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barying

世界文化遺產 (持續更新)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35: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丹麥

丹麥王國是斯堪地納維亞裏面積最小的一個國家,位於歐洲北部日德蘭半島上及附近島嶼。

丹麥在公元9到11世紀逐漸形成統一的王國。
11世紀開始逐漸向外擴張,並征服了英格蘭和挪威。
1397年的卡爾馬聯盟將包括了今天的瑞典、挪威、芬蘭、冰島、格陵蘭以及法羅群島在內的所有疆土都置於丹麥君主的統治之下。瑞典和芬蘭(當時屬於瑞典)在1523年離開了聯盟,丹麥還在1658年割讓了南斯堪的納維亞的一片土地(斯科訥)給瑞典。1814年拿破崙戰爭後,挪威被割讓給瑞典。
冰島在20世紀逐漸脫離丹麥獨立,而今天的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則在要求更多的自治權。
1940年4月9日丹麥被納粹德國佔領,直至二戰結束。戰爭結束後,丹麥成為北約以及歐盟(1973年正式加入)的成員國。
1219年,丹麥國王曾經為教皇遠征利沃尼亞的異教徒,國王克里斯帝安·卡瑪德帶領在戰況不利下祈禱勝利,一面紅白十字的旗幟從天而降,頓時丹軍士氣大增,戰況亦大為好轉,這面旗子成為了丹麥國旗。據說這面國旗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面國旗,後來歐洲各基督教國家制定國旗都是依據丹麥國旗的原則,今天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仍然沿用。

最著名的丹麥人恐怕就要數童話大師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衣》和《醜小鴨》等。其中以「美人魚」為形象的著名雕塑一直靜靜地矗立在海邊紀念這位大師。


丹麥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耶靈墳冢、盧恩石和教堂(文,1994年)
  • 羅斯基勒主教座堂(文,1995年)
  • 克倫堡城堡(文,2000年)
  • 伊盧利薩特冰灣(自,2004年)(位於屬地格陵蘭)(詳見下文)

伊盧利薩特冰灣

Sermeq Kujalleq 是流經格陵蘭島冰蓋直達海洋的少數冰河之一,也是每天以19公里快速流動、全球其中一個流速最快兼最活躍的冰川。Sermeq Kujalleq 冰川的前沿有5公里長,每年崩解的冰塊體積高達35立方公里,佔格陵蘭島所有崩離冰山總和的十分一,但它同時也每年約增20至30公分。


處於北極圈以北250公里的瑟梅哥.庫雅雷 (Sermeq Kujalleq) 冰川出海口。地球歷史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現今屬於新生代的「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由180萬年前至現代),Sermeq Kujalleq冰川正是「第四紀」冰河時期下的典型產物。第四紀期間,全球氣候的周期變化極大,引致廣泛地區被冰蓋反覆「侵襲」, 格陵蘭就是在此背景下,由原來一片樹茂草綠,氣候溫暖的地方,變為被厚厚冰封,陸地並從此受壓沉下。儘管冰雪自1萬年前逐漸消退,冰舌(由陸上冰川伸延入海的長型冰帶)卻慢慢造成了今天既深而狹長的伊盧利薩特冰灣。


伊盧利薩特冰灣構成的壯觀自然現象,馳名遐邇。冰冠崩裂巨冰爆發龐然巨響,而當一塊塊的浮冰彼此相撞,也會迸發自然奧韻。每逢夏季崩冰更多,峽灣裏充斥的冰山最多,鋪滿一港。


自18世紀有人把當地壯麗景觀首次公諸於世,學界對此冰川展開了逾250年的研究。由於巨大冰原(ice sheet)與快速流動冰川崩裂入冰山遍布的峽灣,是只有在格陵蘭和南極洲才可看見的景象,科學家與訪客能夠近觀冰川前沿的冰原崩塌,有助世人加深對氣候變化、冰冠冰河化(冰蓋冰川學,icecap glaciology)及相關地貌演變過程的了解。


但根據衛星圖片顯示,伊盧利薩特冰灣自2002年起已退減5至7公里,有可能無法再朝灣內推進,無法崩解成冰塊,使冰灣名不副實。丹麥及格陵蘭地質研究所的冰川專家湯姆森指出,冰川由1950年代以來,狀況一直相當穩定,退減現象叫他感到意外。但他亦補充,冰川擴張或消減也可能是周期現象,例如1860年 伊盧利薩特冰灣也曾消減至中段部分。


「愛斯基摩」指「吃肉生番」
格陵蘭人以伊努伊特人(the Inuit / the Inupiat)居多。伊努伊特人意即「真正的人」,其實即是我們常說的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一詞是印第安人對伊努伊特人的稱謂,意指「吃生肉的人」,含有貶意,伊努伊特人對這名稱甚抗拒。由於擁有這種懾人心魄的冰川塌海奇觀,每年吸引1.5萬名旅客左右造訪格陵蘭的伊努伊特族小鎮,那裏約5000名伊努伊特族人除了漁撈小蝦、比目魚外,便是靠旅遊業維生。

伊盧利薩特冰灣2004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6 21:5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3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共和國是東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19世紀被俄羅斯吞併,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6年正式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在立陶宛宣佈獨立以後,愛沙尼亞也跟隨獨立。首都為塔林。

愛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等佔領和統治。
至1227年,愛沙尼亞漸被丹麥和日耳曼人的利窩尼亞騎士團(持劍騎士團)征服,基督教因而進入。
從1710年開始,愛沙尼亞受沙俄統治長達200多年。
1918年2月24日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次日,德軍佔領塔林。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擁有主權。
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獨立。
1939年8月,蘇德簽訂秘密條約,將愛劃入蘇勢力範圍。
1940年6月,蘇聯出兵愛,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1991年8月20日,愛脫離蘇聯,宣布恢復獨立。 9月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為成員國。
2004年3月29日,愛加入北約,5月1日加入歐盟。

愛沙尼亞人口2/3為愛沙尼亞族,其餘為蘇聯統治時期遷入的移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居住在首都塔林。愛沙尼亞境內也有一小部分芬蘭族人。
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很接近。俄語也是重要語言,多數俄羅斯族人也通愛沙尼亞語,從2007年起,俄語學校也逐步增加愛沙尼亞語課程。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會。俄羅斯人信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愛沙尼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塔林歷史中心(老城)

日耳曼中古時期的騎士在13世紀時建立塔林城堡。塔林發展成漢撒同盟(十四至十七世紀北歐商業都市之政治及商業同盟)的中心以及建造很多公共建築如教堂,用來展示財富和商人的本國房屋,歷史上,塔林曾被進攻、洗劫、毀滅和多次的掠奪。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空軍對塔林進行密集的轟炸,不過大部分的中世紀老城區依然維持的原來的魅力。

塔林歷史悠久的老城區是下列三個部分組成:
通比亞區或稱「大教堂山」,是歷史上市政的權力中心,首先在此統治的是統治這市的主教,接着是條頓騎士團和波羅的海德國人的貴族;直至現在這地都是愛沙尼亞政府和很多大使館和官邸的所在地。
老城區,是一個古老的漢薩同盟城鎮,「市民的城市」直至19世紀末期之前,這地區行政上並未與通比亞區統一。這地區非常繁華,是中世紀貿易的中心。
愛沙尼亞鎮是老城區南部新發展的一個地區,愛沙尼亞人都來到此地居住。直至19世紀中愛沙尼亞人取代波羅的海德國人成為塔林主要人口之前,此地的愛沙尼亞人並不多。


至15世紀末期,一座全新159米高的哥德式尖塔被建造在塔林聖奧拉夫教堂上。在1549年至1625年間,它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經曆數次的大火與重建,現在建築物的總高度為123公尺。

座堂山區

座堂山曾是愛沙尼亞貴族和主教所居住的地方,是全城最容易防守的地方。主要景點包括該區的城牆、東正教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建於沙皇俄國政府期間,曾經擁有一個馬丁·路德的塑像)和塔林聖母主教座堂。

下城區

這一區算是歐洲保護地最為完好的老城鎮,並持續進行復修工作。區內的主要景點包括市鎮廣場(Raekoja plats)、市鎮城牆和高塔、及聖奧拉夫教堂(高124米)。


塔林歷史中心199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6 22:5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37:04 | 顯示全部樓層
芬蘭

芬蘭共和國是北歐國家,陸地上與瑞典、挪威和俄羅斯接壤。芬蘭亦是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

芬蘭又稱「千湖之國」,在瑞典國王埃里克九世1154年將基督教帶入芬蘭之後,兩國在700年間就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瑞典語一直是行政、教育機構的第一語言,而芬蘭語直到19世紀芬蘭民族主義高漲以及芬蘭的第一篇民族史詩《卡勒瓦拉》發表後才受到重視。

1808年在大北方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佔領,此後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助)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
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己決定命運,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芬蘭還是聖誕老人的故鄉。1927年芬蘭的兒童故事大王瑪爾庫斯在電台講故事時說,聖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芬蘭和蘇聯分界拉普蘭省的「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他的這種頗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獲得了世人認可,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在睡覺前將長筒襪掛在壁爐旁,然後帶着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聖誕老人晚上就會乘着馴鹿拉的雪橇,把聖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到孩子們的長筒襪裡。

除了藝術,芬蘭人還發明了桑拿浴,號稱芬蘭的國粹。芬蘭諺語說:先建桑拿,再搭房屋。桑拿是為數不多的進入世界語言範疇的芬蘭詞彙之一。芬蘭桑拿是一定完全用木材建造,其中一定包括蒸汽房、洗澡間和更衣室。芬蘭全國有不同大小桑拿上百萬間,平均每三個人就擁有一間桑拿房,密度是全球之冠。對到芬蘭旅遊的人來說,如果沒有洗過桑拿,就等於沒到過芬蘭


芬蘭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芬蘭堡

自西元12世紀開始芬蘭即成為瑞典和俄羅斯間的爭奪之地。芬蘭堡建於 250多年前,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要塞,建在赫爾辛基外海上的一串小島上。芬蘭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芬蘭最為著名的景點之一。

芬蘭堡由一位瑞典砲兵軍官奧科斯丁設計。1772年,他在靠近赫爾辛基附近的一系列島嶼上修建完成了一圈鍊式連接的防禦性城堡。但直到18世紀末,芬蘭堡的設計計劃才終於圓滿完成。後來隨著瑞典軍事力量的逐年衰退和俄羅斯帝國的逐日強盛,在1908年駐守芬蘭堡的瑞典軍隊向俄羅斯投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人率領的艦隊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砲擊,並最終奪取該城堡。

1918年芬蘭獨立後,芬蘭人重新收回了這座城堡並命名為芬蘭堡(現在芬蘭堡的瑞典語名字仍是“瑞典堡”);芬蘭國內革命期間,激進黨派和保守黨派之間發生激烈的大規模衝突,許多激進黨派的成員在失敗後被捕,並被監禁在芬蘭堡裡。今天的芬蘭堡已不再瀰漫戰爭的硝煙和血腥,取而代之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療養和居住的聖地。芬蘭堡一直被認為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它濃縮了整個芬蘭的歷史,這表現在每一座屋子中,最為明顯的是在建築風格上。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在這裡很協調。作為一座軍事建築,它在世界上是獨特的。

瑞典人在島上建設的砲台,城堡,軍營到現在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島上的船塢正在用傳統的技藝建造一艘古老的帆船,遊客們也可以親自參與其間。島上還有數十座博物館可供參觀,其中的洋娃娃和玩具博物館與城堡充滿硝煙的歷史形成有趣的對照。

1973年,芬蘭堡不再作為一個軍事基地,被轉交給非軍事部門管理。一個獨立的政府部門成立來負責管理芬蘭堡。作為當地社區的一部分,但芬蘭堡還是有它的軍事用途。現在芬蘭堡上空還是飄揚著戰旗或是燕尾型的芬蘭國旗。
芬蘭堡從來不只是赫爾辛基的一部分,它是城中之城。今天大約有700人住在島上,一半人在島上工作。芬蘭堡也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芬蘭海軍學院就位於其中的一座島上。


芬蘭堡1991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7 05:1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37:46 | 顯示全部樓層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位於歐洲西部,隔英倫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
法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因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法國亦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八國集團之一和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亦是《申根公約》的成員國。

法國最早的根源大約在10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根據843年《凡爾登條約》,東部的部分形成現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後來逐漸消亡的勃艮第公國,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
經歷過與英國交戰足足116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直到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
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
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拿破崙三世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創立,「帝制恢復」。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創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
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第三共和終於到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
在二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希政權」抗衡;抗戰其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雖然法蘭西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是亦在這兩次戰爭中損失慘重。
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憲法),推行「新憲法」(法國憲法),第四共和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民主制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始創立並執行半總統半議會民主制(雙首長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今天,法國站在歐洲,尋求在更多領域進行更密切合作的最前端。

首都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盧浮宮博物館和巴黎圣母院譽滿全球,香榭麗舍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街,其地上與地下交通四通八達、非常方便,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巴黎的標誌建築——埃菲爾鐵塔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恬靜的塞納河畔。

西南部城市波爾多釀酒歷史悠久,其葡萄酒馳名於世。特等“波爾多紅葡萄酒”列為世界葡萄酒“皇后”,一瓶百年陳酒在國際市場上可售3萬多美元。
法國的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其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


法國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文,1979年)
  • 沙特爾主教座堂(文,1979年)
  • 凡爾賽的宮殿和園林(文,1979年)(詳見下文)
  • 韋茲萊的教堂和山丘(文,1979年)
  • 韋澤爾峽谷的岩洞群(文,1979年)
  • 楓丹白露的宮殿(楓丹白露宮)和園林(文,1981年)
  • 亞眠主教座堂(文,1981年)
  • 奧朗日的古羅馬劇院和凱旋門(文,1981年)
  • 阿爾勒的古羅馬建築和羅馬式建築(文,1981年)
  • 豐特奈的熙篤會修道院(文,1981年)
  • 阿爾克-塞南的皇家鹽場(文,1982年)
  • 南錫的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卡里耶爾廣場和阿利揚斯廣場(文,1983年)
  • 加爾唐普河畔聖薩萬的教堂(文,1983年)
  • 科西嘉的吉羅拉塔灣、波爾托灣、斯康多拉自然保護區和皮亞納卡蘭切斯(自,1983年)
  • 加爾橋(古羅馬水槽)(文,1985年)
  • 斯特拉斯堡—大島(文,1988年)
  • 巴黎的塞納河畔(文,1991年)
  • 蘭斯的聖母主教座堂、聖雷米修道院和塔烏宮(文,1991年)
  • 布爾日主教座堂(文,1992年)
  • 阿維尼翁歷史中心(文,1995年)
  • 南運河(文,1996年)
  • 卡爾卡森設防城(文,1997年)
  • 比利牛斯山脈—珀杜山(自文,1997年,1999年)(與西班牙共有)
  • 法國境內的通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文,1998年)
  • 里昂的歷史古蹟(文,1998年)
  • 聖艾米倫區(文,1999年)
  • 比利時和法國的鐘樓(文,1999年,2005年)
    :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鐘樓(共30處)(1999年)-法國北部的鐘樓(共23處)、比利時讓布盧的鐘樓(2005年)(與比利時共有)
  • 敘利到沙洛訥間的盧瓦爾河流域(文,2000年)
  • 普羅萬中世紀集鎮(文,2001年)
  • 奧古斯特·佩雷重建的勒阿弗爾城(文,2005年)
  • 波爾多月亮港(文,2007年)
  • 佛邦要塞(文,2008年)
  • 新喀里多尼亞潟湖(文,2008年)

凡爾賽的宮殿和園林

凡爾賽宮是法國國王路易14世到路易16式間主要的皇室住所,經過數代建築師、雕刻家、裝飾家與園林建築師的不斷改進、潤飾,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王室官邸的第一代表作。

凡爾賽宮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但是,凡爾賽宮過度追求宏大、奢華,居住功能卻不方便。宮中沒有一處廁所或盥洗設備,連王太子都不得不在臥室的壁爐內便溺。路易十五極端厭惡寢宮,認為它雖然寬敞、豪華,卻不保暖。

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引起俄國、奧地利等國君主的羡慕仿效。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夏宮、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修建的美泉宮、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無憂宮、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海倫希姆湖宮都仿照了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


歷史
凡爾賽宮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森林和沼澤荒地。162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以1萬里弗爾的價格買下了117法畝荒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二層的紅磚樓房,用作狩獵行宮。

166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參觀財政大臣富凱的沃子爵府邸,為其房屋與花園的宏偉壯麗所折服,當時王室在巴黎郊外的行宮——聖日耳曼宮、凡塞訥宮、聖克魯宮等無一可以與其相比。路易十四憤怒他不盡職守之餘將富凱以「貪污」罪名投入巴斯第監獄,並命令沃子爵府邸的設計師勒諾特和著名建築師勒沃為其設計新的行宮。

16至17世紀的巴黎市民不斷發生暴動,在1648年至1653年還發生了兩次規模巨大的投石黨叛亂,所以路易十四決定將王室宮廷遷出混亂喧鬧的巴黎城。經過考察和權衡,他決定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建造新宮殿。為此徵購了6.7平方公里的土地。勒諾特在1667年設計了凡爾賽宮花園和噴泉,勒沃則在狩獵行宮的西、北、南三面添建了新宮殿,將原來的狩獵行宮包圍起來。原行宮的東立面被保留下來作為主要入口,修建了大理石庭院。

1674年,建築師孟莎從勒沃手中接管了凡爾賽宮工程,他增建了宮殿的南北兩翼、教堂、桔園和大小馬廄等附屬建築,並在宮前修建了三條放射狀大道。為了吸引居民到凡爾賽定居,還在凡爾賽鎮修建了大量住宅和辦公用房。為確保凡爾賽宮的建設順利進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內在全國範圍內禁止其他新建建築使用石料。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將法蘭西宮廷從巴黎遷往凡爾賽。凡爾賽宮主體部分的建築工程於1688年完工,而整個宮殿和花園的建設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隨即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並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在其全盛時期,宮中居住的王子王孫、貴婦、親王貴族、主教及其侍從僕人竟達36000名之多。在凡爾賽還駐紮有瑞士百人衛隊、蘇格蘭衛隊、宮廷警察、6000名皇家衛隊、4000名步兵和4000名騎兵。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眾挾至巴黎城內,凡爾賽宮作為王宮的歷史至此終結。在隨後到來的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中,凡爾賽宮被民眾多次洗掠,宮中陳設的傢具、壁畫、掛毯、吊燈和陳設物品被洗劫一空,宮殿門窗也被砸毀拆除。1793年,宮內殘餘的藝術品和傢具全部運往羅浮宮。此後凡爾賽宮淪為廢墟達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國王才下令修復凡爾賽宮,將其改為歷史博物館。


凡爾賽的宮殿和園林197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7 06:1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38:40 | 顯示全部樓層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是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和聯邦制國家,由16個邦組成,首都柏林。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德國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八國集團的成員國和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是當今世界強國之一。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按GDP計算)、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德國同時在科學技術的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人口超過8200萬,是現今歐盟成員國中人口最多的一個。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
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
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並由拿破崙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佈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打敗,撤退到萊茵河西岸,失去保護的聯盟內各邦國爲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聯盟正式解體。
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
1918年11日,德國革命成功後,威廉二世被迫退位,瑪共和國成立。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後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拉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占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併。翌年5月23日,合併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直至柏林牆倒塌,東德合併到西德。
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亞琛主教座堂(文,1978年)
  • 施派爾主教座堂(文,1981年)
  • 維爾茨堡宮的宮殿、花園和廣場(文,1981年)
  • 維斯聖地教堂(文,1983年)
  • 布呂爾的奧古斯都堡與獵趣園(文,1984年)
  • 希爾德斯海姆的聖瑪麗亞主教座堂和聖米夏埃爾教堂(文,1985年)
  •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伯多祿主教座堂和聖母教堂(文,1986年)
  • 漢薩同盟城市呂貝克(文,1987年)
  • 羅馬帝國的邊界(文,1987年,2005年)
    :英國的哈德良長城(1987年)-德國的上日耳曼-雷蒂安邊牆(2005年)(與英國共有)
  • 波茨坦(無憂宮)和柏林的宮殿和公園(文,1990年,1992年,1999年)
  • 洛爾施修道院和教堂(文,1991年)
  • 拉默爾斯貝格礦和戈斯拉爾古城(文,1992年)
  • 毛爾布龍修道院建築群(文,1993年)
  • 班堡城(文,1993年)
  • 奎德林堡的牧師會教堂、城堡和古城(文,1994年)
  • 弗爾克林根鋼鐵廠(文,1994年)
  • 梅塞爾坑化石遺址(自,1995年)
  • 科隆主教座堂(文,1996年))(詳見下文)
  •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文,1996年)
  • 艾斯萊本和維滕貝格的馬丁·路德紀念地(文,1996年)
  • 古典魏瑪(文,1998年)
  • 柏林的博物館島(文,1999年)
  • 瓦爾特城堡(文,1999年)
  • 德紹-沃利茨園林王國(文,2000年)
  • 修道院之島賴興瑙島(文,2000年)
  • 埃森的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區(文,2001年)
  • 萊茵河中上游流域(文,2002年)
  • 施特拉爾松德歷史中心和維斯馬歷史中心(文,2002年)
  • 不來梅的市政廳和羅蘭像(文,2004年)
  • 馬斯科夫公園/馬扎科夫斯基公園(文,2004年)(與波蘭共有)
  • 雷根斯堡古城(文,2006年)
  • 柏林的柏林現代住宅群落(文,2008年)
  • 德累斯頓易北河谷(2004年登錄,2009年除名)
  • 瓦登海(自,2009年)(與荷蘭共有)

科隆主教座堂

科隆主教座堂,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無爭議的標誌性建築物。157米高的鐘樓使得它成為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德式教堂(前兩位是西維爾主教座堂和米蘭主教教堂)。
它從13世紀中起建,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藝術史專家認為它完美地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和裝飾元素,

根據考古發現,教堂原址在羅馬帝國佔領時期是普通民居。從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起,在這個位置上開始建起了小規模的教堂。之後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主教座堂的前身。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場火災中幾乎毀壞殆盡。
三王聖龕
116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將「三王聖龕」(存放東方三博士的遺骨)贈給科隆大主教。由此,各地來科隆朝聖的信徒驟增,原先的老教堂難以承受。1225年開始,建造新教堂的計劃提上日程。
從雙塔眺望萊茵河
1248年8月15日,新教堂開土動工。建築為哥德式,由建築師以法國亞眠的主教座堂為藍本設計。之後建造工程時斷時續,1560年因為資金原因完全停工。於是,未完工的主教座堂統治了科隆的城市輪廓線300多年。
教堂雙塔
1842年9月2日,教堂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支持下重新開工。1880年,教堂在開工600多年之後終於按照最初的設計完工。157米高的雙塔使得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教堂中殿
科隆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壞,被炮彈擊中共約70次。尤其是北塔塔基,在戰後的幾十年裡都依靠臨時的磚結構加固才逃脫倒塌的命運。1948年在尚未完全修復的教堂里舉行了慶祝開工700周年的儀式。1956年重新對信徒開放。

科隆主教座堂1996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8 00:5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39:39 | 顯示全部樓層
希臘

希臘共和國,簡稱希臘,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南端。希臘被譽為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擁有悠久的歷史,並對三大洲的歷史發展有過重大影響。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幹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意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佔有製國家。
公元前2000年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
公元前12世紀以後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的“荷馬時代”。

從公元前8世紀初至前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繫日益密切,古時的希臘是由各城市組成的城邦治。希臘曾經被其城邦馬其頓領導。在亞歷山大三世的領導下,馬其頓王國滅亡了波斯帝國,希臘文化隨之傳播到埃及、中東和中亞地區,史稱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中政治與軍事上重要的城邦為:雅典、馬其頓、斯巴達和底比斯。
雖然在軍事上希臘在公元前168年被羅馬共和國完全征服,希臘文化卻反過來征服了羅馬人的生活。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希臘文化繼續主宰着東地中海,直到帝國被分裂成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本質上就是希臘化的。東羅馬抵禦了幾個世紀來自東西方的攻擊,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終被淪陷,鄂圖曼帝國也從此逐漸征服了整個希臘。

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21年,希臘人宣布獨立為止。1828年希臘獨立戰爭結束後,希臘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權。在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初,希臘不斷擴張領土,吸收鄂圖曼帝國內講希臘語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臘的版圖成了現在的樣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希臘又經歷了一次內戰。1949年內戰結束後的希臘宣布加入北約組織。1967年4月21日軍人發動政變,之後又宣布廢黜國王。塞浦路斯問題最終導致了軍人政權在1974年的垮台,一個民主共和國在1975年建立。1981年希臘正式加入歐盟。

希臘神話即口頭或文字上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包括如《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德》和《奧德賽》,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和《神譜》,奧維德的《變形記》等經典作品。神話談到諸神與世界的起源、諸神爭奪最高地位及最後由宙斯勝利的鬪爭、諸神的愛情與爭吵、神的冒險與力量對凡世的影響,包括與暴風或季節等自然現象和崇拜地點與儀式的關係。希臘神話和傳説中最有名的故事有特洛伊戰爭、奧德修斯的遊歷、、赫剌克勒斯的功績和俄狄浦斯的悲劇。

舊神譜記載了天地的起源,最初宇宙最老的神是混沌之神 卡俄斯(即「混沌」)。
新神譜系,諸神都居於奧林匹斯山上,宙斯推翻了父親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統治秩序有十二主神: (古羅馬神話大抵與之相對應,只是名稱有所變化,太陽系行星就是以之命名的。)
古希臘除了神的故事以外,還有許多半人半神的「英雄」的傳說。關於英雄的傳說,最為有名的是《荷馬史詩》中描述在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圍城、攻城而終於回國的種種故事,例如阿喀琉斯(在《伊利亞特》里出現)以及奧德修斯(《奧德賽》的主人公)。
對神的崇拜和祭祀,是古希臘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希臘城邦的統治者都聲稱自己是宙斯或別的神的子孫,神廟遍布希臘。

每年的1月末祭祀雅典娜,秋季則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另外還祭祀阿波羅等。每4年對宙斯有一次祭祀。自前776年開始,在對宙斯的祭典上所擧行的體育競賽,成爲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


希臘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巴賽的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文,1986年)
  • 德爾斐考古遺址(文,1987年)
  • 雅典衛城(文,1987年)
  • 阿索斯山(自文,1988年)
  • 邁泰奧拉(自文,1988年)
  • 塞薩洛尼基的古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築(文,1988年)
  • 埃皮達魯斯考古遺址(文,1988年)
  • 羅得島中世紀古城(文,1988年))(詳見下文)
  • 米斯特拉斯(文,1989年)
  • 奧林匹亞考古遺址(文,1989年)
  • 提洛島(文,1990年)
  • 達夫尼修道院、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和希俄斯的新修女院(文,1990年)
  • 薩摩斯島的畢達哥利翁和赫拉神殿(文,1992年)
  • 韋爾吉納考古遺址(文,1996年)
  • 邁錫尼考古遺址和梯林斯考古遺址(文,1999年)
  • 帕特莫斯島的科拉歷史中心及聖約翰修道院和天啟洞穴(文,1999年)
  • 科孚島上的科孚老城(文,2007年)

羅得島中世紀古城

羅得島是愛琴海上的一個島嶼,位於佐則卡尼薩群島的最東端,它也是該群島的主島和希臘所轄最東的島嶼。羅得島是愛琴地區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相當古老的關於忒爾喀涅斯的神話。品達的詩中稱羅得島是太陽神赫利俄斯和女神羅得結合的產物。在希臘化時期,這個島嶼的鼎盛時期,人們豎立起一個巨大的太陽神鵰塑,成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十字軍東侵期間,聖約翰騎士團佔領了該島,並改名為「羅得島騎士團」,成為了島嶼歷史上重要的存在,他們在島上留下了許多中世紀的建築。上城的騎士團長宮殿(Palace of Grand Master)、大教堂(Great Hospital)和騎士軍團街(Street of the Knights)是舊城中最豪華壯觀的哥德式建築群;下城混和了許多清真寺、土耳其澡堂、猶太教堂,體現了哥德式與鄂斯曼建築風格的一種和諧的融合。羅得島以它的文學氣質和獨特的歷史內涵無愧為愛琴諸島中的一顆明珠。

傳說
照希臘神話羅得島產於海中。波塞冬是島的保護人,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女兒海仙女羅得照管羅得島。
宙斯在分封他的領域的時候太陽神赫利俄斯正在巡視天穹,普照大地,因此宙斯將他忘了。赫利俄斯回到奧林匹斯山的時候宙斯本來打算重分他的領域,但是赫利俄斯對宙斯說,宙斯只要將他在巡視天穹的時候看到的一座美麗的小島分給他,他就滿意了。赫利俄斯以海仙女羅得命名了這座島,因為他愛上了這位海仙女。
後來赫利俄斯與羅得結婚,兩神有七個兒子,其中的長子又有三個兒子,而這三個兒子則分別建立了島上最古老的三座城市。

歷史
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羅得島上定居了。青銅器時代(約前2800年至前2000年)島上已經有相當大的居民點了。前16世紀米諾斯人在島上定居,前15世紀亞該亞人在島上定居,前11世紀多里安人來到島上,他們在島上建立了今天最古老的三座城市,使得羅得島的地位大增。羅得島上的城市與科斯島以及小亞細亞的城市庫尼多斯和哈利卡納蘇斯聯盟組成了多里安海上城市同盟。
前408年羅得島上的三座城市合併,在島的北端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即今天的羅得市。一個世紀後這座新城市就已經超過雅典成為希臘最大的商城了。

羅得島上的太陽神鵰塑高34米,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前227年它被地震摧毀。
在馬其頓對希臘的戰爭中羅得島站在腓力二世的一邊。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羅得島重新獲得獨立。
羅馬帝國分裂後羅得島屬於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曾兩次短期佔領羅得島。1097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十字軍攻佔羅得島。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羅得島歸屬威尼斯,後來又回歸與熱那亞聯盟的拜占庭。
1306年熱那亞將羅得島賣給了聖約翰騎士團。騎士團抵擋了多次穆斯林的進攻。1522年蘇萊曼一世率領奧斯曼帝國軍隊圍攻羅得島,在數月的圍攻中土耳其艦隊不斷炮擊羅得島上的要塞,最後騎士團投降,並於1523年元旦離開羅得島。

意大利統治時期從1912年持續至約1943年,在這段時間裡在羅得市港口入港處樹立的公鹿和母鹿的像成為羅得島的新的象徵。傳說這兩個像位於太陽神鵰塑的原址。意大利人在島上還建造了許多街道和建築物。本來被摧毀的王宮也是這時重建的。
直到1947年羅得島才與佐則卡尼薩群島的其它島嶼被併入希臘。



羅得島中世紀古城1988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9 06:26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梵蒂岡

梵蒂岡城國,前身為教皇國,是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與內飛地國家,為羅馬天主教會中央政府以及聖座的所在地。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也是全球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
梵蒂岡自1929年開始被拉特朗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是教宗的駐地所在。城內設有教廷大部分的國家機關,故一般皆將「梵蒂岡」與「教廷」一詞畫上等號。

雖然教廷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條文,但以意大利語最為常用。在過去,梵蒂岡常以意大利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一直到意大利加入歐元區為止。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卻擁有着世界性的影響力。

梵蒂岡,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
早在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
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體型態的「教宗國」,範圍廣及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意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教廷於意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更成立了意大利王國。
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意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准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

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掌握意大利政權後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朗條約》,意大利承認教廷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此條約正式解決了教廷與意大利政府間多年的困擾。
2009年1月1日,梵蒂岡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廢除拉特朗條約,不再自動採納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聖伯多祿廣場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點,隨着教堂鐘聲響起,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教堂樓頂正中窗口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瑪索庭院(Cortile di San Damaso)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念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值得留意的是,遊客不得穿着背心、短裙、熱褲、短褲或涼鞋進入梵蒂岡城參觀。


梵蒂岡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梵蒂岡城

梵蒂岡城是天主教國家最神聖的地區之一,是偉大的歷史見證,也是天主教神聖精神進程的見證。在這個小小的國境內它是唯一一處聚集了大量藝術和建築傑作的寶地。在城的中心位置坐落著聖伯多祿巴西裏佳風格的教堂,教堂裝飾著雙柱廊,正面環繞著與宮殿和花園毗鄰的廣場。這座巴西裏佳風格的教堂矗立在聖徒聖伯多祿(彼得)的陵墓上,是天才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和馬德爾納的共同成果。聖伯多祿大殿是羅馬市的四座特級聖殿之一: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
聖伯多祿廣場

聖伯多祿大殿,也譯為聖伯多祿教堂、聖彼得教堂或聖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的主要大殿。它建於1506年至1626年,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之一。它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和馬德爾納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5座紫銅大門最右邊的一座為「聖門」,只有每隔25年一次的「大赦年」才由教宗開啟。
聖伯多祿大殿


宗座宮殿,又稱梵蒂岡宮、使徒宮、神聖宮殿,是天主教教宗在梵蒂岡城的官邸所在。
宗座宮殿


梵蒂岡博物館收藏許多古羅馬時代的雕像以及歷代名家的繪畫雕塑,如拉斐爾、達文西、秀拉、馬諦斯、雷諾瓦、梵谷、畢卡索等多位大師的藝術珍品,其中著名的有「拉奧孔祭司」與「阿波羅雕像」。
博物館
博物館出口的螺旋樓梯

西斯汀禮拜堂是紅衣主教團舉行教宗選舉及其他主教、教宗的宗教儀式的場所,原建於1475年~1481年間。西斯汀禮拜堂是歷任教宗舉行特殊宗教儀式的場所,更是樞機主教團舉行秘密會議選舉新任教宗的地點,西斯汀禮拜堂的規模雖然不大,卻享有高知名度以及崇高的歷史地位。公元1487年完工的西斯汀教堂,因為是教宗西斯汀四世聘請工程師杜爾齊修建的,因而以西斯汀為名。西斯汀教堂之所以名揚全球,另外一個原因是,教堂裡有兩幅由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所創作的壁畫傑作,分別是,天花板上的【創世紀】以及祭台後方牆壁上的【末日審判】。
西斯廷禮拜堂


梵蒂岡城地圖


梵蒂岡城198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2 06:4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1:32 | 顯示全部樓層
匈牙利

匈牙利共和國,簡稱匈牙利,中國古稱馬扎兒,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

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游牧民族──馬扎爾游牧部落,
公元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
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
公元1000年,聖·伊斯特萬國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國家。
15世紀下半葉馬嘉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牙利歷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
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
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鬥爭。
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
1867年與奧地利組成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同年8月被帝國主義干涉者聯合武裝進攻所顛覆,恢復了君主立憲政體,開始了霍爾蒂的法西斯統治。
1941年,匈牙利加入德─意─日軸心國集團,1944年德軍佔領匈牙利。
1945年4月蘇聯紅軍在匈牙利人民配合下解放了匈全境,1946年2月宣布廢除帝製成立匈牙利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並頒布憲法。
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十月事件。匈牙利人民對蘇聯的控制和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反抗,布達佩斯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群眾示威遊行,隨後演變為流血衝突。 10月24日和11月4日,蘇聯兩次派兵鎮壓 。
1989年10月23日,根據憲法修正案,決定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稱匈牙利共和國。
1999年底通過王冠法,並成立以總統為首的王冠委員會。


匈牙利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布達佩斯,包括多瑙河岸、布達城堡地區和安德拉希大街(文,1987年,2002年)
    :布達佩斯,多瑙河岸和布達城堡地區(1987年)-安德拉希大街和地鐵(2002年)
  • 霍洛克古村落及其周圍地區(文,1987年)
  •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和斯洛伐克的喀斯特地貌(自,1995年,2000年)(與斯洛伐克共有)
  • 蓬農豪爾毛的千年本篤會修道院及其自然環境(文,1996年)
  • 霍爾托巴吉國家公園—匈牙利大平原(文,1999年)
  • 佩奇的早期基督教墓地(文,2000年)
  • 費爾特湖/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文,2001年)(與奧地利共有)
  • 托卡伊葡萄酒產地歷史文化景觀(文,2002年)(詳見下文)

托卡伊葡萄酒產地歷史文化景觀

托卡伊葡萄園生動得表現了該地區低山河谷地帶歷史悠久的葡萄酒釀造傳統。葡萄園體系繁雜龐大,包括葡萄園,農場,村莊,小城鎮,還有歷史遺留下來的網絡般的地下酒窖,完好表明了三個世紀以來,著名的托卡伊葡萄酒的每個釀造過程和其質量,生產都在嚴格的管理和控制下。

說到葡萄酒,匈牙利可以說是巴爾幹地區和東歐諸國中最引人注目的葡萄酒生產國。匈牙利葡萄酒在世界上小有名氣,尤其是托卡伊葡萄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葡萄酒之一,而生產這種葡萄酒的托卡伊鎮則是眾多“匈牙利葡萄酒鄉”中最耀眼的明珠。托卡伊位於布達佩斯東北部,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使這裡自十六世紀中葉起就成為世界上最卓越的甜白葡萄酒“托卡伊阿蘇”的產區。
托卡伊酒廠管理人員:“有關這種葡萄酒生產的一個有意思的方面是,我們採用貴黴菌的方式來生產最佳葡萄酒,使它有特殊的香味。貴黴菌是一種真菌,它生長在花草中,在葡萄成熟時它可以促進葡萄香味的富集,並增加糖分控制酸度。這一地區最好的葡萄酒我們叫它阿蘇,當然,我們也生產其它葡萄酒如乾白葡萄酒等。“

這裡的山麓地帶具備優質葡萄酒釀製用葡萄生長的自然條件:特有的沙性土壤,典型的大陸型氣候。

托卡伊阿蘇葡萄酒酒味甜潤醇美,琥珀色的酒液晶瑩剔透,是匈牙利的“國酒”,也是匈牙利人最為珍視的民族品牌。這種葡萄酒是用留在葡萄藤上任其腐爛的富爾民特(Furmint)葡萄和哈斯萊威路(Harslevelu)葡萄兩者結合釀造而成,這兩種葡萄一經結合,能釀成世界為數不多的幾種神奇葡萄酒之一。

葡萄酒產區充分展示了匈牙利東北部葡萄酒生產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整個托卡伊地區既是葡萄和葡萄酒的產區,同時也是自然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遊覽勝地。這裡從 12世紀就開始人工種植葡萄,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葡萄種植園和葡萄酒加工地。但直到奧匈帝國時期,這裡釀製的托卡伊葡萄酒才真正在歐洲流行起來。在這裡,從種植園,農舍,酒窖到教堂,全部被保護起來。托卡伊地區每年都舉辦葡萄節,品酒會等民間活動,形成了極具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


托卡伊葡萄酒產地歷史文化景觀2002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2 01:4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2:15 | 顯示全部樓層
冰島

冰島共和國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格陵蘭島和英國中間,首都雷克雅未克。地理概念上,冰島經常被視為是北歐五國的一份子。今日的冰島已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已開發國家。

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凱爾特人在第9和10世紀間移民到冰島之前,冰島是除紐西蘭以外世界上最後一個無人居住的大島。冰島以公元93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議會而自豪,雖然這一議會此後並未運行多久。

冰島保持了300年的獨立,隨後被挪威和丹麥統治。
1874年,丹麥政府給予冰島有限的自治,1918年,丹麥與冰島簽訂聯合法案,丹麥承認冰島王國為丹麥王國附屬的主權國。自此,冰島在內政方面進一步獲得了類似於保護國的獨立和主權,外交和國防方面丹麥仍保留權力。
1940年,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佔領丹麥,冰島議會宣布冰島政府從丹麥國王收回冰島外交及其他事務的權力。同年英國佔領了中立的冰島,次年美軍接替英軍駐守島上。丹麥國王繼續保持法律上的統治直到1944年冰島共和國建立。

新的共和國是北約的成員國,並於1949年和美國簽訂了防衛冰島的協議。根據這一協議,美國在基夫拉維克設有軍事基地,一直到2006年9月底美軍單方面撤出。到目前為止冰島還沒有自己的軍隊。
2007年4月,冰島再與挪威和丹麥達成防務合作協議。由挪威、丹麥兩國負責在和平時期,提供軍事保護冰島的防務安全。

冰島上多火山,以「極圈火島」之名著稱,共有火山200至300座,有40至50座活火山。1963年至1967年在西南岸的火山活動形成了一個約2.1平方公里的小島。冰島溫泉的數量是全世界之冠,全島約有250個鹼性溫泉,最大的溫泉每秒可產生200升的泉水。

2008年冰島面臨金融危機。在過去一年內,冰島貨幣對歐元的匯率大跌8成。9月30日,接管了全國第三大銀行。10月7日,更接管了全國第二大銀行-冰島國家銀行(Landsbanki Islands)。冰島國會並且緊急立法減低金融危機的衝擊。因為這些銀行的資產是冰島140億歐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倍,冰島可能要面對銀行破產。總理蓋爾·哈爾德曾發出警告冰島正面臨「全國破產」的危機。
2008年10月10日,冰島被作為一件「景色優美、野生動物可人,但財政狀況需要修理,買主需親身領取」的拍賣品被放上eBay網站拍賣。99便士的底價在不久後便飆升至1000萬英鎊。


冰島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文,2004年)
  • 敘爾特塞火山島(自,2008年)(詳見下文)

敘爾特塞火山島

敘爾特塞(Surtsey)是冰島外海的一座火山島,也是冰島的最南端。它是因海面下130公尺火山爆發而形成,於1963年11月14日突出海面。火山噴發一直持續到1967年6月5日,島的面積也達到最大值2.7平方公里。之後,由於風和波浪的侵蝕,導致島逐漸變小,到了2002年,其面積為1.4平方公里。
島名來源於北歐神話中的巨人史爾特爾(Surtr),是一位火神。

1963年11月14日早晨,一艘漁船在冰島的韋斯特曼群島外巡弋。突然,船長和船員感到他們的船在搖擺,象是遇到了漩渦一樣。在南面遠處,船長發現洋面上冒起了黑煙。他還以為可能是某條船著了火,便用望遠鏡瞄準觀察。結果他看到那黑煙柱原來是火山在噴發。一個新島嶼正在他眼前誕生。這個島嶼將用北歐傳奇中的一個巨人的名字命名為敘爾特塞。

敘爾特塞島誕生於激烈動盪之中。幾天前,海面下的一座火山把水面下425英尺深處的洋底岩石撕裂開來。火山噴發出可怕的氣體和固體。一個島嶼的基底便開始在洋底形成。現在,火山噴出的氣體和蒸氣升到數千英尺的高空。由火山灰和火山岩燼的微粒 - 科學們稱之為火山碎屑 - 形成的黑煙柱沖向數百英尺的高空。

到第二天清早,這塊新土地已上升到水面以上33英尺高。四天之後,它已有200英尺高,2000英尺長了。。
敘爾特塞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這時不聲不響地開始了。在數月的煙火噴發之後,由鳥類,魚類和水流衝來種子創造的奇蹟給敘爾特塞帶來了生命。來自深海的一種生物開始在多沙的海灘上蠕動。一種植物在石縫中生長起來。

到1967年夏天,其他植物也扎下了根,新生成的峭壁懸崖上,到處都有鳥兒在活動。甚至人類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去處。島上有一座小屋,供來自許多國家的科學家用。科學家們乘坐小型飛機飛來飛去。他們將繼續進行觀察,看看世界究竟是怎樣永不停息地進行再創造的。


敘爾特塞火山島2008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2 03:16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3:21 | 顯示全部樓層
愛爾蘭

愛爾蘭是一個歐洲國家,歐盟成員國之一,位於歐洲西北海岸的愛爾蘭島,約佔該島南部的5/6面積。剩餘東北部的1/6面積屬於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即英國),稱為北愛爾蘭。憲法規定國名為愛爾蘭,但是這個名字在外交上有時候有爭議,法定以愛爾蘭共和國來敘述國家。因此,愛爾蘭共和國與電視新聞中經常出現的暴力衝突頻頻的北愛爾蘭是有所不同的。

愛爾蘭為北美通向歐洲的通道。愛爾蘭人屬於凱爾特人,是歐洲大陸第一代居民的子嗣。它有5000多年曆史,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
儘管愛爾蘭也有自己的語言——蓋爾語,但它卻是歐洲除英國之外唯一一個英語國家。愛爾蘭共和國於1992年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是個和平寧靜的國家。

公元前3000年歐洲大陸移民開始定居愛爾蘭島。
公元432年,聖帕特里克到此傳播基督教及羅馬文化。
12世紀進入封建社會。
1169年遭英國入侵。
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確立對愛的統治權。
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
1800年簽訂愛英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被英國完全吞併。
1845-1849年發生愛爾蘭飢荒,大約有100萬愛爾蘭人不是餓死,便是病死。還有100萬人逃到英格蘭、北美或澳大拉西亞(一般指澳大利亞、新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棗譯註)。這200萬人只佔1845年愛爾蘭人口的四分之一。
1916年都柏林爆發抗英的“復活節起義”。隨著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英國政府同愛爾蘭於1921年12月簽訂了英愛條約,允許愛南部26個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郡(現北愛爾蘭)仍歸英國。
1937年,愛爾蘭憲法宣布“自由邦”為共和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議會通過法律,宣布脫離英聯邦。
1949年4月18日,英承認愛獨立,但拒絕歸還北部6郡。愛爾蘭獨立後,愛爾蘭歷屆政府均把實現南北愛爾蘭統一作為既定政策。
1955年加入聯合國,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即現在的歐洲聯盟)。愛爾蘭歷屆政府一直致力於愛爾蘭和平統一,同時與英國合作解決北愛爾蘭暴力衝突問題。
2005年9月,國際獨立委員會宣布,愛爾蘭共和軍已完全解除武裝,加入和平進程。
愛爾蘭於1949年4月宣布成立共和國之後,自動退出了英聯邦。 (英聯邦於1950年才更改規則,允許印度以共和國的身份留在英聯邦之內。)雖然愛爾蘭並沒有重新申請加入英聯邦,但是它保留了許多成員國的權利,如:愛爾蘭公民在英國享有所有英國公民權利,包括參選英國國內選舉和參加英國軍隊的權利。


愛爾蘭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博因河河曲考古遺址(文,1993年)
  • 斯凱利格米高島(文,1996年)(詳見下文)

斯凱利格米高島

斯凱利格•米高島十位於愛爾蘭西南部20千米的一座僅 0.17平方千米的遠海孤島,距艾維爾半島西端的博拉斯角11.5千米。大約在公元7世紀,一座隱修院就高高地矗立在孤島陡峭的山坡上了;修道院教士在此與世隔絕地生活了兩個世紀。如今,這裡已成了一處朝聖地,愛爾蘭大文豪蕭伯納也曾慕名前來遊覽。這座修道院反映了基督教初期地建築風格,為歐洲現存最古老地修道院之一。它展示了最早的愛爾蘭基督教徒們遠離塵世,在非常艱苦的環境裡生存的場景。由於斯凱利格•米高島與陸地隔絕的緣故,致使人們直到現在都難一窺究竟,這也使得修道院得到了特別的保護。

修道院的創建
公元500 - 1000年,歐洲經歷了黑暗時代,北歐蠻族入侵英倫各島,到處搶掠,焚燒書籍。
公元7世紀,教士聖菲奧南為保護文化遺產,在今愛爾蘭斯凱利格•米高島陡峭的山坡上興建了一座修道院,教士們避居島這個荒島上,費盡心力抄寫經卷。
公元950 - 1050年,修道院建起了一座以聖米高爾為守護神的教堂。如今,這個修道院及其教堂完好地保存了1400年以前它最初修建時的風貌。修道院沒有變成人們每年朝聖的目的地,但有永久居民。

修道院建築物
早期基督教提倡禁慾生活方式的實踐由島上的愛爾蘭基督教徒進行了。修道士居住的石造小屋健在幾乎垂直的陡峭牆壁之上。房屋形如蜂窩,沿凹凸不平的岩地而建,沒有絲毫修飾的痕跡,唯有十字架顯示出這是座基督教建築。此外,原來的修道士使用大約 500塊石頭修建了一條石階路,它一直通向夾於兩座山峰之間被稱作“基督的馬鞍”的“鞍部”地區。斯凱利格•米高島上最高的一座山峰頂部有一塊具有歷史意義的刻有十字架的紀念石。中世紀的朝聖者在訪問修道院後,通常親吻石頭以示虔誠。


斯凱利格米高島1996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2 04:3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4:23 | 顯示全部樓層
意大利

義大利共和國簡稱:義大利,主要由靴子型的亞平寧半島和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大島西西里島和薩丁島組成。其領土包圍着兩個袖珍國——聖馬力諾和梵蒂岡。首都羅馬,1870年義大利王國遷都至此。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

意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意大利意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意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意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 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 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 1861年成立王國。 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意大利王國。 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意大利共和國”。

義大利的歷史,在地中海地區,不論從文化或社會發展角度都佔據着最重要的地位。這一地區有着重要的史前時期人類活動的記錄。據古代神話,羅慕路斯——傳說他和孿生兄弟雷穆斯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大希臘。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意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埃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埃特魯里亞城。義大利的發展亦即是羅馬帝國的興衰。

中世紀時,由於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隨著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變成以城邦發展為主體,教廷在中世紀對義大利以至全歐洲有着長遠的影響。15世紀末,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斯的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確定了近現代歐洲思想和藝術的根基。文藝復興令義大利地區雲集著各種有專能的學者,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伽利略等文化與科學巨匠對人類文化的進步作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貢獻。多個城邦的經濟蓬勃,每個富甲一方的義大利富商成為當地的大地主。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義大利各個城邦國都被法國拿破崙征服,組成一個義大利王國,拿破崙兼任國王。這是現代史上義大利的第一次統一。但這個王國沒有維持多久。當拿破崙在1815年戰敗投降後,歐洲列強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義大利王國被瓦解,回復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多個城邦國。
1861年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合併成為義大利王國。除了教宗國因為受法國保護下仍然在中部存在外,義大利半島已見統一。
1870年9月20日,羅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這也標誌着義大利統一的完成。教廷被迫在梵蒂岡成為被義大利領土完全包圍的一個獨立國家。統一後的義大利漸漸湧現殖民主義意識。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向同盟國宣戰,在沒有積極參戰的情況下成為戰勝國,取得東非和巴爾幹半島部份土地。
1922年,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當選總理,掌握了政權。 1935年義大利佔領埃塞俄比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與納粹德國以及日本結盟,成為軸心國的一員。
1943年,反對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王發動政變,逮捕了墨索里尼,並加入同盟國集團,與軸心國作戰。
1946年6月2日,一份關於結束君主制政體的備忘錄標誌着義大利共和國的誕生。
1948年1月1日,新憲法生效。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歐盟成員國,更是八國首腦高峰會議的始創成員。雖然當今歐洲強國為法國和德國,但是義大利亦有積極地參與西歐政經一體化的進程。
1992年一些著名的反黑手黨法官被暗殺之後,意大利果斷地展開了打擊西西里黑手黨的鬥爭。

義大利國家足球隊曾四次奪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分別是1934年,1938年,1982年,2006年。僅次於巴西。義大利足球素以頑強的防守見長。
義大利有高水平的足球聯賽,彙集眾多豪門俱樂部與頂級球星。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享有「小世界盃」的美譽。
義大利的飲食文化獨具特色,聞名的義大利食品有比薩餅、意式麵食、意式咖啡、調味飯等。


意大利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瓦爾卡莫尼卡岩畫(文,1979年)
  • 聖母感恩教堂和多明我會修道院以及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文,1980年)
  • 羅馬歷史中心、羅馬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梵蒂岡管轄建築和城外聖保祿大殿(文,1980年,1990年)(詳見下文)
    :-梵蒂岡管轄的羅馬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建築和城外聖保祿大殿(1990年)(與梵蒂岡共有) (詳見下文)
  • 佛羅倫斯歷史中心(文,1982年)
  • 比薩主教座堂廣場(文,1987年)
  • 威尼斯及其潟湖(文,1987年)
  • 聖吉米尼亞諾歷史中心(文,1990年)
  •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文,1993年)
  • 維琴察城和威尼托地區的帕拉第奧風格別墅(文,1994年,1996年)
  • 阿達的克雷斯皮(文,1995年)
  • 文藝復興城市費拉拉及其波河三角洲(文,1995年,1999年)
  • 那不勒斯歷史中心(文,1995年)
  • 錫耶納歷史中心(文,1995年)
  • 蒙特堡(文,1996年)
  • 拉韋納的早期基督教建築(文,1996年)
  • 皮恩扎城歷史中心(文,1996年)
  • 阿爾貝羅貝洛的楚利建築(文,1996年)
  • 卡塞塔的18世紀皇宮以及園林、萬維泰利水道和聖萊烏喬建築群(文,1997年)
  • 阿格里真托考古區(文,1997年)
  • 龐貝考古區、赫庫蘭尼姆考古區和托雷安農齊亞塔考古區(文,1997年)
  • 帕多瓦植物園(文,1997年)
  • 摩德納的主教座堂、市民塔和大廣場(文,1997年)
  • 阿馬爾菲海岸景觀(文,1997年)
  • 韋內雷港、五鄉地和群島(文,1997年)
  • 薩伏依皇家建築(文,1997年)
  • 巴魯米尼的蘇努拉西石頭建築(文,1997年)
  • 卡薩爾的羅馬別墅(文,1997年)
  • 阿奎萊亞的考古區和主教座堂(文,1998年)
  • 奇倫托和迪亞諾河谷國家公園及帕埃斯圖姆考古遺址和韋利亞考古遺址以及切爾托薩-迪帕杜拉(文,1998年)
  • 烏爾比諾歷史中心(文,1998年)
  • 蒂沃利的哈德良別莊(文,1999年)
  •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教堂和其他方濟各會建築(文,2000年)
  • 維羅納城(文,2000年)
  • 伊奧利亞群島(自,2000年)
  • 蒂沃利的伊斯特別墅(文,2001年)
  • 東南西西里諾托谷地的晚期巴洛克風格城鎮(文,2002年)
  • 皮埃蒙特和倫巴第的聖山(文,2003年)
  • 切爾維特里和塔爾奎尼亞的伊特魯里亞墓地(文,2004年)
  • 瓦爾道爾契亞(文,2004年)
  • 錫拉庫薩和潘塔立克石墓群(文,2005年)
  • 熱那亞的新街和羅利宮殿體系(文,2006年)
  • 雷塔恩鐵路(與瑞士共有) (文,2008年)
  • 曼圖亞和薩比奧內塔(文,2008年)
  • 多洛米蒂山(自,2009年)

羅馬歷史中心

羅馬有25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當地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和古蹟,當中有古羅馬遺蹟,亦有1920至1940年代興建具有法西斯風格的建築。面積佔現在羅馬市的40%,從高空俯瞰該中心,羅馬古城猶如一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7座山丘上,珍貴的古蹟和古建築比比皆是。羅馬歷史中心區,城內教庭管轄區和聖保羅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198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位於羅馬奧勒利安城牆內,是當今一國首都內完美保存古城建築及佈局結構的典範。
古城牆
羅馬是意大利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約在公元前510年成為羅馬共和國首都。
公元前1世紀廢除共和之後仍為羅馬帝國首都。這時城市文化和建築大為發展,興建了許多神廟,教堂,廊柱,凱旋門,紀功柱和競技場。
4世紀時它又是西羅馬帝國都城。
756年-1870年是教皇國首都。
14-15世紀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藝術,建築,文化和經濟再次得到發展。
1870年意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王國首都。

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跡,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從幾乎保存完好的萬神廟(始建于公元前27年,118年至128年重建)——地中海古代文明唯一保留下來的園頂建築,到宏偉的羅馬斗獸場(完工於80年)——古代最大的圓形露天劇場,是角鬥士角斗和其他表演的舞台,整個城市到處可見由著名藝術家建造的宏偉歷史建築、廣場、噴泉和方尖碑。

萬神廟(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


羅馬競技場(Colosseo)由維斯帕先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凄慘悲壯的角鬥,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在羅馬城內除了古城牆,還遺留下來多座凱旋門、城堡宮殿、大型廣場和教堂。羅馬論壇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于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位於其間。聖天使城堡曾是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羅馬論壇
君士坦丁凱旋門
聖天使城堡

其他著名的建築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建于1732年至1762年),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着眼睛背對着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和威尼斯廣場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特萊維噴泉
西班牙廣場

聖保祿大殿 梵蒂岡管轄的羅馬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建築和城外聖保祿大殿(1990年)(與梵蒂岡共有)
城外聖保祿大殿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建立,而這座教堂就建於聖保羅埋葬地的上方。在386年,狄奧多西一世下令擴建這座教堂。在五世紀時,城外聖保祿大殿甚至比舊聖伯多祿大殿還大。此外,在教宗額我略一世的統治下(590年至604年),這座教堂再度擴建。在這時期,有兩座修道院在這座教堂附近。

在937年,聖奧多來到羅馬時,斯波萊托的艾伯里克二世邀請修道院及教堂到他聚會去。當時,教宗額我略七世為修道院院長。就在那時候,阿馬爾菲的潘達萊奧內向人們展示了教堂的青銅門(出自君士坦丁堡的藝術家之手)。而修道院優美的迴廊就於1220年至1241年間建造。

在1823年7月15日,一位工人的疏忽引起了一場大火,城外聖保祿大殿在這場大火中幾乎被完全破壞,並於1840年重開。此外,很多國家在重建時都提供了幫助:埃及的副總督送了許多由雪花石膏製成的柱子,俄羅斯皇帝送了珍貴的孔雀石及青金石,而教堂的正面就由意大利政府完成。


羅馬歷史中心、梵蒂岡管轄建築和城外聖保祿大殿(1980年,1990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2 06:4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5:12 | 顯示全部樓層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共和國,簡稱拉脫維亞是一個位於東北歐的國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於1991年獨立。在2003年9月20日經由全國性的公投,拉脫維亞人投票決定加入歐盟,其會員國身份自2004年5月1日起生效。拉脫維亞並在2004年3月29日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公元前9000年,在拉境內出現最早的人類活動,屬歐羅巴人種。
公元5世紀出現階級社會。
10—13世紀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國。
12世紀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軍侵占,後歸屬德利沃尼亞政權。
1583年至1710裡加市中心自由廣場的“祖國與自由”紀念碑年,先後被瑞典、波蘭-立陶宛公國瓜分。
17世紀初形成了拉脫維亞民族。
1710年至1795年,被沙皇俄國占領。  
1918年宣布獨立。
1920年初,政權被民族資產階級奪取,並於1922年2月16日在拉脫維亞宣告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成立。
1934年5月,法西斯分子在拉脫維亞發動政變,建立了軍事獨裁。
1939年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規定,拉脫維亞劃歸蘇聯版圖。
1939年10月5日,蘇聯政府與拉脫維亞簽訂了友好條約。
1940年6月,蘇軍根據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秘密補充議定書進駐拉,建立蘇維埃政權,同年7月21日,成立了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5日被併入蘇聯。
1941年夏,希特勒進攻蘇聯並佔領拉脫維亞。
1944年至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拉脫維亞全境,拉重新併入蘇聯。
1990年2月15日,拉脫維亞通過恢復國家獨立的宣言,2月27日恢復它以前的國旗、國徽和國歌。5月4日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正式通過“獨立宣言”,並改國名為拉脫維亞共和國。
1991年8月22日,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拉脫維亞共和國恢復獨立。同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其獨立,9月17日,拉脫維亞加入聯合國。
2009年1月14日,由於經濟危機,引起民眾對政治不滿,以及對經濟苦難的高呼,在首都裡加,引發了大規模暴力示威活動。


拉脫維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里加歷史中心

里加是拉脫維亞的首都,也是3個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中最大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里加又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的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里加在中世紀時也是漢薩同盟的一個主要中心,它同中歐和東歐的貿易在西元十三至十五世紀達到繁榮,儘管大部分的早期建築受到火災和戰爭的破壞,它中世紀中心的城市建築仍然反映了這種繁榮;西元十九世紀里加成為了重要的東歐經濟中心,中世紀城鎮中心與市郊結構成熟,風格從開始的古典木制建築轉入新藝術Jugendstil風格,因此里加被認為是歐洲最精美的新藝術Art Nouveau建築風格的中心能與其媲美的城市只有維也納、布拉格和巴塞隆納。
聖瑪麗亞大教堂
今天的里加分作新城區和舊城區兩部份,城堡、教堂、民族公園等均聚集在舊里加﹔而新里加則是較現代化的區域,高樓大廈、購物中心等林立。舊城區面積只有五十公頃,青石鋪成的小路雖狹窄曲折,但四通八達,有著中古時代特徵的建築隨處可見,步入老城恍如時光倒流回中世紀。里加歷史紀念區包括六個著名的遺址,遺址包括聖瑪麗亞大教堂、磚制圓頂屋、聖彼得教堂、聖雅各教堂、聖約翰教堂、火藥塔、瑞典門、里加城堡以及博物館和藝術畫廊。

圓頂聖瑪麗亞大教堂,這個歷史性紀念物是古老的里加鎮的象徵,經過幾次重建現在的建築包含了不同風格的建築風格。教堂高一百四十公尺的尖頂一度是這個城市最高的標記,是八世紀重建之後,尖塔被改建成現在高九十公尺的樣子;圓頂教堂的著名的管風琴製作於西元一八八四年,德國工匠為教堂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管風琴,整座琴有二十六個風箱、六七一八枝風管組成,除管風琴外,教堂的彩繪玻璃,同樣出自慕尼黑名家手筆,顏色細膩畫功獨到,稱得上是藝術的結晶品。


聖雅各教堂是里加的古老教堂之一初建西元十三世紀初,西元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教堂歸路德教會管理;聖雅可教堂的尖塔邊附上一個銅鐘,成為這個城市的典型特徵之一;當地有這樣的傳說:這個鐘曾經應城鎮裏的一些異教的人士要求被摘了下來過,因為它顯現令人驚異的神蹟,當不守婦道的妻子經過鐘的底下時,它就會自己響起來!


位於古城小城街十七、十九及二十一號三間相連的古舊小屋,被當地人稱之為"三兄弟屋Tris Brali"。這三間以石蓋塔的古老民房,除了是里加古城最古老的建築物外,同時亦印證著古城建築由中世紀式演變至巴洛克式的歷史。
三兄弟屋

瑞典門建於西元一六八九年,是里加惟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門,當年建立此門是為了紀念北方戰爭時期瑞典軍隊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氣概;整個城門由紅磚砌成,城門的對面依舊保留著當年瑞典軍隊駐紮的營房,現在則成為各式各樣的商家店鋪;城門的左側是一座用紅磚砌成的火藥塔,外形如同一個炮樓,軍火庫前還擺放著當年所用的大炮,經多年風雨的侵蝕,黑漆漆的炮身已是鏽跡斑斑,但依舊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過去亡國的歷史。
瑞典門
火藥塔

里加歷史中心199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3 03:3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5:42 | 顯示全部樓層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位於東北歐,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立陶宛是一個歷史古國,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過往曾一度與波蘭合邦,後來被沙俄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一度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合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再度爭取獨立並成功。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
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
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公主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約蓋拉,兩國的結合使國力倍增,儼然成為歐洲大國。
1569年依據盧布林條約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對外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
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國佔領。
1917年俄國接連爆發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蘇維埃政權。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佈獨立。
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立陶宛被划入蘇聯勢力範圍,1940年6月14日,即德軍進入巴黎的當天,蘇聯指責立陶宛政府破壞《蘇立互助條約》,進行反蘇活動,要求馬上逮捕挑釁禍首,保證蘇軍在立陶宛境內自由通行,在戰略要地駐軍。立陶宛應允,15日,蘇軍佔領立陶宛。
1941年德蘇戰事爆發,德軍跨出東普魯士,迅速佔領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立陶宛被蘇聯吞併。
1990年3月宣布獨立,1991年6月蘇聯承認其獨立地位。

立陶宛是世界上核能發電佔全國總發電比例最高的國家。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截至2002年底,立陶宛的核能發電在全國總發電比例中佔到了80.1%。


立陶宛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維爾紐斯是一座內陸波羅的海城市,周圍是長滿樹林的群山和溝壑地區。立陶宛首都,立陶宛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400平方公里,人口58萬。最早的文獻記載出現於1128年。

維爾紐斯的傳說:相傳立陶宛大公蓋迪米納斯巡獵到尼亞里斯河畔,夢見身穿鐵甲的狼在山崗上長嚎,術士解夢說,鐵狼預示在此築城可定都。於是蓋迪米納斯大公在此修建城堡,並定為立陶宛首都。蓋迪米納斯大公成了維爾紐斯城的創始人,他的雕像豎立在大教堂廣場之上。


維爾紐斯市老城
歐洲的建築風格的大匯粹,很多建築物將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和古典主義風格融為一體,城內有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不同教派 的教堂,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景。


黎明門
建成於1522年,是維爾紐斯古城門,最初主要起防禦作用。 1671年天主教士在城門上修建了一所小教堂,以供奉聖母瑪利亞像,傳說中該聖母像具有非凡的魔力。


市政廳廣場
廣場是城裡主要街道的交匯處,旁邊的市政廳建於1503年,現在所見的古典建築風格是18世紀末才完成的。後來曾經改作音樂劇場,立陶宛獨立後成為藝術博物館。


大教堂

立陶宛重要的天主教教堂,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與之相關。其創建年代有多種說法,最可信的是1387年。教堂因多次改建,逐漸融合了哥特式、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風格。蘇聯時期教堂曾改為美術館,立陶宛獨立後恢復原貌。教堂下面的地宮內安葬著維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國王日吉蒙塔斯的兩個妻子,保存著國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臟。大教堂內小禮拜堂的祭壇上有立陶宛惟一的聖徒卡濟米拉斯的棺木。教堂還保存了14世紀末哥特式水彩壁畫,14-20世紀初教堂用具。大教堂的白色鐘樓高52米,為13-17世紀古城堡的瞭望塔,內存17座鐘錶。


聖安娜教堂
立陶宛最漂亮的教堂,著名的哥特式晚期作品。建於1581年,全部用紅磚砌成,教堂外牆用33種不同形狀的瓷磚裝飾。拿破崙東征俄羅斯時路過此地,被聖安娜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感慨要用雙手將聖安娜教堂帶回巴黎,把它和巴黎圣母院放在一起。

維爾紐斯是中世紀建築機構特殊的典範,幾個世紀以來,在東歐大部分地區的文化和建築發展上具有廣泛的影響。維爾紐斯的城市景觀和建築多樣的差異造就了五個世紀以來在一個有組織的中歐城市發展演進的一個特例。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199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4 21:5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盧森堡

盧森堡,全稱為盧森堡大公國,被鄰國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包圍,是一個位於歐洲的內陸國家,也是現今歐洲大陸僅存的大公國,首都盧森堡市。盧森堡是歐盟成員國。

古代盧森堡屬高盧地區,居民屬比利時部族,公元前1世紀為羅馬凱撒軍團征服。
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侵入,成為法蘭克王國一部分。法蘭克王國分裂後,盧森堡地區在963年成為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的領地。 1060年其後裔康拉德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盧森堡伯爵,盧森堡領地基本形成。
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四世被選為神聖羅馬皇帝,稱亨利七世,開創了帝國的盧森堡王朝(1308~1437) 。
15世紀盧森堡為勃艮第公爵所控制,16世紀初轉歸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一世統治。
1556年又轉歸西班牙國王統治。
17世紀盧森堡捲入三十年戰爭。(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
1659年簽訂《比利牛斯和約》,盧森堡南部一些地區劃歸法國。
1684~1697年法國曾佔領盧森堡全境。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盧森堡隨西屬尼德蘭一起轉歸奧地利。
1795~1814年法國占領盧森堡。
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盧森堡升為大公國,以尼德蘭國王為大公,同時又加入德意志邦聯,由普魯士軍隊駐防,盧森堡東部一些地區劃歸普魯士。
1848年歐洲革命波及盧森堡,開始製定君主立憲性質的憲法。
1866年盧森堡脫離德意志邦聯。
1867年《倫敦條約》確定盧森堡為獨立的中立國。
1868年制定君主立憲制憲法。
1890年徹底擺脫荷蘭王的統治,由拿騷-瓦爾堡家族專領,盧森堡大公國獨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盧森堡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冶鐵煉鋼業成為國家主要工業,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佔領盧森堡,大公及政府為德國控制。
1921年盧森堡與比利時訂立關稅經濟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軍隊於1940~1944年佔領盧森堡,將盧森堡兼併為德國行政區管轄地。大公與政府流亡英國。盧森堡人民進行了反法西斯鬥爭。戰後盧森堡於1945年加入聯合國。
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放棄中立國地位。
1958年加入歐洲共同體。
1974年以來,為適應國際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改變國內經濟結構單一局面,盧森堡政府推行工業多樣化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績,經濟進一步發展,80年代鋼產量人均達16噸,遠居世界之冠,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盧森堡於1972年11月16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盧森堡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盧森堡城的老城區和防禦工事(文,1994年)(詳見下文)

盧森堡城的老城區和防禦工事

由於戰略位置重要,自十六世紀起到1867年城牆被拆毀之前,盧森堡一直是歐洲防禦工事最嚴謹的城市。隨著朝代更迭,從神聖羅馬帝國、勃根地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法國西班牙統治時期到普魯士,盧森堡的防禦體系得以不斷加強,成為軍事建築的一大典範。
擁有 1000多年歷史的以堡壘聞名於世的古城。盧森堡市地處德,法之間,地勢險要,歷史上一度是西歐的重要軍事要塞,曾有過三道護城牆,數十座堅固的城堡,二十三公里長的地道和暗堡,被譽為“北方的直布羅陀”。

15世紀以後,盧森堡市屢遭異族入侵,先後被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等國統治長達 400多年,被毀過 20多次。期間,勇敢的盧森堡市人民為抵禦外敵入侵修建了許多牢固的城堡,這些城堡建築一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盧森堡市因此成為世界上富有特色的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1883年盧森堡被承認為中立國後,部分城堡得以拆除,以後大量古堡被改建為公園,只留下一些石牆作為永久的紀念。

在盧森堡市內著名的敘爾河支流阿爾澤特河穿城而過,將該市分為兩個部分。河的兩岸是歷史悠久的老城,城區裡建築古樸,街道狹窄,幾處古蹟為老城增色不少,其中著名的有比利時建築特色,尖塔高聳的大公宮殿和建於 17世紀前期的聖母院大教堂,此外還有大量德國童話式的老鎮街道和不同國家風格的建築。

盧森堡古堡是盧森堡最具歷史的古蹟,建於1644年當時是屬於西班牙統治區,期間歷經奧地利人補建完工。1684年再由法國軍事工程師指導擴建,而成為現今所見的建築架構。

古堡下面修建有20多公里長的地道、暗堡,是從堅硬的岩石中開鑿,在當時是屬於艱鉅的工程。地下防禦通道是建立在不同的岩石層上,向地表下方延伸至40米,複雜的工程與防禦體系在這裡被稱為北部的直布羅陀。


盧森堡聖母院,是盧森堡的標誌之一。聖母院建於 17世紀,是著名的晚期哥特式教復興時代的風格。


盧森堡城的老城區和防禦工事199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5 04:5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馬耳他

馬耳他共和國是歐洲南部島國,由地中海一些島嶼組成。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幾個世紀來先後被不同的軍事力量征服和統治過。

從公元前750年左右,腓尼基人挾著強大的文明敲開馬耳他的大門開始,滄桑的歷史從此展開。在腓尼基人之後,迦太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諾曼人、西班牙人、聖約翰騎士、法國人,以及最後的英國人,陸續地踏上馬爾他。雖然這些強權將馬爾他作為擴張勢力的跳板,卻使得馬爾他在歷經殖民統治之後,得以擁有融合各種文化、藝術、宗教和建築的珍貴資產,散發獨特的氣質魅力。

公元217年羅馬帝國在布匿戰爭摧毀迦太基將馬耳他納入版圖,成為勢力龐大的地中海新盟主,並為馬爾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明與繁榮,當時所遺留下來的精緻馬賽克圖案、浴池、大理石柱廊,可為該時期的繁榮作見證。

4、5世紀蠻族入侵歐洲時期,馬爾他一度落入汪達爾人和東哥特人手中,
533年才重新由東羅馬帝國取得統治權。
870年,馬爾他落入來自突尼斯的阿拉伯人手中,並有大量的建築遭到劫掠與破壞,而馬爾他也因此而荒廢一段時間。
11世紀時,一群來自諾曼第的佣兵進入南意大利,並試圖建立一個新的王國,馬爾他的阿拉伯人因此同意向傭兵統領羅傑伯爵上繳稅貢,其子羅傑二世繼承父志,於公元1127年將馬爾他納入版圖,這是馬爾他再次天主教化的開端。

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將馬爾他賜封給“聖約翰騎士團”,從此馬爾他便留在西方的宗教世界中。
由於馬爾他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是非常理想的艦隊基地,騎士們遂以此地為據點。抵達之後,騎士們便開始整修飽受海盜侵擾的昔日阿拉伯要塞。
1565年蘇萊曼大帝率4萬大軍壓境,騎士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下,成功擊退來襲的鄂圖曼土耳其軍隊,一戰成名。
這場關鍵性的戰役決定了馬爾他的命運,一時之間,「聖約翰騎士團」成為全歐洲的英雄,各國紛紛提供財富和技術,將馬爾他建設成堅固的基督教海上堡壘,而首都瓦雷塔也在歐陸各國的資金挹注,從此,馬爾他的商業、藝術和科學蓬勃發展,華麗的宮殿以及各種文化機構相繼成立,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從瓦雷塔保存完好得市容,遙想當年的繁華盛景。

1798年,拿破崙率遠征埃及的土倫艦隊在馬爾他靠岸,公然違反了馬爾他信守中立的原則,並誘使大統領拒絕他登陸,遂以此為藉口驅逐騎士團,強佔馬爾他。
1800年,英國應馬爾他人民的請求,繼法國之後進駐該地,而在1815年的巴黎條約,將馬爾他劃歸英國所有,從此馬爾他成為大英帝國通往印度的地中海要塞。
1947年,英國允許馬爾他成立自治政府,而仍然保留其殖民地位,但隨後在1958年撤銷自治政府。
1974年頒佈的獨立憲法規定,馬耳他為君主立憲制政體,英國女王為馬耳他國家元首,為英聯邦成員國。
1974年12月13日修改憲法,馬耳他成為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
2004年5月1日成為歐盟會員國,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馬耳他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瓦萊塔城(文,1980年)(詳見下文)
  • 哈爾薩夫列尼地宮(文,1980年)
  • 馬耳他的巨石廟(文,1980年,1992年)
    :傑剛梯亞神廟(2座)(1980年)-馬耳他島的5座神廟(1992年)

瓦萊塔城

瓦萊塔古城為馬爾他首府,自古以來,與既是軍隊,又是救傷隊的聖約翰團體有難以切割的歷史連結。馬爾他歷經多任不同的外來政權,包括腓尼基人、希臘、迦太基人、羅馬、拜占庭、阿拉伯以及聖約翰騎士團輪。瓦萊塔城裡320處歷史遺跡皆集中於55公頃以內的位置,而成為世上歷史古蹟最密集的地區。

瓦萊塔古城建立於公元1566年,地處東北馬耳他灣的狹長半島上,被分割成兩個防守嚴密的海軍天然良港。瓦萊塔地理位置重要,處於地中海中心地帶,靠近西西里,是許多重要海上路線的樞紐,陸上與海上要塞
總理府
--由卡斯蒂利亞騎士的旅館改建而成。該旅館建於1574年,座落於瓦萊塔的最高處,當時可俯瞰全城,為聖約翰騎士團八支騎士團騎士所有。騎士團1798年從馬耳他敗走後,旅館曾被法軍當作司令部,後又成為英軍司令部。1972年成為馬總理府所在地,馬耳他總理在此接待來訪的外國政要。

大公宮

--原為騎士團首領宮,位於首都瓦萊塔中心,建於1571年。英國統治時為英國總督府,1974年後為馬耳他國家總統辦公和議會所在地。總統府總體佈局是馬耳他的傳統風格,中心為院落,四周兩層房屋,呈長方形,莊重肅靜。

聖約翰大教堂

是以聖約翰騎士團的守護神命名,由設計總統府的著名建築師卡薩爾設計的。教堂始建於1573年,是騎士團首領拉·卡西爾為使瓦萊塔能夠完全取代當時的首都伯爾古,並由其本人出資興建的。 1578年教堂建成,標誌著騎士團由伯爾古遷都到瓦萊塔的正式完成。 18世紀時進行了擴建。


瓦萊塔城1980年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5 06:0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黑山

黑山共和國,是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小國。

黑山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南斯拉夫的四個加盟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獨立後,黑山和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
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決定放棄「南斯拉夫」的國名,改稱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0%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佈獨立,恢復了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立地位,同時成為世界第194個已獲承認的獨立國家。

黑山的先民是伊利里亞人,公元前3世紀時被古羅馬征服。羅馬帝國衰落後,伊利里亞落入哥特人之手。
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佔有這一地區。
公元6~7世紀,部分斯拉夫人越過喀爾巴阡山移居巴爾幹半島,與當地的一里亞人融合。
9世紀,黑山地區首次建立“杜克利亞”國家。
1516年,黑山成為以採蒂涅為中心的政教合一國家。國君是集政教權利於一身的主教。
1851年,黑山又成為世俗公國。
1876年黑山嚮奧斯曼帝國宣戰,並奪得大量土地。黑山於1878年柏林會議中正式被承認為獨立國家。
1910年,黑山大公尼古拉一世正式稱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黑山加入了協約國以協助盟友塞爾維亞,隨即受到奧匈帝國的侵略。
1916年1月黑山被奧匈帝國完全佔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南部斯拉夫一些民族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
1929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黑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黑山成為南斯拉夫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
1991年至1992年,南斯拉夫的四個加盟國相繼宣布獨立。黑山和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
1992年4月27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
2003年2月4日,南聯盟議會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根據該憲章,兩個共和國在2006年2月之後有權通過全民公決確定是否獨立。
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全民公決,正式計票結果為,參加投票選民中55.5%的選民支持獨立,超過黑山全民公決法案規定的獨立標準——55%。
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獨立。


黑山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科托爾的自然與文化歷史區(文,1979年)
  •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自,1980年)(詳見下文)
    註:黑山獨立後尚未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現有2項世界遺產為前南斯拉夫時期申報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位於黑山共和國西北部,面積350平方公里,包括杜米托爾峰(海拔2252米)和塔拉河峽谷。杜米托爾峰久受冰川雕琢,呈現出奇異的自然美景。峽谷、岩洞等構成一派典型的絢麗的喀斯特風光。

這裡闢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植物保護區,生物繁多,生長茂盛。塔拉河峽谷的黑松林是歐洲最後幾處原始黑松林之一。覆蓋山坡的森林中有珍禽異獸出沒。 1980年,杜米托爾國家公園被列為世界遺產。


杜米托爾是一座美麗絕倫的天然公園,它由冰河形成,分地上地下河。沿塔拉河峽谷行走,可以看到歐洲最深的峽谷,在濃密的松林中點綴著清澈的湖水,隱藏著大面積的特色植物。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1980年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5 06:5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49:39 | 顯示全部樓層
荷蘭

荷蘭王國簡稱: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瀕臨北海,荷蘭國土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地勢接近甚至低於海平面,因此又常被稱為低地國。它以海堤、風車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是憲法確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女王的王宮和大多數使館都位於海牙。此外,國際法庭也設在海牙。

在古羅馬時代,萊茵河南的地區先是屬於「比利時高盧」省,後歸於「日耳曼行省」。而這些高盧人在移民時期也融合了許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蘭克人從這裡遷移到高盧,並在公元五世紀建立起了強大的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低地國家(大約包括現在的荷蘭、德國西部部分地區、盧森堡、比利時、法國北部部分地區)存在着很多諸侯封建領地,分別屬於勃艮地公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到了十六世紀初,因為複雜的皇室聯姻,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統一起來。

1556年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將西班牙和低地(被稱為北方省)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其他地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統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這樣,北方省屬於西班牙王國。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國王的中央集權和對新教加爾文派的迫害,爆發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
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成立了聯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這被認為現代荷蘭的開始。
1581連盟正式宣布獨立。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
1795年荷蘭被法國佔領。
在1815年被拿破侖統治的法國佔領結束後,荷蘭和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比利時很快在1830年獨立,盧森堡也緊隨其後。19世紀中,荷蘭相對於其鄰國比較落後。

荷蘭在一戰中保持中立。在二戰中自1940年5月被德國佔領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戰後,荷蘭經濟再度繁榮發展。荷蘭是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濟聯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北約的成員。
於1954年12月15日,荷蘭通過《荷蘭王國章程》,使荷蘭的原殖民地和屬地在王國內與荷蘭本土享有同等地位。自此荷蘭王國專指由荷蘭本土及其前殖民地組成部份的王國,而「荷蘭」則專指歐洲大陸荷蘭。現時荷蘭王國包括三個部份,分別是歐洲大陸荷蘭、荷屬安的列斯和阿魯巴。

荷蘭四寶
1. 風車原為荷蘭人首創,適應著水力利用和磨坊工業的需要。如今雖然仍為荷蘭的“國家商標”,實際運用上卻不多見了。
2. 鬱金香為何可以聞名於世?其中非常大的因素就是因為荷蘭。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荷蘭人也非常愛鬱金香,在他們的生活中鬱金已經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每逢集市、花展,他似乎總是可以充當主角。
3. 奶酪:假如有人問起荷蘭有什麼好吃的,十有八九人們都會認為是奶酪。荷蘭人有各種各樣的奶酪,多得可以讓你無法荷蘭豪達市奶酪交易中心想像。奶酪也像紅酒一樣分開等級,最貴的會讓你瞠目結舌。你可以接受這種食品的話不妨去買上一些,購買時還可以先品嚐一下,微微的酸與甜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味道非常醇正。
4. 木鞋:風車、木鞋、奶酪、鬱金香號稱荷蘭四寶,而木鞋又位於四寶之首。木鞋成為荷蘭的特產,和光照期短、地勢低窪有關。全年晴好天氣不足70天,這使荷蘭人的愛陽光一如所愛他們的畫家梵·高筆下的“向日葵”,也使他們不得不穿上敦實的木鞋對付潮濕的面,下地干活、庭院勞作乃至室內打掃都穿不同樣式的白楊木鞋。後來,精明的荷蘭人把木鞋製作發展成一門半機械操作的工藝,木鞋也就成為特色產品和旅遊紀念物。


荷蘭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斯霍克蘭及周圍地區(文,1995年)
  • 阿姆斯特丹的防線(文,1996年)
  • 威廉斯塔德歷史區、內城和港口(文,1997年)(位於屬地荷屬安的列斯)
  • 小孩堤防-埃爾斯豪特風車群(文,1997年))(詳見下文)
  • 沃達蒸汽泵站(文,1998年)
  • 比姆斯特爾圩田(文,1999年)
  • 里特維爾德的施羅德住宅(文,2000年)
  • 瓦登海(自,2009年)(與德國共有)

小孩堤防-埃爾斯豪特風車群
位於歐洲西部的荷蘭,地勢低窪平坦多風,為克服海潮的不間斷侵蝕。荷蘭人築壩圍堤,向海爭地,創造了高達9米的抽水風車,營造生息的家園。

荷蘭位於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能的得天獨厚條件。

荷蘭人利用平坦、多風的地理特性,風車很快便得到普及。風車的用途也不再局限於輾磨穀物,而是發展為加工大麥把原木鋸成桁條和木板,製造紙張,還從各種油料作物如亞麻籽、油菜籽中榨油,還把香料磨碎製成芥末。如果沒有這些高高聳立的抽水風車,荷蘭無法從大海中取得近乎國土三分之一的土地,也就沒有後來的奶酪和郁金香的芳香。

小孩堤防—埃爾斯豪特村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19颱風車,它們自14世紀末就開始興建,但現存的風車是1738年至1740年興建的。這裡形成世界最大的風車群。每一颱風車就是一個風車塔房,呈圓錐形,牆壁自上而下向裡傾斜。風車的4l片長方形翼板固定在塔房頂部的風車上。塔房分幾層,分別為睡覺、吃飯之用,有的家族在風車塔房裡已生活了245年。每年七八月份的星期六對外開放的“小孩堤防”風車,為荷蘭旅遊業的一大景觀。

Kinderdijk-Elshout 風車建在幹拓泵流出的水旁。它們大部分是地控帆風車(grondzeiler)。每座風車底部都是一個泵水的槳輪,通常有140厘米高。由於阿爾布拉瑟丹(Alblasserwaard)圩田的陸縮(inklinken)以及萊克河(Lek)河水上漲,風車變得愈發必需。 Kinderdijk-Elshout 的風車中間有一座活動衍架風車(wipmolen)(名為De Blokker)。風車群分兩個步驟將水從阿爾布拉瑟丹排出。首先,水從低陂水(boezem)被泵至高陂水(boezem),然後,水再被泵至蓄水池,通過水閘流入河中,從最高處流下。此類風車群也被稱作boezemmolens(陂水風車)。


小孩堤防-埃爾斯豪特風車群199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9 04:5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5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挪威

挪威王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挪威的領土還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首都為奧斯陸。自2001年起連續六年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

從9世紀開始,挪威被許多小王國統治而且侵略集團到達諾曼底,冰島,格陵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以外的島嶼,及新世界海岸,挪
威最終於12世紀統一併在13世紀到達它中世紀繁榮的高度。
公元9世紀形成統一的王國。 900年,國王霍爾法格統一挪威。
9—11世紀北歐海盜時期,曾不斷向外擴張,進入鼎盛時期。
14世紀中葉開始衰落,1397年與丹麥和瑞典組成卡爾馬聯盟,受丹麥統治。
1814年,丹麥把挪威割讓給瑞典,換取西波美拉尼亞。
1814年5月17日通過憲法規定挪威為世襲君主立憲國,定該日為國慶日。
1905年獨立成立君主國,並選丹麥王子卡爾為國王,稱哈康七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法西斯德國占領,哈康國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國。
1945年獲得解放。
1949年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稱奧拉夫五世。1959年參加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福利國家
挪威是創建現代福利國家的先驅之一。福利國家的基礎是一套旨在保障社會和經濟安全的經濟體系。每個公民都是國家福利與勞保組織的成員,享有醫療、退休金、殘廢金等一整套廣泛的經濟資助。在過去的幾年裡,國家將重點放在改善有孩子家庭的生活水平上,除了每個家庭都可以得到兒童撫養費之外,與婦女生產有關的假期條例也訂得非常寬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都在公立學校免費上學,規定必須接受的期限是九年,但每個人都有繼續求學深造的權利。

高消費國家
如果你要去那裡玩,一定要多帶錢。據有關人士調查,奧斯陸已經超過英國首都倫敦,成為全球物價水平最高的城市。奧斯陸的26種日常消費品的價格要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83%。


挪威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布呂根

布呂根(Bryggen)是著名古建築集中地,位於卑爾根市中以西3公里的海邊。 西元1360年,由於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 關係的建立,卑爾根發展成重要的貿易中心,聚落也由港口附近快速地向外發展,建立出這一列彩色的房屋。而這些彩色房屋的居住者,大多是來自各地的商人,其中以德國人最多,而他們在倉庫裡頭擺放的商品,主要以挪威北方的魚和歐洲的穀物為主。

六百多年前商業鼎盛的時期,這一區多為倉庫,以北冰洋的魚類 (特別是鱈魚) 為大宗,歐陸的穀物類次之。
卑爾根市自 1070年立市以來前後經歷16次火災,尤其Bryggen這木造倉庫區更可以說是隻浴火鳳凰。
1198年的第一次大火是當年內戰時有兩個黨派(The Bagler-faction 和 The Birkebeiner faction)互相爭戰,Bagler 黨放火燒城。
接下來的火災分別在 1248,1413...
到了1428年被漢撤同盟暗派的海盜燒殺劫掠,同一批人於1455年燒掉了 Munkeliv Abbey挪威最古老(1110 年建)最有錢的教堂之一。
1582 , 1675, 1686 以後越燒越大,最大的一場火在1702年,這城的90%都化為灰燼。
最後一次1955年底的幾場大火把布呂根(Bryggen)碼頭最有特色的木製城市住宅全部燒毀。後來人們根據老屋的圖紙和傳統的建造方法進行了重建,使得老宅的主體結構得以保存下來;充分還原了北歐地區歷史上一度非常普遍的木製城市住宅。今天,這里約有62幢房屋,使本地區依然保留著原始的城鎮風貌。

這一帶的房子因建在港口有限的土地上,所以正面入口處狹窄深長。彩色房屋是倉庫、交易場所,也是居住之地,但是,這些彩色房屋裡頭的成員,不是德國貿易商的家人,是商人僱請的學徒。學徒兩人睡同一床舖,空間狹小到學徒必須坐著睡覺,而貿易商人一個人有兩間房間,一間比較涼爽,是夏天住的,一間鋪有厚棉被,是冬天住的,至於吃飯的話,全部要到另一個集會所開伙,因為當地為了防止大火吞噬房屋,有相當嚴格的規定,例如,在房子裡面不能用火、更不能燒柴取暖,屋內的樑上總掛著水桶,作為簡易的滅火設備。

彩色房屋這系列建築,名為布呂根(Bryggen),挪威語的 Bryggen 是碼頭的意思。

房屋是木造的,連地面都是木板鋪設而成的

目前多以販賣紀念品為主

布呂根197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9 05:5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5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波蘭

波蘭共和國,簡稱波蘭,中國古稱孛烈兒,是北面瀕臨波羅的海的中歐國家。波蘭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導致歷史上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

波蘭屬於斯拉夫人的一支。
966年,波蘭大公梅什科一世接受天主教為國教,建立皮亞斯特王朝。
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為波蘭國王。
1138年王朝分裂。這期間邀請一些條頓騎士保衛北方。
14世紀卡西米爾三世重新統一波蘭,進行改革,在首都克拉科夫創辦雅蓋隆大學,歡迎德意志人、猶太人移民到波蘭。
波蘭的黃金歲月是在16世紀時,當時波蘭與立陶宛合併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政權是半聯邦半貴族式共和,史稱第一共和,首都也遷往華沙。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貴族勢力的增強與內部動亂削弱了國家的總體實力,導致了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羅斯、普魯士以及奧地利對波蘭的三次瓜分。
17世紀1683年,波蘭國王率騎兵擊退了進攻奧地利的土耳其軍隊,保護了歐洲的完整性。

19世紀,拿破崙戰敗後,波蘭的大部分領土屬於俄國沙皇的疆土,但在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波蘭於1918年11月取得獨立,成立了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1918年到二戰前的1938年,波蘭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1938年,工業總產值僅及1913年的98%,若按人口平均計算,工業產量僅為英,法,德,意的五分之一。第二共和國一直持續到1939年。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波蘭的領土被納粹德國和蘇聯兩國同時侵入,9月17日蘇聯紅軍和德國國防軍在布列斯特會師,9月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誌兩國對波蘭的瓜分佔領。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納粹佔領了波蘭全境。
1944年夏,蘇聯軍隊攻入波蘭。7月22日,在解放了的盧布林成立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年底,改組為臨時政府,立即得到蘇聯承認。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協議,波蘭於1945年6月28日組成以盧布林政府為基礎的新政府。
在二戰中,波蘭喪生了600萬人口,70%的工廠和1/3的耕地被毀,華沙成為一片瓦礫。
1948年,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立,1952年,改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波蘭在冷戰期間,波蘭一直在內外政策上追隨蘇聯。可是經濟發展滯後、社會缺乏民主、國民強烈的反俄心理和西方國家的滲透導致波蘭成為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動蕩的國家。
1956年,發生波茲南事件,1970年和1980年也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罷工事件。
1980年代波蘭的工人在動亂中形成了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團結工會。工會逐漸取代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1989年8月24日,團結工會顧問馬佐維耶茨基出任總理。1989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憲法中關於波蘭統一工人黨在國家中起領導作用的條款。波蘭成為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中第一批擺脫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同時也為歐洲的脫蘇、脫共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1990年1月16日,波蘭政府通過政黨法草案,為多黨制奠定了基礎。至此,執政45年的統一工人黨失去了議會的控制權和政府的領導權,史稱第三共和。
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3年6月波蘭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歐洲聯盟。
波蘭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波蘭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克拉科夫歷史中心(文,1978年)
  • 維利奇卡鹽礦(文,1978年)
  • 奧斯威辛集中營(文,1979年)(詳見下文)
  • 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及比亞沃韋扎森林(自,1979年,1992年)
    :波蘭的比亞沃韋扎森林(1979年)-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1992年)(與白俄羅斯共有)
  • 華沙歷史中心(文,1980年)
  • 扎莫希奇古城(文,1992年)
  • 馬爾堡的條頓騎士團堡 瑪麗安堡(文,1997年)
  • 托倫中世紀古城(文,1997年)
  • 卡爾瓦里亞-澤布日多夫斯卡:富風格主義色彩的建築和園林景觀群與朝聖公園(文,1999年)
  • 亞沃爾和希維德尼察的和平教堂(文,2001年)
  • 小波蘭南部的木結構教堂(文,2003年)
  • 馬斯科夫公園及馬扎科夫斯基公園(文,2004年)(與德國共有)
  • 弗羅茨瓦夫百年廳(文,2006年)

奧斯威辛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 (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 是德國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 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於有上百萬人在這裡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該集中營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里,是波蘭西南部奧斯威辛市(OSWIECIM)附近40多座集中營的總稱。

該集中營是納粹德國陸軍司令希姆萊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由三十三個集中營組成,全營分為三大區:
奧斯威辛一號:最初的集中營,作為整個奧斯威辛地區集中營的管理中心。在這裡殺害了大約70,000名波蘭知識分子、同性戀者和蘇聯戰俘。德軍服務的軍用經濟企業都位於此。
奧斯威辛二號(比克瑙):這是一個「滅絕營」,其主要任務是在毒氣室進行大規模屠殺,有大約100萬猶太人,75,000波蘭人、同性戀者和19,000吉普賽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幾個較小的集中營:布達的農業營、加悔澤的養禽營、賴斯科的蔬菜營和一些化學實驗室。
奧斯威辛三號(莫諾維茨):IG法本公司的勞動營。亦稱倫納,是建築和生產人造橡膠和汽油的大型企業。它也包括幾個較小的集中營,負責挖煤和生產水泥。

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還建有4個大規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及儲屍窖和焚屍爐。

1942年1月20日的萬湖會議,落實了「猶太人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法」以後,納粹德國開始用這些集中營來殺猶太人。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運到的猶太人會經過一個挑選過程。可以做苦工的男性會被送到苦工營,而其他的會被送到毒氣室。被送死的猶太人以為他們是被送到浴室,但是入到浴室的時候,他們才知道浴室的蓮蓬頭只會放出毒氣。其他的集中營只有殺人的任務而沒有苦工營的。
1944年,這裡每天要焚燒約6000具屍體。殘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屍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剝下紋身人的皮膚做燈罩,並剪下女人的長髮編織成地毯。

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攻克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當時集中營內的倖存者僅有7000多人,其中包括130名兒童。1947年7月2日,奧斯威辛集中營舊址被辟為殉難者紀念館。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為了見證這段歷史。
2005年1月,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國家博物館歷史學家派珀根據其最新研究結果表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存在的4年多期間,共有130多萬人被關押,其中110多萬人在集中營喪生。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受害者是猶太人,其餘的是吉普賽人、波蘭政治敵手、蘇聯戰俘、天主教徒及同性戀者。他們都死於毒氣室或飢餓、醫學試驗、疾病或苦役。
當時歐洲至少有130萬猶太人,其中約110萬人被關押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派珀指出,被關押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猶太人只有約20萬人登記過,其餘幾乎是一到集中營就被殺害。

部份軍營目前被用來作為研究學者及歷史博物館行政人員的辦公室,他們每天上下班都穿梭於帶刺鐵網及毒氣室之間。過去一間曾為納粹黨衛軍(SS)使用過的房間,牆上仍掛著希特勒的相片,這一切都令人生畏的保留了下來。

預估每年都有約六十萬人次到此造訪、悼念、或回憶過往。大多數的人在此都安靜肅穆的參觀,但即使是這樣的地方,也偶有輕浮的遊客,笑著從那個有著嘲諷標語-「工作才能使你自由(ARBEIT MACHT FREI)」的大門下經過,或是一大群的遊客,嘻笑著排隊觀看屠殺紀錄片。
波蘭首席猶太教長老麥可‧史考特雷奇(Michael Schudrich)說,他常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看到這樣的行為。「在那兒嬉笑的人們,事實上就等於是希望身處於那樣的環境之中,」他說,「當兩個月或兩年後,這樣的場景在他們的腦中迴盪時,他們就會感到無地自容了。」

對波蘭來說,被德國侵佔了五年,又在共產主義的獨裁統治下四十年,奧斯威辛集中營成了這塊土地上永恆的痛。納粹以次等公民對待波蘭人,將死亡集中營遍佈在他們的土地上,殘殺了近三百萬的非猶太裔波蘭人。將罪惡的陰影籠罩在山川河流之中。
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建立,成了對抗種族歧視與反猶太主義的道德上的教訓,也同時成為那些尋覓其他深遠意義的強大精神象徵。


奧斯威辛集中營197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備考 : 負面遺產)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9 07:42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1 09:5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葡萄牙

葡萄牙(中國明朝時稱佛朗機),全名葡萄牙共和國 ,是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個國家。澳門在1999年交還中國前(1553年至1999年),曾由葡萄牙統治。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的羅卡角是歐洲的最西端。

葡萄牙早在公元前1千年,已有塞爾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定居下來。
公元前140年前後,羅馬人征服了葡萄牙,並一直統治到公元5世紀日耳曼部落入侵。
711年穆斯林入侵,僅葡萄牙北部還在天主教的手裡。
1179年該地區成為葡萄牙王國,並隨着重新取得穆斯林所佔據的部分而擴張起來。現代歐陸的葡萄牙疆界是在1270年國王阿方索三世手中完成的。
1383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沒有男性繼承人,其女婿卡斯蒂利亞國王宣布繼位,但是遭到了葡萄牙貴族與公眾的抵制,他們擁戴葡萄牙老國王佩德羅一世的私生子若昂一世(斐迪南一世的同父異母兄弟)繼位,並在阿勒祖巴洛特戰役中戰勝卡斯蒂利亞,從而保障了葡萄牙的獨立,同時也與卡斯蒂利亞處於緊張狀態,這迫使葡萄牙不得不向海上發展。若昂一世有五個孩子,其中第三個兒子就是著名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15、16世紀乃葡萄牙的全盛時代,在非、亞、美擁有大量殖民地,為海上強國。但隨着其他歐洲國家繼取得海上霸權後,葡萄牙實力有所下降。
1580年曾因皇室姻親被併入西班牙,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
1807年遭到拿破侖法軍入侵,1808年被法軍所佔領,導致葡萄牙的布拉干薩王室一度遷都到南美的殖民地巴西直到1812年戰爭結束才返回。在此期間為了爭取巴西人民的支持,宣布葡萄牙與巴西的平等地位,並改國號為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

1910年的10月5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國王曼努埃爾二世逃亡國外,葡萄牙正式成立第一共和國。
1926年5月發生軍事政變,卡爾莫納元帥上台,建立軍事獨裁政府。財政部長安東尼奧·薩拉查於1932年就任總理,成為獨裁者,對內推行法西斯專政,對外於1936年追隨德、意法西斯,幫助西班牙佛朗哥叛軍進攻西班牙共和國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名義上保持中立,實際上親近軸心國集團。
戰後於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6月接受馬歇爾計劃。
1951年與美國簽訂「軍事援助協定」,其後又簽訂各種協定,允許美國在葡萄牙及其屬地建立軍事基地。

1974年4月25日發生康乃馨革命,一批中下級軍官組成的「武裝部隊運動」推翻了持續42年的極右政權,開始民主化進程。
1979年2月8日放棄與中華民國的邦交,轉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86年,蘇亞雷斯當選60年來第一位文人總統。
1986年加入歐共體,1999年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之一。
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同意放棄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將它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葡萄牙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英雄港中心區(文,1983年)(位於自治區亞速爾)
  • 托馬爾的基督教女修道院(文,1983年)
  • 巴塔利亞修道院(文,1983年)
  • 里斯本的聖哲羅姆派修道院和貝倫塔(文,1983年)
  • 埃武拉歷史中心(文,1986年)
  • 阿爾科巴薩修道院(文,1989年)
  • 辛特拉文化景觀(文,1995年)
  • 波爾圖歷史中心(文,1996年)(詳見下文)
  • 科阿山谷的史前岩畫遺址(文,1998年)
  • 馬德拉的月桂森林(自,1999年)(位於自治區馬德拉)
  • 上杜羅葡萄酒產區(文,2001年)
  • 吉馬朗伊什歷史中心(文,2001年)
  • 皮庫島葡萄園文化景觀(文,2004年)(位於自治區亞速爾)

波爾圖歷史中心
波爾圖市建在可眺望到杜羅河入口處的山腳下,此地舉世無雙的城市景觀已有千年歷史。這裡仍在繼續發展的建築已延伸到海邊(羅馬人稱其為波爾圖Portus,或稱其為港口port)。其實葡萄牙的國名源於波爾圖,西元四世紀凱特人建城於此稱為Portus Cale(蓋亞港Port of Gaia)後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國名葡萄牙Portugal。

17世紀,波爾圖以其發達的釀酒業而聞名。1703年簽訂的梅休恩條約使得波爾圖對英國的酒出口更為有利,並由此促成了皇家杜羅河酒業公司的成立。波爾圖城市化始於 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這個時期建立了許多工廠,同時興建了資產階級住宅區以及一些寬敞的馬路,由此波爾圖變成了一個工商業城市。十三世紀,波爾圖的工業主要有制鹽業,鑄造業,最早的熱電廠也建於此時。如今,波爾圖最具代表性的工業是紡織業,食品業,工藝品製造,印刷業,以及化工業。

波爾圖位於杜羅河沿岸,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爾圖歷史久遠,早在葡萄牙建國之前波爾圖就已經有了一座羅馬教堂,教堂裡保存下來的壁畫是葡萄牙中世紀時期的重要歷史文物。公元十四世紀,波爾圖的工匠們又重修了教堂內的壁畫,並修建了強大的防禦公事。


路易一世橋Ponte Dom Luis I為歐洲最大的拱形橋之一,長一八七公尺車道分高低兩層,西元一八八一年由巴黎艾菲爾鐵塔設計師埃菲爾的學生設計,拱形的造型與埃菲爾鐵塔一樣,跨越多羅河兩岸,氣勢十分宏偉。


花崗岩鐘樓僧侶塔Torre dos Clerigos樓高七十六公尺,外牆是不太吸引人的灰色,鐘樓由西元十八世紀義大利建築師納佐尼Nasoni的建造,登上二二五級臺階到塔頂能清楚地俯瞰整個舊城市的結構和其他名勝的位置。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交易所Palacio da Bolsa建于西元一八三四年作為波特工商會的辦公樓,內部有很多裝飾華麗的大廳,如今交易所已經不再作為交易的場所,而轉型為舉行重要的國際會議、接待國賓活動及展覽會、時尚展示會的重要場地。


葡萄酒之都

18世紀,編撰第一本英文字典的塞繆爾約翰遜在為酒分類評價時說:“波爾多(波爾多),是男孩喝的,波特(波爾圖),則是給男人喝的。”約翰遜還說,也許我該多喝波爾多,以保有如男孩一般的青春。波特(porto)作為全世界最濃厚的葡萄酒,即使以耐久聞名的波爾多和他相比都只能算是個男孩。特別是18世紀的波爾多紅酒,嚴格說來和現在口味清淡的桃紅酒其實沒有太多的差別。
葡萄酒商船

英法貿易戰爭自1689年開始,在英王查理二世禁止法國葡萄酒進口之後,英國酒商被迫到葡萄牙尋找取代法國波爾多的葡萄酒。大西洋岸邊的波特,氣候寒涼潮濕,附近生產的葡萄酒清淡酸瘦,不僅及不上波爾多,而且經不起長途的海運。英國酒商於是沿著杜羅河往更上游的地區尋求。因為山脈的阻隔,即使是離海岸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氣候就已經變得非常嚴酷,冬寒夏熱,而且乾燥少雨,山勢陡峭,耕地大多是開鑿在懸崖般的板岩或花崗岩山坡上的狹迫梯田。耕地大多種植穀物,葡萄相當少見,皮尼昂鎮的拉梅戈修道院長讓英國酒商品嚐一種添加了白蘭地的濃烈紅酒,因為酒精度高,不容易變質,非常符合英商的需要。於是,在歷史的機緣中,杜羅河上游從此進入了世界貿易的體系,貧瘠的梯田逐漸改種葡萄釀酒。被英國酒商創造出來的波特酒,在十七世紀末成為市場上全新的產品,而且,數百年來都一直是葡萄牙最著名的特產。

杜羅河上游產的波特酒雖然相當耐放,不過因為單寧(Tannin)太多,如果沒有經過培養,味道相當粗獷,為了符合倫敦人的口味,英國酒商於是開始在波特城南建立酒窖培養波特酒,等酒熟成,變得更柔和可口之後再運往英國,同時也開始將產自不同酒莊的葡萄酒混合調配,讓酒喝起來更豐富均衡,於是,培養與調配成為波特酒商的兩大技藝,各家酒商在數十年或數百年的實踐中,逐漸建立起今日的典型風味。波特酒最迷人珍貴的部份其實就在這些透過釀酒師調配成的經典酒商風格。在新城的波特酒商,即使自稱年輕的拉莫斯平托(Ramos Pinto)都已經有126年的歷史了,每一家都有超過半世紀的陳酒供釀酒師調配,有些老牌酒商像泰勒(Taylor’s)的酒窖裡甚至存有上朔到1806年的老酒用於調配。

因為每一寸土地在十八世紀就已經全被酒商佔滿,過去的兩百年間,位於波爾圖杜羅河南岸“加亞新城”沒有新增任何一座酒窖,全部都是一式的木頂紅瓦,老舊斑駁。為了保持濕度,大部份的酒窖裡都保留著泥土地,成排的木槽與黑色pipe橡木桶在黝暗的光線中看起來陳舊且沾滿灰塵,除了要經過漫長瓶中培養的年份波特,最年輕的波特酒都至少要待上三年的時間,最久的,不是上百年,也已經等了半個世紀,仍然還沒有裝瓶。相信唯有在這般幽暗寧靜的酒窖裡,波特酒才得以跟她的城市一般,以悠緩的速度,逐漸地熟成出迷人的時光滋味。


波爾圖歷史中心1996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2 05:2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8 16: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