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barying

世界文化遺產 (持續更新)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5:05 | 顯示全部樓層
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又譯象牙海岸,全名科特迪瓦共和國,是位於西非的國家。科特迪瓦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由於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內的騷動、內戰頻仍,致使經濟一蹶不振。
法國統治時代
歐洲船隻大約於1460年代到達科特迪瓦,而目前對於這個時代之前的科特迪瓦的歷史所知不多。
與鄰國加納相比,科特迪瓦受到奴隸貿易的破壞程度相對較少,因為歐洲進行奴隸交易及貿易的船隻比較偏好其它鄰近有較好港口的海岸地區之故。
1840年代,法國在當地建立了海軍基地,將他國勢力摒除於外,並且有系統地對內陸地區展開征服行動。
到1890年代,經過了漫長的戰爭,擊退了從岡比亞來的Mandinka族的勢力,才完成了對科特迪瓦的征服行動。
189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正式成為法國的殖民地。而對Baoulé族及其他東部地區的族群游擊式的戰事則是一直持續到了1917年。

法國的統治之下,刺激出口成了主要的目標,很快地,咖啡、可可、棕櫚等作物便種植在海岸地帶。當此時中、西非其它地區的法國人及英國人通常是當地行政人員之際,科特迪瓦成了唯一有較多數量的「新移民」的地區。結果是,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園被法國公民所控制,而令人憎惡的強制勞動制度變成了經濟的基礎。

獨立建國與經濟繁榮
一位Baoulé族酋長之子——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獨立之父。
1944年他成立了該國的第一個農業公會,抗衡偏袒法國農園園主的殖民政策。博瓦尼很快地就升至要位,並且在一年內被選入了在巴黎的法國國會。一年之後,法國廢除了強制勞動制度。之後,博瓦尼慢慢地放棄了他年輕時較為激進的立場,而法國政府則以讓他成為第一位歐洲政府中的非裔部長做為回饋。

當科特迪瓦在1960年獨立之時是法屬西非最繁榮的地方。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第一任總統。他給予農民優惠的價格以進一步刺激出口,把科特迪瓦推上了僅次於巴西及哥倫比亞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國。到了1979年,科特迪瓦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國。
推動這片通常稱為「科特迪瓦奇蹟」的榮景的是一群法國技師。在非洲的其它地方,歐洲人常常在獨立之後被趕出去,但是在科特迪瓦歐洲人卻是不減反增。法裔社區的人口從一萬增加至五萬。該國平均每年將近10%的經濟成長率維持了20年,是非洲非產油國家中最高的。

1980年代早期侵襲科特迪瓦的乾旱配上世界經濟不景氣,大大地打擊了科特迪瓦的經濟。由於過度砍伐原木以及砂糖價格下跌,科特迪瓦的外債增加了三倍。阿比讓犯罪率的增加登上了歐洲的新聞報道。科特迪瓦的奇蹟結束了。


科特迪瓦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寧巴山自然保護區(自,1981年,1982年)
      :畿內亞境內(1981年)-科特迪瓦境內(1982年)(與畿內亞共有)
  • 塔伊國家公園(自,1982年)
  • 科莫埃國家公園(自,1983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2:2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5:56 | 顯示全部樓層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剛果)舊稱扎伊爾,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國家,首都為金沙薩。該國陸地面積約234.5萬平方公里,其1998年聯合國估計人口約為4920萬。

民主剛果原為比利時殖民地,當時稱比屬剛果。1960年2月獨立。與鄰國同稱剛果共和國,在兩國名稱後括注首都名稱以作區別。
1964年8月1日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1971年10月27日改國名為扎伊爾共和國,1997年5月17日,朗·卡比拉領導的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裝部隊攻佔首都金沙薩,宣布就任總統,並恢復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今。

剛果(金)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素有「原料倉庫」之稱。據可靠的數據,剛果(金)鈷和鉭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鈷的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3;作為核原料的鈾238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鑽石儲量近2億克拉,居世界第二位;銅儲量為7500萬噸,居世界第六位。此外,該國其他有色金屬以及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也相當可觀。


剛果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維龍加國家公園(自,1979年)
  • 加蘭巴國家公園(自,1980年)
  • 卡胡齊—比埃加國家公園(自,1980年)
  • 薩隆加國家公園(自,1984年)
  • 霍加狓(標準寫法應為犭霍犭加狓)野生生物保護區(自,1996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2:35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6:17 | 顯示全部樓層
埃及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已超過8000萬。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為遜尼派,另外還有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的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前11-前7世紀先後被亞述、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
公元4—7世紀併入東羅馬帝國。
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國。
1249年開始由馬木魯克軍團指揮官統治。
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
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崙佔領。
1882年,被英國軍隊佔領。
1914年英國成為埃及的保護國。
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逼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
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國」。
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
1958年2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立聯合阿拉伯共和國。
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71年9月改國名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埃及金字塔相傳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但是考古學家從沒有在金字塔中找到過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主要流行於埃及古王國時期。陵墓基座為正方形,四面則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錐體),側影類似漢字的「金」字,故漢語稱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埃及金字塔是至今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響力和持久的象徵之一,這些金字塔大部份建造於埃及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


埃及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阿布米奈(文,1979年)
  •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文,1979年)
  • 開羅伊斯蘭老城(文,1979年)
  • 孟菲斯及其墓地(文,1979年)
  • 從阿布·辛拜勒到菲萊的努比亞遺址(文,1979年)
  • 聖凱瑟琳地區(文,2002年)
  • 鯨魚谷(自,2005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2:41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6:43 | 顯示全部樓層
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北的國家。和一般非洲國家不同,埃塞俄比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義大利入侵(1936-1941年)之前,一直維持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並未有受到殖民主義浪潮的吞噬。
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埃塞俄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埃塞俄比亞改為奉行社會主義。

埃塞俄比亞在1980年代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由於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對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埃塞俄比亞出現前所未有的饑荒。各國為了抒解當地災情而舉辦了一個超大型演唱會,並為大會作了一首主題曲「We are the world」。埃塞俄比亞問題使世界關注到第三世界武器氾濫,以及富裕國家的壓逼造成的經濟失衡,引致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思潮。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古老的國家,舊稱阿比西尼亞,曾經是東非一大強國,領土達至現今的蘇丹和索馬里。舊約聖經也記載過埃塞俄比亞曾經出過一位美艷的女王,名叫示巴女王,現今埃塞俄比亞的所羅門王朝的國王和貴族,宣稱擁有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的血統。而埃塞俄比亞的語言也和舊約聖經後期使用的文字很接近。現今該國的大部份人口都是基督徒,使該國在鄰近的伊斯蘭國家當中顯得很突出,並不時成為衝突的源頭。從埃塞俄比亞獨立出去的厄立特里亞,其主要人口就是伊斯蘭教徒。

此外,埃塞俄比亞為非洲最晚受殖民主義侵擾之國家,在非洲對抗殖民大國的戰爭和反抗有支持的作用,以下是它對歐陸國家的一些戰事:
1885年:第一次義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此戰令厄立特里亞脫離埃塞俄比亞,該地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
1895年:第二次義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此戰是義大利人的嚴重失敗,不但使埃塞俄比亞脫離殖民者的魔掌,更令義大利賠償一千萬里拉給埃塞俄比亞。
其中1895年的第二次義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是埃塞俄比亞在往後數十年間遠離帝國主義的一戰。


埃塞俄比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拉利貝拉的岩洞教堂(文,1978年)
  • 瑟門國家公園(自,1978年)
  • 貢德爾地區的法西爾蓋比(文,1979年)
  • 阿克蘇姆(文,1980年)
  • 阿瓦什河谷地(文,1980年)
  • 奧莫河谷地(文,1980年)
  • 蒂亞(文,1980年)
  • 哈勒爾設防城(文,2006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2:45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7:06 | 顯示全部樓層
加蓬

加蓬,中非國家之一,與赤道畿內亞、喀麥隆、剛果共和國相鄰。

公元12世紀,班圖人從非洲東部遷徙至加蓬,在奧果韋河兩岸建立了一些部落王國。
15世紀葡萄牙人最先來加蓬海岸販賣奴隸。
18世紀法國逐步侵入。 1861年至1891年全境被法國占領。
1910年被劃為法屬赤道非洲4個領地之一。
1911年法國將加蓬等4個領地轉讓給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加蓬復歸法國。
1957年初成為“半自治共和國”。 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60年8月17日宣告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
1961年民主同盟總書記萊昂·姆巴當選第一任總統,並組成政府。
1964年2月,陸軍發動政變,法國出兵干涉,政變失敗,姆巴重新執政。
1967年姆巴病逝,由副總統邦戈繼任。 1973年2月邦戈正式當選總統。


加蓬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洛佩──奧坎德生態系統與文化遺蹟景觀(自文,2007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2:4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7:44 | 顯示全部樓層
岡比亞

岡比亞共和國,西非國家,是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岡比亞河貫通國家中央,流往大西洋。1965年岡比亞脫離前大英帝國獨立。

這地區的第一次文字記錄來自9世紀 和10世紀的阿拉伯商人。阿拉伯商人建立了跨撒哈拉貿易路線作奴隸、金和象牙貿易。
15世紀葡萄牙取海上路線貿易。那時岡比亞是馬利帝國一部份。
1588年葡萄牙把岡比亞河貿易特權售予英國商人。
從17世紀末開始,延續至整個18世紀,英格蘭和法國持續爭奪塞內加爾和岡比亞的政治和商業主導。
1783年凡爾賽和約使英國佔有岡比亞,但法國仍保留岡比亞河北岸一小塊內飛地,在1857年讓予英國。

在三個世紀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中,多達3百萬奴隸被帶離這地區。
1807年大英帝國廢奴隸貿易,英國嘗試制止岡比亞的奴隸販運但不成功。
1888年,分離岡比亞成獨立殖民地,1889年成為直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制改革加快。1962年普選後,1963年獲許成立完整的內部自治政府。1965年2月18日岡比亞獲得獨立,成為大英國協內的君主立憲制國家。1970年4月24日岡比亞公民投票後建立共和國。


岡比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詹姆斯島和相關遺址(文,2003年)
  • 塞內岡比亞石圈(文,2006年)(與塞內加爾共有)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2:5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8:07 | 顯示全部樓層
加納

加納是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西鄰科特迪瓦,北靠布基納法索,東邊是多哥,南邊為畿內亞灣。

加納於1957年,由原英國殖民地「黃金海岸」和「英屬多哥」合併建國,成為英國在非洲殖民地中首個獨立的國家,被視為非洲民族主義領袖。名字為紀念以前的加納帝國選定為加納。這個名字只是借光,真正歷史上的加納帝國離今日的加納很遠。

加納獨立後,經歷過多次政變。1981年憲法撤銷,而且禁止組成政黨。1992年新立憲法,再次准許多黨制。不少部族依然生活在「無國家社會」狀態。另一些加納人的效忠對象,是一個已經失去實質權力的「阿散蒂土王」(Asantehene),相信世上只有「阿散蒂民族主義」,而沒有「加納民族主義」。

阿散蒂位於加納中南部,原為西非大國,曾為西方白人提供黑人奴隸。後來英國建立「黃金海岸殖民地」,逐步北上征服阿散蒂,形成今日加納的雛形。英國人的行動激起阿散蒂人激烈反抗,但將阿散蒂土王於1902年亦被逐,但加納一帶變得更難管治,英國人於是在1924年恭迎土王回國,1938年舉行「阿散蒂復國儀式」,恢復「阿散蒂酋長會議」的間接管治。

當加納在二次大戰後獨立期間,英國多次要求阿散蒂另搞獨立,並不成功,但阿散蒂土王至今在加納具有崇高地位。阿散蒂王位一脈單傳到今。現任土王在1999年繼位,擁有美國博士學位,被稱為「現代所羅門王」。


加納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沃爾特地區、大阿克拉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要塞和城堡(文,1979年)
  • 阿散蒂傳統建築(文,1980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2:5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8:34 | 顯示全部樓層
畿內亞

畿內亞(畿內亞共和國)是位於西非的國家。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在畿內亞發源。
畿內亞本來是指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畿內亞灣以北的整個地區,它來源於柏柏爾語,意思大約是「黑人的國家」。

在今天的畿內亞境內過去曾有過許多帝國,它們興旺又覆滅。
1235年的馬里帝國消滅了過去的索索帝國。馬里帝國後來被從北方入侵的人消滅。1591年摩爾人入侵今天的畿內亞。

從1735年到1898年穆斯林在畿內亞中部建立了一個擁有憲法的國家。
歐洲人從16世紀到19世紀在海岸地區從事奴隸貿易。1850年開始法國開始對畿內亞殖民,但尤其在內陸遭到頑強抵抗。

今天的畿內亞的原身是一個法國於1890年建立的殖民地。首都科納克里也是1890年創建的。

1958年畿內亞通過全民公投作為唯一的一個法國殖民地決定從法國獨立,艾哈邁德·塞古·杜爾成為畿內亞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畿內亞與法國斷絕關係。1970年11月葡萄牙入侵畿內亞,試圖支持流放的畿內亞人建立一個新政府,但是失敗。

1993年12月19日畿內亞進行第一次民主選舉,原軍政府首腦蘭薩納·孔戴在這次有爭議的選舉中當選為國家總統。次年1月第三共和國宣布成立。國內的不安形勢有所減輕,但未完全停止。

2008年12月23日,畿內亞政府官員宣布,畿內亞總統蘭薩納·孔戴22日晚在首都科納克裏的醫院因病去世,終年74歲。有消息稱,畿內亞軍人隨即發動政變,畿內亞政府和議會已被解散。

當天,一名叫穆薩·卡馬拉的上尉在畿內亞國家廣播電臺發表講話說,畿內亞從即日起停止一切政治和工會活動,同時成立一個由軍方和民間代表組成的協商委員會,暫時管理國家事務。

畿內亞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糧食不能自給。鋁釩土、咖啡、可可和橡膠是幾經濟的主要支柱,但經濟作物開發規模不大,難以同西非其他農業強國競爭。


畿內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寧巴山自然保護區(自,1981年,1982年)
      :畿內亞境內(1981年)-科特迪瓦境內(1982年)(與科特迪瓦共有)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3:0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肯雅

肯雅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佔領,後讓予英國。
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東非共同體三國肯雅、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將於2010年合併成為統一的聯邦國家。該聯邦將擁有共同的憲法、總統、議會和貨幣。

肯雅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化石。
7世紀,東南沿海地帶已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到此經商和定居。
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佔領了沿海地帶。
1890年,英、德兩國瓜分東非,肯雅被劃歸英國。
1895年,英國政府宣佈肯雅為其「東非保護地」。
1920年,肯雅淪為英國殖民地。
1963年5月舉行大選,肯雅非洲民族聯盟(簡稱肯盟)獲勝。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獨立,從而結束了英國長達70年的殖民統治。
1964年12月12日,肯雅共和國成立,仍留在英聯邦內。

肯雅是非洲表現最差的經濟體之一, 儘管在2004年以來有所增長。 以市場經濟下的國有企業為主體, 並實現自由外貿。 以與水灌溉為主的農業和旅遊業使其經濟周期性的繁榮與衰退。 農業人口佔3700萬人, 占其總人口的75%。 半數農業人口只能勉強維持生活溫飽。


肯雅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圖爾卡納湖國家公園群(自,1997年,2001年)
  • 肯雅山國家公園(自,1997年)
  • 拉穆古城(文,2001年)
  • 米基肯達卡亞聖林(文,2008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3:0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9:24 | 顯示全部樓層
利比亞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簡稱利比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除沿海地區及南部山區外,利國大部分均為沙漠。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因該國政府反對西方霸權主義,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國家排斥。從2003年起,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係,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目前聯合國對利國的制裁已經解除。

公元前2世紀成為古羅馬領土。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
16世紀中葉起屬於奧斯曼帝國。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戰爭爆發,意大利以戰機襲擊,壓倒性戰勝奧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意大利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英國、法國佔領。
1951年12月24日,獲得英國及法國同意,在聯合國安排之下宣告獨立,由伊德里斯國王領導,稱利比亞聯合王國(實行聯邦制)。
1963年取消聯邦制,改名利比亞王國。
1969年9月1日,由卡達菲上校領導的革命指揮委員會發動政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國王被驅逐,定名「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根據《的黎波里憲章》,與埃及、蘇丹結成革命同盟。
1977年3月2日,改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986年,複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988年12月21日,發生洛克比空難,利比亞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兇者,1991年聯合國在英國、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
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2004年6月28日,利比亞與美國建立新外交關係。  
2006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將與利比亞全面復交,一方面擬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設立美國大使館,另外決定在四十五日內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名單中剔除。

利比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昔蘭尼考古遺址(文,1982年)
  • 大萊普提斯考古遺址(文,1982年)
  • 塞卜拉泰考古遺址(文,1982年)
  • 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遺址(文,1985年)
  • 古達米斯古城(文,1986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3:1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4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前稱馬拉加西共和國)是非洲東海岸的印度洋島嶼國家。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島嶼,面積590,750平方公里;到2004年為止,人口共有1644萬人。馬達加斯加擁有全球5%的動植物種類,其中80%為馬達加斯加所獨有。

有記載的馬達加斯加島歷史始於公元7世紀,住民的祖先是來自印尼的婆羅洲。 那時阿拉伯人在其西北方海岸建立了貿易點,而與歐洲人的接觸則始於16世紀。17世紀末,法國人在東海岸建立了貿易站。
16世紀末,梅里納人在馬達加斯加中部建立了梅里納王國,他們是印尼馬來人的後裔。
1790年代早期,梅里納的統治者在包括海岸在內的島嶼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政權。
至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了馬達加斯加王國。
1817年,伊麥利那統治者與毛里求斯的英國統治者達成協議廢除奴隸交易,這成為馬達加斯加經濟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回報,島國接納了英國軍隊和經濟援助。英國人的影響在幾個地區非常大,梅里納皇室也因此改變信仰,開始信奉長老教會、會眾制和英國國教會。

1885年,英國人被迫接受法國人對馬達加斯加的殖民統治。作為回報,英國人最終控制了桑給巴爾。
1895年至1896年,法國人用武力建立了對馬達加斯加的完全控制並廢除了梅里納君主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達加斯加人組成的軍隊在法國、摩洛哥和敘利亞參加了戰鬥。
1942年,英國軍隊佔領了這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1943年,自由法國再一次從英國手中接管了馬達加斯加。
1947年,隨着法國人影響力的與日俱減,民族主義迅速抬頭,卻在經過數月堅苦卓絕的鬥爭後被鎮壓下。隨後,法國人於1956年建立了一個革新制度,馬達加斯加開始逐步走向和平獨立。
1958年10月14日,馬拉加西共和國成立,是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59年,臨時政府完成使命,憲法誕生。
1960年6月26日,馬拉加西完全獨立。
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1992年8月19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馬達加斯加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貝馬拉哈的欽吉自然保護區(自,1990年)
  • 安布殊曼加的皇家藍山行宮(文,2001年)
  • 阿欽安阿納雨林(自,2007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0 23:15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馬拉維

馬拉維,正式全名馬拉維共和國。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

16世紀班圖人開始大批進入馬拉維湖的西北一帶,並在馬拉維及毗鄰地區定居。
19世紀80年代後期,英國和葡萄牙在這一地區進行了激烈爭奪。
1891年英國正式宣布這一地區為“英屬中非保護地”。
1907年由英國政府設立總督。改稱尼亞薩蘭。
1953年10月英國強行將該地同南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北羅得西亞(今贊比亞)組成“中非聯邦”。
1961年8月舉行大選,海斯廷斯·卡穆祖·班達領導的馬拉維國民大會黨在立法委員會中獲多數席位。
1963年2月,班達成為自治政府總理。同年12月聯邦解體。
1964年7月6日宣布獨立並改名為馬拉維。
1966年7月6日,成立馬拉維共和國。班達出任首任總統。
1971年班達成為馬拉維共和國終身總統。
1993年6月,馬實行多黨制。 1994年5月17日,舉行首次多黨制選舉,聯合民主陣線主席巴基利·穆盧齊當選為總統,2004年5月,穆盧齊欽定接班人穆塔里卡贏得大選,成為馬第三任總統。 2009年5月連任。

馬拉維曾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55%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600美元,是全世界最低收入的一群。本國政府長期舉債度日,國債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28.3%。因受愛滋病及高生育率影響,馬拉維勞動力人口比例過低,大概只有50%的人處於15-64歲之間。加上人民的教育程度很低,國內低技術勞工過剩,但同時嚴重缺乏高技術人才,該國經濟長期倚賴於農產品出口,農業人口超過90%。


馬拉維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馬拉維湖國家公園(自,1984年)
  • 瓊戈尼岩畫區(文,2006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3 21:16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馬里

馬里共和國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尼日爾河和塞內加爾河源於這裡。馬里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於馬里帝國。

歷史上在薩赫勒地帶(包括今天的馬里)有過一系列帝國,其中包括加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等。廷巴克圖是這些帝國在跨撒哈拉貿易中的一個關鍵城市和學術中心。1591年桑海帝國受摩洛哥入侵不斷虛弱下來。

從1880年開始法國入侵馬里。法國殖民地法屬蘇丹還包括馬里周邊的國家。
1959年初,馬里與塞內加爾組成了馬里聯邦。
1960年6月20日馬里聯邦從法國獨立,數月後塞內加爾退出聯邦。同年9月22日馬里共和國退出法蘭西共同體。

從其獨立到1991年一系列獨裁者統治馬里。1991年的反政府抗議導致政變、一個過渡政府和一部新憲法。
1992年阿爾法·烏馬爾·科納雷在馬里第一次多黨派、民主選舉中當選為總統,1997年他再次當選。他加強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和打擊貪污。
2002年,阿馬杜·圖馬尼·杜爾當任馬里總統,杜爾在1991年的民主運動中是一個關鍵人物。2007年4月29日,舉行總統選舉。杜爾連任。


馬里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傑內古城(文,1988年)
  • 廷巴克圖(文,1988年)
  • 邦賈加拉陡崖(多貢族地區)(自文,1989年)
  • 阿斯基亞陵(文,2004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3 21:19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1:37 | 顯示全部樓層
毛里塔尼亞

毛里塔尼亞是西非國家之一,全名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7世紀,阿拉伯人來到這裡,建立了封建王國。
15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相繼殖民。
1912年,成為法國殖民地;1920年,成為法屬西非洲的一部分;
1957年,獲得半自治共和國地位;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定名為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至1960年11月28日,宣佈獨立。

2005年8月3日,總統衛隊趁總統塔亞不在國內之際發動軍事政變,宣布成立民主與公正軍事委員會。
2006年6月25日,毛里塔尼亞就修改憲法條款舉行全民投票,以確保國家政權順利實行民主過渡。
2007年3月11日,舉行總統選舉。阿卜杜拉西當選總統。4月20日,總統阿卜杜拉希任命扎因·扎伊丹為總理。

2008年8月6日,毛里塔尼亞發生軍事政變,總統阿卜杜拉希和總理瓦格夫被扣押。其後部份軍人成立了軍政府國務委員會。軍政府於8月11日釋放了總理瓦格夫和內政部長等4人,但總統阿卜杜拉希仍被軟禁在首都努瓦克肖特。毛里塔尼亞軍政權國務委員會8月14日發佈命令,任命穆拉耶·烏爾德·穆罕默德·拉格達夫為新總理。

毛里塔尼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阿爾金海灘國家公園(自,1989年)
  • 瓦丹古城、欣蓋提古城、提希特古城和瓦拉塔古城(文,1996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3 21:2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毛里裘斯

毛里裘斯共和國,非洲東部一島國,位於印度洋西南方。

毛里裘斯西距馬達加斯加約800公里,與非洲大陸相距2,200公里。整個國土由幾個火山島組成,人口約126萬(2007年)。經歷荷蘭、法國和英國等國殖民統治後,於1968年3月12日脫離英國殖民獨立。首都為路易港,官方語言為英語,法語亦普遍使用,多數人講印地語和毛里裘斯克里奧耳語,島上有不少客家人移民,故亦通用客家話。居民51%信奉印度教,31.3%信奉基督教,16.6%信奉伊斯蘭教。

毛里裘斯曾是世上唯一住有渡渡鳥的地方,但該鳥已於17世紀末絕種。

毛里裘斯原爲荒島。公元十世紀,達羅毗荼人(泰米爾人)及南島人水手首先紀錄了該島的存在。
至1512年,葡萄牙人到達該島,取名為「蝙蝠島」,卻沒有在島上開墾或殖民。
1598年荷蘭人來此,以荷蘭慕黎斯王子的名字命名為毛里裘斯。
1638年,荷蘭人在該島建立永久聚居地,卻在數十年後因為天氣惡劣等因素而放棄該島離去。當時佔領鄰島留尼旺的法國遂在1715年佔領毛里裘斯,並改稱其為「法蘭西島」。在法國的管治和當時殖民地總督的大力推動下,毛里裘斯開始發展蔗糖業,經濟得以起飛。

當時法國與英國常有軍事衝突,統治毛里裘斯的法國人包庇襲擊英國商船的海盜。及至拿破侖戰爭(1803-1815)爆發,英國決意奪得毛里裘斯以消除海盜威脅。法國海軍在大港戰役中擊敗英國海軍,這也是拿破侖麾下海軍對陣英國的唯一勝仗。雖然如此,法國海軍還是在三個月後被英國海軍擊敗。敗退的法軍在1810年12月3日正式向英軍投降。作為投降的條件之一,英國容許島上的法國人保留在所擁有的土地和物業、繼續使用法語及應用法國法律處理刑事和民事案件等的權利。

毛里裘斯在181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並回復舊稱「毛里裘斯」。此後英國人從中國、東南亞、非洲及印度等地引入大批廉價勞工、囚犯和自由民到此從事墾殖,令毛里裘斯成為當時販賣廉價勞工的中心。時至今日,毛里裘斯仍有三萬多清朝移民的後裔,他們多是祖籍廣東梅縣,至今還習慣稱首都路易港為「波累」(Port Louis的粵語音譯)。

1961年7月, 英國被迫同意毛里裘斯實行內部自治。1965年,英國以國防為由,將具有戰略價值的查戈斯群島分割出來,以方便與美國合作在印度洋上建立軍事基地。毛里裘斯當局當時並沒有提出反對,但後來重申擁有查戈斯群島的主權,並認為分割行為違反國際法,這個說法更獲得聯合國的認同。1968年3月12日,毛里裘斯宣佈脫離英國統治獨立。1992年改行共和國制,同年3月1日改稱毛里裘斯共和國。

由於族裔混雜、文化多元,毛里裘斯的飲食亦多受克里奧耳菜、中菜、歐洲菜和印度菜等影響,所以一頓飯裡常有混集不同地方菜餚的情況。其中尤以印度菜對毛里裘斯飲食文化影響最深,印度菜中的咖喱、香料和一種叫「Briyani」的菜飯被搬到毛里裘斯人的日常飲食裡。毛里裘斯一度受法國統治,所以法國菜也是普及菜式,但是受到印度菜和非洲菜影響,這種「變種」的法國菜多用辣椒和香料作調味[16]。

毛里裘斯大部份農業用地都以種植甘蔗為主,除了用作製造蔗糖外,也用來釀製蘭姆酒(或稱「冧酒」或「朗姆酒」)。甘蔗是由荷蘭人於1638年率先引入毛里裘斯的,主要用來製造「阿力酒」(Arrack)。到1850年,才由法國人Pierre Charles François Harel首先提倡在毛里裘斯興建蘭姆酒釀酒廠。


毛里裘斯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阿普拉瓦西·加特(文,2006年)
  • 莫納山的文化景觀(文,2008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13 21:3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2:55 | 顯示全部樓層
摩洛哥

摩洛哥王國,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國家。1979年摩洛哥佔領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權利一直未被國際上任何國家所認可。摩洛哥認為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應為其領土,但實際上是由西班牙管轄。除阿拉伯語外,在摩洛哥境內還有許多地方語言,而法語和西班牙語也被同時使用。

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人。
公元7 世紀,阿拉伯人進入,並於8 世紀建立第一個阿拉伯王國。
現在的阿拉維王朝建立於1660 年,穆罕默德六世國王是該王朝的第23 位君主。
從 15 世紀起,西方列強先後入侵。
1904年10月法國和西班牙籤訂瓜分在摩勢力範圍的協定。
1912 年 3 月 30 日淪為法國保護國。同年,法國同西班牙籤訂《馬德里條約》,摩北部地帶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劃為西班牙保護地。
1956 年 3 月 2 日獲得獨立。
1957 年8 月14 日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

20世紀初期的摩洛哥危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籍中有關摩洛哥的較早記載,有宋人趙汝適《諸蕃志》「默伽獵國」。


摩洛哥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非斯的麥地那老城區(文,1981年)
  • 馬拉喀什的麥地那老城區(文,1985年)
  • 阿伊特本哈杜築壘村(文,1987年)
  • 梅克內斯古城(文,1996年)
  • 沃呂比利斯考古遺址(文,1997年)
  • 得土安的麥地那老城區(文,1997年)
  • 索維拉的麥地那老城區(文,2001年)
  • 馬扎甘葡萄牙城(傑迪代)(文,2004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24 18:4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3:10 | 顯示全部樓層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國曾譯作莫三鼻給,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位於非洲南部,以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人口約有1920多萬人。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

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
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據點。
1700年,淪為葡的“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曾稱葡屬東非洲。
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
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
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鬥爭。
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於莫桑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
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首任總統薩莫拉。薩莫拉死於空難後希薩諾繼任總統。由於政見分歧,有德拉卡馬領導的莫抵抗運動與政府進行了十多年的游擊戰,全國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地雷。
1993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莫桑比克,1994年舉行大選,希薩諾成為總統。
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桑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以白為美
在莫桑比克流行以白為美的傳統,因此這裡的姑娘們總是想方設法使自己顯得白一些。於是每天都會用香粉擦臉。他們相信借助自然物質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變得更美麗,因此她們不像其他國家的姑娘們使用化學化妝品,而是使用一種用當地的猴麵包樹製成的白色粉末,這種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儲藏得很多。

腰果之鄉
葡萄牙人也許沒有想到,五個世紀前他們從巴西帶來的幾顆腰果種子,竟在這裡舒適地開花結果。試種成功後,人們紛紛引種,當地數量眾多的猴子也推波助瀾,在遷移中將種子四處傳播。
和大多數炎熱、乾燥的非洲國家不同,莫桑比克氣候溫和,少澇旱災害,充沛的陽光和穩定的氣溫最適合腰果樹的生長。腰果給莫桑比克人帶來可觀的財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為“腰果之鄉”。難怪在這裡,腰果的圖案隨處可見,有關腰果的歌曲、詩歌和小說更是膾炙人口。


莫桑比克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莫桑比克島(文,1991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24 18:5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3:50 | 顯示全部樓層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南部。海拔1000-2000米,乾旱少雨,屬亞熱帶、半沙漠性氣候。該國分為13個行政區和50個地方政府,首都溫得和克(Windhoek)。

納米比亞於1990年擺脫南非統治而獨立,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最遲擺脫白人殖民獨立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獨立的殖民地。現人口約200萬。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納米比亞當地居民從事漁獵,並出現種植業。
15世紀,荷蘭、西班牙、英國等殖民者接踵而至。
1884年,德國占領沿海一帶,1890年佔領全境。南非1915年7月出兵佔領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
1920年12月17日, 國際聯盟“委託”南非統治該地。南非1949年吞併該地。
1960 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並於1966 年8 月26 日領導人民開始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鬥爭。
1967年5月聯大特別會議決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會(後改稱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作為該地行政當局,負責結束南非的非法佔領。
1968 年6月聯合國大會將“ 西南非洲”更名為“納米比亞”。
1978年9月29日,聯合國通過435號決議,要求終止南非統治,通過聯合國監督下的公民投票實現納米比亞獨立。
1989 年11月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製憲議會選舉,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獲勝執政。
1990年2月,薩姆·努喬馬當選為首屆國家元首。同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布獨立,定國名為納米比亞共和國。

納米比亞礦產資源豐富,為非洲第四大礦產國。主要礦藏有:鑽石、鈾、銅、鉛、鋅、鎢等。採礦業為納米比亞最大經濟部門。製造業不發達,僅有肉類魚類加工廠、食品廠、木材加工廠和小型機械廠。種植業一向落後,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棉花等。在漁業方面,政府確定了200海裡專屬經濟區,準備實行有計劃開發,阻止別國掠奪性捕撈,破壞漁業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漁業加工。沿海盛產鯡魚、沙丁魚、鯖魚、鱈魚及龍蝦等。


納米比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特威菲爾泉(文,2007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24 18:5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尼日爾

尼日爾共和國,是西非內陸國家之一,因尼日爾河得名,首都尼亞美。為西非第一大國。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尼日爾歷史上未形成過統一的王朝。
7-16世紀,西北部屬桑海帝國;
8-18世紀,東部屬博爾努帝國;
18世紀末,頗爾人在中部建立了頗爾帝國。
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領地。
192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1957年獲半自治地位,薩瓦巴黨總書記吉博·巴卡里任總理。
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國家,稱尼日爾共和國。
1960年7月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同年8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

尼日爾境內尚無鐵路。全國共有全天候公路1.35萬公里。主要公路是從馬里的加奧經尼亞美向東至津德爾和從阿爾利特到塔瓦的“鈾礦之路”。進出口貨物需要通過鄰國貝寧的科托努和尼日利亞的拉各斯轉運。傳統的運輸方式仍佔有重要地位,如北部的駱駝隊和河湖上的小船。航空有初步的發展,尼亞美有國際機場,塔瓦、馬拉迪、津德爾、阿加德茲和阿爾利特有小型機場。


尼日爾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阿伊爾—泰內雷自然保護區(自,1991年)
  • W國家公園(自,1996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24 19:02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2 18:54:54 | 顯示全部樓層
尼日利亞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簡稱尼日利亞,是西非國家,位於非洲的畿內亞灣西岸頂點。

尼日利亞是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04年7月為止的統計該國人口有137,253,133人,紛亂的種族結構與值得覬覦的豐富天然資源(主要是石油,尼日利亞是石油輸出國組織裏面第四大成員)是此地區持續動亂的主因,軍事獨裁與不間斷的內戰,已經在該國境內持續了數十年,直到1999年該國頒訂了新憲法之後,一切才開始有了轉機,2003年時的大選是尼日利亞史上第一次堪稱民主展現的紀錄。

尼日利亞是非洲古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比較發達的文化.公元8世紀扎格哈瓦(Zaghawa)游牧部落在乍得湖周圍建立了卡奈姆-博爾努(Kanem-Bornu)帝國。
14至16世紀,由桑海帝國統治,盛極一時。
1472年葡萄牙入侵。
16世紀中葉英國入侵。
191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稱“尼日利亞殖民地和保護國”。
1947年英國批准尼日利亞新憲法,成立聯邦政府。
1954年尼日利亞聯邦取得內部自治權。
1960年10月1日宣布獨立,並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1963年10月1日成立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獨立後多次發生軍事政變,長期由軍人執政。
1993年11月以阿巴查為首的軍政府接管政權,組成臨時領導委員會和聯邦執行委員會行使國家權力。
1998年6月8日阿巴查猝死,9日國防參謀長阿布巴卡爾接任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確定1999年5月29日向民選政府交權。
在1999年2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中,人民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家元首奧巴桑喬當選第四共和國總統,並於5月29日就職。

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之一。尼原為農業國。七十年代起成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農業日漸萎縮。資源豐富。已探明有30多種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錫、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儲量270億桶,居世界第九位,以目前開採速度可再開採30年。尼日利亞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3.4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和非洲第一位,目前已開發量僅佔總儲量的12%,為改變本國經濟對石油工業的過多依賴,尼政府已實施天然氣開發戰略,大力開發國內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以達到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八十年代後,隨著國際市場油價下跌,尼經濟陷入困境。


尼日利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蘇庫爾文化景觀(文,1999年)
  • 奧孫—奧紹博神樹林(文,2005年)

XX
XX

返回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0-1-24 19:0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4-28 13: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