份島嶼都有高山和火山,最高的山是位於聖埃斯皮里的布韋馬薩納峰,高1879米。


瓦努阿圖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洛伊瑪塔酋長部落(文,2008年)

洛伊瑪塔酋長部落
瑪塔酋長是17世紀初瓦中部地區最後一位至高無上酋長,結束了部族紛爭,實現了地區和平,但不幸被害身亡,葬于阿爾托克島。酋長領地由居住地、死亡地和墓葬區組成,其中墓葬區為太平洋地區最大活人陪葬區,內有瑪塔酋長及50余名陪葬者遺骨。
墓葬區所在阿爾托克島
這一遺產還包括瑪塔王的住所、他死去的地方以及瑪塔王的群葬區。它與那些有關酋長的口頭傳統和他所倡導的道德價值觀有著緊密的聯繫。遺址體現了口頭傳統和考古學的融匯,見證了瑪塔王推行社會改革和解決衝突的歷程,時至今日,這種歷程仍然影響著當地人民。
圖騰
相傳17世紀,埃法特島及其附近島嶼各部族相互殘殺,雞犬不寧。瑪塔酋長取得控制權後,決意結束亂局,實現和平。他召集各部族帶一樣隨手可及東西赴瑪格斯開會。各族應約赴會,分別帶來椰子、芋頭、木薯和貝殼等物。瑪塔酋長宣佈,帶來同樣東西者屬同一部族,相互間乃兄弟姐妹,同族不同婚,必須和平相處。從此,瓦中部進入較長時間和平期。各部族按瑪塔酋長所確立的部落制度,繁衍生息至今。目前,瓦全國80%的人口,仍在各島上,過著原始部落生活。
酋長死亡地維爾斯大溶洞
整個領地除了石頭、榕樹和圖騰柱,未有任何人類生活痕跡,時間已洗刷了一切。但瑪塔酋長的傳説,則口口相傳,延續至今,成為當地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瑪塔酋長坐過的石頭

洛伊瑪塔酋長部落2008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2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47:49 | 顯示全部樓層
也門

也門共和國,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位於阿曼和沙特阿拉伯之間。1990年5月由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北也門)和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也門)合併組成。

也門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搖籃之一。
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525年,先後建立麥因、薩巴和赫米葉爾三個王朝。
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侵入,1789年英國占領了屬也門的丕林島,1839年又佔領了亞丁。
1863年至1882年英先後吞併哈達拉毛等30多爾酋長領地,組成“亞丁保護地”,將也門南方的大部分領土分割出來。
1918年,奧斯曼帝國崩潰,也門建立了獨立的穆塔瓦基利亞王國,成為阿拉伯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宣告獨立的國家。
1934年,也門王國在同沙特阿拉伯王室的戰爭中失敗,英國乘機迫使其簽署不平等條約,承認英國對南部也門的佔領,也門被正式分割為南北兩方。
1959年至1963年英國先後將也門南部的六個蘇丹國拼湊成“南阿拉伯聯邦”,後“亞丁保地”宣布加入。
1963年南部人民在“民主陣線”領導下,舉行大規模的反英武裝鬥爭。
1967年獨立,成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兩國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1988年雙方簽署了南北居民自由過境和共同開發邊界地區石油、礦業資源的協議,揭開了加快統一的序幕。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門和民主也門議會討論了塔茲統一協定草案,並決定5月22日為統一後的也門共和國的誕生日。

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主張睦鄰友好,和平共處,不干涉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的原則。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努力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是阿拉伯國家聯盟和阿拉伯議會聯盟成員國。


也門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希巴姆古城(文,1982年)
  • 薩那古城(文,1986年)
  • 宰比德古城(文,1993年)
  • 索科特拉群島(自,2008年) (詳見下文)

索科特拉群島

群島位於印度洋附近的亞丁灣,長250公里,由4座小島和2座岩石小島組成,屬也門領土。從地圖上看,它是“非洲之角”的一個延長部分,但是它脫離非洲大陸至少已有6-7百萬年的歷史,來到島上,簡直就是另一個星球,一些奇怪的植物(比如這些奇異樹)和動物見所未見,以致於有人將這裡稱作外星生命的誕生地。
這處遺址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因其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長著有大量獨特的動植物,索科特拉群島上825種植物中的37%、爬蟲類動物的90%以及95%的蝸牛種類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未曾發現。群島上還生活著大量陸地和海洋鳥類(192種鳥類,其中44種在島上繁殖,85種定期遷徙),包括許多瀕危鳥類在內。索科特拉群島的海洋生物也極具多樣性,其中包括253種建造珊瑚礁的珊瑚,730種海洋魚類,300種螃蟹、龍蝦和小蝦。

這座島嶼飽受戰爭的折磨,長期以來,外國占領者一直把該島作為海軍基地,只重視利用它的戰略地位,根本不重視對該島進行開發。這樣,這座寶島一直處於沉睡之中,至今仍是一座未被開發的荒島,被人們稱為“印度洋上的處女島”。

索科特拉島這個名字來源於梵語,意思是“天堂的島嶼”,海灘?與世隔絕的島嶼?或者是奇異生物的誘惑?

下面放的是島上很著名的一種樹,叫做龍血樹,它可以做燃料,可以做樹脂漆,也可以做藥材,在中古世紀的時候還被那些煉金術師拿來煉金。


還有一種當地人稱為沙漠玫瑰的,多可愛啊,好像從大象的身上長出了玫瑰花來。


這個島嶼是鳥類的天堂,擁有140種不同的奇異鳥類,其中有10種在其他地方已經不存在了,也就是說這10種是僅存於世的,在索科特拉島,例如索科特拉鶯,八哥,太陽鳥,鹀,麻雀,不要以為八哥跟麻雀是我們這裡的,那是人家當地特有的品種。


再來看看當地的建築,看到這些圖片你會不會覺得有一點眼熟,反正我的第一感覺是偶們西藏的布達拉宮,很有特色的說,像童話裡的場景,哪里居住著老巫婆。


索科特拉群島2008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21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國家,首都地拉那。

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15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鷹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山鷹之國之稱。

阿爾巴尼亞曾經是希臘殖民地,之後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4世紀末前後被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佔領。
1478年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是國家依然動蕩不安。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奧匈、意、法軍佔領。
二次世界大戰中則被意大利和德國佔領。由恩維爾·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人參與了抵抗運動,並在1944年獲得解放後取得政權。

霍查執政期間,陸續與南斯拉夫、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友好關係。阿爾巴尼亞曾經接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量的經濟和物資援助,但卻又一一斷絕與這幾國的來往,導致阿爾巴尼亞陷入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

1991年,也就是霍查去世後6年,阿爾巴尼亞進行了民主化改革,但是國家的經濟問題依然嚴峻,而有組織犯罪、科索沃難民等也是嚴重的問題。
1990到1992年之間阿爾巴尼亞結束了46年的仇外的共產主義統治,並且建立了多黨的民主政治。這個過渡非常艱難,政府已經開始處理過高的失業人數、普遍的貪污、荒廢的基礎設施、強大的與高層政府官員有關聯的有組織犯罪網絡以及政敵的分裂。國際觀察員認為2001年的國會選舉和2003年的地方選舉是可以接受的,並且已經向民主政治邁開了腳步,但是同時認為這還遠遠不夠。


阿爾巴尼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布特林特(文,1992年,1999年) (詳見下文)
  • 吉諾卡斯特與培拉特古城(文,2005年,2008年)

布特林特

布特林特佔據科孚海峽和布特林特湖之間的小半島。自史前時代就有人類聚居。它先後成為希臘殖民地,羅馬人的城市和主教管轄區,隨後是拜占庭統治的繁榮時期,接著又被威尼斯人佔領。城市在中世紀晚期被遺棄成為荒澤。
1999年被評為遺產的遺址界限再次擴展,不僅包括古希臘至古羅馬時期的圍城(近16公頃),而且增加了184公頃周邊地區,這樣更有利於保護這個遺址。

布特林特城是古阿爾巴尼亞國領土的一部分,在離科福島不到十公里遠的地方,布特林特通過維崴維運河(自布特林特湖流向愛奧尼亞海)與地中海相連。臨海靠湖、氣候宜人、優美的田園風光,這些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古代的建築師充分利用這些優點,把布特林特建成了古代重要的海運、商貿基地,到公元前四世紀,布特林特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人口達到了10000人。僅從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城堡一項就可以使人想像到它當時的經濟和軍事發展潛力。

建於山頂的衛城為雄偉的石頭牆所環繞,石牆的有些地方高兩米,寬三點五米。圓形劇場見證了城市的昌盛,劇場擁有25行座位,能容納1500名觀眾。一系列的發掘使許多的文物重見天日,如圓盤、花瓶、陶瓷蠟燭台,還有雕像,其中包括""布特林特神"",它那近乎完美的造型似乎成了古希臘人心目中理想的形體美的化身。

幾個世紀以來,城牆一直忠貞地保衛著布特林特城,但它並不是堅不可摧的,在公元前二世紀,古羅馬軍團在亞德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海岸登陸,在強攻下,這些巨大的城牆失去了它的功效。
在羅馬人的統治下,布特林特城漸漸地衰退了。儘管如此,在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的尊稱)統治時期修建的三處巨型噴泉、三處公共浴室、用馬賽克裝飾的體操館,這些都證明了布特林特市並沒有遭到完全的遺棄。奧古斯都親自視察了古城牆的修復和新城堡的建造工程。
基督教的傳播給古城帶來了新的活力,在基督教誕生早期,城裡矗立著兩座大教堂和一座洗禮堂,建築的大廳內排成同心圓狀的十六根花崗岩石柱支撐著主廳頂,馬賽克組合成的動物圖案裝飾整個地面,這是當時地中海地區最漂亮的建築。發生在十一世紀的游牧民族的入侵,1153年毀滅性的地震,大量地下水的侵入,以及隨後發生的瘟疫使得居民逃離,城市衰亡。布特林特市在一副荒涼中被漸漸地遺忘了。

在土耳其帝國的統治時期(公元15世紀到20世紀)城市仍然沉寂,地下水蔓過了城市的地表,繁茂的植被使得這片遺跡不為人知。
直到二十世紀初,意大利考古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掘活動。在1928年至1941年間,地表被清理了一遍,古城遺跡終於重見天日了。在考古學家神奇的工作下,古城幾乎完整無缺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由於1997年初國內騷亂中遺址博物館被搶劫,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此遺址長期缺乏適當的保護和管理感到憂慮,把布特林特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布特林特1992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1999擴充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22:21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安道爾

安道爾公國是西南歐一個非常小的內陸公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封建制國家之一。旅遊業相當發達,亦為避稅天堂。為國民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安道爾源自納瓦拉的,意含為覆蓋灌木的土地。

傳說查理曼大帝為回報安道爾人與摩爾人作戰,頒佈特許狀,在安道爾設立教區,命烏格爾的伯爵擔任主教一職。11世紀時烏格爾主教和法國開始爭論安道爾的主權問題。
1278年雙方達成協議,安道爾由法國富瓦伯爵和西班牙烏格爾主教兩方共同擁有主權,後來富瓦伯爵的主權轉到納瓦拉國王手中,法王亨利四世於1607年下令法國國家元首與烏格爾主教同時擁有安道爾的主權。
1933年法國以世界經濟大蕭條導致社會動盪之名,佔領安道爾。
在1934年7月12日,一名俄羅斯冒險家Boris Skossyreff 於烏格爾向大眾宣佈,他擁有安道爾的主權,
同時對烏格爾主教宣戰。但他在幾天之後的7月20日被西班牙當局逮捕,立刻被驅逐出境。
1936到1940年間,法國因西班牙內戰而派兵駐守安道爾。

二戰期間,安道爾維持中立,成為維希法國與西班牙之間的走私重鎮。
安道爾長時間與世隔絕,只保持對法國和西班牙的關係。近年來安道爾致力改善交通和通訊,並大力發展旅遊業。1993年,安道爾舉行公投,通過安道爾憲法,並成為聯合國的一員。

安道爾憲法於1993年生效,憲法定明安道爾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設兩位,稱為大公,分別是法國總統與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羅馬天主教主教,大公為虛位職。
安道爾的國防由法國和西班牙負責。


安道爾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文,2004年,2006年)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大峽谷是一個縮影,反映了千餘年來當地居民從貧乏的比利牛斯山區獲取資源,建立與山地景觀相和諧的生存環境的狀態。這個峽谷是古老的土地管理公共系統的反映,已經存在了700年。



大峽谷為人們展示寒帶型的高山景觀,爬滿冰川的峭壁,廣闊的高山牧場,以及覆蓋著美麗森林的垂直的溪谷。大峽谷反映了過去近千年的安道爾的氣候、經濟、社會的變化,也反映了安道爾在整個大環境下所形成的獨特的田園文化及壯麗的山文化。特別是一些地理上奇特的景觀,如石頭風化的痕跡及一些曾經被鐵性熔岩腐蝕過的痕跡,更具有獨特之處。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3 01:0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奧地利

奧地利共和國,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

奧地利曾先後被古羅馬人、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德人、巴伐利亞人和法蘭克人佔據。
由10至13世紀(1489年)哈布斯堡家族進駐奧地利,從此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取消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聖羅馬帝國。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而在此兩年前,弗蘭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蘭茨二世皇帝)宣佈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統治範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
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奧地利帝國又調整為二元君主國──奧匈帝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敗後的奧匈帝國被分割,其中原先內萊塔尼亞的一部分形成了今天的奧地利共和國。戰敗的奧地利被禁止與德國合併。
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併,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都受其統治。

擊敗法西斯勢力後,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在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佔領軍撤軍,奧地利獲得獨立。
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後,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奧地利於1995年加入歐盟,又於1999年加入歐元區。

奧地利產生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例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布魯克納、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馬勒、荀貝克、維博恩、博格等。其他著名的奧地利人包括物理學家玻爾茲曼、薛定諤,天文學家 喬治范派爾巴赫,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哥德爾,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詩人彼特·魯塞格爾和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等。


奧地利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薩爾茨堡城歷史中心(文,1996年)
  • 美泉宮和花園(文,1996年)
  • 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文,1997年)
  • 塞默靈鐵路(文,1998年)
  • 格拉茨城——歷史中心(文,1999年)
  • 瓦豪文化景觀(文,2000年)
  • 維也納歷史中心(文,2001年)(詳見下文)
  • 費爾特湖/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文,2001年)(與匈牙利共有)


維也納歷史中心

維也納是從早期的哥特人和羅馬人定居點發展起來的,後成為奧匈帝國首都,那是已經帶有濃郁的中世紀巴洛克色彩。
維也納是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以“音樂之都”聞名遐邇。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多瑙河貫穿全城,內城的古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
作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維也納,至今仍保持著昔日顯赫的地位。

維也納的歷史始於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羅馬人曾經在此建立城堡。
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
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於奧地利開始其長達 7世紀的帝國,定都維也納維也納,使之迅速發展。宏偉的哥特式建築也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15世紀以後,維也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
18世紀,瑪利亞特蕾西亞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藝術的繁榮。
19世紀為其最輝煌的時期,版圖日益擴大。
但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即為王朝歷史劃上了句號,奧地利帝國及維也納亦隨之失去昔日光彩。
二次大戰期間,維也納遭受戰火嚴重破壞,戰後更被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佔領了十年之久。
1955年,奧地利簽定條約成為中立國後,維也納再度發展起來,並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商業及交通中心。


聖士提芬教堂是維也納市中心的哥特式教堂,也是歐洲最高的幾座哥特式古建築之一。高 136 米的聖士提芬教堂始建於 1147 年,現時的主要建築則建於 1511 年。


霍夫堡皇宫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宮苑。坐落在首都維也納的市中心,1696年動工,1713年落成,歷時10餘年。它是奧卡爾皇帝為歐根親王建造的。在皇宮前的英雄廣場上豎有他躍馬英雄銅像。建築師按照他的設想建造了一座仿法國凡爾賽宮的古典宮殿。這也是一座富麗堂皇巴羅克式的建築,是歐洲最為壯觀的宮殿之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維也納愛樂樂團,這一連串輝煌的名字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音樂之友協會於一八六七年責成特奧費爾翰森設計一座音樂廳。兩年之後,一座仿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建築誕生了。在線條清晰的暗紅色立面的背後,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廳,大廳內有三十座鍍金的女神立像,因此音樂大廳也常常被人稱作金色大廳。音樂廳落成之後,就成了世界最著名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地點了。


美景宮 - 這是一座有“觀景宮殿”美稱的建築。窗外絕美的風景為它贏得了這個富有詩意的冠名。從 18世紀宮殿建成直至今天,美景宮窗外風景不變,優雅如常。維也納的精美絕崙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減色。


維也納歷史中心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3 09:5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20:04 | 顯示全部樓層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是位於歐洲東歐平原的內陸國家,首都明斯克。為原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25日獨立,12月19日改為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

公元9世紀至11世紀,現代白俄羅斯的大部分領土屬於維京人在公元九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
12世紀建立了封建公國。
在公元十三世紀被蒙古人的金帳汗國佔領。
從14世紀起被立陶宛大公國佔領,後成為波蘭-立陶宛邦聯的一部份。
15世紀起俄國沙皇自稱繼承基輔羅斯,以解放者的身份佔領白俄羅斯,
18世紀白俄羅斯成為俄國的一部分。

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發展。
1918年3月25日,成立了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當德軍撤退後,這個共和政體很快的就被推翻了。
1919年,白俄羅斯的國名更改為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二戰期間被德國佔領,國民經濟遭遇重大打擊,但是戰後發展迅速並於1991年宣布獨立。


白俄羅斯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米爾城堡建築群

始建於15世紀末葉的米爾城堡,最初以高聳的哥德式面貌展現於世,而後經不斷地增建及修整,先是工整的文藝復興式再來是華麗的巴洛克風。在長達將近一世紀的荒廢及拿破崙時期戰火的嚴重破壞下,於19世紀末葉時又再度修建,除了在原有的樣式上增添了其他風格之外更將城堡周圍地區美化為景觀宜人之公園。而從米爾城堡的建築發展歷程中亦可得知一段動盪不安的歐洲歷史。

所謂的米爾城堡建築"群"就是以米爾城堡為主軸,附近的景觀公園 基督教堂 市集 ...等等都列入文化遺產。
1395年十字軍的侵略,到1434年成為貴族的私人領域。
1568年 Mir城堡由Radziwils公爵擁有,完成它的在新生樣式的大廈。它的塗灰泥的門面用石灰石當門戶、板材、陽臺和門廊的裝飾。


城堡構成的依據是在牆壁線之外突出的高塔。所有建築體有同一個結構與原始的裝飾樣貌,但城堡的八面與上面的四面體核心分別給予了不同地裝飾。


牆壁上的漏洞為槍擊防禦,它的塔為重大砲擊使用。


城堡內慣例陳列出挖掘出的幾何裝飾品和徽章還有很多上釉的瓦片以及戰爭期間的鐵面護甲;這護甲的身高不到150公分


為避免城堡的被破壞,並非每個門戶都開放參觀。


米爾城堡建築群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4 01:21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比利時

比利時王國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

比利時橫跨日耳曼歐洲與拉丁歐洲的文化邊界,是二大語族——佛蘭芒語與法語使用者的家鄉,其中人口組成以瓦隆人為主,外加小部分的德語使用者。比利時的二大行政區為:北方佔全國人口59%、以荷蘭語為主的法蘭德斯區,以及南方以法語為主的瓦隆尼亞區,人口則佔31%,其西部並有一個小規模的德語文化區。比利時的多元語言現象,以及其延伸的政治、文化衝突,皆充分反映於其政治史與複雜的政府體系上。

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比利時都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在過去的2,000年內,她見證了各種種族與文化的興盛與衰敗。也正因為這樣,比利時是歐洲真正的種族熔爐,凱爾特人、羅馬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和奧地利人在此都留下了文化的痕跡。

公元前54年,當時主要由凱爾特人居住的這一自治行政區被羅馬共和國將軍凱撒征服。
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人於5世紀大舉入侵,其中的一支法蘭克人隨後建立了墨洛溫王朝,其領土包括了現在的比利時。墨洛溫王朝之後由卡洛林王朝取代。

比利時後來幾經轉手,各個自治行政區曾由荷蘭、勃艮地、西班牙、奧地利等國統治。拿破崙時期,比利時為法國的一部分,拿破崙一世戰敗後,比利時併入荷蘭。
1830年,比利時爆發比利時獨立運動,從荷蘭統治下獨立,成為世襲君主立憲王國,並選擇了一位德國貴族,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王子利奧波德作為比利時的第一任國王。
比利時立國後奉行中立政策,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國佔領。
二戰以後,比利時放棄中立原則,參加了北約。後來又參加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比利時歷史上有一個主要的殖民地:比屬剛果,即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比屬剛果於1885年由柏林會議贈給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將此地命名為剛果自由邦,並收為自己的私人領地,進行殘酷的統治,同時大量種植橡膠,以滿足當時世界對橡膠輪胎的需求。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利奧波德二世於1908年放棄了對剛果的私人統治,把剛果交予比利時政府。後來比屬剛果於1960年獨立。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比利時作為一個現代化、高科技的歐洲國家而興盛,她同時也是北約和歐盟的成員國。但是北半部說荷蘭語的法蘭德斯人和南半部講法語的瓦隆人之間長期的緊張關係,最終導致了近些年來的憲法修正案,賦予比利時南北兩半正式的自治權,因此比利時現在是一個聯邦國家。


比利時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佛蘭德的貝居安會院(文,1998年)
  • 拉盧維耶爾和勒羅爾克斯的中央運河上的四座升降機及其周邊設施(埃諾)(文,1998年)
  • 布魯塞爾大廣場(文,1998年)=(詳見下文)
  • 比利時和法國的鐘樓(文,1999年,2005年):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鐘樓(共30處)(1999年)-法國北部的鐘樓(共23處)、比利時讓布盧的鐘樓(2005年)(與法國共有)
  • 建築師維克多·奧塔的主要城市建築(布魯塞爾):塔塞爾公館(Hôtel Tassel),索爾維公館(Hôtel Solvay),范·艾特菲爾德公館(Hôtel van Eetvelde),以及奧塔住宅與工作室(Maison & Atelier Horta)(文,2000年)
  • 斯皮耶納的新石器時代燧石礦(蒙斯)(文,2000年)
  • 圖爾奈的聖母主教座堂(文,2000年)
  • 布魯日歷史中心(文,2000年)
  • 普朗坦-莫雷圖斯住宅-工坊-博物館綜合體(文,2005年)
  • 斯托克雷特宮(文,2009年)


布魯塞爾大廣場
大廣場全景 http://www.visitonweb.com/wikipedia/grand-place-bruxelles-uk.html


布魯塞爾大廣場,是西歐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的中心廣場。廣場面積不大,長約110米、寬約60米,被中世紀的行會建築所包圍。市政廳的塔樓建於1402年,高約91米,是廣場上最高的建築。可惜的是原先的中世紀建築幾乎無法逃過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破壞,他在西元1695年率軍攻打比利時,下令用燃燒彈野蠻地轟炸布魯塞爾達三天之久,轟炸過後,整個市中心成了一片廢墟,只有市政府的圍牆和大樓沒有倒塌。現存的建築物大部分是18世紀重建的。

早在11世紀時,廣場的中央便是市集的所在地,而今花市和鳥市仍固定在此舉行。夜間的大廣場燈火輝煌,所有的建築物皆打上燈光,展現一股如夢幻般的浪漫韻味。
廣場十分富有生活氣息,各種酒吧、巧克力店、餐館點綴四周;人們坐在廣場上幽閒自在。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也曾居住在市政廳對面餐廳二樓現在有紅色玻璃的房間,他讚美這裡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

市政廳 Hotel de Ville  為歌德式建築超高的鐘塔,雄偉壯觀。頂上有5米高的布魯塞爾城的守護神Saint Michael的銅像。


國王之家 La Maison du Roi 內有收藏尿尿小童的服裝博物館高達654套


天鵝餐廳是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就在這裡寫成。


其他環繞廣場四周的房子 也都各具特色


距離大廣場不遠就是傳說中的「尿尿小童」Mannekin Pis 雕像,可不要小看傳說中的男孩一泡尿救國救民,如今的他可是全市的最愛。這個尿童有許多說,最流行的故事大概是這個小童半夜起來尿尿,看到鄰居的房子著火,靈機一動,用灑尿把火熄滅,不幸小童自己卻藏身火窟,這家主人為了感念這個小童而在原地做個石雕像永遠保留,一直到現在。


布魯塞爾大廣場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4 02:05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22:30 | 顯示全部樓層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其為組成前南斯拉夫的六個聯邦單位之一,首都為薩拉熱窩。此國是在1990年代期間,南斯拉夫戰爭時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它目前是國際社會的受保護地區,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管理。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那聯邦(又譯穆克聯邦),另一為塞族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鎮成為波斯尼亞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本身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其於今日無政治實體可言。

波黑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早期居民為伊利里亞人。該地於公元前168年由羅馬帝國佔領。455年時東哥德人將該地區佔領,6世紀時東哥德人被東羅馬帝國擊敗,現波黑南部地區一度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阿瓦爾人於6世紀和7世紀時開始入侵,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也相繼進入巴爾幹半島。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內,波斯尼亞以及黑塞哥維納地區多次分屬周圍的各個國家。1377年時特弗爾特科·科特羅曼尼奇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波斯尼亞王國,但1463年時奧斯曼帝國入侵,波斯尼亞被併吞。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以武力、宗教人頭稅等方式迫害當地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並規定,凡是穆斯林,可進入上層社會;農民如改信伊斯蘭教,可免交某些捐稅。這一政策使許多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改信伊斯蘭教。在現今波黑境內的穆斯林大多是由於這種政策所造成的。

1878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成為了奧匈帝國的領地,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族民族主義者所刺殺(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戰後波黑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的一部分,該王國後來更名為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黑成為軸心國傀儡國克羅地亞獨立國的一部分,戰後又重歸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此時波黑正式確認為南斯拉夫的一個聯邦共和國,其邊界採用的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邊界,和實際民族分佈頗有出入。

鐵托時期的南斯拉夫為了壓制國內大塞爾維亞主義,承認了「講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的伊斯蘭教徒」為穆斯林族(即波黑獨立後的波斯尼亞人),使原本構成南斯拉夫主體的民族由五個提升到六個。新承認的穆斯林族,人口次於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位居南斯拉夫第三位。

1992年2月19日,波黑在塞族抵制的情況下,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結果顯示,約佔人口62.8%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支持獨立。
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缺席抵制的情況下宣布獨立,致使民族矛盾激化,4月6日,在歐洲共同體承認波黑獨立的同一天,波黑境內5個塞族自治區宣布聯合成立塞族共和國,獨立於波黑,但依然留在南斯拉夫內。
塞爾維亞人的行動招致波黑政府的鎮壓,駐紮在波黑境內的南斯拉夫人民軍亦招穆斯林和克羅地亞兩族武裝的攻擊。4月7日,南斯拉夫人民軍出動飛機轟炸了克羅地亞族武裝力量的彈藥庫,武裝衝突驟然升級。衝突從首都薩拉熱窩向外蔓延,釀成全面內戰。
1994年3月穆斯林和克族人同意共組聯邦,共同對抗塞族人。
1995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代頓和平協定,結束內戰,並把波黑分為波黑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波黑內戰中共有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

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黑繼續駐紮維和部隊,2004年底由歐盟所取代。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莫斯塔爾古城的古橋地區(文,2005年)=(詳見下文)
  • 維舍格勒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羅維奇大橋(文,2007年)

莫斯塔爾古城的古橋地區

莫斯塔爾古鎮橫跨雷特瓦河深谷,是15和16世紀作為土耳其邊境小鎮建立起來的,於19日和20世紀的奧匈帝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莫斯塔爾一直以來因其古老的土耳其房屋和老橋而聞名,並因此橋而得名。舊橋地區融合了前-奧托曼、東部奧托曼、地中海和西部歐洲的建築風格,是一個典型的多文化都市建築。


1992年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發佈獨立宣言之後莫斯塔爾遭到南斯拉夫聯邦軍隊的攻擊。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進行都市的防衛,但是南斯拉夫聯邦軍和塞爾維亞人方從都市的附近開始進行砲轟。之後演變成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的戰爭狀況更為悽慘,這個古鎮的大部分地方和莫斯塔爾的象徵 - 由著名建築師思南(思南)設計的聶雷托巴河上的橋也是在此時被破壞。


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科學委員會的努力,老橋於近期得到了重建,古鎮的許多建築也得到了修復或重建。


老橋地區融合了前土耳其,土耳其東部,地中海和西歐建築風格,是一個典型的多文化城市住區。重建後的老橋和莫斯塔爾舊城是協調和解,國際合作的象徵,也是不同文化,種族和宗教社會之間和睦相處的象徵。


莫斯塔爾古城的古橋地區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5 05:2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24:35 | 顯示全部樓層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共和國是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它與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希臘和土耳其接壤。

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從中亞遷來的古保加利亞人,公元395年併入拜占庭帝國。
681年,斯拉夫人、古保加利亞人和色雷斯人在漢阿斯巴魯赫的領導下,戰勝了拜占庭的軍隊,在多瑙河流域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史稱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此後三百年間,保加利亞是一個強大的獨立帝國,其勢力足以與拜占廷抗衡。
1018年再次被拜占庭侵占。
1185年保加利亞人起義,迫使拜占廷於1187年承認其獨立,建立第二保加利亞王國。
1396年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侵占。
1877年俄國對土耳其宣戰,土耳其戰敗,
1878年2月俄土戰爭結束後,保加利亞擺脫土耳其的統治獲得獨立,曾一度實現統一。但由於因戰爭而精疲力盡的俄國無法頂住英、德、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的壓力,根據1878年7月13日簽訂的《柏林條約》,保加利亞被一分為三:北部的保加利亞公國、南部的東魯米利亞和馬其頓。
1885年9月6日,在保加利亞人民爭取統一的民族民主運動達到高潮之際,保加利亞又實現了南北統一。保加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為戰敗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站在德國的一邊。二戰後它被划入蘇聯的勢力圈。
1946年,廢除君主制,成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後來成為華沙條約組織的一個成員。最後一任君主西美昂二世後來於2001年獲選為共和國總理。

隨着蘇聯的瓦解,1990年保加利亞決定實行多黨制,11月大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後,保加利亞於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通過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她於2007年1月1日成為歐洲聯盟的一員。

玫瑰之國:保加利亞國花
保加利亞主要的玫瑰產地是位在國土中央的登薩河谷,此谷素有「玫瑰谷」之稱。暖濕的氣候與肥沃的土壤,為玫瑰花的生長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條件,長達一百多公里的河谷則幾乎種滿了玫瑰花。經過300多年培植,盛產7000多種玫瑰,成為吸引各國旅客的旅遊勝地。

保加利亞有種卡贊勒克玫瑰,相傳是女神用自己鮮血澆灌出來的,特別紅,異常香。其實這種玫瑰原產亞洲,6世紀末才傳入當地。

每年六月初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傳統民族節日玫瑰節,人們到玫瑰谷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他們認為絢麗、芬芳和雅潔的玫瑰花象徵著保加利亞人民的勤勞、智慧和酷愛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芒刺是保加利亞人民在奧斯曼帝國和德國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與堅韌不拔的化身。

保加利亞是酸奶的故鄉,有一種乳酸桿菌名字就叫「保加利亞乳酸桿菌」。保加利亞人為本國悠久的酸奶文化自豪。

對保加利亞人來說,一日三餐可以不吃肉,但酸奶可是必不可少的。據當地的一項調查顯示,保國人一天能喝三四罐400克裝的酸奶,人均每月消費的酸奶達28千克,是全世界酸奶消費最多的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初,俄國著名科學家米奇尼科夫在研究了世界30多個國家人口壽命情況後發現,保加利亞的百歲老人比例最高。他發現保加利亞人的膳食結構里,飲用酸奶的數量居各國之首。

「巴爾幹」一詞在保加利亞享有很高的聲譽,因此許多企業、旅館都以此為名。

在保加利亞,點頭表示「不」,而搖頭表示「同意」。


保加利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博亞納教堂(文,1979年)
  • 馬達拉騎士浮雕(文,1979年)
  • 卡贊勒克的色雷斯古墓(文,1979年)
  • 伊萬諾沃的岩洞教堂(文,1979年)
  • 里拉修道院(文,1983年)
  • 內塞伯爾古城(文,1983年)
  • 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自,1983年)
  • 皮林國家公園(自,1983年)=(詳見下文)
  • 斯韋什塔里的色雷斯古墓(文,1985年)

皮林國家公園


皮林國家公園位於保加利亞西南方,涵蓋面積約27400多公頃,其海拔高度在1008-2914公尺的皮林山脈間,是一座擁有石灰岩地質巴爾幹半島景觀的國家公園。園內有湖泊、瀑布、洞穴、松樹林等。在崎嶇不平的群山間,散佈著70多個冰河時期的湖泊,它們是歐洲古老冰河時期的遺跡。也是數百種代表巴爾幹半島更新世的特有植物及稀有動植物的棲息地。此山脈也擁有非常具有美學價值的多種多樣性及獨特性的景觀。


皮林山幾乎全部由花崗岩和板岩組成,各個高峰以及皮林山的峭壁都是老中新世的準平原。山脊一般的地質年齡是上新世。在第四紀時該地區遭受廣泛的侵蝕作用。灰岩,大理岩,保加利亞南部的花崗岩,喀斯特構造,典型的冰川特徵(70多個冰川湖,深切谷,盆地谷和峭壁等)等隨處可見。皮林山在斯特瑪和梅斯塔河之間的河谷中呈北西南東向展布,發育很多的河流和瀑布。


這裡動物群種類豐富,包括許多地方性屬種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群中的殘餘分子。瀕危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包括棕熊,灰狼,松貂,岩貂,臭貓,獾,水獺,巴爾幹岩羊,野貓,紅鹿,狍鹿,野豬,巴爾幹岩羚羊,金鷹,雷鳥,褐松雞,貓頭鷹,黑啄木鳥和三趾啄木鳥等。


皮林國家公園198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5 06:1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26:35 | 顯示全部樓層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全名克羅地亞共和國,是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共和國。克羅地亞在1991年從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佈獨立,首都為薩格勒布。

自史前時代起克羅地亞就有人類居住,迄今已發現尼安德塔人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化石。鐵器時代時古伊利裡亞人和古凱爾特人也相繼進入。
公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了該地區。羅馬帝國衰弱後,此地區相繼由匈奴人、東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國征服。斯拉夫人(即現代克羅地亞人的前身)於7世紀時進入此地區。
9世紀時克羅地亞已基本改信天主教。

托米斯拉夫為第一位統一的克羅地亞國王,於925年登基。王國在Petar Krešimir IV(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的統治下達到頂峰。
1102年克羅地亞與匈牙利簽訂條約,同意讓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羅地亞君主,自此克羅地亞即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匈牙利於1409年把達爾馬提亞地區賣給威尼斯共和國。
1526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北上歐洲,在莫哈次戰役擊敗匈牙利,匈牙利亞蓋沃王朝隨之崩潰,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奧斯曼所兼併。
匈牙利剩餘地區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
在19世紀初,經歷過法國拿破崙的征服,及後哈布斯堡王朝(1867年後為奧匈帝國)漸漸收復了原匈牙利王國的大片領土,19世紀時今克羅地亞(包括達爾馬提亞地區)已全部由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戰敗,旋即崩潰。克羅地亞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

1991年5月19日,克羅地亞進行獨立公投。在塞族人的抵制下,獨立一方以絕對優勢勝出。
6月25日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克塞二族之間立即爆發流血衝突,(克羅地亞戰爭)。美國、歐盟等多方進行調停亦無果。
1991年12月19日,塞族地區正式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該共和國控制克羅地亞與波黑邊境的塞族地區。
武裝衝突一直持續到1995年。該年8月,克羅地亞政府軍佔領了塞族共和國大部分地區,12月各方簽署岱頓協定,衝突正式結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區重歸克羅地亞。
戰爭結束後,克羅地亞經濟得以復甦,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克羅地亞正在爭取加入歐盟,2005年未能成功的加入歐盟,僅與歐盟接壤。


克羅地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文,1979年,1994年)=(詳見下文)
  • 斯普利特古建築群和戴克里先宮(文,1979年)
  • 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自,1979年,2000年)
  • 波雷奇歷史中心的尤弗拉西安教堂宗教建築群(文,1997年)
  • 特羅吉爾古城(文,1997年)
  • 希貝尼克的聖詹姆斯主教座堂(文,2000年)
  • 亞德里亞海赫瓦爾島上的Stari Grad(文,2008年)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

杜布羅夫尼克,古稱拉古薩,克羅地亞南部港市,位於杜布羅夫尼克地峽之末端,以風景優美聞名,是熱門的度假勝地,有「亞得里亞海之珠」的美稱。從13世紀開始就成為地中海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 雖然在1667年的地震中遭到嚴重損壞,杜布羅夫尼克仍保留了其美麗的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教堂、修道院、宮殿和噴泉。在當時亞得里亞海中唯一能與威尼斯匹敵的城邦。

最初由古羅馬人興建。
杜布羅夫尼克改由兩個小聚落所組成的,一個在石上興建,而另外一個則位於山麓。在兩城鎮之間,原本是一片濕地,而在12世紀之中則被填平,把兩城鎮連在一起,並成為兩鎮之間的廣場。而該廣場則在1468年正式鋪設,並在1667年地震後重建。這城市有城牆保護,而其兩個港口則建在地峽的兩端。

從第7世紀開始,該市受到拜占庭帝國的保護。而在十字軍東征後,它則成為威尼斯的屬地;在1358年的Zadar和約後,它成為匈牙利王國的一部份。雖然經過了很多勢力的統治、但是這裏一直被當作交易港來使用。

在14世紀開始直至1808年,杜布羅夫尼克成為一自由邦,稱為「拉古薩共和國」。該國的國力在15至16世紀時達致高峯,當時它的國力可以與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海岸國家匹敵。共和國從建國起到1814年因奧地利的入侵而被滅時,即使在被滅後仍有一段時間使用該名字來代表該城。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994年拓展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5 06:4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35:04 | 顯示全部樓層
捷克

捷克共和國,簡稱捷克,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但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地分離。

土著居民為凱爾特族博伊人。公元初被日耳曼馬科曼尼人取代。
5~6世紀,斯拉夫人西遷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
623年斯拉夫部落聯盟薩摩公國形成,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斯拉夫王國。
830年建立大摩拉維亞公國。
9世紀末~10世紀上半葉帝國解體,普熱美斯家族成立以布拉格為中心的捷克公國。
1086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夫二世以波希米亞國王稱號,此後捷克公國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
12世紀後半葉,公國改稱捷克王國。
1306年,神聖羅馬帝國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之子約翰娶捷克王位繼承人艾莉茜卡為妻,約翰成為捷克國王,此後盧森堡家族取代普熱美斯家族擁有捷克統治權。
1526年,身為天主教徒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奧皇斐迪南當選為中歐多民族國家國王,捷克民族和斯洛伐克民族淪為被壓迫民族。
1867年後處於奧匈帝國統治之下。
1918年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素來關係較為密切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合併為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1939年3月,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捷克和摩拉維亞成為德國的保護國。
1945年4月以共產黨為主要領導者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成立。 5月9日,布拉格民眾起義,在蘇聯紅軍幫助下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48年5月9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國。
1960年7月11日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書記,並開始一系列改革。
1968年8月21日,華沙公約組織成員蘇、波、匈、保、民主德國5國出動50萬大軍侵入捷克斯洛伐克。
1989年11月捷政局發生劇變。12月29日公民論壇取得政權,捷共失去執政黨地位。
1990年3月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4月改稱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1992年6月舉行首次自由選舉,公民民主黨和爭取民主斯洛伐克運動分別在捷克、斯洛伐克執政。 11月,兩個共和國奧卡茲城堡觀光景點領導人經過談判,同意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離,聯邦議會通過了聯邦解體法。 12月31日聯邦解體。
捷克已於2004年5月1日時加入歐盟成為正式會員國,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捷克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布拉格歷史中心(文,1992年)(詳見下文)
  • 克魯姆洛夫歷史中心(文,1992年)
  • 泰爾奇歷史中心(文,1992年)
  • 澤萊納霍拉的內波穆克聖約翰朝聖教堂(文,1994年)
  • 庫特納霍拉:歷史城區及聖巴巴拉教堂和塞德萊茨的聖母主教座堂(文,1995年)
  • 萊德尼采-瓦爾季采文化景觀(文,1996年)
  • 克羅梅日什的花園和城堡(文,1998年)
  • 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文,1998年)
  • 利托米什爾城堡(文,1999年)
  • 奧洛穆茨聖三柱(文,2000年)
  • 布爾諾的圖根哈特別墅(文,2001年)
  • 特熱比奇的猶太社區和聖普羅科皮烏斯主教座堂(文,2003年)

布拉格歷史中心

布拉格是一座歐洲歷史名城。城堡始建於公元9世紀。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統治時期,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兼波希米亞王國的京城,而達到鼎盛時期,並興建了中歐、北歐和東歐第一所大學——查理大學。15世紀和17世紀,在布拉格先後由於宗教原因發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別引發了胡斯戰爭和影響深遠的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工業革命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拉格曾屬於歐洲工業較發達的城市之一,在奧匈帝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布拉格也曾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顯著特色,不過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布拉格已經基本上成為單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戰時期,布拉格又發生過數次震動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產黨奪權、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市內擁有為數眾多的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的破壞比歐洲其他大城市輕得多,因而大部分歷史建築得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在這裡,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簡樸和最繁複的建築風格,從羅馬式、哥德式建築、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運動風格到立體派和超現代主義。因而擁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稱,號稱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城堡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布拉格城堡長570米,平均寬約130米,是世界最大的古城堡。這座城堡包括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宮,也是1618年5月23日第二次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的發生地點;後來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的歷屆總統也都在此辦公。城堡內保存着波希米亞王國的王冠,還收藏有16到18世紀意大利、德國、荷蘭等國繪畫作品4,000餘幅。

位於布拉格城堡內的聖維特主教座堂

聖維特主教座堂

聖維特主教座堂興建於14世紀查理四世時代,直到1929年才完全建成,它不僅是布拉格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加冕教堂。查理四世將它建成全城最為顯赫的一座建築,這也是中歐地區的第一座哥德式大教堂,以其金色大門、飛扶壁和獨特的波希米亞風格室內裝飾而著稱,兩座尖塔高達97米。

黃金巷兩側均為小巧房舍,昔日曾是為國王煉金的術士們聚居之處,現在則改為出售手工藝品的店鋪。

查理大橋

小城區查理大橋是伏爾塔瓦河流經布拉格市區河段10幾座橋樑中最著名的一座,長520米,寬10米,興建於1357年,橋上有30尊精美的聖徒雕像。這座橋上彙集了各種露天藝術表演,是體驗布拉格波希米亞風情的重要場所,當然也是布拉格遊客最為密集之處。小城區是當年的德國人區,尤以巴羅克式教堂為特色,包括聖尼古拉教堂、勝利之後聖母堂和聖多馬教堂等。

泰恩教堂
舊城區廣場的一側,豎立着胡斯紀念碑,周圍則聚集着各種風格的建築:哥德式的泰恩教堂(俗稱魔鬼教堂,黑色牆面)、巴洛克風格的聖尼古拉教堂,以及老市政廳。
聖尼古拉教堂

新城區有布拉格最大、最繁華的瓦茨拉夫廣場,長750米,寬60米,廣場中心有瓦茨拉夫雕像,周圍是華麗的古典式大樓,其中包括新文藝復興式的國家博物館和歐洲大飯店。
瓦茨拉夫廣場國家博物館

布拉格歷史中心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5 22:05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8 05: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